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邁入法學

邁入法學

發布時間: 2021-12-21 14:29:03

㈠ 如果想進入政治界學習法學系好還是哲學系好

我本人是北大哲學系的,哲學系裡面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有邏輯、美學等等。以後本科出來的話一部分考公務員,一部分進新聞出版、報社等,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以後從事公文寫作好處挺大的,一般聽說你是學馬哲的,都會認為你的政治素養很高。當然,除非學到博士,最後都會面臨公務員考試,不同的是在考上後的前途的差異。
法律系的話,本科出來挺難找與法律有關的工作的,考公務員的也比較多。但是,現在美國的政客很多是學法律出身的,誰知道幾十年後中國不是這樣呢?
另外,學法律比較辛苦,哲學比較輕松。

㈡ 法學畢業生進入律師事務所工作的途徑

要看做什麼崗位,做律師,你應該先過司法考試,如做文員,內勤,只要律師所需要,高中學歷就可以做。

㈢ 法學大學個人小結怎麼寫

法學生的大學四年

相信多數剛接觸到法學知識的法學新生,對法律都會產生一種崇拜感,但是面臨法學學科內紛繁復雜部門法內容,很多同學又會感到困惑。

於是,幾乎每一個法學生都會面臨新奇感與迷茫感之間的矛盾、自豪感與畏懼感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即將走完大學四年的應屆畢業生,本著回饋師弟師妹的初衷,和大家分享一些隨想。

(一)大一的新鮮
大一期間,大多數學生還在法學殿堂的門外徘徊,於是《西窗法雨》、《木退正義》等入門書籍成為我們一窺法學世界的主要渠道,那個時候,我們時而因掌握了與一個法律規定而欣喜,時而因聽不懂課上艱難生澀的法學理論而彷徨。

對大學生活的新鮮感、對法科學習的迷茫感、對師兄師姐的崇拜感以及突然自由的喜悅感…種種感受交織成我們的大一生活。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漸漸邁入法學的大門,帶著迷茫與新奇,探索者自己的法學之路。

(二)大二的選擇
然而,就在我們好不容易開始習慣自由而慵懶的大學生活時,我們又遇到了大二的分叉口,學生工作?文藝體育?游戲電影?科研比賽?讀書科研?於是我們更加迷茫——我們不僅要處理如何學習法學專業知識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大學方向的選擇問題。以往養老三個月,拚命三十天的生活被打亂了節奏。有的同學選擇了遊走學生會之中,有的同學選擇了讀書科研打比賽,也有同學選擇繼續游戲電影娛樂人生。

我們開始反思、開始思考,我們似乎明白了自己未來的基本方向,考研?保研?出國?刷證?實習?但是這些方向又是那麼模糊,模糊我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推動它實現。按部就班的慣性讓我們有種錯覺:嗯,大學才剛開始,我還有很多時間去想。

(三)大三的迷茫
轉眼之間,大二即將過去,經過法理、憲法、民法商法訴訟法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我們似乎已經掌握了法學學習的內在核心,順利步入了法學之門。

我們不斷體驗著用書本知識處理一些簡單糾紛的成就感。盡管,我們學習上的迷茫感降低了,但是對如何走未來的路確更加迷茫。

突然有一天,我們或被師兄師姐點撥,或因家人刺激,又或被身邊同學的理論功底刺激到時,我們慌了,是真的慌了。到了大三,我們開始不得不為自己劃分隊伍時,我們又發現怎麼什麼都那麼難?說好的高考考完就自由了呢?

就業黨的焦慮:法務還是律師?能不能當法師?北京還是上海?怎麼去深圳?高起薪中發展還是中起薪高發展?年薪八萬太少怎麼辦?訴訟律師還是非訴律師?非訴?證券律師和資產律師?投行券商賺大錢?啥?還要有注會、雅思?

考研黨的焦慮:考研專業的選擇?考研院校的選擇?考研和法考之間怎麼安排?那些專業以後好就業?公檢法律都需要什麼學歷?

出國黨的焦慮:社會經歷和學習成績怎麼兼顧?科研項目和期末復習怎麼平衡?怎麼准備top15?雅思小分怎麼刷高?紐約bar?老流氓和JD怎麼取捨?

保研黨的焦慮:我的排名能不能保研?保研和法考能不能兼得?夏令營和九月推免怎麼定位?四六級和科研經歷怎麼才算夠?保研該怎麼復習?

(四)大四的焦慮
總之,不管我們把自己劃為什麼黨,到了大四學年,大家都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

其實大家都知道,即使那些已成為過來人的師兄師姐,也只能送給我們一句模糊又看似那麼有道理的話「不預則廢」。但是,「什麼是越早?」是剛剛開始享受大學時光的大一?還是仍處於試探性了解階段的大二?又或是已經相對成熟的大三?說這句話的人自己也不知道,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摸索過來的。這種經歷風雨洗滌後的感覺,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收集能力與培養閱讀習慣之間的聯系
也許你會問,有沒有什麼是在我迷茫時或者說准備做出抉擇前,最適合作為過渡期工作的事情呢。我認為是閱讀。

可能你會一臉苦悶——「每個人都說要多讀書,我早就聽膩了,你在這里等著我?」

對於這句話,我表示深刻的理解,因為我也是這樣,從小沒有養成習慣,加上高中三年的理科學習使我對「閱讀」兩個字充滿恐懼。

大一時讓我看《道德情操論》、《民法思維》無異於逼我上樑山,我寧願看一些碎片性的東西,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如《西窗法雨》來打發時間。

但是,為什麼大學四年之後的我,卻要強調閱讀了呢?

1.首先,我們說的閱讀,首先不全是又厚又大經典著作。比如《道德情操論》、《政府論》、《大學》、《論語》,又或者是王澤鑒的「天龍八部」、「太皇太後」。其實,讀者文摘這類青年雜志也是閱讀,微信上比較有深度的公共號文章也是閱讀。

只不過,對於大厚本的閱讀我們能夠系統的了解一件事物、或者一個理論。而零散的閱讀一般不能幫助我們構建某一知識的體系內容。零散的內容比較具象,適合初學期培養興趣;系統的書籍比較抽象,適合適應期建立體系。

2.閱讀為什麼是迷茫時最好的選擇?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工作交流時,你需要廣博的法學知識和社科知識讓你與眾不同,同樣是一個背景的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看問題的學生,能夠更有機會接觸核心案件;升學面試時,你需要縝密的思維、體系化的知識幫助你臨場不懼,敢於自信的說出觀點,讓老師提前認准你;出國時,面試官需要了解你的社會經歷,知識廣度,從而判斷你是否具備在國外進行法律研究或者法學研究的學科基礎;與親友交流時,深刻的應對和巧妙地引用各種典故(梗)能夠緩解氣氛,間接減少他們認為社科專業都是光說不幹的大喇叭的偏執觀點。

3.從控制未來的角度來看,閱讀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而信息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有效決策——所以,我們認為閱讀能夠開拓視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改變了我們對閱讀的認知,碎片化的閱讀沖擊了習慣傳統書本閱讀的讀書人的價值觀。因此,就產生了有關抵制碎片化閱讀,提倡閱讀紙質書籍的論證。可是,爭論畢竟是爭論,他們的邏輯前提是一個已經習慣讀書,習慣讀書,有自己良好讀書習慣的人如何選擇讀書方式。以及培養學生讀書習慣的理想路徑。他們沒有考慮到,在實際情況中讀書困難戶總是佔多數,一味強調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價值,可能讓我們這些閱讀困難戶陷入想閱讀時手足無措的困境。

所以,我這里說的閱讀首先囊括了一切實質是在信息收集的過程。無論是漫無目的的看經典,還是有針對性的拔經驗貼。我這里所說的閱讀和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唯一的區別在於,傳統閱讀更注重閱讀過程的體會,它追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承認自身體會出的感悟比別人通過書本、口述出的感悟要深刻的多,這是客觀規律。

對於真正的讀書困難戶而言,我們何嘗不能先通過碎片化閱讀開闊視野,尋找潛在興趣點,建立起自己的決策參考的信息網。

寫作寄語

在我大學四年的成長路上,從學生會中各種軟體、禮儀的手把手教學;到輔導員老師給各類鍛煉的機會;從師兄師姐對升學方面的指導;到任課老師深刻的思想引導和職業規劃盡管有時候我會很反感、很討厭,會吐槽。

但是,我的大學終究是我的大學,我最終還是認識到了大學的意義。

也體悟到一個事實:在大學里,我們處在多方的羽翼之下,為什麼說大學是象牙塔,因為在這里我們看見的大多數東西,都是各方展示的最好的一面。大學給我們塑造了一顆玻璃心,但我們總要去學會打破這個玻璃心,然後再學會重塑它。所謂破而後立,意正在此。

大學是個小社會,牆外是個大社會,只要我們能懷著一個不失偏頗的本心,那麼無論是大社會還是小社會都不再是阻礙,而是能在我們陶瓷心上鋪滿景秀山河的墨硯。

㈣ 如何進入香港大學法學院

你好,我是港大法學院的學生.回答你的問題如下:

1.香港大學的法學碩士主要有兩種,一種是P.C.LL(法學專業資格證書,同碩士學位,Postgraate Certificate of Laws),這個必須有香港或者英聯邦地區法學學士學位才能申請,因為它是一種職業訓練,一般讀了的人都會去做律師或者大律師. 另外一種學位是LL.M.(法學碩士),申請讀這個課程原則上要求本科法學學位,因為它是一種學術型的拓展課程. 如果你本科不是法學學位,建議在你的大學里雙修一個法學學士學位(它不一定要求你是英美法地區的法學學位,也不一定非要在港大讀,在內地讀也可以的),才能申請.

2.可以以transfer(轉校生)或international student的名義申請,可能需要提供語言成績或者SAT之類,總之如果申請到港大讀法學學士,他們基本是不會考慮你已經取得的管理學學位,而純粹從你的高中畢業的基礎和其他輔助性的申請材料來考慮你是否能夠被錄取.我嚴重不建議你做這個選擇.

㈤ 申請轉法學專業的理由

如果你想要抄申請轉法學專襲業,首先需要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如果你單純想要在畢業後從事律師行業或者司法行業,那麼選擇J.D學位即可,這類學位拿到學位證書一般需要三年的時間,在學習第二年開始你就可以進行自主選課。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㈥ 如今,法學專業就業形勢如何進入檢察院、法院有什麼前提若考上研究生又會怎樣

法學、英語等是教育部列出的就業很困難的紅色警告專業;進司法機構、檢察院至少得碩士或有很硬的後台,否則想都別想;普通院校的法學研究生是沒法進去的,一般得中國人大、中國政法、北大等法學強校(至少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這類)的碩士;還得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作為前提

㈦ 考了307分,能進入法學專業復試嗎,有沒有希望通過研招國家線

第一個角度,歷年的法學專業研招分數線。我們以2016年到2019年法學專業的研招國家線為例,來進行分析。從2016年到2019年,法學專業學術學位類A類考生的國家線,分別為:325、310、315、320,B類考生的國家線,分別為:305、300,305、310。同樣是在2016年到2019年,法學專業的專業學位類A類考生,國家線分別為:315、310、315、320,B類考生為:305、300、305、310。



第3個角度,考慮2020年研招擴招的影響。2020年研究生擴招,有人覺得,在擴張的形勢下,國家線的分值,有可能進一步下降。這種情況,通常來說,其實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是,如果你考慮到2020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再創新高。因此,雖然說擴招會增加名額,但是,考生的人數本身也多了,能不能因為擴招而降低分數線,現在還很難說。而且,即便降低分數,是降低幾分呢?如果降低5分,假如你報考的是一區的招生單位,同樣可能性不大。如果降低5分的前提下,報考二期的招生單位,可能性相對大一些。

㈧ 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進入法院

  1.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

  2.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版研究內容權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3. 就現在而言,法院大部分招書記員,要通過各省的公務員考試進入法院,一般要求法學本科學歷,但是一些法院還要求通過司法考試或者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具體情況還是要根據當地的招生簡章。

  4. 之後,進入法院後,還要通過司法考試,參加各省高院組織的1年預備法官培訓,領取培訓結業證書。

  5. 如果法律工作經驗滿2年自己年齡又滿23周歲的話,法院可以向上一級法院報請任命助理審判員,等省高院批文下來了,那個法院就可以任命助理審判員了,助審就能成為法官了。

㈨ 要進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系需要在高中選修哪一門課程

要進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系學習,在高中階段選修科目中,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以外,必須選擇政治學。其次選擇歷史科目也是有助於在高考報考高校的時候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系選擇。

熱點內容
遼寧省大連市勞動法 發布:2025-05-10 13:11:56 瀏覽:626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
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12:24:04 瀏覽:621
銀行貸款連帶責任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10 12:01:27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