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杜林真
❶ 世界偉大哲學家
萊布尼茨(1646-1716)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G.W.Leibniz 1646-1716)生於萊比錫,卒於漢諾威。他自幼喪父,但作為萊比錫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很有學識和遠見,從小送他進萊比錫最好的學校學習,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慣用多種語言表達思想,並表現出超常的哲學天賦。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學學習幾何,接觸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兒等人的科學和哲學思想。1666年他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萊布尼茨博覽群書,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學,哲學等,在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於吸收別人的思想,他善於用訪問和通信方式與人們討論問題,一生中曾與千餘人有過書信交往,留下了一萬五千多封信件。與他通信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士,既有科學界、哲學界的知名學者,也有各國的王侯皇妃,距離遠至中國。內容涉及歷史學、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技術等等。這些信件記載著他的思想、見解和種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生前未發表,大量的手稿和書信現在還存放在漢諾威圖書館中。法國科學院准備在20世紀末出版《萊布尼茨全集》。
笛卡兒(1596-1650)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後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後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
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狄德羅( 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朗格勒手工業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後著手主持編寫《網路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網路全書派的領袖。
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元素構成,元素數日無窮,性質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物質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於感覺經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
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霍爾巴赫 (Paul Henri Dietrich baron d'Holbach,1723-1789)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於荷蘭萊頓大學,畢業後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網路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
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化。認為自然是物質和運動的總匯,物質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本質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強調一切事物都處於必然的因果聯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結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聖的瘟疫」,宗教起源於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
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聖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嚮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後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並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從1801年起,先後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
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
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並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展的最後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現為烏培塔爾市),父親是紡織廠的廠主。1837年中學沒有畢業就被父親所迫去經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間經常到柏林大學聽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小組。
1844年2月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用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會見了馬克思,結成終生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的親密戰友。同年合作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845年3月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1847年同馬克思一起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先後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並和馬克思合寫了同盟的正式綱領《共產黨宣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1877—1878年寫了《反杜林論》,對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杜林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擔負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文獻的工作,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領導第二國際的建立,指導它的活動,並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進行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列寧(1870.4.22-1924.1.21)
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名烏里揚諾大,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 1883.3.14)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籍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1842年4月起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被聘為該報主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法國秘密工人團體建立聯系。1844年初創辦《德法年鑒》,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指出無產階級是唯一能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合。1844年與恩格斯合寫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5年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里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
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名言: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辯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❷ F1歷史上第一位世界冠軍
Giuseppe Farina, from Italy!
Am I right?
Give me point!
❸ 哲學著作
夠過分的……
你知道這是多大的工作量么
能找到哲學家年表
哲學著作……
西方哲學家年表
(分期眾說紛紜,此按一般分法;年表按辭海)
古希臘時期:公元前七世紀——公元前二世紀
泰勒斯(Thales,約前624-約前547,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米利都學派創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約前610-前546,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唯物主義哲學家)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約前588-約前525,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唯物主義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約前500,古希臘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色諾芬尼(Xenophanes,約前565-約前473,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學派第一個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約前480與470之間,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愛非斯學派創始人)
克拉底魯(Kratylos,前五世紀,古希臘愛非斯學派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學生)
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六世紀末-約前五世紀中葉之後,古希臘埃利亞學派唯心主義哲學家)
留基波(Leukippos,約前500-約前44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說奠基人之一)
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約前500-約前428,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芝諾(埃利亞的)(Zenon Eleates,約前490-約前436,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約前490-約前43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修辭學創始人)
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3-約前375,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
普羅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約前411,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
蘇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
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約前460-前3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與留基波並稱原子說創始人)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約前435-約前370,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創始人)
亞里斯提卜(Aristippos,約前435-前360?古希臘哲學家,昔勒尼學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弟子)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學園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第歐根尼(錫諾帕的)(Diogenes o Sinopeus,約前404-約前323,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逍遙學派創始人)
皮浪(Pyrrhon,約前365-約前275,古希臘哲學家,懷疑論者)
伊壁鳩魯(Epikouros,前341-前2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芝諾(季蒂昂的)(Zenon Kitieus,約前336-約前264,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創始人)
羅馬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公元五世紀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在哲學上,是折衷主義的代表)
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約前99-約前55,古羅馬詩人、唯物主義哲學家)
安德羅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約前一世紀,古希臘逍遙派哲學家,因編纂亞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稱)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懷疑論者,皮浪的思想繼承者)
斐洛(Philo Judaeus,約前30-約後45,古猶太神秘主義哲學家)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後65,古羅馬哲學家、戲劇家,新斯多葛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愛比克泰德(Epiktetos,約66-?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
琉善(Loukianos,約125-約192,一譯盧奇安,古希臘散文作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羅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學家)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約二世紀中葉,古羅馬哲學家,懷疑論者)
德爾圖良(Tertullianus,150-160年之間-約222,基督教教父之一)
奧利金(Origenes,約185-約254,基督教神學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雛tius,約200-約250,古希臘哲學史料《名哲言行錄》的編纂者)
普羅提諾(Plotinos,約204-約270,古羅馬時期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的最重要代表)
波菲利(Porphyrios,233或234-約305,古羅馬時期生於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的門徒)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羅馬帝國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
希帕蒂亞(Hypatia,約370-約415,羅馬帝國女數學家、天文學家,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
波伊提烏(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約480-524或525,古羅馬晚期唯心主義哲學家)
中世紀時期:公元五世紀—— 十四世紀末
埃里金納(Johannes Scotus Erigena,約810-877,歐洲中世紀前期經院哲學家)
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實在論主要代表,有「最後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之稱)
洛色林(Roscellinus,約1050-約1112,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香浦(Guillaume de Champeaux,約1070-1121,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實在論者)
阿伯拉爾(Petrus Alars,1079-1142,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概念論」者)
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紀德意志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天主教多明我會僧侶)
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約1214-約1292,英國思想家,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
西格爾(Sigerus de Brantia,約1240-1281至1284,尼德蘭哲學家,阿威羅伊主義者)
愛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約1260-1327,中世紀德意志神學家和神秘主義哲學家)
鄧斯×司各脫(Johannes Duns Scotus,約1265-1308,中世紀蘇格蘭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奧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約1300-約1350,中世紀蘇國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胡斯(Jan Hus,約1369-1415,捷克愛國者和宗教改革家)
文藝復興時期:十五世紀初—— 十六世紀末
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義大利詩人,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義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先驅之一)
薄伽丘(Geovanni Boccàccio,1313-137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作家,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保爾(John Ball,?-1381,英國民間傳教士,瓦特�泰勒起義的領導者之一)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1384,英國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行者)
尼古拉(庫薩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哲學家,樞機主教,泛神論者)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哲學家)
彭波那齊(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約1469-1536,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人文主義者,原名蓋哈爾脫�蓋哈爾茲(Gerhard Gerhards),生於荷蘭鹿特丹)
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
閔采爾(Thomas Münzer,約1490-1525,1524-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領袖,德意志農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
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國人,歐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爾文宗的創始者)
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io,1509-1588,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一譯蒙台涅,文藝復興時期法蘭西思想家和散文作家)
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文藝復興時期法蘭西哲學家)
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空想共產主義者)
伯麥(Jakob B鰄me,1575-162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神秘主義哲學家)
格勞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資產階級法學家,自然法學派早期理論家,對法學、神學、歷史、文學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以國際法研究著稱)
瓦尼尼(Lucilio Vanini,1584-161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近代哲學時期:十七世紀初——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代哲學時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 今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譯伽森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
勒盧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蘭醫生,哲學家,早期機械唯物主義代表人物)
溫斯坦萊(Gerrard Winstanley,約1609-約165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掘土派運動領袖,空想共產主義者)
李爾本(John Lilburne,約1614-165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平均派領袖)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蘭笛卡爾派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和馬勒伯朗士並稱為偶因論者)
斯賓諾莎(Baruch [後改名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培爾(Pierre Bayle,1647-1706,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考爾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國自然神論者)
梅葉(Jean Meslier,1664-1729,法國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空想共產主義者)
維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
托蘭德(John Toland,1670-1722,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舍夫茨別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國自然神論者)
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國自然神論者)
博林布羅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國自然神論者)
沃爾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Fran鏾is Marie Arouet))
摩萊里(Morelly,筆名,本名不詳,十八世紀中葉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哈特萊(David Hartley,1705-1757,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心理聯想說創始人之一,自然神論者)
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孔狄亞克之兄)
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李德(Thomas Reid,1710-1796,英國哲學家,蘇格蘭學派即常識學派的創始人)
羅蒙諾索夫(Миxaил Вacильевич Ломoносοв1711-1765,俄國學者,詩人,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奠基者)
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不可知論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
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文學家,《網路全書》主編)
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國哲學家,沃爾弗哲學體系的擁護者)
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法國啟蒙思想家,感覺論者,馬布利之弟)
達蘭貝爾(Jean Le Rond d' Alembert,1717-1783,一譯達朗伯,法國數學家、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曾任《網路全書》副主編)
霍爾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 d' Holbach,1723-1789,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劇作家)
多德維爾(Henry Dodwell,?-1784,英國自然神論者)
羅比耐(Jean Baptiste René Robinet,1735-1820,法國哲學家)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理論家)
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國文藝理論家、哲學家,狂飆運動(十八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國資產階級文學運動)理論指導者)
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國倫理學家、法學家,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主要代表)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
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英國作家、社會思想家,牧師出身,後擁護無神論和啟蒙思想)
卡巴尼斯(Pierre Jean Georges Cabanis,1757-1808,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理論家、生理學家,庸俗唯物主義前驅者)
沃爾涅(Constantin Fran鏾is Volney,1757-1820,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
巴貝夫(Gracchus Babeuf,原名Fran鏾is No雔 Babeuf,1760-1797,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聖西門(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邦納羅蒂(Filippo Michele Buonarrotti,1761-1837,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原籍義大利,參加法國1789年革命,獲「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稱號)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波爾察諾(Bernhard Bolzano,1781-1848,捷克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
卡貝(Etienne Cabet,1788-1856,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庫辛(Victor Cousin,1792-1867,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自稱其哲學體系為折衷主義)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國詩人、政論家、思想家)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
德薩米(Théodore Dézamy,1803-1850,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施蒂納(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筆名,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唯我論者,無政府主義的前驅者)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邏輯學家,詹姆斯�穆勒之子)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以對基督教的批判而著名)
蒲魯東(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國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
鮑威爾(Bruno Bauer,1809-188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
別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批判家、哲學家)
路易×勃朗(Jean Josehp Charles Louis Blanc,1811-1882,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歷史學家)
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1870,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
克爾愷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思想成為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巴枯寧(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國無政府主義者)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自稱其哲學為「目的論的唯心主義」)
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
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國博物學家,庸俗唯物主義者,自稱其哲學為「生理學人本主義」)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戰友)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國社會學家、不可知論者、唯心主義哲學家)
摩萊蕭特(Jacob Moleschott,1822-1893,荷蘭生理學家、哲學家,庸俗唯物主義的代表之一)
畢希納(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國醫生,庸俗唯物主義代表之一)
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派別的首領)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國博物學家)
宇伯威格(Friedrich 躡erweg,1826-1871,德國哲學家,以著有《哲學史概論》一書而出名)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
約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國社會主義著作家和哲學家,製革工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批判家、作家)
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一譯丹納,法國文藝理論家、史學家、孔德實證論哲學的繼承人之一)
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構造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最初屬於新康德主義,後轉向生命哲學)
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國哲學家、庸俗經濟學家)
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1835-1909,美國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哲學在美國最早的傳播者)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創始人)
馬赫(Ernst Mach,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實用主義創始人)
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裡去」口號)
倍倍爾(August Bebel,1840-1913,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創始者和領導者之一,車工出身,第一國際成員)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者,機能心理學創始人)
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法國工人運動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生,1868年同馬克思次女Laura Marx(1845-1911)結婚)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創始人)
哈特曼(Eart Hartmann,1842-190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領袖之一,政論家、歷史學家)
布拉德萊(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倭鏗(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創始人)
毛特納(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語言哲學的代表,出生於波希米亞)
伯恩施坦(E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
舒貝特-索爾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代表之一)
邁農(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奧地利唯心主義哲學家)
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首領之一)
普列漢諾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後成為修正主義者,孟什維克首領之一)
畢爾生(Karl Pearson,1857-1936,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優生學的提倡者之一)
亞力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實在論者)
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現代現象學的創始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現代非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者)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
彼得楚爾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者)
歐根×狄慈根(Eugen Dietzgen,1862-1930,約瑟夫�狄慈根之子,父死後,利用其父哲學中某些混亂,歪曲辯證唯物主義,「滾入反動哲學」[列寧])
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席勒(Ferdinand Canning Scott Schiller,1864-1937,英國哲學家,實用主義者,把自己的實用主義哲學稱為「人本主義」)
柯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一譯克羅齊,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物學家,新活力論者)
列寧(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Ульянов,1870.4.22-1924.1.21,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
波格丹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1873-1928,俄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穆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實在論主要代表之一)
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1875-1944,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Джугашвили,1879.12.21-1953.3.5,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史學家)
德波林(Абрам Моиесевич Деборин,1881-1963,蘇聯哲學家,十月革命前曾參加孟什維克,1929年後任蘇聯科學院院士,三十年代哲學觀點受到批判)
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義哲學家,生於德國,曾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維也納學派領導者,邏輯實證論創始人之一)
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國神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奧地利唯心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1838年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劍橋大學任教)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希特勒統治時期曾任大學校長、教授等職,擁護納粹主義)
毛澤東(1893.12.26-1976.9.9,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
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1908-1961,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存在主義者)
❹ 終極哲學人物點評
黑格爾生平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只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哲學體系特點: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感性評價:理性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
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系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沖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生平
叔本華生於波蘭但澤(今格但斯克)。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自殺。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系破裂。但由於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結果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哲學思想:1、充足理由律 可以被概括地表達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2、叔本華認為充足理由律的四種不同表現形式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這四種形式並不作為證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這四者中表現其自身。
感性評價:悲觀
作為一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卻並非完全隱遁,並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稱為性情中人:談過戀愛;也曾被稱贊為一個詼諧且能侃侃而談的人;他每天閱讀倫敦的《泰晤士報》;脾氣火暴,曾把一個女裁縫推下樓梯(因為受不了她的吵鬧並且多次勸阻都沒有效果,他為此還特意寫過一篇論噪音)並造成她殘疾,因此叔本華需要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在此人過世時,叔本華寫到:「老婦死,重負釋」(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詬病,與他的哲學相悖更讓人鄙薄。羅素在他編寫的著名的西方哲學史中這么說:假若我們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是不真誠的。在叔本華的論女性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的態度,他認為女性「只是冀求恬靜,平穩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淺顯--一言以蔽之,她們的思想是介於成人和小孩之間」「不理性」互相仇視」「總事事陷入主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反應,直到下一個世紀—— 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
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採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里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1849年父親患腦軟化症病逝,給年僅5歲的小尼采留下了最悲慘的記憶。1850年2歲的弟弟夭折,舉家遷往賽爾河畔的南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10歲時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1867年23歲被徵召入伍,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次年因傷退伍,並與瓦格納結識,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謝爾思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1873年,尼采寫了《希臘悲劇哲學》的片斷(後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論歷史對生命的損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在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擊各沙文主義大學:「經驗告訴我們:國立大學慣於支持低劣哲學家,這是偉大哲學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國家會庇護柏拉圖和叔本華這樣的人……國家總是懼怕他們。」1875年10月,尼采結識了音樂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華格納在拜羅伊特》。在這部作品中,他稱華格納為齊格弗里德,「他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甚至把華格納稱為惟一真正藝術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況急轉直下。尼采出席了華格納主持的首屆拜羅依特音樂節。當時華格納創作的歌劇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舞台。1877年34歲與瓦格納的友誼關系終結。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2年38歲開始與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交際,因為對愛情的膽怯使唯一一次真正想結婚的意圖受挫,由於其妹妹從中作梗,他與莎樂美的友誼也迅速的中斷了。從此,尼采至死沒再結婚。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被朋友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哲學思想: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
尼采躁鬱症
❺ 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有哪些
1.萊布尼茨(1646-1716)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生於萊比錫,卒於漢諾威。他自幼喪父,但作為萊比錫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很有學識和遠見,從小送他進萊比錫最好的學校學習,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慣用多種語言表達思想,並表現出超常的哲學天賦。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學學習幾何,接觸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兒等人的科學和哲學思想。1666年他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萊布尼茨博覽群書,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學,哲學等,在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於吸收別人的思想,他善於用訪問和通信方式與人們討論問題,一生中曾與千餘人有過書信交往,留下了一萬五千多封信件。與他通信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士,既有科學界、哲學界的知名學者,也有各國的王侯皇妃,距離遠至中國。內容涉及歷史學、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技術等等。這些信件記載著他的思想、見解和種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生前未發表,大量的手稿和書信現在還存放在漢諾威圖書館中。法國科學院准備在20世紀末出版《萊布尼茨全集》。
2.笛卡兒(1596-1650)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笛卡兒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後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後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狄德羅( 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出生於朗格勒手工業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後著手主持編寫《網路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網路全書派的領袖。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元素構成,元素數日無窮,性質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物質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於感覺經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4.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5.霍爾巴赫 (Paul Henri Dietrich baron d'Holbach,1723-1789)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於荷蘭萊頓大學,畢業後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網路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化。認為自然是物質和運動的總匯,物質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本質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強調一切事物都處於必然的因果聯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結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聖的瘟疫」,宗教起源於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聖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6.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嚮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後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並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從1801年起,先後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並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展的最後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7.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現為烏培塔爾市),父親是紡織廠的廠主。1837年中學沒有畢業就被父親所迫去經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間經常到柏林大學聽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小組。1844年2月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用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會見了馬克思,結成終生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的親密戰友。同年合作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1845年3月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1847年同馬克思一起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先後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並和馬克思合寫了同盟的正式綱領《共產黨宣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1877—1878年寫了《反杜林論》,對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杜林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擔負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文獻的工作,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領導第二國際的建立,指導它的活動,並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進行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8.列寧(1870.4.22-1924.1.21)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名烏里揚諾大,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
9.馬克思(Karl Marx,1818.5.5- 1883.3.14)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籍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1842年4月起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被聘為該報主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法國秘密工人團體建立聯系。1844年初創辦《德法年鑒》,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指出無產階級是唯一能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合。1844年與恩格斯合寫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5年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里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❻ 能不能幫我找一找一些科學家的資料急!急!急!急!急!
張衡
(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人。少游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通五經」,「貫六藝」,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兩次為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在天文學理論方面,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關於天地之起源,他認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聚為地,陰陽相盪,產生萬物。他還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認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錢學森:
1911.12.11~ 著名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5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上海交通大學鐵道機械繫畢業。1935年留學美國,入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理論。193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曾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空氣動力學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和噴氣推進中心主任。1955年沖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副院長。1964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被聘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級顧問。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主席。1991年被中國科協四屆一次全委會授予中國科協名譽主席稱號。在應用力學、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有開創性的貢獻。1956年初,主持制訂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第37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設》報告書,並在1956年2月向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建立與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參與領導創建火箭、航天科學研究機構和系統工程隊伍;長期擔負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組織領導中國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許多領域的發展都做出了貢獻。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6月獲得「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⑿勰7督閉隆V
❼ 目前國際哲學界的主要思想有那些方面
不知道你問的是現代還是當代
我讀的書大部分是關於西方現代哲學的
大體上按照馬列研究者的分類方法(哲學的湮沒),西方現代哲學可分如下流派
1)分析哲學運動 運動的先驅和創始是弗雷格。分析哲學是伴隨著弗雷格建立現代一階邏輯而興起的。 分析哲學運動另一位更知名的領袖是羅素,他的摹狀詞理論可以稱得上是分析哲學運動在現代邏輯地基上的第一塊磚,也是分析哲學之「分析」——語言分析和邏輯分析的典範性理論,而羅素悖論的提出,則終結了世紀之交的那種邏輯萬能的樂觀理想,成為分析哲學運動中一根永遠拔不掉的刺。 分析哲學運動的靈魂人物是維特根斯坦。他的兩部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開創了分析哲學的兩大基本研究向度:人工語言研究向度和日常語言研究向度。 分析哲學第一個比較成型的流派是羅素提出的邏輯原子主義,前期維特根斯坦在思想基調上也應屬於這個流派,盡管他可能不願意承認自己屬於任何流派。 分析哲學前期比較成熟的流派是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後繼邏輯經驗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的流派特性最為明顯,其領導者是以石里克為核心的維也納小組,中國的洪謙也是這個小組的成員之一。石里克意外死亡後,維也納小組自動解體,希特勒上台後,以維也納小組的另一位領袖卡爾納普為首的諸多哲學家流亡美國。經過卡爾納普等在美國的努力,邏輯實證主義及更廣泛的邏輯經驗主義一躍成為美國的主流哲學,並且隨著美國成為現代世界的羅馬帝國,該流派也隨之成為英語世界乃至現代世界的主流哲學,一如說起主流經濟學就是指薩繆爾森主義一樣。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哲學也和這個流派不斷交融,又形成許多錯綜復雜的哲學派別。 邏輯實證主義的最大的一個論敵是波譜的證偽主義。波普也參與了維也納小組的活動,因此最初曾被視為是邏輯實證主義的成員之一,知道後來卡爾納普等才明白,波普其實可以說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內部論敵。但波普的問題語境和邏輯實證主義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看成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別支。波普在論證其證偽主義時常用科學史的材料,由此又開創了一個聲勢頗為浩大的流派科學哲學,包括提出範式理論的庫恩和提出無政府主義方法論的費耶阿本德等哲學家。 分析哲學後期出現了人工語言分析向日常語言分析的轉向,出現了日常語言學派。它既是對邏輯實證主義的反動,同時也同邏輯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在美國的大熔爐里不斷融合。
2)現象學運動 現象學運動的無可爭議的創始人是胡塞爾。在1900年這個世紀之交的年份,出版了三部重要的世紀性著作,分別是:羅素的《數學原理》(與懷特海合作),是分析哲學運動的基石之一;弗洛伊德的《釋夢》,是西馬哲學運動的理論基石之一;胡塞爾的《邏輯研究》,開創了整個現象學運動。 胡塞爾的現象學是最狹義的現象學,包括本質現象學、先驗現象學、發生現象學、生活世界現象學等形態。其中最為基礎的是胡塞爾提出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並且只有這個方法為後繼哲學家們接受蔓延出整個現象學運動。 胡塞爾的後繼者同時也是叛逆者,包括提出哲學人類學的舍勒和存在哲學大師海德格爾 。 現象學運動中的海德格爾如同分析哲學運動的維特根斯坦,也有前期和後期的轉向。前期海德格爾直接啟發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猶如分析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也是20世紀中期顯赫一時的強勢哲學。前期海德格爾還直接啟發了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解釋學自70年代以後由於其同英語哲學的良好對話前景而一度十分興盛。
3)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馬運動的先驅是盧卡奇、葛蘭西等歐洲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家們。西馬運動最成氣候的是法蘭克福學派,通常說起西馬哲學一般就是指的法蘭克福學派。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派別如分析哲學的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自身都沒有形成哲學運動,而分別從屬於分析哲學運動、現象學運動和結構主義運動。成為運動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只有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是創建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霍克海默,其歷代領袖大都有師承關系,包括: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法蘭克福學派的特色是把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和以性分析為主要內容的弗洛伊德主義結合了起來,同時放棄了馬克思從經濟上批判資本社會的做法,而從更廣義的文化上來進行社會批判。該派由於強烈的社會關注使其在戰後席捲歐洲的的青年造反運動中出盡風頭,馬爾庫塞也一度成為青年造反運動的精神領袖。哈貝馬斯恐怕算得上當今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大師級哲學家了。雖然他晚期的理論路向發生變化,與法蘭克福的正統理論有了很大差距,但他對現代性的辯護,對交往理性的論證,仍然以其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注潛在地發揮著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力。
4)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運動 結構主義運動的創始人是索緒爾。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提出了結構主義的一般方法。列維—施特勞斯把結構主義方法應用於神話學和人類學從而使這一方法發揚光大,拉康把結構主義應用與精神分析,羅蘭巴特把結構主義用於文學文本分析,福柯把結構主義用與思想史分析,以上四人在法國思想界一度被稱為結構主義四巨頭。但福柯並不認可這一定位,隨後他即顯示了與結構主義的背離之處,從而開啟了結構主義的反動——解構主義,後者以德里達為集大成。可以補上福柯之缺的應該是後來有名氣的阿爾都塞,他以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而知名。 解構主義從方法上論證了消解/解構的方法,由此可以視為整個後現代思潮的理論
❽ 最偉大人物誰
宗教:
歐洲的上帝
中國的女媧
佛教的如來
北歐的奧丁
希臘的宙斯
伊斯蘭的安拉
科學家
如果按照 ☆沉醉不知歸路 所說:最偉大的人是法拉第,人類正是從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中發明了發電機!!
領袖:陳勝、吳廣,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動農民起義的人,對後世影響極大!!
政治:周恩來,周恩來外交風雲不用說了!!
❾ 哲學家
西方哲學家年表
(分期眾說紛紜,此按一般分法;年表按辭海)
古希臘時期:公元前七世紀——公元前二世紀
泰勒斯(Thales,約前624-約前547,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米利都學派創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約前610-前546,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唯物主義哲學家)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約前588-約前525,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唯物主義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約前500,古希臘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色諾芬尼(Xenophanes,約前565-約前473,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學派第一個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約前480與470之間,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愛非斯學派創始人)
克拉底魯(Kratylos,前五世紀,古希臘愛非斯學派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學生)
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六世紀末-約前五世紀中葉之後,古希臘埃利亞學派唯心主義哲學家)
留基波(Leukippos,約前500-約前44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說奠基人之一)
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約前500-約前428,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芝諾(埃利亞的)(Zenon Eleates,約前490-約前436,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約前490-約前43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修辭學創始人)
高爾吉亞(Gorgias,約前483-約前375,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
普羅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約前411,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
蘇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
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約前460-前3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與留基波並稱原子說創始人)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約前435-約前370,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創始人)
亞里斯提卜(Aristippos,約前435-前360?古希臘哲學家,昔勒尼學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弟子)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學園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第歐根尼(錫諾帕的)(Diogenes o Sinopeus,約前404-約前323,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逍遙學派創始人)
皮浪(Pyrrhon,約前365-約前275,古希臘哲學家,懷疑論者)
伊壁鳩魯(Epikouros,前341-前2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芝諾(季蒂昂的)(Zenon Kitieus,約前336-約前264,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創始人)
羅馬時期:公元前二世紀——公元五世紀
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在哲學上,是折衷主義的代表)
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約前99-約前55,古羅馬詩人、唯物主義哲學家)
安德羅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約前一世紀,古希臘逍遙派哲學家,因編纂亞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稱)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懷疑論者,皮浪的思想繼承者)
斐洛(Philo Judaeus,約前30-約後45,古猶太神秘主義哲學家)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後65,古羅馬哲學家、戲劇家,新斯多葛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愛比克泰德(Epiktetos,約66-?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
琉善(Loukianos,約125-約192,一譯盧奇安,古希臘散文作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羅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學家)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約二世紀中葉,古羅馬哲學家,懷疑論者)
德爾圖良(Tertullianus,150-160年之間-約222,基督教教父之一)
奧利金(Origenes,約185-約254,基督教神學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ërtius,約200-約250,古希臘哲學史料《名哲言行錄》的編纂者)
普羅提諾(Plotinos,約204-約270,古羅馬時期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的最重要代表)
波菲利(Porphyrios,233或234-約305,古羅馬時期生於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的門徒)
作者: 愛打聽的聾子 2006-7-13 14:41 回復此發言
--------------------------------------------------------------------------------
2 西方哲學家年表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羅馬帝國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
希帕蒂亞(Hypatia,約370-約415,羅馬帝國女數學家、天文學家,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
波伊提烏(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約480-524或525,古羅馬晚期唯心主義哲學家)
中世紀時期:公元五世紀—— 十四世紀末
埃里金納(Johannes Scotus Erigena,約810-877,歐洲中世紀前期經院哲學家)
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實在論主要代表,有「最後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之稱)
洛色林(Roscellinus,約1050-約1112,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香浦(Guillaume de Champeaux,約1070-1121,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實在論者)
阿伯拉爾(Petrus Alars,1079-1142,中世紀法蘭西經院哲學家,「概念論」者)
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紀德意志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天主教多明我會僧侶)
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約1214-約1292,英國思想家,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
西格爾(Sigerus de Brantia,約1240-1281至1284,尼德蘭哲學家,阿威羅伊主義者)
愛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約1260-1327,中世紀德意志神學家和神秘主義哲學家)
鄧斯×司各脫(Johannes Duns Scotus,約1265-1308,中世紀蘇格蘭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奧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約1300-約1350,中世紀蘇國經院哲學家,唯名論者)
胡斯(Jan Hus,約1369-1415,捷克愛國者和宗教改革家)
文藝復興時期:十五世紀初—— 十六世紀末
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義大利詩人,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義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先驅之一)
薄伽丘(Geovanni Boccàccio,1313-137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作家,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保爾(John Ball,?-1381,英國民間傳教士,瓦特�泰勒起義的領導者之一)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1384,英國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行者)
尼古拉(庫薩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哲學家,樞機主教,泛神論者)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哲學家)
彭波那齊(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約1469-1536,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人文主義者,原名蓋哈爾脫�蓋哈爾茲(Gerhard Gerhards),生於荷蘭鹿特丹)
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
閔采爾(Thomas Münzer,約1490-1525,1524-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領袖,德意志農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
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國人,歐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爾文宗的創始者)
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io,1509-1588,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一譯蒙台涅,文藝復興時期法蘭西思想家和散文作家)
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文藝復興時期法蘭西哲學家)
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空想共產主義者)
伯麥(Jakob Böhme,1575-162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神秘主義哲學家)
格勞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資產階級法學家,自然法學派早期理論家,對法學、神學、歷史、文學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以國際法研究著稱)
瓦尼尼(Lucilio Vanini,1584-1619,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
近代哲學時期:十七世紀初——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代哲學時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 今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譯伽森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
勒盧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蘭醫生,哲學家,早期機械唯物主義代表人物)
溫斯坦萊(Gerrard Winstanley,約1609-約165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掘土派運動領袖,空想共產主義者)
李爾本(John Lilburne,約1614-165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平均派領袖)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蘭笛卡爾派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和馬勒伯朗士並稱為偶因論者)
斯賓諾莎(Baruch [後改名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培爾(Pierre Bayle,1647-1706,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考爾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國自然神論者)
梅葉(Jean Meslier,1664-1729,法國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空想共產主義者)
維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
托蘭德(John Toland,1670-1722,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舍夫茨別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國自然神論者)
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國自然神論者)
博林布羅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國自然神論者)
沃爾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François Marie Arouet))
摩萊里(Morelly,筆名,本名不詳,十八世紀中葉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哈特萊(David Hartley,1705-1757,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心理聯想說創始人之一,自然神論者)
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孔狄亞克之兄)
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李德(Thomas Reid,1710-1796,英國哲學家,蘇格蘭學派即常識學派的創始人)
羅蒙諾索夫(Миxaил Вacильевич Ломoносοв1711-1765,俄國學者,詩人,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奠基者)
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不可知論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
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文學家,《網路全書》主編)
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國哲學家,沃爾弗哲學體系的擁護者)
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法國啟蒙思想家,感覺論者,馬布利之弟)
達蘭貝爾(Jean Le Rond d' Alembert,1717-1783,一譯達朗伯,法國數學家、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曾任《網路全書》副主編)
霍爾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 d' Holbach,1723-1789,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劇作家)
多德維爾(Henry Dodwell,?-1784,英國自然神論者)
羅比耐(Jean Baptiste René Robinet,1735-1820,法國哲學家)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理論家)
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國文藝理論家、哲學家,狂飆運動(十八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國資產階級文學運動)理論指導者)
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國倫理學家、法學家,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主要代表)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
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英國作家、社會思想家,牧師出身,後擁護無神論和啟蒙思想)
卡巴尼斯(Pierre Jean Georges Cabanis,1757-1808,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理論家、生理學家,庸俗唯物主義前驅者)
沃爾涅(Constantin François Volney,1757-1820,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
巴貝夫(Gracchus Babeuf,原名François Noël Babeuf,1760-1797,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聖西門(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邦納羅蒂(Filippo Michele Buonarrotti,1761-1837,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原籍義大利,參加法國1789年革命,獲「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稱號)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波爾察諾(Bernhard Bolzano,1781-1848,捷克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
卡貝(Etienne Cabet,1788-1856,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庫辛(Victor Cousin,1792-1867,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自稱其哲學體系為折衷主義)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國詩人、政論家、思想家)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
德薩米(Théodore Dézamy,1803-1850,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
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施蒂納(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筆名,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唯我論者,無政府主義的前驅者)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邏輯學家,詹姆斯�穆勒之子)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以對基督教的批判而著名)
蒲魯東(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國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
鮑威爾(Bruno Bauer,1809-188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
別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批判家、哲學家)
路易×勃朗(Jean Josehp Charles Louis Blanc,1811-1882,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歷史學家)
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1870,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
克爾愷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思想成為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巴枯寧(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國無政府主義者)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自稱其哲學為「目的論的唯心主義」)
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
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國博物學家,庸俗唯物主義者,自稱其哲學為「生理學人本主義」)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戰友)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國社會學家、不可知論者、唯心主義哲學家)
摩萊蕭特(Jacob Moleschott,1822-1893,荷蘭生理學家、哲學家,庸俗唯物主義的代表之一)
畢希納(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國醫生,庸俗唯物主義代表之一)
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派別的首領)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國博物學家)
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國哲學家,以著有《哲學史概論》一書而出名)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
約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國社會主義著作家和哲學家,製革工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批判家、作家)
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一譯丹納,法國文藝理論家、史學家、孔德實證論哲學的繼承人之一)
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構造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最初屬於新康德主義,後轉向生命哲學)
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國哲學家、庸俗經濟學家)
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1835-1909,美國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哲學在美國最早的傳播者)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創始人)
馬赫(Ernst Mach,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實用主義創始人)
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裡去」口號)
倍倍爾(August Bebel,1840-1913,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創始者和領導者之一,車工出身,第一國際成員)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者,機能心理學創始人)
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法國工人運動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生,1868年同馬克思次女Laura Marx(1845-1911)結婚)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創始人)
哈特曼(Eart Hartmann,1842-190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領袖之一,政論家、歷史學家)
布拉德萊(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倭鏗(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創始人)
毛特納(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語言哲學的代表,出生於波希米亞)
伯恩施坦(E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
舒貝特-索爾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代表之一)
邁農(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奧地利唯心主義哲學家)
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首領之一)
普列漢諾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後成為修正主義者,孟什維克首領之一)
畢爾生(Karl Pearson,1857-1936,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優生學的提倡者之一)
亞力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實在論者)
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現代現象學的創始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現代非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者)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
彼得楚爾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者)
歐根×狄慈根(Eugen Dietzgen,1862-1930,約瑟夫�狄慈根之子,父死後,利用其父哲學中某些混亂,歪曲辯證唯物主義,「滾入反動哲學」[列寧])
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席勒(Ferdinand Canning Scott Schiller,1864-1937,英國哲學家,實用主義者,把自己的實用主義哲學稱為「人本主義」)
柯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一譯克羅齊,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物學家,新活力論者)
列寧(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Ульянов,1870.4.22-1924.1.21,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
波格丹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1873-1928,俄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穆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實在論主要代表之一)
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1875-1944,義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Джугашвили,1879.12.21-1953.3.5,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史學家)
德波林(Абрам Моиесевич Деборин,1881-1963,蘇聯哲學家,十月革命前曾參加孟什維克,1929年後任蘇聯科學院院士,三十年代哲學觀點受到批判)
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義哲學家,生於德國,曾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維也納學派領導者,邏輯實證論創始人之一)
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國神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奧地利唯心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1838年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劍橋大學任教)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希特勒統治時期曾任大學校長、教授等職,擁護納粹主義)
毛澤東(1893.12.26-1976.9.9,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
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1908-1961,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存在主義者)
❿ 有史以來有哪些著名的哲學家拜託了各位 謝謝
1.萊布尼茨(1646-1716)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生於萊比錫,卒於漢諾威。他自幼喪父,但作為萊比錫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很有學識和遠見,從小送他進萊比錫最好的學校學習,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慣用多種語言表達思想,並表現出超常的哲學天賦。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學學習幾何,接觸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兒等人的科學和哲學思想。1666年他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萊布尼茨博覽群書,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學,哲學等,在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於吸收別人的思想,他善於用訪問和通信方式與人們討論問題,一生中曾與千餘人有過書信交往,留下了一萬五千多封信件。與他通信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士,既有科學界、哲學界的知名學者,也有各國的王侯皇妃,距離遠至中國。內容涉及歷史學、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技術等等。這些信件記載著他的思想、見解和種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生前未發表,大量的手稿和書信現在還存放在漢諾威圖書館中。法國科學院准備在20世紀末出版《萊布尼茨全集》。 2.笛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笛卡兒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後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後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狄德羅( 1713-1784)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朗格勒手工業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後著手主持編寫《網路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網路全書派的領袖。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元素構成,元素數日無窮,性質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物質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於感覺經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4.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5.霍爾巴赫 (1723-1789)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於荷蘭萊頓大學,畢業後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網路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化。認為自然是物質和運動的總匯,物質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本質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強調一切事物都處於必然的因果聯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結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聖的瘟疫」,宗教起源於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聖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6.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嚮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後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並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從1801年起,先後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並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展的最後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7 .馬克思( Karl Marx , 1818 . 5 . 5- 1883 . 3 . 14 )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籍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1842年4月起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被聘為該報主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法國秘密工人團體建立聯系。1844年初創辦《德法年鑒》,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指出無產階級是唯一能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合。1844年與恩格斯合寫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5年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里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外國哲學家 8 . 恩格斯 (1820 . 11 . 28-1895 . 8 . 5)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現為烏培塔爾市),父親是紡織廠的廠主。1837年中學沒有畢業就被父親所迫去經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間經常到柏林大學聽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小組。 1844年2月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用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會見了馬克思,結成終生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的親密戰友。同年合作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845年3月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1847年同馬克思一起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先後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並和馬克思合寫了同盟的正式綱領《共產黨宣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1877—1878年寫了《反杜林論》,對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杜林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擔負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文獻的工作,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領導第二國際的建立,指導它的活動,並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進行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9. 列寧( 1870.4.22 - 1924.1.21 ) 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名烏里揚諾夫,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 10 .弗蘭西斯 · 培根( 1561—1626 )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鼻祖,被馬克思稱為 「 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 。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