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指誰
1. 滿嘴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
仁義道德
發音 rén yì dào dé
釋義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回:仁愛和正義答。現在多用於貶義。
成語典故
出處 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魯迅《狂人日記》3:"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這里指吃人的封建禮教)
示例 你說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2. 狂人日記中的仁義道德比喻什麼吃人的含義是什麼
作品的思想主題是對整個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質就是「吃人」,對於這「吃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也就是兩種「吃人」。
首先,可從人道主義的層面去理解,「吃人」就是對人肉體的殘害以至消滅。這里又有三個小點:
1 政治統治中的慘無人道的刑罰和屠殺。比如,狼子村的大惡人的心肝被挖出來用油煎炒了吃(第三節),徐錫林的心肝被炒吃(第十節)。這種「吃法」今天也還沒有絕跡,如,刑事逼供,亂拳將小偷打傷致殘致死等。
2 日常生活中的愚昧無知的野蠻行徑。比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人肉可以煎吃」(第五節),「易子而食」(第五節)人肉人血治癆病(第十節)。這種「吃法」現在有了「進步」,比如,倒賣死刑犯的器官,殯儀館中有人偷割死人肉做包子買等。
3 在特別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為。比如,易牙蒸子獻給齊桓公(第十節),
「爺娘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片肉來,煮熟請他吃,才算好人」(第十一節)。這樣的「吃法」,現在有了「崇高」的包裝,諸如,帶病工作,輕傷不下火線,為什麼敢於犧牲生命等,涌現了帶病扛沙包的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護國家集體財產的青少年的好榜樣賴寧……
這種「吃人」就是對人的生命沒有起碼的敬畏,踐踏著人的生命的無上的價值,模糊了人類的社會與動物世界的界限,這種野蠻的行徑是對中華所謂的文明古國的無情諷刺。
其次,從自由主義的層面去理解,「吃人」就是對人的自由個性的踐踏,這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這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消滅個人獨立的思想,用一元化的觀點意識「統一」大家的思想,使中國人失去的思考能力,只好人雲亦雲,形成集體無意識,愚昧無知,不會講理。比如第八節寫到一個「年紀二十左右」的應該是學問的人,在無法掩飾「吃人」真相時卻把「從來如此」作為「吃人」的正當理由,遭到「狂人」反詰時,卻說「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這種「從來如此」的從「歷史傳統」尋找「執政」合理性資源的做法和「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的話語霸權的流氓作風,似乎在今天社會中還遠沒絕跡啊!
二 是消滅人與人的感情,用所謂的「忠」「孝」將人的感情格式化,使中國人失去對同類的基本同情,甚至只能在別人的痛苦中獲得「成功」的快樂,變得健忘,麻木不仁。這也是我們民族苦難的深層原因所在。作品第三節寫的是一般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給紳士掌過罪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那麼怕,也沒有那麼凶。」你看,健忘了「被吃」痛苦的中國人,面對更弱小者,現出的「吃人」相一點也不比先前的「吃人」者慈善多少,即便同胞的「大哥」「母親」,也照樣「吃」妹妹女兒的「肉」,鄉情,友情、親情統統「犧牲」掉了。現在,「不跟陌生人說話」這樣的忠告,表現著中國人身處「被吃」的恐懼中孤獨,同時一個個「獻愛心」活動的做秀,又一次次使社會誠信資源流失,而我們原本就很稀缺的同情心也變得越來越麻木,以致面對別人的不幸我們首先就會懷疑其的真實性,幾乎感受不到同類在不幸中的苦痛。
展開剩餘86%
0
3. 「仁、義、道、德」分別是誰提出的
孔子對仁義道德做出自己的闡釋而已,並不時說別人就不懂仁義道德,老子道德經也說道德,墨子的墨經也說仁義道德。這東西不是電燈泡那樣的發明,是誰發明就說誰,仁義道德,自古即有,沒什麼提出不提出的。
4.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仁義道德 發音 rén yì dào dé 釋義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范。仁義:仁愛和正義。
5. 有一句話是關於魯迅的,什麼 滿紙 仁義道德 卻看出「吃人」什麼的。求完整的
完整的是:「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出自魯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5)仁義道德指誰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的創作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6.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復道德規范。仁義制:仁愛和正義。
7. 仁義道德是指什麼動物
8. 仁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仁義道德[rén yì dào dé]
【解釋】: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出自】:唐·韓愈回《原道》:「後之答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示例】:你說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9. 最愚蠢的仁義道德是誰評價宋襄公的
就是老毛啊。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盡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要把他們的指揮員的心盡可能地弄得混亂些,使他們變成瘋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 (《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492頁)
《宋襄公論》等作文,立論新穎,氣勢磅礴,文筆獨特,用的「康梁體」。教員加以圈點,批給同學「傳觀」。譚永春先生贊賞《宋襄公論》:「毛潤之的文章不僅思想前進,文筆潑辣,而且立意高遠,見解精闢,令人折服。」他破例打了105分,批語為:「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毛澤東經常從藏書閣借閱歷史、地理方面的書。賀南綱先生很是欣賞,便買了《了凡綱鑒》一書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