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四種境界

道德四種境界

發布時間: 2021-12-21 23:26:53

Ⅰ 四種境界注釋

按照人的自我的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為四個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這種境界中指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須的最低慾望,故以「欲求」稱之,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生活於越來越高級的境界時,此種最低境界仍潛存於人生之中。現實中也許沒有一個成人的精神境界會低級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絲毫沒有一點高級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導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級」的人。

第二種境界為「求知境界」。在這一境界,自我作為主體,有了進一步認知作為客體之物的規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識,掌握了規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僅從心理學和自我發展的時間進程來看在欲求境界之後,而且從哲學和人生價值、自由之現實的角度來看,也顯然比欲求境界高一個層次。

第三種境界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同時發生,也許稍後。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但從現實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角度和實現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則道德境界之高於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發展到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也意味著他有了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憑命運擺布的小卒。但個人的道德意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當獨立的個體性自我尚未從所屬群體的「我們」中顯現出來時,其道德意識從「我們」出發,推及「我們」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審美境界」。這是因為此時審美意識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認識關系,它把對象融入自我之中,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審美意識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實踐關系,這樣,審美境界既超越了認識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慾念和外在目的以及「應該」的限制,而成為超然於現實之外的自由境界。

Ⅱ 《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可以告訴我其註解嗎

可以換一種方式解釋,用王國維的一首詞。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版獨上高樓權,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至於第四種境界,已經不能用詞來解釋了,因為已經接近「道」的境界了!

Ⅲ 四重境界的人生四種境界

「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說過,人生有四種境界。第一重,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無非吃飯穿衣,過去農家婦女有個口頭禪,叫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有個笑話:說是張家口那邊大草原,一個小孩在放羊。大人打趣問他,你放羊干什麼啊?放羊賣錢。賣錢干什麼啊?娶媳婦。娶媳婦干什麼啊?生娃。生娃干什麼啊?放羊。這就叫衣食境界。
衣食境界之後,是第二個境界,有了質的飛躍,那就不滿足吃飽穿暖。這個時候,人有了其他的需要,用馬斯洛來說,這裡面有了自尊的需要。這就是功利境界。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人都說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人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這類東西,都叫做功利境界。我們大多數所謂「混」出來的人,不過是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別人的生命看得跟自己的同等重要,是一種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 第三境界,叫道德境界。如果功利境界還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臉上有光,耀祖光宗,那麼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怎麼叫做道德?簡單理解就是做好人好事。復雜一點理解,關心弱勢群體。用雷鋒的話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
湖北衛視做過一個《往事》節目,播出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叫劉連滿的老人,現在只是哈爾濱一個失業的打更老頭,但是,他曾經在1960年率領中國登山隊從北坡攀登珠峰!
他體能最好,經驗最豐富,又是隊長兼書記。但因為來回地接應隊員,體能耗盡了,當時氧氣也不夠了。他選擇把氧氣瓶交給別人。自己蹲在一個背風的地方寫了幾個字,「同志們永別了,祖國人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 他幸運的活了下來,卻沒成為登頂的英雄。
「老先生阿,您當時一念之差做出的決定,您看看他們三個,都成了國家體委有關方面的領導,您就一輩子做個普通工人,後不後悔?」「我不後悔」「您怎能不後悔?」「人啊,不能都當官。」「那您有什麼願望?」「能找一個打更的活兒,一個月三四百塊錢。」
劉連滿老人家裡的幾個閨女全都下崗,兒子考上大學卻沒錢,後來靠著贊助才上了學。但他卻說,那個時候,作為黨員,必須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的。
面對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平靜淡然從容的敘述,讓每個人的心靈受到震撼。
這就是道德境界。我們不可能不被這樣的精神所感動。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時期,如此捨生忘死、殺身成仁的精神,都是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到八寶山開反腐敗大會,效果可能相當好。
馮友蘭先生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叫天地境界。什麼叫天地境界?那就是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境界。
人在年輕時、中年時、年老時,各有一些不同的最重要的東西。當我們把你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大集合放到天平的一端,而另一端,只放一個字——死。請判斷一下,天平什麼樣?
那黑色冰冷森然的一天,是一定要來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部向死而歌的歷史。古今中外,凡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以某種方式思考過死亡問題。中國古代先哲,古希臘理性主義的代表,對死亡問題的論述最為豐富。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男子漢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應該是平靜的。」可瀕死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遭遇死亡的時候,大體都要經過震驚不信、憤怒抗爭、情緒萎靡,最後不得不接受這幾個階段。
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非但不哭,相反鼓盆而歌。莊子的學生問:不哭也罷了,干什麼還在這鼓盆?莊子的回答大意是,剛開始的時候,我也不是不悲傷,後來我定睛一看,原來老婆是一團氣啊。再往前看,氣源於無。什麼都沒有,我哭什麼啊,於是鼓盆而歌。
老子《道德經》也有關於天地境界的說法:「吾之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也就是說,我所有的災難,皆源於我有這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何患之有?
一次開大會,一幫人為一個事兒爭起來,互不相讓。一個不善表達者卻一句話把大家說愣了:我問你們啊,100年之後你們幾個在哪兒?
人,到了天地境界就沒有想不開的事了。所以,到八寶山開反腐敗大會,效果可能相當好。

Ⅳ 馮友蘭先生闡述的做人的四種境界是什麼…

馮友蘭人生四境界 馮友蘭,上個世紀國學研究的一代宗師。他將中國傳統哲學的「辯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邏輯分析結合起來,創立了「新理學」的哲學體系,其內容涉及行上學、心性論、境界學、人生哲學等,「六書紀貞元」,馮氏哲學開創了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說是「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馮友蘭對人生理想、人生哲學、人生覺解用哲學方法予以回答,對人的生存狀態和價值觀念作出超越,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思想啟迪作用。結合今天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馮氏哲學的人生四境界進行深入闡釋,解讀其中蘊含的現代價值,審視現代文明給人生帶來的困惑,並從中汲取智慧和教訓,有利於當代社會的文明建設,同時又能為我們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鏡子。 馮先生在汲取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境界論營養的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說。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功能在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學問,不是使人增加對於實際的知識及才能的學問。」(《三松堂全集》5卷157頁)哲學能提高、升華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無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決「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學可以使人對真際有所領悟,使人對真際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這種領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為人道之根據,使人的覺解程度不斷提高從而認識人生的意義,這也就是所謂哲學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能達到最高境界、實現理想人格的人即是聖人,所以就個人說哲學是超凡入聖的門徑。從此角度對四境界說進行研讀,能深化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能深化我們對人生價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順習而行 「自然境界的特徵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三松堂全集》4卷551頁)才,生物學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習,個人的習慣或社會習俗。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順習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覺的因襲傳統照章行事。馮友蘭說,古詩「鑿井而飯,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中的則既可是自然法則,又可是行為法則。帝之則,人奉之。馮友蘭又指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處於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識不知,「於鑿井耕田時,他亦自覺他是在鑿井耕田。」(《三松堂全集》4卷551頁)不過此時覺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識不知的。馮友蘭又指出「有此種境界的人,並不限於在所謂原始社會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1頁)「有此種境界的人,並不限於只能作價值甚底的事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2頁) 此境界的人以本我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有滿足自己需要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干涉和剝奪,所以我們應推崇自然境界。因為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飽穿暖,衣食住用行,這是人的基本覺解,也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基本反映,此行為即表明人是「順才」的。習,習俗,習慣,規則。照章行事,人的天性。「順習」的表現就是照例行事。人生活在社會中,無論什麼人,其行為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則。「一社會內之人,必按照其所屬於之社會所依照之理所規定之基本底規律以行動,以維持其社會之存在。」(《三松堂全集》4卷114頁)遵章循據是做事做人的基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在社會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處於自然境界。對處於自然境界的人,應首先滿足自身基本需要,這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這是對人「順才」特性的尊重。如現在房價問題、就業問題、醫改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養老問題、污染問題、安全問題、農民工權益問題等等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民生,與廣大民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是廣大民眾的第一需求,也是處於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達和合理要求,對於民眾的自然要求,我們應予以尊重。我們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我們在滿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礎上,應健全各種「習」,也就是說要讓人「順習」,就必須健全規則,完善法律法規。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應不斷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為國民的「順習」提供基本的條件。「順才順習」,人之天性。對於「順才」我們要尊重,對於「順習」我們要提倡。但要反對不自覺的盲目覺解的「順習」,因為覺解是發展的,境界是變化的,個人習慣、社會習俗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應遵循而不守舊。隨著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出現的領域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繁雜,人人要去尋找和獲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要去適應的變化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人之個體要常變,在變化中求發展。馮友蘭指出,「其境界常不變者,只有聖賢與下愚。——其餘人的境界,則是常變的。」(《三松堂全集》4卷558頁)覺解的提高,境界的變化,會帶來本我的變化、主體的變化、新的變化,所以我們既要遵循又要創新,要善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迅速適應社會,才能做到在社會中游刃有餘,如魚得水,才能充分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 「照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准說,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應該有底。」(《三松堂全集》4卷570頁)在馮友蘭看來,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鄉,而要自覺地認識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諦,達到一個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底人的,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三松堂全集》4卷552頁)功利境界中的人對「利」是有自己的覺解,且對此覺解是清楚的,這和處於自然境界的人不同。這里的「利」包括我們常說的「名」和「利」兩個方面,後一個「利」是狹義的。「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質性的需求。在馮友蘭看來,「利」即對我之需求的滿足,精神性的滿足往往求助於名,物質性的滿足往往求助於物質利益即狹義的利。「求名於朝,求利於市」,都是滿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樂,功利境界的本質是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財產,或求發展自己的事業,或求增進自己的榮譽。功利境界中的人對「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犧牲,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自己的利。處於這種境界中的人對自身的行為已有確切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僅限於對於「自己」和「利」,限於通過自己的「心靈的計劃」和積極的行為來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這種人只是覺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動物之理」,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人之理」,他們並無覺解。 此境界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取捨,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對自身有實際意義,即使對他人和社會有意義也是相對於自我而言。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都有確切的目的。他們的目的即利。一個人增加他的財產,其行為是利,一個人增進他的名譽,其行為也是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當今社會,要正視人為利的一面。人人都有「私心」,我們應該尊重人的「私心」。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自己的自我價值,所以我們要積極創造有利於自我價值實現的平台,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氛圍,這既是對處於功利境界人的內在價值的承認,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但是我們對於「利」的取,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正確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從。求利靠的是個人努力、個人奮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須無窮盡地發揮我之身智體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如果以利為一切,那麼此利則是一種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純粹的利。我們說利可求,但不可亂求,利可得,但不可亂得,道理就在這里。 在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日趨物質化、功利化、實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豐富的物質生活。有的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奮不顧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的人就是專靠「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來達到個人目的,有的人則主張「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的人利己不損人,有的人損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損己以利人,骨子裡卻以利人作為更利於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別是當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彰顯,人們把利益的得失等同於尊嚴和價值的提升與否,利益庸俗化現象突出,這些都是一種為己的純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佔有」為目的,從根本動機看,他們同屬一類,皆處於功利境界。對於這樣的取利方式和態度,其實質就是只取不與,應該屬於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范疇。 三、道德境界,盡倫盡職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這個較完善的人格,馮友蘭稱之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與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的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在此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已有覺解。」(《三松堂全集》4卷552頁至553頁)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說,功利境界的人的行為以「取」為目的的話,那麼,道德境界的人的行為則是以「與」為目的;如果說功利境界的人,在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是對立的話,那麼,道德境界的人,在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是統一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會的存在,社會是一個整體,人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是一個全,個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離開了全,即不成其為部分。」(《三松堂全集》4卷553頁)道德境界的人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義的行為是按照道德規律之「應該」行事的,是不計個人利害的,行義的目的在於「與」;功利境界的人的行為是為利的,是為一己之利的行為,為利的目的在於「取」。馮友蘭將義和利對立起來,並將處於道德境界的人稱為「賢人」。 處於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會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會性的人格。正其義,不謀利,賢人也。人是社會的人,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生存,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個人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和諧的社會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而和諧的社會關系則包括三個層面: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和諧社會的主體。人在社會中應該干什麼,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按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社會中學會生存,在社會中學會完善自己,並不斷的學會溝通他人、溝通社會、溝通宇宙,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現代生活空前復雜,現代社會的機會空前之多,現代生活中的誘惑與刺激亦無窮之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常常陷入二難選擇、三難選擇,以至無數難的選擇。社會文明給人們帶來各種社會問題的同時,對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適者生存,不適者將被淘汰,殘酷的社會現實給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了空前的挑戰。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以什麼心態應對的問題,是直面挑戰,還是選擇逃避,我們必須作出選擇。我們常聽有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其實只要我們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樂樂無窮。我們必須學會適應,學會利用社會給我們提供的條件,和社會同發展,學會做人,學會做社會人。正如馮友蘭說的那樣,「人必在社會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規律中,始能使其所的於人之所以為人者,得到發展。」(《三松堂全集》4卷553頁)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一般認為,一個人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了。但是,馮友蘭卻不這么看,他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還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展,始能盡性。」(《三松堂全集》4卷553頁)也就是說,天地境界的人,有高於其他三種境界的人的覺解,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只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是聖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為在馮友蘭看來,天地境界的人不僅能盡人倫盡人職,而且能盡天倫盡天職,即能事天、樂天、同天。也就是說,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盡人之性,成就一個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准來說,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馮友蘭認為人應該是,「不但對於社會,人應該有貢獻;即對於宇宙,人亦有貢獻。人不但應在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亦應於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三松堂全集》4卷554頁)天地境界的人即是「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 處於此境界的人,以宇宙為中心,展示了人宇宙性的人格。比較四種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個體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會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處於天地境界的人,有覺解且覺解是甚多的,這種覺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人是宇宙的一員,人必須處理好人和宇宙的關系,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當今社會,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問題日益呈現出來,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如全球環境變暖,環境惡化,沙塵暴的頻頻來襲,還有海嘯、地震、颶風等等,這些問題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駭人的。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活環境的惡化,人們有可能喝不上干凈的水,呼吸不上清潔的空氣,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大自然為什麼給人類瘋狂的報復,大自然怎麼了,甚至人們會問宇宙是不是變了。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我們和宇宙的關系,反思我們人類到底做了什麼,才讓世界如此不太平。 處於此境界的人,馮友蘭稱之為「聖人」。這里涉及到一個如何做人的問題,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益變化,人們面對五彩斑斕的世界,顯得有點不知所措。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怎樣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應該怎樣做。今天我們人類出現許多問題,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許多危機,人們的信仰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譬如由於競爭、就業、人生價值的實現等問題使許多人感到壓力非常大,使我們常常感到的是猶豫、彷徨、無奈、自責、沮喪,現在自殺、抑鬱等已成為困繞人類的主要殺手。像演藝圈頻頻發生明星自殺、高校大學生自殺、越來越多青少年選擇自殺無不說明我們的心理健康況狀堪憂。人為什麼要選擇自殺也許是個永永遠遠也說不清的話題,但越來越多的群體選擇自殺,也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Ⅳ 如何理解人生四大境界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天地那個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Ⅵ 老子道德經里把領導水平和達到的境界分為哪四個層次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而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領導力的闡述,老子把領導力分為了四個境界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是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的。這是道德經種強調的無為而治。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很玄。其實是可以做到的。當然這個境界的領導力並不適合基層或者中層的領導者,而更多的是對高層領導者的要求。當您從一個較高的境界去管事或者理人。是應該看透事物發生和發展的本質,包括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人情世故的哲學規律。真的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一個卓越的企業家總是能把握好市場發展的規律和產品發展的規律,根據市場法陣的規律在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實施相對應的產品戰略和展示來順應市場,從而在市場中獲得最大的回報。而對於人,領導者更多的需要從社會學和哲學的層面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甲今天在會議上對您提出方案A極力反對,表面現象是這個方案有一些缺陷,然而本質原因可能是您在上周末的一個聚會上開了一個讓他很難堪的玩笑。您要對您的團隊實施影響,需要從人性的本質上去解決問題。
2:其次,親之譽之。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贊美他。要想獲得下屬的贊美和親近,您需要贊美和親近他們。這一點強調的是領導者需要熟練的掌握激勵的能力和技巧,同時這樣的領導者需要為下屬的利益考慮。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一個職位上,有雙重的身份,其一:向下,他代表了Boss。其二:向上,他代表了員工。一個只知道討好Boss而不知道為員工爭取利益的領導是不可能獲得員工的待見的,而一個為了員工利益而沒有大局觀的領導者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3: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敬畏他。曾經有人跟我說:「即使和您的員工在澡堂一起洗澡,也要保持您的威嚴」。我很能理解他的觀點。然而當您面對一群知識工作者,您每天在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一種嚴肅的態度拉著老長的臉跟您的員工交流。哥們,您離被罵已經不遠了。職權給您的威嚴是一種最不應該被濫用的影響力。不要動不動就說:「如果不行,我要怎麼怎麼著你」,換一種方式:「如果成了,我就怎麼獎勵你」。當然大棒和蘿卜您都要准備著,合理運用,大棒一根,蘿卜一堆。
4:其次侮之。最差的領導,人們輕視、侮辱他。 當官當成這樣,還乾的什麼勁呀,回家買紅薯吧。然而,這樣的人少嗎……

Ⅶ 《道德經》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歡哪個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里有這樣一段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從管理的角度看,這段話蘊藏了老子哲學里的四重管理境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諄諄告誡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麼,老子認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麼呢?下面讓小編一一詳細解讀。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釋義: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觀念里,最好的統治者是「無為而治」的,君王隱身於背後,從來不幹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個君王而已,從來不會有什麼交際,個個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進。

如上所述,賢明的君王真的就是「無為」嗎?什麼也不用做嗎?當然不是,在老子看來,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規律,依道而行,不悖於道。

因此,賢明的君王在「無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還應做三件事:一是不會因為個人慾望破壞制度叨擾百姓;二對於偏道者予以糾正,但適可而止;三則是「功成而不居」。

歷史上的隋煬帝就屬於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層面,隋煬帝昏庸無道,只為自己享受不為百姓謀福利。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在位十餘年間征夫千萬人次大興土木,役死者過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在「德」的層面,隋煬帝荒淫無度,酗酒好色,為人所不齒。在「法」的層面,史書記載隋煬帝「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濫用法令,賞罰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煬帝最終眾叛親離,被自己的親兵弔死,遺笑千古!

分享國學經典,學習古人智慧。《道德經》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學書院,卓越企業家國學智慧研修平台。通過與大家習閱這些國學經典,一起感受聖哲先賢思想和心靈的脈搏,助力個人和企業獲得更大發展。

熱點內容
婁底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10 13:17:45 瀏覽:426
遼寧省大連市勞動法 發布:2025-05-10 13:11:56 瀏覽:626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
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12:24:04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