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法學博士
A. 為什麼美國法律專業讀三年就是博士了
一般法學博士修讀期最少為期三年,當中須包括修畢一定學分的指定課程,並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ination)後,學生須撰寫一篇博士論文並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學院的認可後便能夠獲頒授該學院制度的法學博士學位。
Juris Doctor(J.D.)是美國法律教育體系中的第一個學位,設立的目標是為有志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提供學術和職業的訓練。
J.D.學業完成時間通常為三年(兼職修讀一般需四年),申請者需要具備學士學歷,但申請者的學士學歷不需與法律有關,念文學或理工學士者皆可申請J.D.學位課程,一般不必寫論文,修畢學分數即可獲得J.D.的學位。在美國大多數州,法律學士學位是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為律師執照的先決條件。
拿到J.D.後,才能申請法學碩士班,日後取得法學碩士(LL.M.)的學位,接著才能申請法學博士班,寫出論文並通過口試,取得法學博士(S.J.D.)學位。
(1)台灣法學博士擴展閱讀:
由於美國的法學教育所提供的第一個基礎學位名為「Juris Doctor(J.D.)」,而該學位並非博士學位但將之譯成中文卻又確實是「法學博士」的意思,因為曾為不少非英語系地區帶來麻煩。
但由於多個語言中「法學博士」在該語言的社會中早已明確為「法學學科的博士學位」,因此不少遇上此問題的地方均另外再為J.D.定名。
然而在為J.D.定名以前,有不少地區或院校為明確區別J.D.與真正的法學博士學位,會以該學位的正式名稱作硬性翻譯,例如將S.J.D.定為「法律科學博士」(如上表),雖然從意義上上表所述之四種名稱均為法學博士學位,但硬性翻譯在不少地方均已約定俗成。
在中文中,不論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均有過將J.D.與其他法學博士學位均譯作「法學博士」的情況,為避免兩者之混淆,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均曾經研究解決辦法,現時,J.D.的官方中文譯名為「法律博士」。
B. 我所在學校是台灣承認41所高校之一,想到台灣讀研,台灣哪所大學法律系比較好同時又不是太難申請
大陸學生想赴台求學,共有以下管道:
1.高中生透過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陸聯會)網站申請台灣本島私立院校和外島公立院校的本科(台灣本島公立學校的本科尚未開放供陸生就讀),戶籍需符合八省市之一(分別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2013年新增加的湖北、遼寧),且高考分數線至少在二本以上才有資格錄取.
2.持有211院校在內的111所大學或台灣教育部所承認國外學校的學士、碩士學歷,可報考台灣公立、私立學校的碩士班、博士班,需同時符合戶籍在八省市的條件才可報考,與本科一樣透過陸聯會申請.目前戶籍的限制為大陸官方所為,近日台灣已多開放70所211院校學歷,因此未來可望大陸方面也開放更多省市可報考台灣院校.
台灣法律系較好的院校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北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東海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也有個規模較小的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相較其他院校而言這個專業只有碩博生,無本科生,所以才說規模小.
目前台灣已開放承認到111所211院校了,41所是之前承認的985院校,而身為985院校的學生,只推薦申請上述法學院校,其他在台灣的法學界較不知名.
申請難度最高的自然是2011-2013年申請人數分別為第一、第二的台大與政大.所以要法學好又不太難申請的絕對是國立台北大學和東吳大學,這兩校最好的專業都是法律系,是台灣法學可並列在第三的院校.由於兩校都是擅長文法商學,因此整體水平是不如台清交成政中央中山中興中正這些知名的國立綜合院校,所以申請人數相對而言少一些.
輔仁大學的法律學系也不錯,但此校由於在大陸很知名,所以申請人數無論是招大陸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一直是私校之冠,去年錄取人數比新竹交大還多.
最後附上2013台灣院校招收陸生碩博班預分發正取、正式分發錄取統計
2013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碩士班預分發正取統計:
台大114
政大64
清大58
成大52
輔仁41
交大38
中央24
中山20
台科17
台師15
中正13
淡江12
世新10
中興9
北科9
中國文化8
銘傳6
台北5
海洋5
東吳5
東海5
雲科3
台南3
北藝3
台藝3
屏教大3
長庚3
逢甲3
佛光3
北市教2
東華2
靜宜2
中華2
嘉義1
暨南國際1
竹教大1
實踐1
宜蘭1
南藝1
體大1
高餐1
金門1
朝陽1
南華1
環球1
法鼓佛教1
合計:575名
2013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博士班預分發正取統計:
政大20
清大9
交大8
台大7
成大6
中山6
台師5
中正4
台科4
雲科4
中央3
北科3
淡江3
東華2
輔仁2
東吳2
世新2
銘傳2
虎尾2
亞洲2
崑山2
彰師1
暨南國際1
竹教大1
屏教大1
台藝1
長庚1
元智1
東海1
高第一1
大同1
中國文化1
義守1
朝陽1
佛光1
法鼓佛教1
合計:113名
2013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碩士班正式分發錄取統計:
台大107
政大61
清大52
成大47
輔仁39
交大37
中央24
中山19
台科15
台師13
中正13
世新10
北科9
淡江9
中國文化8
中興5
台北5
東吳5
東海4
銘傳4
海洋3
雲科3
北藝3
台藝3
屏教大3
台南2
東華2
北市教2
長庚2
靜宜2
中華2
佛光2
逢甲1
暨南國際1
竹教大1
宜蘭1
南藝1
體大1
高餐1
金門1
元智1
實踐1
朝陽1
南華1
法鼓佛教1
合計:528名
2013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博士班正式分發錄取統計:
政大19
清大9
交大7
台大7
成大5
中山5
台科4
台師4
中正4
雲科4
北科3
淡江3
中央2
東華2
輔仁2
東吳2
世新2
銘傳2
亞洲2
崑山2
台藝1
暨南國際1
竹教大1
屏教大1
長庚1
元智1
東海1
大同1
中國文化1
義守1
朝陽1
佛光1
法鼓佛教1
合計:103名
C. 國外哪些大學法學phd比較好
世界排名前50的法學院,美國有13個,分別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喬治城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密歇根大學、康奈爾大學和杜克大學。加拿大有3個,分別為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其中耶魯大學法學院最具有代表性。
耶魯大學法學院
耶魯大學法學院成立於1843年,被視為世界最頂尖的法學院。自1987年發布美國法學院排名以來,它一直名列全美第一。耶魯法學院以小而精著稱,師生比為1:7.5,為全美法學院最低。相對於哈佛和斯坦福的法學院,耶魯法學院最為學術型,以法學理論為主,也是三所法學院中錄取難度最大的。耶魯法學院的培養目標是精英教育,不單純強調法學知識,培養了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內的各個領域的精英。目前該學院最強的領域包括國際法、憲法、經濟法以及法律歷史。
歐洲篇
歐洲地區是法學院的另一個代表強區。其中,英國法學院的實力最強,在世界前50的法學院中,英國就有10個大學入榜,其中前三名分別為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德國排名最靠前的分別為海德堡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的法學院,均為世界前50的頂尖高校。此外,荷蘭的萊頓大學和法國的巴黎第一大學的法學院也是世界一流的法學院之一,均位列世界前50名。
牛津大學法學院
牛津大學的法律專業已經有超過800年的歷史,以獨特的傳統學徒式導師制度著稱。牛津法學院目前QS世界排名第二。牛津法學院的博士教育一般為三年,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需要通過開題答辯,開題未成功者授予MPhil/Mst學位,一旦通過則正式成為博士的候選人。第二階段為博士畢業的前一年會進行的中期檢測,主要檢測候選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博士論文的內容。第三階段為博士論文的最終答辯,通過者即獲得博士學位。
巴黎第一大學法學院
巴黎第一大學法學院成立於1150年,是除了英國以外歐洲大陸最好的法學院,又稱索邦法學院。法國是傳統的法學強國,1804年拿破崙頒布的《法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的藍本。許多國家的法律都以此借鑒,中國也是其中之一。其優勢領域:商法和稅務法
D. 如何去台讀法學博士
貌似台灣的公立大學都不承認大陸學歷,去了也上不了
E. 法學博士的美國法學博士簡介
Juris Doctor(J.D.)是美國法律教育體系中的第一個學位,設立的目標是為有志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提供學術和職業的訓練。J.D.學業完成時間通常為三年(兼職修讀一般需四年),申請者需要具備學士學歷,但申請者的學士學歷不需與法律有關,念文學或理工學士者皆可申請J.D.學位課程,一般不必寫論文,修畢學分數即可獲得J.D.的學位。在美國大多數州,法律學士學位是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為律師執照的先決條件。
拿到J.D.後,才能申請法學碩士班,日後取得法學碩士(LL.M.)的學位,接著才能申請法學博士班,寫出論文並通過口試,取得法學博士(S.J.D.)學位。 由於美國的法學教育所提供的第一個基礎學位名為「Juris Doctor(J.D.)」,而該學位並非博士學位但將之譯成中文卻又確實是「法學博士」的意思,因為曾為不少非英語系地區帶來麻煩。但由於多個語言中「法學博士」在該語言的社會中早已明確為「法學學科的博士學位」,因此不少遇上此問題的地方均另外再為J.D.定名。然而在為J.D.定名以前,有不少地區或院校為明確區別J.D.與真正的法學博士學位,會以該學位的正式名稱作硬性翻譯,例如將S.J.D.定為「法律科學博士」(如上表),雖然從意義上上表所述之四種名稱均為法學博士學位,但硬性翻譯在不少地方均已約定俗成。
在中文中,不論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均有過將J.D.與其他法學博士學位均譯作「法學博士」的情況,為避免兩者之混淆,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均曾經研究解決辦法,現時,J.D.的官方中文譯名為「法律博士」。 一般法學博士修讀期最少為期三年,當中須包括修畢一定學分的指定課程,並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ination)後,學生須撰寫一篇博士論文並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學院的認可後便能夠獲頒授該學院制度的法學博士學位。
在入學要求上,各院校規定不一,較常見的是要求申請人須擁有法學碩士學位或為法學碩士學位課程之應屆畢業生。
F. 去台灣大學做博士後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第一、自己先找個單位掛靠,對岸大學發邀請函和日程表同時幫辦入台證,拿著邀請函和日程表,和單位的一些證明去單位所在地的台辦申請赴台批件。
第二、拿到批件去公安局辦前往台灣通行證。
國立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簡稱台大,成立於1928年,是坐落於台北市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綜合大學,素有「台灣第一學府」之稱。其前身為日本統治時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國大學」,這是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1945年,台灣光復後,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1949年,蔣介石政府遷往台灣後,台大取代了當時尚未在台復校的中央大學,成為了台灣教育部門資助經費最多的一所大學。
國立台灣大學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長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風著稱,其教授、學生與校友皆對當代台灣歷史的發展有著莫大影響,校園亦為多次民主運動、學生運動的策源地。其大批畢業生擔任了台灣各大行業的領軍人物,其中就包括知名校友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
截至2013年12月,台灣大學校區分布於台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台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學生總人數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專任教師2044人,兼任教師1911人。
截至2013年12月,台灣大學共有專任教師2044人,其中教授1127人、副教授473人、助理教授394人、講師50人;兼任教師1911人,其中教授714人、副教授337人、助理教授365人、講師495人。專任教師和兼任教師當中有外籍教師248人。截至2014年12月,教師中共有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2014年台灣「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2人、2013年台灣「總統」科學獎獲得者3人、2013年重要學會會士201人。
在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於靖、伍焜玉、周昌弘、周美吟、宋文薰、廖一久、曾永義、朱國瑞、朱時宜、林仁混、林榮耀、林秋榮、林長壽、楊泮池、江博明、沈哲鯤、王瑜、管中閔、羅銅壁、胡佛、胡正明、謝道時、賀曾樸、陳培哲、陳定信、陳永發。
台灣「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2014年2人):陳榮凱、庄立民
台灣「總統」科學獎獲得者(2013年3人):彭旭明、盧志遠、賴明詔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台灣大學共有105個研究所設有碩士班,94個研究所設有博士班。
重點研究領域
醫學(基因體醫學、磁振造影、獸醫)、歷史學、管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態物理等)、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天文學、宇宙學、大氣科學(台風預報、氣候變遷)、地質學(台灣板塊運動、地震預警)、政治學、生物科技、法學、心
理學(華人本土心理學)、電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學、機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學校顯示,台灣大學共有109個研究所,另設有國際級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研究中心7個、校級研究中心44個。
國際級研究中心(5個):
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Intel-台大創新研究中心 、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 、台灣歐洲聯盟中心 、台大新能源中心
「國家級」研究中心(7個):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台北辦公室、「科技部」化學研究推動中心、「衛生福利部」暨國立台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衛生福利部」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科技部」國立台灣大學貴重儀器中心
G. 法學博士生讀多少年比較合適 求解
1-一般三年畢業,主要看畢業論文和相關科研成果的完成時間。
2-不同的同學,可能畢業的時間不同,但一般都是三年畢業。
H. 法律碩士與法律博士有什麼關系和區別嗎
法律碩士學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職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立法、司法、律師、公證、審判、檢察、監察及經濟管理、金融、行政執法與監督等部門、行業的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法學碩士的培養目標是以教學、學術、實務多方面為指向,而法律碩士則是以致用、實務為指向。
官方認定
法律博士在法學院的學歷階梯中屬於基礎法律學位,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而由於法律博士中的「博士(Doctor)」在語言上的對應字義,關於法律博士是不是博士學位則存在較大爭議。在學術慣例上,法律博士和其他專業學位一樣,並不等同博士學位,這個慣例已於世界上多間大學以明文規定。在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對其法律博士課程的網頁簡介上便指出「法律博士一般被認為是一個修課式碩士學位」。
在內地為避免混淆,其法律專業學位課程一律定名為「法律碩士(Juris Master)」;而在中國內地,法律博士的學歷被認定為「相當於中國內地的法律碩士」。現時,在中國內地,只有北京大學深圳國際法學院(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開辦的普通法法律學位是以「Juris Doctor」定名,但其中文名稱依然沿用「法律碩士」。
在台灣,法律博士被認定為法律研究所學位。
在香港,法律博士在資歷架構中屬於第六級別,屬「碩士、學士後文憑、學士後證書」之級別。
非官方認定
不少地方、機構對於法律博士的學歷規格仍然存在爭議,這些爭議大致分為兩種派別:
認為法律博士等同本科學位的派別:由於法律博士在法律學位的階梯中處於基礎位置,在進修或投考律師資格的地位上與法學士相若,因此有人認為法律博士與法學士的地位理應相等。
認為法律博士等同研究生學位的派別:由於法律博士的入學要求是本科畢業,因此縱使法律博士只是法律學位階梯中的基礎學位之一,但有人認為法律博士的地位應高於本科學歷,屬研究生學位。
I. 法律博士的法律博士學歷地位
法律博士在法學院的學歷階梯中屬於基礎法律學位,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而由於法律博士中的「博士(Doctor)」在語言上的對應字義,關於法律博士是不是博士學位則存在較大爭議。在學術慣例上,法律博士和其他專業學位一樣,並不等同博士學位,這個慣例已於世界上多間大學以明文規定。在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對其法律博士課程的網頁簡介上便指出「法律博士一般被認為是一個修課式碩士學位」。
在內地為避免混淆,其法律專業學位課程一律定名為「法律碩士(Juris Master)」;而在中國內地,法律博士的學歷被認定為「相當於中國內地的法律碩士」。現時,在中國內地,只有北京大學深圳國際法學院(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開辦的普通法法律學位是以「Juris Doctor」定名,但其中文名稱依然沿用「法律碩士」。
在台灣,法律博士被認定為法律研究所學位。
在香港,法律博士在資歷架構中屬於第六級別,屬「碩士、學士後文憑、學士後證書」之級別。 不少地方、機構對於法律博士的學歷規格仍然存在爭議,這些爭議大致分為兩種派別:
認為法律博士等同本科學位的派別:由於法律博士在法律學位的階梯中處於基礎位置,在進修或投考律師資格的地位上與法學士相若,因此有人認為法律博士與法學士的地位理應相等。
認為法律博士等同研究生學位的派別:由於法律博士的入學要求是本科畢業,因此縱使法律博士只是法律學位階梯中的基礎學位之一,但有人認為法律博士的地位應高於本科學歷,屬研究生學位。
J.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