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新星

法學新星

發布時間: 2021-12-20 18:52:54

① 魯迅的簡介

魯迅相貌評說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民族文化偉大的奠基人,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魯迅之相貌:這張臉有點不買賬,有點無所謂,有點酷,有點慈悲。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裡卻透著風流與俏皮,他拍照基本不做什麼表情,就那麼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麼樣,我就這樣!」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國,又非常的摩登,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配他的,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
臉:黃里帶白,很瘦很瘦。
頭發:寸把長,直豎著。
長衫:牙黃色,羽紗做的。
胡須:隸書「一」字形
個性:正直、嚴肅、倔強

② 瑪麗·雷蒙簡介

瑪麗·雷蒙,美國作家,教育多元化的堅決倡導者,中美教育、法律交流的熱情推動者導者.

③ 中國法學界泰斗有那幾位

我覺得我們的法律本身就是。。。既然這樣還有什麼所謂的泰斗?

④ 張虹 王瑾的資料

.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圖)
筆 名: 小羊、俏陽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55
民 族: 漢族
湖北紅安人。民進成員。1978年畢業於漢中師范學院中文系,1990年又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歷任漢中師范學院中文系助教,陝西安康市文研室副研究館員,《安康文學》雜志主編,安康市作家協會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回歸青草地》、《白雲蒼狗》、《歌唱的魚》,小說集《黑匣子風景》、《魂斷青羊嶺》,詩集《紅,我的顏色》等。曾獲第四屆特區文學獎、首屆吉元文學獎。中短篇小說多次被轉載,有詩集翻譯到日本。

⑤ 美國作家瑪麗·雷蒙

在學生時代,青年雷蒙從高中開始學習法語,在大學期間他選修了法國文學課程。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裡,他去參觀紐約市博物館,正在欣賞館藏的法國掛毯,此時過來一個法國旅遊團,一位導游正在用法語介紹這些法國掛毯。他努力地傾聽法語導游的介紹,盡管在校學習法語多年,但對導游的解說仍然不知所雲。博物館的這次遭遇使年輕的雷蒙認識到,不精通法語就無法真正地理解法國文化。因此,他下定決心到法國去,到那裡學習、生活和旅遊。

大學三年級整整一年,雷蒙都留在法國,住在一個法國家庭中,在法國大學里聽課,在巴黎穿街走巷,吃法國菜,看法國電影,他的法語很快就流利起來,開始懂得法國人怎樣生活、工作和思考,開始理解法國的藝術和思想。

在這一年結束後,他回到了美國。他驚訝地發現美國與法國那麼地不一樣,他有些懷念他在法國曾經那麼熟悉的那些事情。回國後的雷蒙,仍然是地道的美國青年,依然如故地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已經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美國青年,在其內心中,他是半個法國人———他眼裡看到特別的東西都會從同時兩個方面去思考,從美國的角度和法國的角度。

正如北大前校長胡適的美國求學經歷改變了年輕的胡適,雷蒙的法國經歷豐富了年輕雷蒙的知識,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觀。從而,使他可以超越舒適、熟悉的國度,來到遙遠陌生的異國,接受新環境的挑戰,體會不同的生活,包容思想和文化的差異,接受不同文明的洗禮。

雷蒙的人生觀和思維方式,在其日後的教育管理和學術生涯中為其指引了正確的方向,為他事業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勇於改革的傑出教育領導者

雷蒙教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擔任院長職務長達9年,是當時全美最年輕的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全美法學院院長協會的主席,被美國《國家法律期刊》評為40位「法學新星」之一。

就任院長期間,他積極推動了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同世界各國著名法學院的交流合作,並因在公共服務、法學寫作及國際法等領域的創新而備受關注。由他主編的《密歇根法律評論》獲得亨利•貝茨獎。雷蒙教授還是創建城市社區法律援助項目的領導者,推動大學的社區服務工作的開展。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他都積極地向有關政府和機構提供咨詢,尤其是非常熱心地對中國城市社區法律援助提供了諸多幫助。

雷蒙教授在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受到美國其他法學院院長同行的認同,並且得到了同事們的稱贊。一位同事這樣評價道:「在雷蒙擔任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的九年時間里,他為這所傑出的法學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其研究課題涉及到法律和公共政策想交叉的極為廣泛的領域,從高等教育資助到公司稅,再到福利改革。他作為學術領袖所取得的成績遠非傑出二字可以表達。」

2003年,雷蒙教授就任康奈爾大學校長。在獲悉對他的任命時,高等教育界的人士高度稱贊了康奈爾大學的這個選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博林格爾說:「康奈爾大學如此幸運地請到才華橫溢的雷蒙做校長,這不僅僅會使康奈爾大學受益,而且是整個高等教育界的福音。雷蒙是一位傑出的學界領袖。他對把大學辦成與社會相融的組織懷有真誠的信仰。」
在任職康奈爾大學校長期間,雷蒙教授表現了驚人的勇氣,積極進行了多方面改革,尤其是全面推進了康奈爾大學的國際化進程。雷蒙教授對康奈爾大學傳統的解讀,歸納起來就是「革命的康大,親愛的康大」。說它革命,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對高等教育的理解。康奈爾大學大建立於1855年,那時美國各大名校有宗教傾向,只收男生而且一般只教經典科目,如數學、歷史、希臘語和拉丁語。康大不是這樣,它從一開始就准備接納信仰各種宗教的男、女學生,提供一切他們願意學習的科目。這在當時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親愛的康大」,則源於學生們大多都會愛上它的事實,就算畢業了也還是非常忠誠。康大的辦學傳統與雷蒙教授人生觀和辦學理想是如此默契,使得他在康大的改革得到很多支持。

有一個很小的例子可以說明雷蒙教授莫大的改革勇氣和傑出的管理才能。來到康奈爾大學後不久,他主持修改了康大的標志,並把它印在製作成中文的宣傳冊上。據康奈爾大學副校長布魯斯介紹,修改這個標志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如果在別的地方,不可能有這種速度,」 布魯斯說,「要知道,康大那個小小的標志已經存在了近140年。」

雷蒙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許多教育管理的理念。他認為,校長的工作簡單說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對外,面對其他大學、政府和全世界,我是康大的代表;對內,人們期望我向整個康大提供幫助,包括全體學生、教職員工和校友,然而他們對康大的看法並不完全相同。我要幫助他們建立對我們的目標、歷史和未來方向的一種共識。」

雷蒙教授還提出了跨國大學的理念,他相信「大學」一詞已經含有「無所不包」的意思,就是什麼都有。好的大學應該是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包括知識的世界,包括人的世界,應該擁有來自生活各個階層的人,有錢人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城裡人、鄉下人,美國人、中國人等等。大學應該成為開啟人們眼界的地方,讓他們看到生活令人驚異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關於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雷蒙教授認為,就是相信每個教職員工都應該同時致力於研究和教學。首先,推動各個學科知識水平向前發展是我們的使命的一部分,每個教職員工都要參與;其次,要想激勵學生廣泛參與,教授必須以身作則。為什麼不需求只做研究的人員呢?因為我們同樣致力於幫助下一代領導人做好准備,這就意味著要有能力把自己的研究以一種令人興奮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以他們的方式為社會做貢獻。

相比美國高等教育,雷蒙教授對中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應保持高等教育各個機構存在的多樣性。在美國,教育機構的多樣性是非常顯著的,即便是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康大跟哈佛也不一樣,哈佛跟斯坦福又有區別,斯坦福跟普林斯頓又是兩回事,它們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是好事,因為這給學生非常不同的選擇,他們可以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學校。

教育多元化的堅決倡導者

密歇根大學校長瑪麗•蘇•柯勒曼說:「雷蒙就任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期間,在維護學校為保持多樣性而推行的入學政策上,雷蒙進行了出色有力的辯護。」 這一評價源於雷蒙教授捲入的一起打到美國最高法院的官司,源於「平權法案」引起的長達6年的訴訟,他就是當事者之一。美國最高法院這一案件的判決使得美國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進步,也使他在美國法學界乃至全社會威名遠揚。2003年,雷蒙教授因此獲得「美國有色人種協會」頒發的「國家公正獎」。

案件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1992年,雷蒙教授在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期間,起草了一個錄取學生的政策報告,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錄取最優秀的學生;二是,體現學生多元化的背景,如本科生的專業,不同國家和種族,少數民族等等。在此,雷蒙教授和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的考慮是要體現教育的多元思維,培養各色人種和社會各階層的精英人物。在學生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前提下,對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錄取,適當予以政策傾斜。1997年,一名白人婦女申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未被錄取,她以法學院的錄取政策違背美國憲法規定的平等權利為由提起了訴訟。

在美國聯邦法院進行的兩審,雙方唇槍舌劍,據理力爭,雙方處於膠著狀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的招生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案件最終也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司法史上,對於二審判決的上訴案件,極少有可能被美國最高法院受理。通常是社會爭議極大、有典型性的案件才會被受理。本案就是這樣一個案件,就連現任美國總統對密歇根法學院的招生政策也持消極態度,雷蒙教授和他領導的法學院不得不再次應戰。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布判決的當天,華盛頓特區最高法院所在地雲集了幾十萬支持密歇根大學、支持雷蒙教授的美國民眾。最終,最高法院判決密歇根法學院勝訴,雷蒙教授的教育多元化思想得到權威性的肯定和支持,處於弱勢地位的眾多少數民族學生因此而受惠。為此,雷蒙教授付出了六年的時間和大量的心血。

後來的一次談話中,雷蒙教授這樣說道:今年我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基於康大這一形象,進入21世紀我們應該怎樣做?我一直認為其中一點是必須把自己看作一所多元化的大學、一所跨國的大學,將服務來自不同種族、不同階層、不同國家的人當作自己的使命。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多元化、國際化的觀點,他們不能只從一個國家的觀點看待事物和問題。這倒不是說他們應該擁有一個單一的全球化觀點,因為這聽上去好像只有一個觀點,我主張的是兼收並蓄。我相信有一些想法是全球大多數人都認同的,比如大家都想得到愛、自由和幸福。但這些想法的表達方式會隨著文化和國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我們的學生應該有機會同時了解這些想法和它們的不同表達方式。這就是我在康大努力推廣的理念。

中美教育、法律交流的熱情推動者

雷蒙教授積極推動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開展法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友好合作。2004年,他親自率領康奈爾大學代表團訪問中國,並在北京參加了「北京大學—康奈爾大學日」活動,從此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005年11月7日,由於雷蒙教授在學術研究和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為推動中美大學之間的交流做出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此前,北京大學的名譽博士僅僅授予了幾個國家的總統和少數幾所世界著名學府的校長。謙和而幽默的雷蒙教授說,而今,他也是北大的校友,努力促進中美交流既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榮耀。

雷蒙教授還受邀擔任中美法律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的首任主席,該中心是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肯尼迪大法官的倡議下,由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成立的。在中心籌備的時候,聘請誰來擔任中心的首任主席,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還是頗費思量的:他應當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著名法學家,一位熱忱於中美法律政策交流的法學家,一位思想開放的法學教育家。最後由雷蒙教授出任首任主席也是眾望所歸。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法律和法學教育也呈現出相互借鑒甚至融合的趨勢,而中美兩國是當今世界重要的國家,盡管兩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兩國的法律傳統、法律制度也有較大差異,但世界的發展大趨勢需要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各個層面尋找更多的共同話題,並展開廣泛、深刻的合作。社會的發展使得我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相似,我們需要一種更為廣泛合作的常設機構,加強彼此的聯系與溝通。雷蒙教授的這一任職,必將極大地促進中美兩國在政治法律領域學術交流的開展和繁榮。

這一次,在金秋十月,雷蒙教授將再一次來到北京,參加北京論壇「WTO•政府•企業」分論壇,與中外專家共聚一堂,同樣帶著一份不變的熱情和執著,為他所鍾愛的中美交流事業再出一份心力。

⑥ 《黑孩子羅伯特》的背景資料

南非的種族歧視,自從1652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南非後,白人殖民者就在這里推行極端反動的種族歧視政策.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白人政權的統治,對非白人種族進行長期的統治和剝削.
種族歧視的具體表現為先後頒布一百多項帶種族歧視類容的法令,如:"種族隔離法""通行證法"等.
這種種族歧視政策,遭到南非人民,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和不屈不饒的反抗,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在學生時代,青年雷蒙從高中開始學習法語,在大學期間他選修了法國文學課程。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裡,他去參觀紐約市博物館,正在欣賞館藏的法國掛毯,此時過來一個法國旅遊團,一位導游正在用法語介紹這些法國掛毯。他努力地傾聽法語導游的介紹,盡管在校學習法語多年,但對導游的解說仍然不知所雲。博物館的這次遭遇使年輕的雷蒙認識到,不精通法語就無法真正地理解法國文化。因此,他下定決心到法國去,到那裡學習、生活和旅遊。

大學三年級整整一年,雷蒙都留在法國,住在一個法國家庭中,在法國大學里聽課,在巴黎穿街走巷,吃法國菜,看法國電影,他的法語很快就流利起來,開始懂得法國人怎樣生活、工作和思考,開始理解法國的藝術和思想。

在這一年結束後,他回到了美國。他驚訝地發現美國與法國那麼地不一樣,他有些懷念他在法國曾經那麼熟悉的那些事情。回國後的雷蒙,仍然是地道的美國青年,依然如故地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已經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美國青年,在其內心中,他是半個法國人———他眼裡看到特別的東西都會從同時兩個方面去思考,從美國的角度和法國的角度。

正如北大前校長胡適的美國求學經歷改變了年輕的胡適,雷蒙的法國經歷豐富了年輕雷蒙的知識,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觀。從而,使他可以超越舒適、熟悉的國度,來到遙遠陌生的異國,接受新環境的挑戰,體會不同的生活,包容思想和文化的差異,接受不同文明的洗禮。

⑦ 奧巴馬簡歷

全名:巴拉克·胡賽因·奧巴馬(BarackHusseinObamaJr.)

黨派:民主黨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父親是來自肯亞的留學生,母親是堪薩斯州白人,兩人在就讀夏威夷大學期間相識。由於父親此後前往哈佛大學求學,奧巴馬從小由母親撫養。奧巴馬兩歲多時,父母婚姻破裂。6歲時,奧巴馬隨母親和繼父前往印度尼西亞生活。

4年後,奧巴馬回到夏威夷。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加利福尼亞州西方學院學習,後轉入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畢業。1985年,奧巴馬來到芝加哥,從事社區工作。1988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還成為院刊《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非洲裔負責人。1991年在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他返回芝加哥,成為一名律師,並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

1997年,奧巴馬進入政壇,當選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並連任8年。2000年,他競選聯邦眾議員,但沒有成功。盡管如此,他已在全國政壇嶄露頭角,並應邀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同年11月,他在國會選舉中當選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

在擔任聯邦參議員期間,他參與起草了有關控制常規武器的議案,推動加強公眾監督聯邦基金使用,並支持有關院外游說、選舉欺詐、氣候變化和核恐怖主義等問題的一系列議案。他還先後出訪了東歐、中東和非洲一些國家。

2007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競選總統。他在競選中以「變革」為主題,強調結束伊拉克戰爭、實現能源自給、停止減稅政策和普及醫療保險等,並承諾實現黨派團結、在國際上重建同盟關系、恢復美國領導地位。

2008年初民主黨總統預選啟動後,奧巴馬一度落後於競爭對手、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後逐漸趕超,並保持領先地位,直至6月3日預選結束。8月27日,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奧巴馬1992年與米歇爾·羅賓森結婚,育有兩個女兒。

⑧ 杜鋼建的人物概述

杜鋼建 ,男,漢族,1956年8月生,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當代中國著名政治家、理論家、法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學「西湖學者」,汕頭大學法學院院長、首席教授,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現為湖南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杜鋼建教授是學術界的一顆新星。是中共十六大報告的起草人之一,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直接參與設計者,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將儒學的道德理想轉化為政治法律理論,在會通兼容東西文化的基礎上轉換成弘揚自由、人權、民主、憲政精神的學說,為未來中國的政治法律改革提供系統明確的指導原則。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權、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等。 1977-1979年 安徽師范大學外語系本科生。
1979-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學位。
1982-1985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助教,講師,法理教研室主任。
1984-1994年 北京第十律師事務所律師。
1986-1988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兼法學所副所長。
1988-1989年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日本立命館大學研究員。
1989-1996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組成員;憲法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1994-1995年 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副總編(副廳級)。
1997-2004年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人大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浙江工商大學西湖學者。
2004年6月—2009年 汕頭大學法學院法學首席教授、院長, 國家級核心期刊CSSCI期刊《太平洋學報》主編。
2009年9月22日,調入湖南大學法學院。同年10月,不再擔任汕頭大學法學院院長。
2009—2010年,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0年8月—2015年,出任已連續空缺5年的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一職。 亞太法協會執行會長;
中國太平洋學會副會長;
全國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會執行會長;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公共政策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全國比較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全國老莊與法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行政學會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法律史學會理事;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理事;
日本立命館大學國際地域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哈佛大學儒學社研究員;
亞洲銀行政府能力與法律規制顧問

⑨ 黑孩子羅伯特D的背景資料

南非的種族歧視,自從1652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南非後,白人殖民者就在這里推行極端反動的種族歧視政策.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白人政權的統治,對非白人種族進行長期的統治和剝削.
種族歧視的具體表現為先後頒布一百多項帶種族歧視類容的法令,如:"種族隔離法""通行證法"等.
這種種族歧視政策,遭到南非人民,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和不屈不饒的反抗,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⑩ 雷蒙的個人簡介

1957年 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1975年 留學法國
1977年 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
1981年 畢業於密歇根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81~1986 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耶魯大學法學院等從事法律工作
1987年~2003年 就任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律和公共政策教授、法學院院長,是當時全美法學院中最年輕的院長,被美國《國家法律期刊》評為40位「法學新星」之一,曾出任全美法學院院長協會的主席。《密歇根法律評論》主編
2003~2005年 擔任美國康奈爾大學第11任校長
2005年 獲得北京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5年 中美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2007年 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