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存在的基礎
1. 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內容、行政法律關系客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 試述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特點與構成要素
【答案】:一、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與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猜輪沖,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的存在,是發生行政法律關系的先決條件。
(2)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能由當事人雙方相互協商約定。當事人既不能自由選擇權利、義務,也不能隨意放棄權利、轉讓義務,只能依據行政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
(3)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首先,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主體的地位不平等。行政主體一方當事人往往處於支配地位,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職權的行使。其次,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不以雙方主體意見一致為必要條件,行政主體可以單方面地設立或變更行政法律關系。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穗殲的權利與義務具有統一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總是交叉重疊的,權利與義務很難分開,從這方面看是其職權或權利,從那方面看則是其職責或義務。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爭議實行行政主體先行裁決制度。行政程序不同於司法程序桐咐;解決行政爭議的司法程序也不同於解決民事爭議、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三、行政法律關系由三大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因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或行政法制監督主體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構成。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及精神財富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即行政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相對方的權利義務,以及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被監督的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義務。
3. 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包括
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些主體是參與到行政法律關系中,並享有相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他們通常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構成。行政主體是負責執行行政職能的機構或人員,具有行政權力,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而行政相對方則是在這種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行政法律關系客體:這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這些對象可以包括各種形式的物、行為以及精神財富。例如,物可以是行政機關徵收的稅費等具體物品;行為涉及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精神財富則涵蓋諸如著作權、商標權等智力成果和與人身相關的非財產性權利。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這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具體的權利和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是由相關法律規范預先設定的,具有法定性和強制性。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各自享有不同的權利和承擔不同的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構成了行政法律關系的核心,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包括行政相對人和行政主體。具體而言,包括依法成立的組織。該組織是由有權機關依法批准成立,包括行政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具有法定的機構編制、職權與職責,同時必須在法律上擁有獨立的行政職權與職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