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實體論
A. 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
當然本體論實屬西方概念,但今天我們窺探中國文化時,僅用無與有實難做出回答,你說沒有吧,老莊之學,魏晉之玄學,宋明理學,有其本體論的實例。而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無所判別,你說有吧,而又歸回宇宙生成論之實,道德情操之執著。所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B. 解釋《道德經》的《道德論》是誰的作品怎樣能得到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西周末期李耳所傳。裡面有81章,沒有《道德論》,前面37章為《道經》,後面為《德經》,總共就5000多個字,這本書網上有,書店有,到處都有。
老子在第一章已經說得很明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本書只能靠個人的「悟」性,因為沒有最早的存本,單文言應該有4000到6000種版本,而翻譯成現代文的少說也有15000種版本左右,你看到每一個版本的古文和現代文,以及解釋都不一樣,這本書只能靠自去領悟和思考,如果你站在科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書,如果你站在道家的角度看,這就是一本黃老之術的書。
「佛自心中有,何必身外求。」你最少要買三到五本,看三到五種不同的古文和解釋,然後自己的領悟去思考,你才能真正得到你想要的知道。
就像修佛,如果修的不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那麼一走會走向迷信、怪力亂神,成魔而不是成佛。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間。
道一般有四種含義:一、構成世界的實體,比如:人、豬、樹、花、水、土等等;
二、創造宇宙的原動力,比如:什麼力量讓月亮圍著地球而不圍著太陽轉,為什麼地球上有人,太陽里就沒人啊?什麼創造了太陽,怎麼讓太陽有熱量?人是怎麼來的,什麼力量促使人的產生?等等;
三、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比如:水往低處流,蘋果會掉下來,不會掉太月亮上去;春天過了會是夏天,不是冬天等等自然規律;
四、作為人類行為准則,比如:法律、倫理,小偷如果有自己道:只偷東西,叫盜亦有道,如果偷不成,用搶的,他就是搶劫犯,如果偷了被發現把人殺,那就是殺人犯。他沒有守住他是個小偷的道。
道只能靠自己去領悟,是不能言傳的。說出口就已經不是道了。
C. 道德本體論的名詞解釋
你好 你是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的學生嗎? 我是這學校老師 我們也是考這個題目 希望你能獨立完成考試內容。 哈哈~
D. 誰具有道德本體的意味
孔子:精神本體論:提倡做人要有愛心與同情心,重視人的內在精神和為人之道。老子:道德本體論: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
E. 道德論的主要觀點和理論特點是什麼
道德論的主要觀點和理論特點主要是對當時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認識。
F. 老子書中關於「道」本體論思想基本內容
本體論這個詞很好,
我的理解里,老子的道是一種接近本體的存在,但是老子還是在不可知論和道之間徘徊,從那句「道法自然」就知道,老子也不能夠確定是不是有一個本體,因為「萬物皆生於有,而有生於無」,有可以說是本體,但無卻是一個老子臆想出來的存在。
什麼是道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玄之又玄,簡單的理解是,
萬物創世之後所遵行的就是道,道起於自然而歸於自然,人不認識道,因為道是有序完美的,而人的作為卻常常混亂。
總之,道是一個類似形而上學的產物,是絕對的存在,但我想,他不是本體,因為這跟本體論中的本體還是有巨大的區別的
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你可以再看看其他權威的資料
還有,樓下的,《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道就生出無了呢?
G.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7)道德實體論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H. 簡述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
如果把希臘哲學的概貌比作群峰競秀的景觀,那麼,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無疑代表著突兀的雙峰。他們的思想達到了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義上,早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准備,晚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余續。他們對哲學的共同貢獻在於:
其一,突出了哲學的優越地位,論證了哲學高於其它學科、指導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們或用哲學解釋其它學科的原則和對象、方法,或深入到各個領域作具體研究。從他們開始,哲學成為希臘文化的卓越領域,在人類知識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其二,區別了經驗與超驗、感覺與理智、自然與超自然兩類領域和能力,堅持超驗或超自然的原則的統攝作用,開創了西方哲學的理智主義傳統。
他們之間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論背景的不同。柏拉圖承襲蘇格拉底反對智者與自然哲學家的立場,思想帶有論戰特點,關注一與多、靜與動、理性與感性的區別,往往站在極端的立場,強調單—的、不動的、不可感的東西的真實性,貶低或否定其對立面,對自然哲學和其它學科的知識吸收不多。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門學科發展、成熟的時期,注意吸收各門學科的成果,思想帶有綜合性、調和性,在兩種極端立場之間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圖熱烈地追求至善、盡美和純真,在超驗的理念世界尋找和寄託自己的理想,企圖以此匡正現實。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以常識為准則,雖然承認理想的崇高,但強調理想不等於現實,最好的不等於可行的。對經驗常識世界抱有的濃厚興趣,是他指責柏拉圖割裂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兩者對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歸結為理念論和實體論這兩種學說的差別。理念論的對象是絕對的、不變的。無形的型相,「是者」僅僅是多個通種中的一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卻專以「是者」為研究對象。實體論把「是者」歸結為實體,導致了一種強調個體存在高於和先於普通型相、型相只是個別存在的一個構成方面的觀點,但是,另一方面,當「實體」被歸結為「本質」時,亞里士多德雖然試圖把本質與個別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論所持的普遍先於個別的立場,但卻不免向理念論妥協。實體論並不是與理念論截然對立的學說,而是試圖包容後者、比後者更全面的嘗試。亞里士多德尖銳地批判柏拉圖的「分離學說」,但最後也不得不設定了一個分離的純形式。他與相位因分歧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否承認理念或形式的分離,而在於如何解釋可感事物與不可感的本質之間的分離和聯系。柏拉圖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解釋原則是潛在與現實的關系,把各類實體按照現實性程度排列成連續的等級關系,克服了兩個領域的斷裂。最後,理念論與實體論設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則。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愛貓撲.愛生活}忍理念論要求現實與理想、事實與價值相統一,這不但是關於本質或本體的學說,而且把宇宙學、知識論、倫理學、政治學和藝術觀都統一在這一學說之中。亞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實體是神,這主要是一個思維實體,在價值上是中性的。他還在形而上學之外建立以善為目標的實踐科學和與美相關的藝術科學,構成了以愛貓撲.愛生活}忍的科學傳統。
其四,知識論的不同。柏拉圖貶低乃至否定感覺的認識作用,但理智的認識活動並不服離情感,邏輯上的思辨、推理和討論同時也是求善和審美的活動,理智獲得的知識具有實踐性和美感,知識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迷狂,在這里,思想與情感、理性與非理性的界限不復存在。亞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覺的基礎作用,肯定感覺與理智的聯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動限制在抽象、演繹或歸納的邏輯范圍。柏拉圖生動活潑的辯證法在他手裡變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兩者的表達風格也不同。柏拉圖的對話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話、想像、比喻於一體,富有藝術感染力。亞里士多德的論文嚴謹冷峻,不帶感情色彩,是科學的觀察、描述和邏輯的概括、分析與推理相結合的產物。
'
I. 求一篇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 800字以上、、、、、
成人先成才,樹人先樹德
記得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許多事例都證實了陶先生的論斷。所以「必須把育人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並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的一輩子。據報道,2008年初肆虐網路的「熊貓燒香」電腦的製造者被抓獲,警方發現這製造網路病毒,用來牟利的黑客竟然只是未滿20歲的在校學生。這些黑客,具有了傑出的計算機水平,但是在道德方面顯然缺乏相應的教育,不然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古往今來,「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因此這「以德服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周恩來總理他就是具有這種傳統美德之人。周恩來總理在一次歡迎尼克松的宴會上問工作人員:「點心是什麼餡的?」當聽到一位工作人員說大概是三鮮餡的時,總理追問道:「什麼叫大概?究竟是還是不是?如果有客人對海鮮過敏怎麼辦?」並當即要求查出究竟,按客人的口味准備。一次,周恩來總理去某地視察工作,飛機著陸後,他同機組人員一一握手,表示感謝。這時機械師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來同志與其他同志握手後就站在機械師身後耐心地等他,並示意別人不要驚動他,機械師工作結束後轉過身來,才發現總理站在身後不禁大吃一驚,忙說:「對不起,總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總理笑著說:「哦,我沒影響你工作吧?」「沒有,沒有!」機械師趕快說。周總理這種尊敬別人,講禮貌的好品質,好作風深深地感動了機械師和在場的所有人。我們雖然不能做到如總理那般偉大,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現在的我們是一名中職生,要嚴格遵守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雖然現在是處於青春期,會有叛逆現象的存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飯還要多!」這是長輩們通常掛在嘴邊教導我們時的用語,有時我們會以為這也太誇張了吧!可轉念一想,確實,長輩們一生閱人無數,閱事無數,要比我們多經歷許多,我們往往在經歷挫折後,再去回想那些話,不免有一種「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後悔感!我們在經歷多年學校教育後,對現在學校教育的規章制度並不陌生,所以,讓自己做最好的!我是學生,就要做最好的學生。同樣我們也是為人子女;家中的父母親等待著我們去孝敬。小時候,總盼望著長大,逃脫父母親的嘮叨,去體驗外面色彩斑斕的世界;漸漸的長大,我們終於離開家裡,來到了外面,才發現家裡的一切是多麼的美好,多麼想念父母親的嘮叨。終於放假回家了,回到家裡看到父母親頭上有多了幾根銀絲,不禁心裡一陣酸酸的感覺,父母老了,干不動了,可為了他們兒女的學費還得埋頭苦幹,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我們要努力念書在不久的將來讓父母安享晚年。作為新生一代的80後,90後的我們,既面臨著社會給予的許多機會,也面臨的社會給予的挑戰。為了迎接機會,迎接挑戰,為了更好地行走漫長的人生道路,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成人先成才,樹人先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