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祠堂

道德祠堂

發布時間: 2021-12-21 14:15:47

1. 祠堂什麼意思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後世之人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餘,少數地區由於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2. 高氏再起,承祖先忠孝傳家流芳百世;宗祠重整,啟後裔道德立身旺族萬年。用作祠堂進宅聯,妥否急望斧正

寫的很棒啊,您是位先生吧?既然您這么謙虛,那就提點小小建議吧,我沒文化,請勿笑話「高氏再起」中的「再起」似有不妥,且兩句並不對仗,稍作修改減字,簡潔易懂:
【先祖美德流芳百世,子孫後福忠孝傳家】

3.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家譜國際)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禮制性建築,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蓋有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築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廣泛領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當前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祠堂變身為農村文化室、老人之家、農家書屋等,祠堂以其獨特的存在演繹著現代文明。因此,在農村先進文化建設中探討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意義尤為重要。

一、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對族眾教育、感化的活動。

(三)維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規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四)調節功能:通過祠堂文化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二、祠堂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意義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內容,現代社會中的宗族祠堂基本都已經剔除宗族傳統內容中的糟粕,如何發掘其有利於當代社會的文化內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成為重要的任務。

(一)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祠堂這個特殊「載體」,充分利用祠堂資源,挖掘祠堂文化積淀和傳統道德積淀,把祠堂變成為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在農村,群眾對姓氏宗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為強烈,許多祠堂都設立了諸如理事會、監事會、老人會等民間管理機構,其成員作為祠堂活動的「掌舵人」,為灌輸新鮮血液、拓寬文化內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識身體力行、不辭奔波,對社會安定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祠堂文化作為地方傳統文化,是最具個性特徵的文化,有著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載的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不少村兩委也不失時機地引導祠堂活動,發揮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為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祠堂陣地作了有益的探索。摒棄祠堂內的菩薩、神位等東西,在祠堂舉辦成年宣誓儀式、尊老愛幼、移風易俗教育等宣傳教育活動,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如設立計劃生育婚育新風先進文化"七室一欄",即計生電教室、圖書室、閱覽室、書畫室、活動陳列室、功德榜室、計生戲曲宣傳排練室、計生宣傳欄。不少祠堂引入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樣榜、壽星榜等"五榜",評選表彰各類典型,一年一評,未上榜的見賢思齊;有條件的祠堂可設置閱覽室、電視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平時對居民開放,節假日可舉辦象棋賽和書畫展等文娛活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特別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保留古老的鄉村祠堂風貌,發展旅遊和休閑觀光業。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日趨富裕,對年代久遠、保存較好、具有一定建築文化價值、體現地方特色的農村祠堂,加以保護和整修,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為中心進行的旅遊景點開發以及展覽館、博物館的改造。通過大量的報道、圖片或文字展示等,讓民眾加深了對祠堂歷史、文化、建築審美價值的認識,同時也增強了村民對祠堂的保護意識。其合理的利用與開發不僅有利於文物的長久保護,並拉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摘自網頁鏈接

4. 如何建立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

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5. 什麼是祠堂由來如何

祠堂(cí táng)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5)道德祠堂擴展閱讀

祠堂的特點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6. 古代人被罰跪祠堂很嚴重么

古代人被罰跪祠堂很嚴重,只有犯很大的錯誤才會被罰跪祖宗牌位。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於祭祀祖先。此外,也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件的場所。值得注意的是,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在祠堂進行。

建築特點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甚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

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也正因為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7. 祠堂的作用及意義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家族尚不多,便置祠與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祠堂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一、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與始祖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特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也有人祠堂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凡祀帝王先師的祠宗廟,而祀公侯、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顯祖,名門大族還建多處祠堂。如:楊、顧、朱、王等姓氏,又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別。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們的祠田、祠產。

二、祠堂的構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築:它是全族祭祀的場所,是用來對族眾進行尊祖敬宗為主題的禮儀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產,是全族的公產,大多由族內各界人士募捐義贈,也有的是族內某人的遺產或賢達受封爵、賞賜田產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無錫地區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廣達數千畝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來賑災恤族、救濟本族貧苦族人,它是古代社會福利保障的一種初級形式,重在從物質經濟上團聚族人。
(三)宗譜、家譜、家乘等譜牒文獻的編修。宗譜最直接反映該宗族及其成員的歷史,它是通過對該宗族的祠堂組織、職能機構、血緣、世系、祭祀活動、宗規家訓、宗族田產、恤義學等基本內容,作多方面的完整歷史記載,使同族人明根論輩.重在維系族眾的血緣聯系。
各地宗祠中.比較大而完整的管理設置通常由:

8. 祠堂與宗祠的關系

祠堂就是宗祠,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

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宗祠,一般分布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8)道德祠堂擴展閱讀

著名宗祠

江南第一祠——誠敬堂

千年廬陵的遺韻在這里傳承。富水河從東固山蜿蜒而下,流經古鎮,滋潤一方水土,孕育了山巒疊翠、古樹繞村的自然景觀,也見證了富田鎮人文薈萃的光輝歷史。富田素有「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個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的說法,文章節義之邦可見一斑。

富田王家村的誠敬堂便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王家大祠堂」,其建築之精美,可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明高帝第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朱拱樋的王妃匡娘娘齊名。

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誠敬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富田鎮王家村,始建於明朝中期,祠堂長82.3米,寬44.3米,總面積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譽,在全國范圍內極為罕見。

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河隴(賀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廣東潮陽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肇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築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構「卧獅」造型,前中後脊俱飛火星檐,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設正殿正龕,拜亭,灰崗岩石旗桿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

吳氏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破四舊」時期廢棄,2005年重修。一年一祭,祀日為每年農歷十月二十。

9. 古代普遍存在的「祠堂」有什麼用途

相信很多小夥伴在許多古裝電視劇中都看到過祠堂,一般大戶人家中都會設有祠堂,以供擺放祖先的靈位。那麼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祠堂”,而它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而現在,祠堂在全國各地也被取締,只有在某些傳統文化氣息濃重的農村裡才能看見一些保存尚好的祠堂。

10. 我們的祠堂含義和作用

各地宗祠中.比較大而完整的管理設置通常由:宗長——主全族事;宗子——管祭祀;宗正——宗長協理:
宗司——掌倫紀;
宗直——處理糾紛;
宗史——掌宗族史;
宗課——掌經濟:宗干——助宗長辦具體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還有墳親(守墓人)等雜役。祠堂設置的管理機構比較嚴密齊全。
四、祠堂的現實意義:
一、教化意義:祠堂,以宗族血緣為基礎,建構的目的是通過對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強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興旺發達,通過祠堂之築、堂號堂聯、儀式活動、配以宗譜家譜的修訂和族規民約的制定嚴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脈源流關系,達到明彝倫、序昭穆、正名份、辯尊卑的目的,向後人宣傳了以孝悌忠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對父母、子孫對祖先的孝道。這樣家族的兒童成員從幼年起,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禮儀就在其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為後人樹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勵後人奮發努力,耀祖光宗。
(二)規范意義: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有祖先對子孫的審視,族長在這里代祖宗立言,對犯錯子孫進行懲罰,同時也對其他子孫有警示告誡的作用。祠堂是傳統倫理道德的載體,對社會越軌行為起控製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是一種「規訓和懲罰」的空間。
(三)維系親情意義: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祠堂就這樣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緣的族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節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來說,無論巨族或寒族,對祠祭都十分鄭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嚴司祭儀式,一般要讀族譜,使族眾了解家族的光榮歷史,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以勵族人;還要宣讀族規、家訓,以教育族眾;參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遺訓及其遺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畢,族人間還要行禮,後輩向前輩行禮。可見,祠堂祭祀是一個精神聯系的韌帶。通過祠堂祭祖活動,加強了血緣關系,聯系了族屬感情,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熱點內容
婁底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10 13:17:45 瀏覽:426
遼寧省大連市勞動法 發布:2025-05-10 13:11:56 瀏覽:626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
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12:24:04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