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治吧
⑴ 中國法治名言
1、寧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
2、歷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
6、言出為箭,執法如山。
7、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8、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0、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11、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12、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
13、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15、立法之業,益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
16、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於儀、威於義。
20、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21、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22、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
23、執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
25、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32、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34、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⑵ 中國的法治到底是怎樣一個程度
可以說只對中底層人民有用,對高層幾乎沒有,你可以看看台灣的民主進程是怎樣發展的,你就知道中國社會現在一切問題的根本在於什麼了!
⑶ 中國的法治發展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國民黨舊法統的滅亡。國民黨舊法統的廢除,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徹底終結,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為了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
195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誕生,奠定了新中國立國、治國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新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歷經曲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確立法律的地位和權威。1982年憲法作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地位和權威通過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與保障,並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指導下,我國現行基本法律相繼出台。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制定頒布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條,行政法規353條,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此,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一項極其重大的成就。一個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部門齊全、數量適度、體例科學、質量較高、內在統一、外在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由上可知,我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了輝煌歷程,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時毋庸諱言的是,我國法治建設也歷經曲折和磨難,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也的確程度不同地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國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把我國法治建設勝利地推向前進。
⑷ 中國法治現狀如何.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解決"人治"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措施,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場,人治是中國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經濟現代化要求必須實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動了西方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自由競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權、利關系;必須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護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譽;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國家、經濟、企業、社會……所有這些,都必須實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所要求的。
人治與法治,並不是簡單的領導制度的區別,而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加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應當指出,我們至今對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義的認識都還不夠全面深刻,這也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境界。和諧社會要求有秩序,要求穩定,要求公平和正義,因此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眾所周知,所謂法治社會,就是社會公民和社會組織把憲法和法律作為行為規范。其基本特徵是立法必公、執法必嚴。所謂「公」,就是公平正義,大多數公民贊成;所謂「嚴」,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僅僅做到這兩點,社會就會太平、就會和諧了嗎?
秦朝推行商秧和韓非的法家思想,推行嚴刑峻法,當官的都是酷吏,執法嚴格,可謂「法治」社會了。但秦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不遵周公所制的「周禮」,民不知禮、義、廉、恥、信,人無倫常,盜賊叢生,官府一味地鎮壓,最終區區幾十年秦就亡了,沒有建成太平盛世、和諧社會。
亂世用重典是句屁話,沒聽說過人心是可以殺服的。清朝初年,康熙帝從元朝短命的教訓中悟出人心不可以殺服,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尊崇孔、孟,祭祀明太祖陵,重用漢族賢達,用禮、義、廉、恥、信教化萬民,才收服了人心,出現了唯一一個異族統治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所以,法治社會建設與社會文明建設必須同步推進,推行法治要有推行法治的社會土壤―――社會民眾推崇平等、自由、博愛的普世價值觀,禮、義、廉、恥、誠信等中國特色的貴族精神佔主流,大部分人積極追求真、善、美,自覺抵制假、丑、惡。
不信請看,南京「彭宇案」中,法官說:從常理看,如果彭宇沒有撞倒徐老太太,他就不會主動扶起徐老太太並送到醫院治療,彭宇這樣做了,就一定是他撞倒了徐老太太。在這樣的「常理」下,彭宇杯具了,美好的雷鋒精神也壽終正寢了。
可以看出,要建成真正的法治社會,還任重而道遠。
⑸ 中國到底是法治國家還是法制國家
首先,中國是法制國家,奉行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
簡單解釋一下:「治」內所陳述的是一種容行政手段,就是行為;而「制」所說的是制度,是一種有邏輯體系,且屬於閉和循環的行政系統.通俗理解起來就是「中國是一個有法律制度的國家」,而不是「法律是治理中國的國家」.
⑹ 現在警方都靠譜吧。中國是法治社會吧
當然相比於基層政府的公務員,警察更加靠譜,因為警察辦事都有相應的流程規定,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什麼卡要,至於中國是不是法治社會,這就要看你的運氣了,畢竟像新聞報道中的無良警察只是極少數,但你碰上了一個就要倒大霉了,關上十幾年,再給你平反又怎麼樣。
⑺ 中國法治的現狀如何
制度好但執行力差
⑻ 中國法治網是什麼單位的
中國法治新媒體是由中國行為法學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法治類新媒體,致力於法內律實踐性研究、宣容傳、建言、監督。旗下有國內唯一合法使用「中國法治」為名稱的門戶網站。
與此同時,中國法治新媒體正在建設中國法治網路電台和中國法治網路電視台。中國法治新媒體以關注國計民生、展開法學爭鳴、促進社會公正、推動法治進程為現代傳媒理念,本著知識、資訊、權威、全面的宗旨,致力於中國法律體系的全面實施,服務於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推動全國法治進程。
(8)中國法治吧擴展閱讀
學會致力於從人的行為和社會形態出發,運用行為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學及法律實施的一般規律,以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經過多年發展,學會已成功打造「中國法律實施論壇」、「五嶽論壇」、「偵查論壇」等多個學術平台。
並通過發布課題、出版文叢、創辦雜志社、合作共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種方式拓寬活動領域,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不斷擴大。
⑼ 社評:中國是法治嗎但肯定已不是人治
圍繞一些案件偵查審判的爭論不斷在中國媒體上匯集,釀成輿論事件。其深層原因是一些人對司法公正的不信任。不斷有人批評中國並無法治,而是仍然處於人治狀態。這樣的不滿和指責對公眾認識國家產生不小的影響。
中國早已提出依法治國的響亮口號,它事實上也成了中國上下今天的真實共識。人治從來不曾是中國推崇的政治理念,它是我們對改革前、特別是文革中一些混亂政治和社會現象的總結。法治是中國政治進程的重要目標,我們已在法治建設的路上走了多遠有待評估,但今天的中國顯然早已不是人治國家。
個人的意志已在中國做不到無所不能,無論他是誰。除了體制改革產生的內在制約力,輿論的監督和壓力如今無處不在,不依法辦事正遭遇越來越多被揭露的機會,一位平民通過輿論挑戰違法的位高權重者一再成為現實。
但中國的法治至少今天仍與美國等西方社會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今後大概也會有差別。依法治國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中國今天的法治是以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學西方法治社會經驗為己用的過程。
現在是讓法律承擔社會治理主要角色的轉軌時期,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不能削弱,它們是中國凝聚力、前進動力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同政治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形成彼此促進的探索,這樣的相互促進在西方曾經實現,它在今天的中國也勢在必行。
一些激進的聲音認為,中國法治建設只能以改變和削弱中國現有政治制度為代價,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受這種認識支配,就不會看到任何法治進步,眼前將一團漆黑。
中國法治建設中的最大問題是司法權威不夠,它更多是社會建設層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司法腐敗介於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之間,繞開終審上訪的盛行尤其暴露了社會建設的不足。
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藉助法律或與法律遭遇的幾率都低於西方社會,讓法治向草根社會滲透還有漫長的路。互聯網幫助很多人越過這一過程,對一些著名的案件發表意見,這實際造成了中國的網上普法運動,倒逼司法公正,同時它也會帶來臨時性的負面效果,對具體案件審理形成民粹主義的壓力。這與行政干預構成了對司法的雙重壓力。
需要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糾結指向一個總的目標,即把越來越多事情的裁決權交給法律,而且讓這樣的裁決越來越公正。只要不從西方的視角對國家政治制度耿耿於懷,任何人都有理由透過各種事件紛至沓來的喧囂,對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前進持樂觀態度。
⑽ 中國法治網是真的嗎
都是紙上談「法」,只能作為打發時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