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講座
Ⅰ 聽《學生社會公德與養成教育講座》有感300字
上個周六的上午,迎著光輝,接受了太陽的洗禮,我收看了導師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回育》答的專題講座。這個講座加強了我的素質教育,培養了我的社會價值觀與人生觀。首先講的是培養人的孝心,最讓我感動的是田世國,一個捐腎救母的兒子,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說:「母親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我應該做的。」這就是一種責任!而我們孩子就應該背起這種責任,盡孝道。儒家創始人孔子講究一個「仁」字,於丹老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系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閱歷、人格。其中閱歷與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得到。要有信心,有恆心與毅力,將來才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峰。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於你。社會就好比是一鍋沸騰、滾燙的水,它不會因為可憐你,就會降低它自己的溫度。所以,我們應像那把干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會。教育只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的終點,應是我們自己尋求的方式來升華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看了這個講座,我樹立起了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讓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強、自信的重要意義,使我受益匪淺
Ⅱ 感恩父母、孝道經典、感恩教育的孝道講座道德講堂傳統文化論壇必備德育最全面系統感人的視頻匯集大全有沒
網路上抄有很多這種視頻,直接搜索。
有一段是傳統文化論壇、道德講堂推薦德育必備的感恩父母的視頻,非常全面系統的總結父母恩的,根據難忘父母恩甲骨文畫冊改編的。
網路關鍵詞:感恩父母 道德講堂 推薦 德育孝道必備經典 視頻
http://.ku6.com/watch/9072871213885841892.html?page=videoMultiNeed
Ⅲ 簡述道德教育的體諒模式
道德體諒模式是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菲爾首創的。該模式把道德回情感的培養置於答中心地位。該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論假設是在對學生的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對學生的調查。
該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職責。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3)道德教育講座擴展閱讀
理論假設
1、幫助學生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是教育的職責。
2、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3、鼓勵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學會關心。
體諒模式的理論特徵有:
1、堅持性善論;
2、堅持人具有一種天賦的自我實現趨向;
3、把培養健全人格作為德育目標;
4、大力倡導民主的德育觀。
Ⅳ 聽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對教育孩子有怎樣的想法
聽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講座,我認識到了中國古代感恩、謙卑、敬畏的三種教育方法,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我知道了教育孩子應從仁、義、禮、智、信角度去教育,並結合身邊的典型例子,加以讓孩子認識更深。
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我。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Ⅳ 德育主題報告會心得體會 要求1500字
北建工的同學你好,我是某思修老師,實踐手冊請自己完成,並按時上交,不要弄虛作假
Ⅵ 家訓家風家教講座後對孩子教育有怎樣計劃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小抓起,需要拓寬渠道和途徑,豐富載體,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自覺踐行。家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內含豐富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價值觀培育的內容,理應成為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推動其得以踐行的重要載體。
一、家風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
簡單說來,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作為傳統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修身,而這樣的目標要求並不是簡單的灌輸,更通過包括家風在內的道德文化形式實現對人的熏陶感染。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大漢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大漢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大漢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大漢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華夏傳統文化之所以發揮這么強大的作用,除了本身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還在於漢文化實現了民族性與大眾化的統一,尤其體現在價值觀層面實現了家、國、天下的統一,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延續下來的家庭教育,其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最基本的修身要求,也有社會道德規范的承續,還有主流價值觀的傳承,積極因素與消極影響同在,需要批判繼承。盡管封建社會結束已有100餘年,但家風傳承道德文化的作用卻沒有也不能隨著封建文化的逐步消失而被消弭,而應該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而更新為傳承新文化,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宣揚和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家庭實際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也就是勤儉、節約、好學、上進……這些構成了家風的基本內容。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會隨時代變化,但核心價值不改。社會在變,家風也是在與時俱進,更加開放、自由、健康、向上。在已被分割為小的家庭單元現代社會,弘揚好的傳統家風家教可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范,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
二、家風作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重要載體的優勢
以家風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如下優勢:首先,它能夠克服價值觀教育「見理論不見人」的弊端,真正將現實生活中的人作為了根本,以他們的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育為出發點,容易使之在熏陶感染中接受教育,引起共鳴。其次,以家風作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價值觀教育形象生動,富有感染性和啟發性。雖然目前我們看到有個別家庭存在家風不正的問題,但是,絕大部分家庭都很好地承續了優良的家庭美德,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家庭風尚,尤其一些平實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家訓,成為子女成長發展、家庭和睦、鄰里團結互助的重要精神食糧,這樣的家風中滲透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自然很有感染力、親和力和啟發性。最後,以家風為載體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克服價值觀理解和教育上的「斷層」問題,實現其延續性和持久性。一方面,近年來,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過程中,還不時看到有人在理解核心價值觀內容上的偏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分割開來,這不利於宣傳教育的深入;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在現實家庭教育中,祖輩、父輩和子女之間往往在一些價值觀念上存在不小的差異,這有客觀必然性,但是,這種狀況的存在也帶來互相的不理解甚至激烈沖突,特別對青少年一代而言,家庭責任感淡漠、啃老等現象的存在,不能不說與家風熏陶教育感染力的弱化有一定關系。因此,通過突出家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其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渠道,能增強不同輩際之間的理解,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提供重要基礎。
三、以家風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2012年底,中 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下稱《意見》,新華社 2012年12月23日),這是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落實。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不僅強調要從小抓起,要拓寬途徑,而且明確提出要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這些年,我們看到這樣兩方面的事實:一方面是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建設,先後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和諧,等等
Ⅶ 現代家庭道德教育主題講座最近在哪兒開
不一定要參加講座,書中自有聖賢道
。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太上感應篇,陰鷙文,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只要父母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觀念,就能淺移默化影響改變小孩,成為最好的導師。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家庭教育重要性和方法
古人說,教育,要從最基礎的、最早的時候開始。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媳婦,你要教育她,她剛一來,你就得教她,以後她就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兒嬰孩,在嬰兒的時期,就要開始教育,你進行善的教育,他就養成一種善的習性、習慣,從一開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開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以後等他形成了邪惡的習慣,這時候再去矯正它,那都不容易。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就得謹慎地教育。這樣的家庭兒童教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它也關繫到整個國家的治亂,你教育好了小孩,國家、天下就大治;你小孩沒有教育好,都是匪類,都是那種惡心殘暴之人,那麼,天下也就大亂了。所以國家的興衰,天下的治亂,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已經在現在的大中小學占的比例愈來愈微薄。所以這一點每個做家長的要清醒地看到,學校的教育可能更多地側重在知識技能的教育上,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你還不能太放棄,你在自己家庭就得承擔起這樣的一種教育。現在的家長就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績:你考得怎麼樣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麼又低了幾分吶。他天天就關心這個。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他的老師關心的。你要關心你的小孩的這種德性、人格。這是學校教育可能不大關注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你作為父母,你對老人一點都不孝,天天對老人呼來喚去,然後自己住好房子,父母卻住在很差的房子里。那好了,你的兒女也看在眼裡,等你老了的時候,你也住到很差的房間去。所以這個孝還不是口頭上講,你自己要做出來。現在家庭教育的糟糕,是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沒有以身作則,於是他就不知道怎麼教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然後又有望子成龍之心,於是給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負擔。給小孩學很多班,又是鋼琴班,又是英語班,又是電腦班,又是這個班那個班。現在家教都是知識技能的家教,可沒有哪個家長請一個有道德的人教他道德,大概很少了。我們每個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當中,盡量按照印祖的開示去做,讓小孩從小接觸聖人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讓他接觸,讓他背誦,這樣就在他的內心播下了一個聖人做人的標准、做人的種子,他就會一生受用無窮。
Ⅷ 哪個城市有講座宣傳道德經教育課的地方
Ⅸ 如何開展道德感悟教育
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會對兒童今後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從小的思想品德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地成長。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市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三、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家長學校,舉知識講座。並與家長相互之間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