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1-12-22 08:36:59

①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其產生有多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為人們共同生活及專其行為的屬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擴展閱讀:

道德形成相關發展:

1、由各種具體的意識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經濟思想、社會思想、教育、藝術、倫理、道德、宗教、哲學等構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

2、有指向性,總是指向現實。無論是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還是居非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要麼是為了維護現存的政治制度,要麼是為了批判現存的政治制度。

3、具有鮮明的階級功能。不同的社會集團和階級由於其利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階級的地位決定的。

② 馬克思如何論述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道德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

③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克思的人生哲學開始於他對舊道德的批判。因為一切統治階級總是希望利用某種虛假的意識形態、編造的道德觀念來欺騙和蒙蔽其所統治的黎民百姓,用以達到征服普遍民眾的目的。

為此,在馬克思早期所發表的有關道德批判的文章中,全都充滿了對舊時代、舊制度、舊法權和舊道德的抨擊。他揭露了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偽自由、偽姿態、偽道德、偽法律,及其真正的心胸狹窄、狡黠奸詐、凶惡殘忍等。他認為正是這些偽舊的東西,把道德的基礎變成了統治人的工具。

此後,馬克思更是高舉批判的武器對整個舊世界展開激烈、全面地批判。比如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堅定地指出:共產主義者絕不鼓吹道德,因為道德是一種由經濟基礎和階級利益決定的意識形態。任何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倫理觀念和道德信條都是由該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統治階級的切身利益決定的。因此全部現存的道德作用就是旨在加強統治者的權力,並使其既得利益合法化。生活在現實中的人總以為自己的道德觀念反映永恆真理,而實際上它們只反映和代表剝削階級或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權力。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的最大願望就是讓工人盡可能消耗生命力,使其成為直接增加自己主人財富的人。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觀念給我們的只是一幅歪曲的圖畫、一種主觀虛構的規則,以及一些同科學相對立的無邊無際的空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更是集中揭露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導致的政治經濟危機,譴責了它帶來的利己主義、物質主義和剝削壓迫。

馬克思憎惡資本主義搞寡頭政治和經濟壟斷,使人墮落為機器的奴隸。他指出,正是作為一切罪惡根源的私有制刺激了人的貪欲,放任了人的本能,導致人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消費都發生嚴重異化和資本化,使人脫離了人類的本質。

在這里,工廠把工人變成活的工具;農場把農民變得彎腰駝背或四肢畸形。至於他們的精神狀態更是一片空虛,從而成為一種極端單調的生產力,這充分顯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人道和非道德。

為此,馬克思一生都是堅持反對別有用心者用「仁義道德」為資本主義或空想社會主義的所謂優越性進行辯護。因為這種神聖的辯護不科學,不現實。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推崇的舊道德只是一種簡單、武斷的道德信條,是從道德概念自身引出的道德結論,用以裝飾或維護現存社會,而不是立足社會自身的矛盾和弊端對其進行否定與批判。結果,只能是一切被批判對象都依然如故,根本沒有任何觸動。

馬克思在論及道德理念時,很少使用諸如公正、權利、義務和責任等抽象的大字眼,主要使用一些直接與人自身相關的,如人性的、非人的、剝削、自由、奴役、依附、缺陷、缺點、殘酷、見利忘義、腐敗、賣淫、金錢關系、私利、專制、排斥、苦難、無能、非自願等。依此表明,他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和資產階級剝削行為簡直是深惡痛絕。關於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給予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否定。

雖然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一經取得統治地位,就無情地斬斷人類所擁有的一切天然的和歷史形成的關系,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外,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外,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主張對現存社會中的一切都要進行無情地批判,堅持哲學應該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也應該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一切批判都是辯證的揚棄和革命的序曲,本質上都具有某種否定、超越、創新、開辟和進步的意義。批判舊道德,也就意味著在新的肯定和必然性中否定沒落、過時和陳舊的東西。

④ 怎樣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4)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擴展閱讀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張社會、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堅持不存在評價倫理道德的普遍標准。

相對主義立場認為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邊界內,或個人選擇的前後關系。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

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⑤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回建立在一定社答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⑥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什麼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⑦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對道德是怎麼解釋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專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屬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7)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⑧ 簡述馬克思主義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在批判地吸取上述道德起潭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從人類自身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尋求道德的起源,從而正確地解決了道德起源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8)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

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⑨ 馬克思主義道德起源觀是什麼論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觀當然應該是屬於唯物論的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道德是起源於社會實踐的。

⑩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什麼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從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上認為,道德本身來說是一種社會意識,所以說道德起源於社會存在是起源於社會實踐的。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宣告失蹤 發布:2025-05-10 07:53:43 瀏覽:149
法官同意退還訴訟費 發布:2025-05-10 07:29:15 瀏覽:561
交通法規扣分處理 發布:2025-05-10 07:17:50 瀏覽:6
道德大道理 發布:2025-05-10 07:17:48 瀏覽:174
如果要上婚姻法 發布:2025-05-10 07:14:06 瀏覽:984
劉春霞律師 發布:2025-05-10 07:09:11 瀏覽:232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存在的基礎 發布:2025-05-10 07:08:31 瀏覽:147
法碩法學貼吧 發布:2025-05-10 07:06:18 瀏覽:979
在河道中傾倒淤泥的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0 06:53:42 瀏覽:828
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06:33:22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