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元君
① 誅仙靈道蘊玄去哪換東西怎麼換幾級才能換
應該是90級以上玩家才可以兌換。需要25個靈道蘊玄,去青雲山找太上道德元君換135級法寶靈媒
② 道教常見的護法神將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王靈官寶誥
志心皈命禮: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勛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太乙雷神應仙天尊。
志心皈命禮 北極猛將右部天尊大元帥黑面丹唇仁慈濟眾德布乾坤義雨宏施罰逆惡倫英雄柄冠杵伏魔氛神目如電法視善門照護九州島輔佐上帝威鎮玄門檢舉人世常佑國君鑒視男女三綱五倫誠心朗誦桂子蘭孫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救苦消災北極玄天上帝右部 趙大元帥 萬靈天尊
關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神威 英文雄武 精忠大義 高節清廉 協運皇圖 德崇演正 掌上中下界之權 管天地人才之柄 上司三十六天 星辰雲漢 下轄七十二地 冥壘幽酆 秉注人身功德延壽丹書 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 考察諸天諸神 監制群仙群職 德圓妙果 無量度人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萬靈萬聖 至上至尊 忠孝祖師 文衡真君 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遠鎮 關聖帝君 貞元顯應 昭明翊漢天尊
關太子寶誥 志心皈命禮 靈侯太子文經武緯匡王輔國德義巍巍忠孝節義全受全歸奇勛早建於西蜀異略素著於北魏大忠大孝至仁至義補造化之不足佐聖帝以立功 護朝護國盡孝盡忠九天威靈顯化大天尊 周將軍寶誥 志心皈命禮 扶天勇將察地猛神鐵須銀齒黑面朱唇精忠特立勁節驚人稽查善惡糾察凡塵 明明顯赫處處游巡鋤奸除惡救世憂民忠臣義士護彼超伸乖兒逆子不勝怒瞠 維持世教匡正人倫斬妖護法大道常存最靈真宰最顯神君護朝護國剛直忠勇大天尊
廖天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大漢監軍忠義上將英勇威神有智有略無欺無險至孝至仁心存濟世意切飛鸞統理南天佐部受命玉帝揮毫積功勛兼掌雷著善果宣化人間管諸魔鬼協眾陰兵慈悲保赤惠惜孱民斬妖護國治怪安民廖將軍南天真相奉旨馳騁玉封博施真人加升道德天君
馬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鬥口魁神 璇璣上將 三頭磊落 應三台照耀之形 九目輝華 印九斗光華之象 秉西靈之金氣 足蹈白蛇 戴南極之威靈 背飛丹烏 寄化沖天風火院 專司北極號天罡 寶劍珠鈴 揮霍妖魔皆絕滅 帝鍾法印 行持神鬼悉皈依 隨梓幢而主文衡 輔紫微而司祿命 大悲大願 大聖大威 威靈顯赫 幻化無窮 高上神霄 玉清尊王 混元主法元帥 玉府司命真君 光明華藏 寂道真皇 南極火犀大仙 北帝都天罡 橫天威烈神王 攝魔雷令大神 掌管雷霆都司 考召捉命大將 掌管雲雷雨電 糾察三界邪魔 天下都提轄 正一靈官馬天君 五顯華光大帝 太乙雷聲不動天尊
溫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天庭上將 地府正神 道妙同人 斑竹村中施惠澤 德隆舍己 黃金闕內錫恩波 頂戴瓊花 天門出入 手持銅環 霄漢無拘 掌九幽鬼錄人案之典 膺五嶽神宗將首之班 正氣熒煌 威靈赫奕 大英大烈 大德大仁 玉皇殿前左金亢 真武駕下溫都統
岳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峰挺聳 手執瀝泉神槍 五部齊眉 身披雪花銀鎧 御前元帥 殿內將軍 上司九天雄兵神將 下掌五獄罪鬼亡魂 三界有求皆顯化 萬方號令盡施行 忠心貫日 為萬世臣道之規 孝行可風 作千古子職之訓 顯神威於金陵城 千秋勿替 著功績於朱仙鎮 百世長存 座下三十二將 破賊除奸 身隨五百兒郎 擒妖獲怪 群生載德 萬姓欽崇 至剛至勇 至孝至仁 治世祖師 伏魔上將 精忠武穆王 義勇大巡察 救民正直稱少保 護國無私號鄂王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玉帝殿前 兼理右相道德元君 無量普濟 妙法天尊
趙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神霄玉府 梵炁瑤宮 修金丹而避秦 持玉籙而敕命 身騎黑虎 手執銀鞭 驅雷掣電 斬鬼除妖 位列西台 體用水金開道法 職司北極 鎮降龍虎顯神通 部領百員宿將 三界策役 權司五雷六府 九州提點 德容懺悔 賞罰分均 受命玉帝 管理財源 統帥雷霆 號令瘟火 大悲大願 大聖大威 至公至正 巡查壇院 掌理天下財源 上清金輪院 督財府中大元帥 正一玄壇趙天君 玄化通天 財神天尊
③ 七大元君是哪位神仙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體現,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標和最後歸宿。
因此道教歷來十分重視神仙的造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傳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構的神靈愈來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存下來,最後形成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研究剖析這個神仙譜系,是認識道教的重要方面。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來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間的秩序創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也創造了閻羅殿和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眾多,還隨時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創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媽祖、關帝等都可以納入道教的神仙系統。但一般宮觀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廟宇。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發、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道教其實是歸於老子的思想。
④ 道德什麼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⑤ 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起源來自上古時代的黃老之道,按黃帝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從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關,授關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為黃老道誕生至成熟的階段.也就是道教草創的階段.
同時,方士求仙之道興起,莊子寫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處子,膚若冰雪,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這樣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狀態.
自此,方仙道與黃老道在理論上合一,最後由東漢時期的正一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手中合一,並且建立了完備的教團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現了.
⑥ 道教的起源
一般認為天師道是最早的道教,
道教始祖軒轅黃帝祭祀天帝,問道崆峒,受教玄素,學醫岐伯而始有人問道教。後於首山采銅,荊山鑄鼎,王屋煉丹,橋山飛升,至2014年已有4700餘年道教歷史[3]。《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 至殷商時代,自然崇敬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由巫祝通過卜筮向天帝請求答案,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5]周代鬼神崇信進一步發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個系統。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以「道」為基點建立神學理論體系;道家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繼承發揚。道家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為核心信仰。
戰國中期的齊國出現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教派,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為宗教理論。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被道教承襲;《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成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張陵創立五斗米道,開創道教,並發展了大量信徒.其門派以符籙為主,轟動一時,是為道教最早的組織,其子孫繼承天師稱號,繼續傳道,而後形成了正一派.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采葯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陶弘景開創茅山派.[9]
《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發展了養生煉丹術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7]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8]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⑦ 誅仙靈道蘊玄去哪換東西怎麼換幾級才能換
應該是90級以上玩家才可以兌換。需要25個
靈道
蘊玄,去
青雲山
找太上道德元君換135級法寶
靈媒
⑧ 四大元君是哪位神仙
「金母元君」、「碧霞元君」、「紫虛元君「、「斗姆元君」。
斗姆元君,簡稱「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氣斗母元君」。「斗」指北斗眾星,「姆」指母親。道經雲,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
魏華存,晉代任城人,女道士,字賢安,又稱紫虛元君、魏夫人。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民間稱之為「二仙奶奶」,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父親為司徒魏舒。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王母娘娘,又稱:太華西真萬炁祖母元君、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台金母、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靈聖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稱為「上聖 白玉龜台九靈太真無極聖母 瑤池大聖西王金母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
(8)道德元君擴展閱讀:
《北斗本生經》載:斗姆於龍漢祖劫在玄明真凈天修行玄靈妙道,殷勤侍奉元始天尊。後分身化胡降生西方天竺國為周御國王後妃,生九子,乃為北斗九皇大帝。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
在道教神話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陰氣、修仙的女神,對應男仙之首東王公。是生育萬物的創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師。在羌族神話中,王母有時也被認為是創世神。
⑨ 誅仙玄真元靈冠怎麼獲得
用25個去青雲太上道德元君那裡接任務靈道蘊玄,可以兌換135門派法寶靈媒
⑩ 傳統道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