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
1.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再次畏之,最次侮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是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是能讓人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其次的統治者是會讓人們畏懼他;最次的統治者是讓人們輕蔑他。
2.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作品出處
《太上,不知有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來自:道德經注意:此文來自藝術中國品茶讀書欄目,請勿轉載。
【悟道】老子這里是在講君主之道,說做一個君王啊,應該做到沒有自己。就是說我自己的生命不是為自己而生,而是為天下蒼生而生,處事才不失公允。看眾生要明了明察秋毫之道,比如說人世中的人有參政議政的;有畏懼政壇的,伴君如伴虎嗎;有藐視侮辱朝政的;有信任我但信心不足的;亦有根本就不相信我的。所以做君主要多觀察,思考,盡可能少的發號施令。只有老百姓能過上太平、祥和、富裕的日子,就是一個君王的成功,說明沒有逆天道而行,也叫自然而然吧。從修煉的角度講,無我是一個多高的境界啊,那麼宇宙就會給予得道者多大的得分,試想,這樣一個大德之士別說治理一個國家,就是治理人類又有何難。天道不變,人道自然。
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世人卻不知它的存在與重要性。(如太陽、大地、流水、空氣、虛空。沒有那些元素,我們都活不了。)
對我們生命存在重要性屬於次一等的,世人就會喜歡親近、贊譽、追隨。(如父母、有道的國君、有智慧的老師)
再次一等,對我們生命有威脅、威嚴的,世人會對他畏懼、敬畏。(如嚴父、獨裁者、專制帝王)
再其次,對我們生命會帶來傷害、痛苦的,世人就會侮辱、瞧不起這些人。(如暴徒、暴君、搶匪)
不守信用的人,就會讓人不信任他。話不在多,最珍貴的是守信用、重承諾。
有道之人,他們默默在為人類做很多重要的事。當功成業就之後,百姓都說: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印證「太上,不知有之」。)
4.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出自《道德經》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閑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相關解析和哲理
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者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夠的威信,悠閑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這種威信的來源正是「貴言」,即少發號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讓人民更加困苦,讓百姓不知所從。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權力機構,而只是調節人民、使人民做事順從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時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統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毫無所為,他所說的「貴言」,也不是「無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減少對人民的干擾,避免讓政令擾亂人民的正常生活,但並不是對人民過於放縱。相反,對於作姦犯科之人應及時糾正,對於不合理的政策應及時調整。
5. 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怎麼理解
「在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是那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大功造成,成事順利,百姓都認為:我們是自己如此的。
6.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注釋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閑自在的樣子。
4、貴言:指不輕易發號施令。
5、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7.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8. 老子說過:「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十抄七章
1 太上,下不襲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彷彿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
2 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9. 道德經·太上,不知有之的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