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通過

道德的通過

發布時間: 2021-12-21 13:47:56

A. 道德是通過什麼評價人的行為

通過自有的一種復「道制德評價體系」。(本句是答案;以下是解析。)

【評價不是目的——「德為接」——這才是目的】

這一體系有其固有的原則信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這兩個字:善、信。這就是社會、關系根本原則。
真道德,除「善、信」外,沒有第三個原則。「善、信」都是有標准可依的道德原則,是嚴格、實用的道德評價原則信條。——以保障私利為目迪的道德都是私德;不以真理為基礎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私德誤事,偽道德誤人!
私德和偽道德評價體系的原則信條的根本的、共同的特徵是:完全主觀化。長久以來,最常見的偽道德和私德原則信條就是:仁、義。將「善信」的原則附加上「禮」的要件而成為「仁義」,就如將公共財物輔以包裝去出售一樣的行徑。

◎附錄i 偽道德和私德的形成過程、作用方式如下:
Ⅰ 首先駢侈真理或者製造偽概念。
Ⅱ 其次使人相信假命題。
Ⅲ 再次以假、偽作為評價標准。
Ⅳ 最後達到主觀訾譽之目迪。

B. 道德是通過什麼來評價人的行為的

是通過道德輿論抄的褒揚與貶襲斥及傳統習慣的力量 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評價人的行為的。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有助於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積極的強化。
通過道德評價使人們了解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幫助一起分析原因、動機,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通過輿論工具,扶揚正義和真善美,打擊壓制假惡丑,制約人們的行為和思想。

C. 道德的詳細解釋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①《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②《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③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④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
①南朝 宋鮑照《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②唐杜甫《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③元倪瓚《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4.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①《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②《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③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D. 聯系社會生活,說說道德是通過那些方式來發揮作用的

作用方式:
(1)通過道德輿論的褒揚和貶斥來引導人們的社會行為。(聯系各版種傳媒手段和社會輿權論即可,社會輿論是流行於社會成員之間的對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看法和議論)
(2)通過傳統習慣的力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比如孝敬老人什麼的。)

傳統習慣是一定社會、一定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習以為常的社會行為習慣和道德行為方式。
(3)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發揮作用。(見義勇為什麼的)
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思想觀念和道德准則規范的正義性、正確性的認定以及對實現相應道德義務的強烈責任感。

E. 道德通過什麼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您好!道德通過道德輿論的褒揚與貶斥、傳統習慣的力量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謝謝閱讀!

F. 道德通過什麼來維系

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G. 道德通過什麼來維系

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版價的原則規范、心權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H. 道德是通過什麼對一個人的品行發生極大的作用

通過自有的一種「道德評價體系」.(本句是答案;以下是解析.)
【評價不是目的——專「德為接」——這屬才是目的】
這一體系有其固有的原則信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這兩個字:善、信.這就是社會、關系根本原則.
真道德,除「善、信」外,沒有第三個原則.「善、信」都是有標准可依的道德原則,是嚴格、實用的道德評價原則信條.——以保障私利為目迪的道德都是私德;不以真理為基礎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私德誤事,偽道德誤人!
私德和偽道德評價體系的原則信條的根本的、共同的特徵是:完全主觀化.長久以來,最常見的偽道德和私德原則信條就是:仁、義.將「善信」的原則附加上「禮」的要件而成為「仁義」,就如將公共財物輔以包裝去出售一樣的行徑.
◎附錄i 偽道德和私德的形成過程、作用方式如下:
Ⅰ 首先駢侈真理或者製造偽概念.
Ⅱ 其次使人相信假命題.
Ⅲ 再次以假、偽作為評價標准.
Ⅳ 最後達到主觀訾譽之目迪.

I. 道德是通過什麼來調節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的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能夠通過評價、命令、指導、激勵、懲罰等方式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使道德關系逐步由實有向應有過渡。道德的反映(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它們相互聯系,互相依賴,共同對社會生活發揮作用。而道德的他功能則歸附於這兩大功能或交織於這兩大功能之中。道德功能是任何社會、任何階級的道德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但是由於各社會和各階級的道德所反映和維護的利益不同,其功能發揮社會效果也不同。在社會生活中,道德功能的發揮與政治、法律、文藝、宗教等其它社會因素功能的發揮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

現在有種說法,認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道德對於社會和個人,是從內心起到約束作用。違反了道德,往往是靠輿論的監督和公眾的譴責來達到懲罰的目的。
法律對於社會和個人,是從外在起到約束作用。違反了法律,往往是靠國家的強制力來達到懲罰的目的。
對於道德來說,是一個區域內生活的人組成社會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法律是立法者以統治階級的立場創立的。
法律所規定的方面遠遠少於道德規范的方面。但是法律的強制力保障實施在現代社會很多地方比道德約束要強。

J. 道德的通俗解釋

道德

dàodé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熱點內容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
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12:24:04 瀏覽:621
銀行貸款連帶責任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10 12:01:27 瀏覽:901
誰是卧底法官圖片 發布:2025-05-10 12:01:27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