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揚法學之

揚法學之

發布時間: 2021-12-31 06:49:04

A.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實現對中國傳統法學思想的揚棄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積極影響

第一,在學術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為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了資源。依法治國的戰略的執行,需要法學學術研究先行,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而法學學術的研究要紮根於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同時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法學,將二者良性結合建立適合中國的現在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尚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鑒法學思想,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可以為當代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理論素材。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德治」與「法治」並用值得借鑒。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等原則。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主要強調道德和教化的作用,以法律作為輔助手段,主張「禮治」、「德治」、「人治」,通過道德與法律的高度相似實現儒法合流的。

在傳統社會特殊的條件下,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是治理封建國家的現實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儒家法律思想重「禮治」、「德治」、「人治」輕法治,固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但是從另—個角度看,儒家法律思想將德治與法治較好的共用與統一,這對於今天我們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有啟示意義。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可以為現代法治理念提供有益補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蘊涵著大量優良的法治觀念,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鄭國子產鑄刑書,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公布的理念;法家學說的創立者韓非子強調「法分明,則賢不得辱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爆寡。」

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具有平等和正義的屬性。又如「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強調了法治的價值;而「刑罰清則民服」則是說明刑罰目的。這些傳統法律文化帶有鮮明中國傳統社會的色彩,在當今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本土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等級思想、特權思想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傳統封建社會中,等級思想根深蒂固,上下尊卑,等級森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於人的自由和權利處於漠視甚至無情侵犯的狀態,至今對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仍有不良影響。

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採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民接受等級安排,人民相對於特權階級是沒有平等可言的。統治階級以「人治」作為手段,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維護森嚴的等級,其目的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能長期維持下去,這與法治中平等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治理念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白誕生起就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儒家崇尚「德治」和「人治」,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繫上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繫上強調人治。

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和固化,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難以改變的影響,包括「人治」思想、義務本位思想、等級特權思想、尊卑有序思想以及懼法厭訟的思想。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於中國社會的法律觀念中,還會以難以發覺和改變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延續,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後、信息閉塞的地區。這將會對新的法治觀念樹立產生不小的阻礙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民主、平等、個人權利意識長期以來也受到儒家人性論與天下論等觀點的壓抑。儒家學說認為人性本善,人應該每日修身養德。一個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必須為集體利益犧牲自身利益。儒家思想還認為「百善孝為先」,個人對於家長要絕對服從,「天下」是一個「大家」,統治者則是這個「大家」的家長,所有臣民必須對於統治者要絕對服從。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的特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幾乎處於封閉隔絕的狀態,與西方的法律體系有著鮮明的不同。儒家思想更加關注的是整體的利益,個人對於利益追求是不被重視和鼓勵的。

儒家學者始終推崇整體主義精神,他們通過「修齊治平」積極入參與到社會活動和政治實踐中,通過入朝為官掌握政治權力,進而將其推崇理念帶入到治國安邦的實踐中,最終形成得失一種整體化的秩序體系。

在這中秩序體系的支配下,經濟、政治、文化和法律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穩定牢固的宗法體制。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延續這種非常穩定的封閉性法律體系,使得一些傳統法律文化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中華法系封閉性強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幾千年形成的法律傳統與現代法治理念產生碰撞其慣性也難以一下改變,至今仍然存在部分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卻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造成了不利影響。

(1)揚法學之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自成一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德治」的作用。法治理念的根本出發點是用一套成型的法律體系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在傳統社會中「德」恰恰就是約束和規范人們言行的最基本的原則,遵循傳統的「德」的規范是法治思想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儒家思想尤其推崇「德」,以「仁」、「忠」、「孝」作為個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以「三綱五常」作為社會的基本倫理准則。

儒家思想重禮輕法,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強調統治者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身正則令行。在傳統的「德治」思想的引導下,法律與道德規范、行政命令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道德高於法律,法律依附於道德,法律自我發展的動力受到了限制,成為了封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集體和義務。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一個個的小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這種小家庭中,以長幼尊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等級結構」。

無數個宗法家族構成的社會架起「大家」,這種家族式的宗法等級結構的疊加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權的架構。皇權是國家政權的中心,是「最大的家族結構」中的「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縱觀傳統文化中的各家思想,凡是支持這種典型的專制統治的思想和理論,無論是強調以「權」、「術」治民的法家的國家集權思想還是強調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都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青睞,甚至使用國家強制力使這些思想成為必須被全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觀念。

在這種情況下,「國」和「家」本位主義不僅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有了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強調「國」和「家」的集體觀念,要求每個人以「國」、「家」為重,履行個人義務,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第三,中國傳統法文化生長於君主專制的環境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特別強調個人身份、等級的不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存在於理想之中,實際貫徹執行的卻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從統治階級的角度來說,以法律體系確立等級制度,最為根本的目的就是自身的統治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種工具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是封建君主統治百姓的工具。

B. 辯論賽正方,法律的意義是揚善如何辯論

綜述:抓住揚善是目的,懲惡是手段這一核心思想去辯論。

明確立法的目的是為了揚善,因為法律要給出是善惡的標准,量刑的目的是為了懲惡,因為需要保護善良人的權益這一論點。

法律的目的不是為了懲治壞人,而是為了維護善良,懲治惡人的原因是他錯了,但錯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是他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所以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善,告訴別人這樣做會受到懲罰,所以我們要做善事,懲罰永遠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看定義,法律既能懲惡,也能揚善,但終極目的是揚善,看關系,懲惡是揚善的一部分要包容,看價值,社會需要的不是懲惡,而是揚善。

C. 如何實現對中國傳統法學思想的揚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法制建設國家,限制人治,法律制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公民的接受能力。

D. 全國法學專業大學排名

中國人民大學雄居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緊隨其後,占據第二、第三名。中國政法大學位列第四名,清華大學位列第五名。

法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法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4年,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實踐教學

各專業應注重強化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課程中應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案例教學,增加理論教學中模擬訓練和法律方法訓練環節,挖掘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各專業應根據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獨立設置實驗、實訓課程,組織專業實習,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課程應當制定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與基本要求,明確專業實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學時分配。專業實習時長不得少於10周。

社會實踐:各專業應根據本專業實際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增強其社會活動能力。社會實踐時長不得少於4周。

畢業論文(設計):法學類專業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畢業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體裁形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應加強問題導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結合社會實踐以及經濟、社會現實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法學

E. 《什麼是啟蒙運動》與法學的關系

什麼是啟蒙運動這本書與法學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這本書很詳細的講解了法律的來之不易以及法律在這個社會當中的啟蒙作用

F. 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懲惡還是揚善

是懲惡揚善。

法律的本意從來都是懲惡揚善,為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服務。惡如果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善就不能自由生長,受害的有可能是每一個社會成員。

法律與道德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通過評選中國好人這樣的活動弘揚正氣,但如果指望全社會成員都能自覺成為「好人」顯然不現實。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有一句台詞:「人倒了可以扶起來,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來了!」的確,在社會道德嚴重滑坡的當下,不僅反腐敗形勢嚴峻,學術不端、為富不仁、商業欺詐已經成為社會毒瘤,道德失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領域,尤其需要法律懲惡揚善、匡扶正義。

(6)揚法學之擴展閱讀:

這方面,國外不乏成功的經驗。新加坡的刑罰之嚴厲世界公認,新加坡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是有目共睹。新加坡還保留著鞭刑,這種肉體酷刑令人望而生畏。很多罪犯被處以鞭刑時都哀求法院不要打鞭,哪怕多坐幾年牢。新加坡的社會文明,良好的秩序,與其嚴明的法紀顯然是分不開的。

隨著多起正當防衛案件引發輿論關注,司法機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統一正當防衛的司法適用標准,不斷明確對正當防衛權的保護,積極解決正當防衛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司法活動既遵從法律規范,又符合道德標准;既守護公平正義,又弘揚美德善行。

G.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法碩專業課的備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專業知識點內容是比較多的。這也是考試的難點所在。那麼具體的這些備考知識是什麼?小編為考生整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法學流派。這個時期的自然法學充分體現了自然法、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等人本主義法律觀,崇尚自由平等,主張天賦人權。主張法是人的理性,強調自然法普遍永恆,且高於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時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學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現代的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則有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產生的學派,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反對形而上學的思辨方式和尋求終極原理的做法,反對超越現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圖,主張惡法亦法,它試圖將價值考慮排除在法理學科學研究的范圍之外,並把法理學的任務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實在法律制度的范圍內。早期代表人物有邊沁、奧斯丁;20世紀分析法學派代表則有凱爾森、哈特等。
社會法學派。社會法學派起源於19世紀後半期的德國,盛於20世紀西方各國。該學派在德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爾利希,系統地在美國闡述這一學派觀點的是霍姆斯和龐德。社會法學派強調研究「現實的法學」,研究法律現實的各個方面,反對分析法學派僅僅對法律進行形式邏輯上的研究,但他們對其的批判是從反科學的立場出發的。他們對於法律的來源、性質和作用的論述,著重於宣揚法的社會性。
其他法學流派中,影響較大的有19世紀的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20世紀的經濟分析法學派、女權主義法學派等。到20世紀末,還出現了以批判法學、法與文學運動為代表的後現代法學思潮。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法碩備考: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頻道的持續更新!

H. 玄學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揚了法律虛無主義是嗎

是的。玄學是盛行於魏晉時期的一個哲學學派,玄學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揚了法律虛無主義。


一、玄學的盛行,激揚了法律虛無主義。

法律虛無主義,簡單的說,就是指否認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和階級統治中的作用。傳統認為,中國法律虛無主義的倡導者是道家,尤其是莊子。而玄學是盛行於魏晉時期的一個哲學學派,崇尚老莊,以道釋儒。玄學的盛行對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一次重大挑戰,它的盛行激揚了法律虛無主義。玄學的代表人物反對嚴刑酷法,認為法令貴在簡明。提出「名教出於自然」理論,他們認為正統思想中的實質內容即儒家的倫理綱常,與老、庄推崇的自然之道是合二為一的,逐漸體現出了一種「內儒外道」的特點。在法律上,鮑敬言主張廢棄刑法,回歸自然,於是在玄學時期法律中體現出了法律虛無主義的思想。

二、玄學盛行的歷史根源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和混亂的時期,大都充滿了豪強割據勢力之間的爭奪和殘殺,當時的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最貪婪、最殘暴、最腐朽的一個階層:他們佔有大量土地,擁有大量佃客、奴婢。他們壟斷政權,選官用人完全依照門第,結果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士族豪強的壟斷統治。與此相適應,士族豪強崇尚以老莊"自然無為"為形式、以名教為內容的玄學思想,於是玄學控制了整個思想領域。

當時,"不事禮法""法律虛無主義」的思想盛行,玄學是新的階級斗爭形勢下士族豪強用以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過去封建統治者所宣揚的君權神授,經過唯物主義思想家的批判和農民大起義的掃盪,已失去它們迷惑人民的作用,統治階級乃不得不拋棄公開的有神論的形式,而採用精神性的本體,即通過玄學這種精緻的哲學理論形式來宣揚唯心主義,藉以欺騙人民。玄學家們大都用老莊道家學說來解釋儒學的經典《周易》,提倡"尚自然,篤名教","名教出於自然」因此,從其實質來說,它是儒家正統思想的變種。

I. 法學是麵包之學什麼意思

所謂法學是麵包之學,
其實很簡單
,法學是謀生之學,為稻黍謀,法律可以換取麵包。這是
實用主義
對法學的認知。

J. 道德上表揚你,法律上沒有

道德與法律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一致的部分,甚至還有矛盾的部分。一致的部分順民心,矛盾的部分逆民心。例如見義勇為致歹徒死亡的,群眾稱英雄,法院判犯罪。

熱點內容
村委過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05 23:37:18 瀏覽:653
徐金桂行政法精粹2017 發布:2025-05-05 23:37:17 瀏覽:693
爭做道德小公民 發布:2025-05-05 23:36:41 瀏覽:196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
法院房產拍賣查詢 發布:2025-05-05 22:43:20 瀏覽:344
河間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22:16:45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