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發布時間: 2021-12-25 20:42:50

1. 道德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因:
1 社會關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 生產實踐產生內了需要。
4 社會出現分工容。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社會物質社會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2. 人類社會最早的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作為人類最早的道德形式之一,婚姻和家庭道德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

勞動產生最初回的性禁忌,在從答事繁重而艱巨的勞動前,禁止參加勞動的男性與女性接觸。這種性禁忌後來演變成婚姻和家庭道德。

婚姻是一定社會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結合的具體形式。婚姻是家庭的基礎。

家庭是以婚姻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婚姻和家庭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

第一種形式是同輩群婚和血緣家庭。禁止不同輩份的人發生兩性關系。

第二種形式是族間群婚和普那路亞家庭。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禁止性行為,一個群體的兄弟(或姐妹)和另一群體的姐妹(或兄弟)互為夫妻,叫做普那路亞(夏威夷語「親密夥伴」)。

第三種形式是男性走婚和對偶家庭。男女之間在較長的時間內有較為穩定的性夥伴。以女方為家庭中心,丈夫晚上到妻子家中幽會。我國雲南納西族的「阿柱(朋友)」之間的性關系屬於這種婚姻和家庭形式。

第四種形式是宗法婚姻和一夫多妻家庭。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只能從一而終。

第五種形式是自主婚姻和一夫一妻家庭。夫妻雙方相互忠實,反對婚外性行為。

3.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

前道德史的故事:那是一群生活在五百萬年以前的人類先祖,溫熱的氣候給他們帶來充沛的食物,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它們躲避天敵的優良屏障,奪取食物和配偶的競爭雖然嚴酷,但還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除了哺育後代,它們無須向其他個體負責,這是一個富庶的霍布斯的叢林世界,沖突只發生在偶爾出現的利益交集。大約450萬年以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我們的星球進入了一次新的冰河期,於是一切都變得嚴峻起來,奪取生存資源的斗爭日趨殘酷,許多個體甚至不得不為此付出生命。這是一個獸性張揚的時代,叢林法則讓所有個體跌入「囚徒困境」的煉獄。但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與新生的洗禮,正是這種絕望孕育了行為與規則的創新。曾經「衣食無虞」的生靈們發現,單靠個體的力量已經無法戰勝環境。於是,一種有利於協作的行為規則開始崛起。這是個體對自身艱難的超越,是霍布斯叢林世界的否定。我們只能這樣假想這一無法確證的奇跡產生的過程。第一,競爭的個體從家庭成員的協作中受到啟發,把親緣利他擴展到血親以外。第二,純粹的基因突變改變了生物行為,進而導致個體間的協作。那麼,進化就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漫長的演進傾向於把任何更具效率的小概率事件變成一種歷史的必然。終於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這種由進化而來的新的行為規則稱之為道德。無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判斷還是康德的道德律令,無論是羅爾斯的正義原則還是海薩尼的履約內驅,人類所有的善行和德性都可以歸入這里,歸於這個引領我們越越囚徒困境的博弈共識(亦稱之為最後通牒博弈,如果參加博弈的雙方都有一個共識,既相信對方不會按照納什均衡行事,也相信對方一定知道自己也不會那樣行事,結果就是困境的消失,合作得以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說,協作或者道德才導致人的產生!汪丁丁曾以美國最新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證明這個猜測可以成立:早在工具的使用(250萬年前)之前,即大約450萬年以前,由協作產生的社會交往就已經開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祖先的大腦結構。我們的祖先在250萬年以前學會了使用工具,而學會鑽木取火則是10萬年以前的事。這些知識與技能雖然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但也使那些在冰川期確立起來的行為規則受到空前的挑戰,既然無法獨立生存會迫使個體協作,那麼個體生存能力的強化則會反過來導致協作的渙散。沒有力量來阻止這種道德的反叛,這種惡的能力是除了生命對死亡的畏懼之外無所不能的。最初的宗教意識也許純粹是一種超越死亡的幻覺,但它卻極有益於抑制道德制度的崩潰。前述故事對霍布斯叢林世界的超越是一種具有效率的事件。當宗教意識有利於這種超越時,就會伴隨著效率的提高被自然選擇。制度化的宗教僅僅強化了人類的協作關系,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溝通成本。宗教的這種作用不但體現在經濟活動上,而且還被人類濫用於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審判布魯諾的宗教法庭、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現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都是打著宗教的幌子對異教徒實施殘酷的殺戮。宗教的這一墮落使宗教背離了它的初衷。人類需要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來確保我們不會再一次陷入霍布斯的叢林世界。這種制度安排就是晚近才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法律制度。宗教審判的衰落和司法制度的興起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替代。一如道德意識的產生和宗教意識的產生其實是兩種制度產品的互補。功利主義者們會這樣認為:道德、宗教和法律都是效率的產物。上述兩個故事實際表明了這樣的理論框架:主宰霍布斯叢林世界的理性是個體理性,必然會導致囚徒困境式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在集體理性層面上是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我們把演進的理性看作一種協調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矛盾的產物,一種在動態博弈過程中產生的博弈規則和制度安排。對囚徒困境的超越需要人類形成某種規則性的共識,而道德與宗教都是這種共識的表現形式。相對於沒有共識的霍布斯叢林世界,由道德和宗教所帶來的協作就是一種效率,而進化則是自然對效率的選擇.道德是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4. 個人的道德品質是怎樣形成的

道德是來一種由人們在源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5. 道德是怎麼產生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6.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產生和本質如下: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道德的產生: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本質」簡介: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語出晉劉智《論天》:「言闇虛者,以為當日之沖,地體之蔭,日光不至,謂之闇虛。凡光之所照,光體小於蔽,則大於本質。」本質可使人們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創新活動。

7. 你覺得道德是怎麼形成的

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實則認為萬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備於人的本性之內,只需將它們發現、發揮出來即可。而人之性向善,「四端」內在於自覺心,若「盡性」修養出浩然之氣,使得「四端」被擴充與發揮,便能成德。換言之,孟子認為道德根源來自於人性先天的向善,當達「萬物皆備於我」之境,從而進行道德實踐,方可致天人合一。

8. 什麼是道德怎樣產生的

道德從哪裡來,功用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還要不要道德理想,都是重大而復雜的問題,然而,跳出汗牛充棟的書本,放下龐雜拗口的術語,藉助於一些淺近的比喻,或許更能接近問題本身。

萌芽的比喻:先驗的還是發生的

任何生命的萌芽,不僅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且需要這些條件之間「發生關系」。道德問題的要害無非是怎樣看待他人、他物的問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就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或者地球上有很多人,但彼此隔絕,也不會產生道德問題。所以道德不是先驗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交換、交流、交談、交通、交涉)過程中發生了的,而且不斷發生著的意識形態,是可以被改造、被建設的對象。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和自然的「交往」、「交涉」越頻繁,人對自然越了解(科學技術越發達),環境保護的意識越強烈、環境保護的措施越得力;同樣,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越充分、越便利(市場經濟越發達),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社會風氣越好。超越以擁有為前提,成熟以生長為前提。我們很難設想從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演繹出美好的社會生活,但我們可以期待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開始建設健全的道德體系。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是切切實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換言之,「賽先生」(科學)和「麻先生」(市場)的發展、成熟的過程也就是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挑戰、作出調整、得到實現的過程。如果以固定的、僵化的道德觀念去限制、壓制新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會延誤發展,這些觀念本身最終也會被拋棄。

同時,具體的道德觀念形成以後,就會作為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成為決定性的力量。我們一出生所面對的道德體系,都是有根源,有「來頭」的,是大於個體的力量、背景,或者場域,連莊子也慨嘆「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故而,對於傳統的道德學說,最可取的恐怕還是溫古而知新。

根系的比喻:固本培基還是剪裁個性

道德作為公民內在的觀念系統,無疑是個體選擇行為和判斷是非的標准。而作為公共的輿論,則是個體活動的場域和環境。每個人成年之後,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作為「別人」的「他者」———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鄰居,對他人的求全責備、說三道四,會造成一種苛刻壓抑的道德氛圍,隱私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伸張,靠窺視、打聽、推測傳播信息而不是靠交流、交談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很多問題被埋藏了、被掩蓋了、被扭曲了,一旦爆發,貽害無窮。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培育自覺和負責任的道德主體的同時,需要營造寬容、寬松的道德氛圍。用種樹來比喻,教育者的任務是澆水、施肥,而社會輿論則是陽光、空氣和水,制度和法律則是藩籬和剪刀———一切以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出發點,最終要依靠道德主體自己在健康的道德根繫上開花結果。批評是為了建設,譴責是為了引導。而「整人」的道德環境則是社會發展的沉重包袱。

目前的社會心態之中,被批評者,特別是被批評的既得利益者,缺乏「聞過則喜」的態度,而有便利條件的批評者又缺乏負責任的態度。

出路的比喻:以通為目的還是以塞為目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十字路口沒有了紅燈,大家都會無路可走。道德正如人生道路上的紅燈,當置身於社會這個龐大的「交通」體系之中,和別人的去向發生了沖突或碰撞時,「損己利人」,放棄一些權利,「禮讓三先」,於是你來我往,天下太平。然而,不管是出於道德自覺,還是出於被迫接受,公民接受了紅燈,並不意味著他應該甚至是必須永遠等待下去、永遠放棄下去。紅燈太多的地方交通必然堵塞,只有紅燈的路口難以想像。

所以,一切以「公共」為名義的輿論、機構、設施,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最終的目的都必須是保障「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最不道德的行為就是假公濟私———在公共的名義下謀求一部分人、一小撮人、甚至是個別人的利益。如果片面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而忽視社會對公民的義務,就會造成道德觀念的扭曲和道德心態的失衡。道德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大家各有出路」。

鏡鑒的比喻:正人言行還是招搖過市

很多人習慣於以兌換式的、實用主義的思維來追問道德理想究竟有什麼用,有公平嗎?有正義嗎?有幸福嗎?如果看得見、摸得著才算做「有」,道德理想確實是「沒有的」,道德虛無主義由此產生。但我們為什麼或者憑什麼能知道什麼是不公、什麼是不義、什麼是不幸?不就是因為有一個理想在那裡嗎!理想永遠是超越現實的,就像平、靜、公、正的鏡鑒一樣。鏡鑒的作用,吃不得、喝不得,無非使我們看得見自己而已。我們在道德理想的面前可以反觀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知道什麼是真、善、美,「看見」什麼是假、惡、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理想為鏡,可以正言行。所以說,道德榜樣和道德楷模不能和道德理想本身劃等號,在公眾當中自發形成以後,可以去褒揚、去紀念,但盡量不要去製造,以杜絕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要知道,道德典型中的泡沫一旦破滅之後,受損害的是人的心靈。正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

9.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9)道德是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10. 道德是怎麼產生的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

一旦偵測到有猴回子要去拿香蕉,馬答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

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

這只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

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

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

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

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O^)。

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熱點內容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真題 發布:2025-05-07 21:31:44 瀏覽:13
放棄權利聲明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7 21:28:44 瀏覽:188
離婚法院起訴怎麼起訴 發布:2025-05-07 21:23:58 瀏覽:75
合同法司法解釋格式條款的相關規定 發布:2025-05-07 21:11:44 瀏覽:806
行政訴訟法申請再審 發布:2025-05-07 21:06:33 瀏覽:35
無錫中級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5-07 21:04:03 瀏覽:444
刑法氰化鈉 發布:2025-05-07 21:03:25 瀏覽:910
婚姻法夫妻義務有哪些方面 發布:2025-05-07 20:54:53 瀏覽:494
民法典關於勞動 發布:2025-05-07 20:54:07 瀏覽:21
鄭州大學研法學院 發布:2025-05-07 20:52:40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