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飽於腹

道德經飽於腹

發布時間: 2021-12-21 22:25:15

A. 〈道德經〉中有這樣句話: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請問怎樣理解

所謂虛其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撫慰老百姓的心靈,使之沒有一種對[賢,難得之貨,欲]等東西的想法和沖動。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社會層面上應該說是屬於一種[更高的需求]的意義中進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計老子也不會這樣說。因為平常的需求是一種人的基本需求。

實其腹----也就是說對基本需求的東西必須要滿足他們,充實他們。這里的虛後來被莊子解為[心齋]。

老子把這種欲和心的動向劃分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於老子的思想並不著眼於發展的立場上,而是追求一種和諧,通融,穩定的哲學目標。這種目標必須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層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產生[爭,盜,亂}。

[弱其志}?這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社會控制手段。舉例,比如賭博,福彩,體彩,六合彩。莊家們的算盤是精打細算的,任何進入其圈中的人永遠是輸家。而莊家永遠是贏家。他們為了不暴露騙局,必須吐出一些資金返還彩民。這些吐出的資金就形成了一種極大的誘惑力,人們便開始在這個封閉的圈環中洋洋自得地轉來轉去,無限地循環著,雖然個別有所得,有所暴發,但早已經利令智昏,暈暈然不知東南西北。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這個比如擴大到經濟活動和社會更廣泛的層面上,就不難看出這種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為了維持這個活動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吐返一部分資金,必須進行希望工程,必須進行清官救濟,必須進行一種合理的社會解釋,那麼這些內容就是為了[強其骨]。

所謂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環圈外去的那種社會動向,而不是什麼意志。因為真正社會發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著,而不是在圈內。所謂骨就是支撐個體的軀殼的存在,使這種游戲或博弈規則繼續在時間中連綿下去。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他使老百姓無知無欲,使老百姓中間那些拔尖的,聰明有眼光的人雖有此心而無此膽,敢怒而不敢言。

B. 為腹不為目是什麼意思

為腹不為目指:填飽肚子、解決溫飽,不去追求山珍海味、美味佳餚,更不為進入視域的各種眼花繚亂的事物所誘惑,意為過一種恬淡的生活。

出處:《老子今注今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絢麗、雜亂的色彩,(沉湎其中)會致人「眼病」;嘈雜、淫靡、頹廢的音調,(沉迷其中)會致人「耳病」;種類繁多、珍饈美味的食物,(經常攝入)會致人「口病」;「難得之貨」的追逐會致人「行病」;聲色犬馬式的放縱會致人「心病」。所以,得道的聖人重視內省(減損慾望)而不外求(擴張慾望),即去掉向外奔竟的慾望和行為,而採取一種虛心、內斂的處事態度。

(2)道德經飽於腹擴展閱讀:

為腹不為目的深層理解:

「為腹」和「為目」代表的是兩種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為腹」追求的是內在修養的提升、內心慾望的減損、內在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是向內「求」(內省、內斂),這是老子推崇的「為道之路」;

「為目」追求的是慾望的放縱、外物的佔有、感官享受的滿足,是向外「求」(外馳、奔竟),難得之貨、靡靡之音、山珍海味、珍稀獵物等皆可歸入到「為目」一類,成為其追求的目標。心隨物轉,神馳意竟。

C. 請問老子《道德經》中第三章該做何解

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引語]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會現實動亂不安、矛盾突出,這是出於差別的存在,老子想用減少差別,來減輕或避免社會矛盾,這也有他進步的一面。

[評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概念,認為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本章里,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前面說到,先秦時代關於選賢用能的學說已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各諸侯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在這種背景下,敢於提出「不尚賢」的觀點,與百家諸子形成對立,似乎不合時宜。不過,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統治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的出發點,他既不講人性善,也不講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

不使人們貪欲,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無為」思想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解讀] 無為而治乃大治

任用賢才,富國強兵,而後取列國的為一統,本是春秋戰國時代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卿世祿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發展之一大時代特徵。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游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盪、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台。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大變革中產生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苛重的租稅和勞役、頻繁的戰事所造成的經濟凋敝和艱辛的民生,以及統治者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等,都給諸子們以反思。他們希望從理論上來探究其原因。於是,有了從社會本體——人的本性的研討,來找尋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

墨家、法家對人性作出了「惡」的假定,並因之而提出「崇賢尚才」的主張。主張用積極、斗爭的方式來促進社會的改良。他們高揚了人類的能創精神,為先秦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與之相反,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他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於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於「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准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准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並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於「道」的運動。李約瑟把這種行為方式解釋為「抑制違反自然的行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在這種殘破的社會經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D. 老子: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專飢餓),使其思想屬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復雜的思想,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出處:出自於道德經。《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4)道德經飽於腹擴展閱讀

各界名人對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

E. 【老子·問邑賦】 大廈千頃,眠軀七尺。珍饈百味,飽腹一餐。啥意思

【老子·問邑賦】 大廈千頃,眠軀七尺。珍饈百味,飽腹一餐。啥意思?
擁有千頃大廈,卻只需要七尺大小的地方睡眠;
無數的珍饈美味,吃飽肚子也只需要一餐而已。

F.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G. 道德經中講萬物負陰而抱陽,這不是說背陰腹陽么但是中醫講腹為陰背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不單是指人,所有萬物,比如植物向日葵,向陽生長,面對太陽,抱陽,前陽則後陰,中醫里的,背為陰腹為陽因為背部有足太陽膀胱經,且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央,督脈為陽脈之海,背為陽跟經絡有關,其次,我認為的是,觀察人體,一般都是背部較簿,而腹部脂肪較多較厚,這些都屬於陰的,所以是背為陽,腹為陰。

H.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及譯文和評析

以下為梁海明譯注的原文和譯文: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聾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馳騁⑦畋獵⑧,令人心發狂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⑩。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譯文1
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縱馬狩獵令人心思狂盪,寶貴難得的財物令人行為不軌,五味雜亂令人口味敗壞,五音紛雜令人聽覺失靈。因此,聖人的治理主張只求填飽肚子,而不貪求聲色悅目。所以他舍棄那些聲色物慾,而選取這平靜溫飽。
以下為本人譯文與評析:
譯文2
五色者,紅、黃、青、黑、白,紅黃青是三原色,可以調和出任何顏色,黑色是最富集的顏色,而白色是最初始的顏色,因此五色可以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繽紛世界,也指代我們視聽器官被動接受的整個物質世界。然而你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客觀的世界,那隻是世界在你眼中的成像,是可見光這種電磁信號與視網膜神經之間的電磁感應,從而產生的一個主觀世界;你聽到的世界也是如此,同一個聲音,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盡相同。僅僅通過觀察、聆聽,我們和瞎子、聾子沒什麼區別,然而我們卻因為能看到、能聽到,覺得自己可以了解萬事萬物,而失去探究萬物本源的慾望和能力,使自己始終處於「瞎子」和「聾子」的狀態,是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者,唇、舌、齒、鼻、喉,這是我們語言交流的基本器官,我們藉此來發出聲音用以表達自己,也泛指所有用以表達的方式,如書寫、作曲等。然而相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表達能力是非常匱乏的,無法真實的刻畫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別人也無法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而華麗的詞藻、豐富的肢體語言只會讓我們誤以為清晰的表達了自己,而不再去設法尋找更有效的溝通媒介,使交流雙方始終處於「聾子」的狀態,是為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者,酸、甜、苦、辛、咸,范指人類主動探索世界的感受,例如辛酸、苦悶等說法,它們是產生我們思想體驗的基本元素,然而每個人對辛酸、對苦難、對所有這些感受的體驗是不同的,這些感受不過因人體生化反應而產生。和我們被動接受世界的視覺、聽覺等五感無法真實反映物質世界一樣,這些主動感受世界的感受也無法真實還原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綜上,我們認識的萬事萬物不是完整的,只是事物的極小一部分;也不是真實的,只是我們主觀認為的——被我們的主觀意識扭曲了;甚至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都無法正確表達我們的需要。
畋,獵取禽獸也。因為以上原因,在縱情騎射之類的競技中,人的目的是虛妄的;在財色物語的世界中,人的慾望是不符合自身真實需求的。這就是為什麼聖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飽腹,而不尋求那些虛妄的欲求。去彼取此,彼是虛妄欲求、是被動接受到的外部世界、是表達的自己心聲、是主動感受的切身體會;此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是自己的真實需求。
評析
首先,受限於書寫媒介(老子時期主要是竹木簡)和書寫方式(刀刻),古人行文很少啰嗦重復,惜墨如金,按照譯文1中的解釋,完全沒必要分別寫五色、五音和五味。老子這樣寫必然有其更深的用意,本人翻譯的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不失為一種翻譯思路。
其次,最後一句中「聖人為腹不為目」如果指治理民眾時對百姓的要求,是不符合無為而治的老子思想的,因此我理解為這是聖人對自己的要求。

I. 「為腹不為目」出自哪裡什麼意思

老子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青黃赤白黑。盲,傷害。
② 五音令人耳聾:五音,宮商角徵羽。聾,傷害。
③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酸甘苦辛咸。爽,差失。口爽,口敗。
④ 畋:打獵。
⑤ 聖人為腹不為目:王弼註:「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譯文:
華麗的服色,容易使人眼睛受到傷害;美妙的音樂,容易使人耳朵受到傷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敗壞;縱情打獵,容易使人心發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搶,敗壞人的品德。因故,聖人只求內在的飽腹,而不為外在的美觀。所以舍後者而取前者。

就是說 吃東西是為了肚皮 不是為了眼睛 所以只要吃好就可以了 不需要奢侈浪費來滿足自己眼睛的慾望!

J. 「為腹不為目」出自哪裡什麼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只求內在的飽腹,而不為外在的美觀」!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熱點內容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 發布:2025-05-10 13:29:03 瀏覽:698
婁底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10 13:17:45 瀏覽:426
遼寧省大連市勞動法 發布:2025-05-10 13:11:56 瀏覽:626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