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代醫家心理療法治病

中代醫家心理療法治病

發布時間: 2021-12-31 13:20:36

1. 心理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療亦稱精神治療,是醫生或其他人用語言、表情、態度或動作來影響病人,從而調節病人的情緒和感受,改變他們對所患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幫助老年人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達到減輕病情和恢復身體健康的目的。心理治療的基本形式有:集體治療、個別治療和行為治療,均是通過現身說法,引導勸慰,解釋鼓勵,說服暗示,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及自我調整等方法,來達到改變舊的條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為反應。不少老年人體弱多病,晚年期易患"錆疑症"、"恐懼症"、"憂鬱症"、"強迫症"、"癌症"等疾病。對這類病,我國目前尚無特效葯,要依靠心理治療法來解決。心理治療的具體方法有:

(1)開導法:即開導其思想,使其放鬆,以此減輕他們的病情,抑制老年病的發展。即使有一些老年人的疾病能用葯物或手術治療,若再配合做些心理治療,患者的病體會恢復得更快,舊病復發率也將明顯降低。

(2)叫喊療法:是某些西方國家盛行的一種心理療法,適應神經官能症、癔病,或遭到重大刺激而神志錯亂及長期抑鬱不快的"情志障礙"者。具體方法是:讓患者安適地躺在診察床上,醫生親切地握著他(或她)的手,囑其將自己內心的話,毫不隱諱地發泄出來,隨便喊叫,直到自己感到痛快為止。這樣,沉重的精神負擔或纏綿的幽怨得到了排遣,經過幾次這樣的治療,可解除病態而恢復正常。

(3)喜怒調整法:"陰陽喜怒"是七情學說的一個綱領,其實質就是心理學所謂情緒的兩極性,表現為肯定和否定的對立性質,如滿意和不滿意,快樂和悲衰,積極與消極,緊張與鬆弛及強和弱的兩極狀態。情緒的兩極性是相反相成的,在一定條件上可互相轉化。運用這種情緒上的兩級性治療疾病,在中醫臨床上不論是葯物或心理治療都不少見。喜而笑本屬正常的情緒活動,是一種肯定的情緒。但喜笑過度,長期不能恢復就成為致病因素。治療的方法是:改變"喜"的刺激方向或減少"喜"的刺激量。一是肯定情緒的治療,即用快樂為手段去緩解悲優的心境;二是否定情緒的治療,即以不快為手段,用悲傷等去糾正過度的興奮。

催眠下暗示治療心身疾病的具體實施步驟是:
(1)測定患者的催眠易感性,教給放鬆法,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施術者。
(2)進入催眠狀態後,發掘和揭示患者的心理矛盾和症結,以及這些矛盾和症結對患者的影響程度、患者對它們的評價和態度。
(3)改善情緒,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患者了解自己性格上所存在的問題。
(4)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理解心理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系,消除因軀體疾病所帶來的新的心理緊張刺激對機體的反作用。針對軀體症狀進行直接暗示治療。
以哮喘為例,通過催眠易感性測定後進行催眠,在催眠下為改善焦慮抑鬱情緒和呼吸困難等症狀,用堅定的語氣,有條有理地暗示:「你在催眠狀態下呼吸已逐漸平穩,一點一點地深沉、平穩,呼吸已無窘迫感,你處在輕松、舒適而安寧的狀態中,呼吸著早晨新鮮的空氣,空氣中有豐富的氧氣,肺功能已恢復正常,哮喘已停止發作,每一個肺細胞工作都很正常,胸悶已消失,心情特別的舒暢,焦慮抑鬱的情緒已消失。今後任何不良的刺激都不會產生胸悶氣急,任何氣候變化也不受影響,氣喘已痊癒。現在你精神喚發、心情愉快。記住醒來後,你的呼吸一定會更均勻、更通暢。今後再也不會出現氣喘胸悶。」
在催眠下亦可引導患者想像:「你已進入了催眠狀態,此時此刻你的心情非常愉快,你躺在空氣清新的草坪上,仰望著蔚藍色的天空,在這天然的樂園之中,盡情地享受著這輕松愉快的時刻吧!心神寧靜極了,呼吸通暢,氣喘已愈,今後再也不會氣喘了。」
過敏性結腸炎是心身疾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在催眠狀態下主要發掘產生疾病的心理因素,予以分析解釋和疏導,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再針對症狀進行暗示:「在催眠下你會感到腹部舒適,腸功能恢復正常,腸過敏的現象已不存在,腹痛已消失,腸蠕動正常了。腹瀉已停止,今後再也不會腹痛腹瀉了。」「你體驗一下,腹部有著溫暖而又舒適的感覺……。」當患者體驗到這種感覺時,再加強暗示;「是的!腹痛腹瀉已停止,今後再也不會腹痛腹瀉了。過敏性腸炎已得到根治,精力已恢復,記憶增強了,營養已改善了……。」最後再喚醒患者。雖然暗示語是如此簡單,但所收的效果卻很大,無葯而愈了。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90907930.html
至於葯物治療就是開處方,有時候也有樓上說的安慰劑效應存在,一般的葯物有百憂解什麼的

2. 心理學里的行為療法是如何治療的

以實驗心理學及心理學中行為學派的理論和觀點為基礎,其理論淵源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1.Pavlov經典條件反射學說有關實驗性神經症模型的理論,強調條件化刺激和反應的聯系及其後繼反應規律,解釋行為的建立、改變和消退。 2. Sknner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闡明「獎勵性」或「懲罰性」操作條件對行為的塑造。 3.Banra及Watson的學習理論,前者強調社會性學習對行為的影響,後者認為任何行為都是可以習得或棄掉的。 4.Jacom的再教育論認為病態行為可通過教育改變和改造。 (1)系統脫敏法。這一方法於本世紀50年代由精神病學家沃爾帕所創。它是整個行為療法中最早被系統應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爾帕是在動物實驗中應用此法的。他把一隻貓置於籠子里,每當食物出現引起貓的進食反應時,即施以強烈電擊。多次重復後,貓即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拒絕進食。最後發展到對籠子和實驗室內的整個環境都產生恐懼反應。即形成了所謂「實驗性恐怖症」。然後,沃爾帕用系統脫敏法對貓進行矯治,逐漸使貓消除恐懼反應,只要不再有電擊,最終回到籠中就食也不再產生恐懼。此後,沃爾帕便把系統脫敏療法廣泛運用於人類的臨床實踐。實施這種療法時,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異常行為表現(如焦慮和恐懼)是由什麼樣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慮反應由弱到強按次序排列成「焦慮階層」。然後教會患者一種與焦慮、恐懼相抗衡的反應方式,即鬆弛反應,使患者感到輕松而解除焦慮;進而把鬆弛反應技術逐步地、有系統地和那些由弱到強的焦慮階層同時配對出現,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鬆弛反應去抑制那些較弱的焦慮反應,然後抑制那些較強的焦慮反應)。這樣循序漸進地,有系統地把那些由於不良條件反射(即學習)而形成的、強弱不同的焦慮反應,由弱到強一個一個地予以消除,最後把最強烈的焦慮反應(即我們所要治療的靶行為)也予以消除(即脫敏)。異常行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種習慣於接觸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為,這就是系統脫敏療法。它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恐怖症、強迫性神經症以及某些適應不良性行為。 (2)厭惡療法。是一種幫助人們(包括患者)將所要戒除的靶行為(或症狀)同某種使人厭惡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從而達到戒除或減少靶行為出現的目的。這一療法也是行為治療中最早和最廣泛地被應用的方法之一。在臨床上多用於戒除吸煙、吸毒、酗酒、各種性行為異常和某些適應不良性行為,也可以用於治療某些強迫症。 厭惡刺激可採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彈痛刺激和電刺激)、催吐劑(如阿朴嗎啡)和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或聲響刺激等,也可以採取食物剝奪或社會交往剝奪措施等,還可以通過想像作用使人在頭腦中出現極端憎厭或無法接受的想像場面,從而達到厭惡刺激強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為,可以在酗酒者個人生活習慣中最喜歡喝酒的時刻進行,使用催吐嗎啡或電擊等懲罰性刺激,造成對酒的厭惡反應,從而阻止並消除原來酗酒的不良行為。又如,戒煙,可以採用「戒煙糖」、「戒煙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間接使吸煙者在吸煙時感覺到一種難受的氣味,而對吸煙產生厭惡感,以至最終放棄吸煙的不良行為。 (3)行為塑造法(shaping)。這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設計出來的,目的在於通過強化(即獎勵)而造成某種期望出現的良好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一般採用逐步進級的作業,並在完成作業時按情況給予獎勵(即強化),以促使增加出現期望獲得的良好行為的次數。有人認為最有效的強化因子(即獎勵方法)之一是行為記錄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時所取得的進展正確記錄下來,並畫成圖表。這樣做本身就是對行為改善的一種強大推動力。根據圖表所示的進展,治療者還可應用其它強化因子,當作業成績超過一定的指標時即給予表揚或獎勵。此外,還可採用讓患者得到喜愛的食物或娛樂等辦法,通過這種方式來塑造新的行為,以取代舊的、異常的行為。為了使治療效果得以保持和鞏固,在應用這一治療方法時,需要特別注意如何幫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療情境中學會的行為轉換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現實環境中來。此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孤獨症兒童說話,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經性厭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經症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改善或促進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為;在社會教育中,可用於對低能者的訓練以及用於治療某些性功能障礙等。 (4)代幣制療法。這是在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特別是條件強化原理的基礎上形成並完善起來的一種行為療法。它通過某種獎勵系統,在病人做出預期的良好行為表現時,馬上就能獲得獎勵,即可得到強化,從而使患者所表現的良好行為得以形成和鞏固,同時使其不良行為得以消退。 代幣作為陽性強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記分卡、籌碼和證券等象徵性的方式。代幣應該具有現實生活中「錢幣」那樣的功能,即可換取多種多樣的獎勵物品或患者所感興趣的活動,從而獲得價值。用代幣作為強化物的優點在於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用起來極為便利,還可進行連續的強化;只要患者出現預期的行為,強化馬上就能實現;用代幣去換取不同的實物,從而可滿足受獎者的某種偏好,可避免對實物本身作為強化物的那種滿足感,而不致於降低追求強化(獎勵)的動機。並且在患者出現不良行為時還可扣回代幣,使陽性強化和陰性強化同時起作用而造成雙重強化的效果。 代幣制療法不僅可用於個體,而且可在集體行為矯治中實施。可以在醫院,也可以在學校中廣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級中以及在工讀學校、管教所和監獄中使用。臨床實踐表明,在多動症兒童、葯癮者和酒癖者等的矯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復中代幣制療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療法。這是一種主要用於治療恐怖症的行為治療技術。其治療原則是讓患者較長時間地想像恐怖的觀念或置身於嚴重恐怖的環境,從而達到消退恐懼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爾和列維斯首先報告一種使患者逐步暴露於恐怖情境來治療恐怖症的行為療法,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療法,但當時稱為爆破療法。此法與系統脫敏療法有某些共同之處,如都需要讓患者接觸恐怖的對象(事物或情境)。但它們之間又有不同之處:①在暴露療法實施過程中,恐怖情境出現時無需採用鬆弛或其他對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療法需讓患者暴露於恐怖情境的時間較長,如治療嚴重的廣場恐怖並伴有嚴重焦慮的患者,每次治療時間約需2小時或更長。③系統脫敏法一般僅能對較輕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療法則常用於治療嚴重的患者。④暴露療法不僅可用於個別治療,還可用於集體治療。如對廣場恐怖症可對5—6名患者同時進行治療,即同時暴露於恐怖情境,療效與個別應用時相同。 (6)鬆弛反應訓練,這是一種通過自我調整訓練,由身體放鬆進而導致整個身心放鬆,以對抗由於心理應激而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緊張反應,從而達到消除緊張和強身祛病目的的行為訓練技術。一般的鬆弛反應訓練方法,使用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創的漸進性鬆弛法。此法可使被試者學會交替收縮或放鬆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時能體驗到自身肌肉的緊張和鬆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識地去感受四肢和軀體的松緊、輕重和冷暖的程度,從而取得松靜的效果。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禪等都能起到類似的作用。一般認為,不論何種鬆弛反應訓練技術,只要產生鬆弛反應都必須包含四種成份:①安靜的環境;②被動、舒適的姿勢;③心情平靜,肌肉放鬆;④精神內守(一般通過重復默念一種聲音,一個詞或一個短句來實現)。 據國內外的實驗研究證實,鬆弛反應訓練能產生如下的生理效應:交感神經系統活動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減慢,收縮壓下降,腦電波多呈a波等。因此,一般說來,能產生鬆弛反應的療法,都能對抗緊張和焦慮。鬆弛反應療法由於簡便易行,還可以自我訓練,故它不僅是系統脫敏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與生物反饋儀並用可收到生物反饋治療單獨進行時所得不到的效果;對於高血壓、失眠、頭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種由於心理應激(緊張)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療效。今天,各種鬆弛反應訓練技術在世界各國已廣泛地成為人們用以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特別是慢性病的一種有效方法。而且還廣泛地運用於體育競賽、文藝表演以及一切可能產生緊張、焦慮的情境,以對抗緊張和焦慮,從而保持和發揮良好的競賽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饋治療。是一種藉助於電子儀器,讓人們能夠知道自己身體內部正在發生變化的行為矯治技術。通過生物反饋治療有助於患者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壓、胃腸蠕動、肌緊張程度、汗腺活動和腦電波等幾乎包括所有的身體機能的活動情況,從而改善機體內部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矯正對應激的不適宜反應,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饋是在60年代開始由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根據操作式條件反射學習理論,首先在動物身上進行內臟反應訓練的實驗研究,於1967年首次獲得成功,從而創立了這一嶄新的治療技術。按照傳統的觀念認為,骨骼肌(隨意肌)是人能夠隨意控制的,而內臟和腺體等平滑肌(不隨意肌)則受自主神經支配,是不能隨意控制的,米勒所創立的生物反饋技術第一次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用科學事實證明,通過特殊的學習和訓練,人也可以學會知道和隨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臟、血管、胃腸、腎臟和各種腺體等內臟器官的活動,就像隨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樣。 臨床實踐證明,生物反饋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為治療技術。生物反饋和鬆弛反應訓練相結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過訓練學會使用鬆弛反應來對抗並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緒應激症狀;同時在臨床上,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治療各科心身疾病、神經症和某些精神病。 (8)自控法。主要通過確定目標、自我監察、自我強化等手段達到消除不良習慣性行為。主要適用於戒煙、戒酒、戒毒癮及治療貪食症等。

3. 中國治療強迫症最好的心理專家心理醫生

強迫症一般都是在某方面、某些事情上精神使用過度,消耗了過多的精氣神,而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休息調整,導致身體精神長時間處於一種疲弱的亞健康狀態,慢慢的就會身心交感,出現精神上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大腦不受控制的總是想某件事,某個人,某個物等,同時很多都伴隨有身體陽氣不足,神經衰弱,失眠等情況,如果不知道調理身心的方法,時間越長情況會越嚴重!
從中醫上來說這應該屬於是身體陰陽失衡,心不藏神等的一些症狀,對症的葯物也有一些,也能起一些作用,不過要徹底根除,基本只能靠自身從身體和精神上調理,找到身體和心理上的節奏後,其實也不難走出來的!

身體上調整就是多出去運動,多曬曬太陽,敲一敲全身的頸椎、脊椎、腰椎、肩膀等關節,一定會有感覺特別酸痛的地方,那是身體的病灶所在,相應有針對性的反復做一些瑜伽動作、單雙杠等運動,把身體全身關節拉松,使身體感到輕松下來,提升自身陽氣,別老宅在家裡!如果問題很嚴重的時候可以適當用一些安神,補陽氣的葯物,但不要依賴,感覺有作用就用一些,感覺作用不大就停用!
心理方面,日常多保持靜默,以內養精神,在大腦里不受控制的想一些事情的時候,心理上放鬆,不要用力控制自己去不想,也不要刻意去追著想,慢慢的就發現自己就不想了,就輕鬆了!記住,關鍵是放鬆,不要有嗔恨和惱怒的心理,如果實在不能讓自己放鬆下來,可以試著懺悔自己的嗔恨心和貪心等這些負面心理,會有好處!
對症狀比較重的人,這樣身體和心理上的調整,要做一個長期的准備,找到節奏後就會發覺身心都越來越輕松,慢慢就能走出來了!

4. 心理療法的以情勝情的心理療法

以情勝情療法簡稱情勝療法,是根據中醫臟象學說五行生剋的理論來治療病人的。人有七情,分屬五臟,五臟及情志之間存在著五行相制。不良的情志活動會導致人體陰陽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而正確運用情志之偏,補偏救弊,則可以糾正陰陽氣血之偏,使肌體恢復平衡協調而使病癒。但實際上,情勝療法與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互制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情緒變化有陰陽屬性之分,有對立而言,當情志活動出現了陰陽的偏盛偏衰,只要採用與之相對的情志之偏,即可進行矯正,而並不一定拘泥於五行相制理論。如怒與恐、悲與喜、驚與思、樂與愁、喜與怒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動,它們可互為調節控制,使陰陽重新趨於平衡。在古代典籍中記載了大量情勝療法的案例,略述一二。 憤怒有忘思眠、解憂愁、消郁結、抑驚喜之效,在治療中有廣泛的應用。中醫認為,肝木之志為怒,脾土之志為思,木克上、怒勝思。憤怒雖然是一種不良的情緒,但它屬於陽性的情緒變動,因此對憂愁不解而意志消沉、驚恐太過而膽虛氣怯等屬於陰性情緒變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療法治之。子思夫,日夜思慮,思之過度則傷脾,這在當時社會中,對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該女子大哭大怒,怒則思解,使病得治。
據《呂氏春秋?至忠》記載:「齊王疾有,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診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測必殺摯也。』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文摯死。『……(文摯)與太子期,而將往而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玉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王之疾乃遂已。」這則醫案,是中醫心理療法的較早記載。從『非怒王則疾不可治」、「以重怒王,王叱而起」可以看出,齊王患的是因情志而致的病,或因思、或因郁,而怒可以治思在克郁,所以文摯故意激怒齊王,王一怒之下,「疾乃遂已」。
激怒療法的案例甚多,幾乎歷代的醫家著作中都有記載,如清代學者陳夢雷所著《醫部全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女子病不食,而北卧者且半載,醫告術窮。翁(作者註:指元代名醫朱丹溪)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叩之則許嫁丈夫人廣且五年。翁謂其父日;『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宜觸之使怒耳。』父以為然。翁人而掌指面者三,責其不當有外思。女子號泣大怒,怒已進食。翁復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及詐以其夫有書.旦夕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病不作。」此案為女 心之志為喜,肺金之志為悲,火克金、喜勝悲。喜為良性情緒變化,因而可以治療因憂怒、思慮、悲哀等不良情緒活動所致病變以及與喜樂相對立的表現為陰性情緒狀態所致疾病。
據傳清代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憂其疾不愈,醫者多人不見其效。後請一名醫,診之斷曰:月經不調。巡接見之大笑,以後每想到此事,即自然發笑,其病不覺漸愈。笑屬心志,喜可勝憂,男子豈能有月事?巡按思及此即笑,常笑則憂解,故病不覺而愈。
清代名醫魏之秀所著《續名醫類案》中亦有喜樂療法的記載;「張子和治項關令之妻,病飢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半載無效。張視之曰:『此難以葯治。』乃使二媼,各塗丹粉,作憐人狀,其婦大笑。次曰,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令兩個能食之婦,常誇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葯而瘥。」此案病人所得狂症,與現代醫學之歇斯底里頗為類似。此症「叫呼怒罵」,為發在肝。怒氣沖逆,攏神明則狂,克脾土過甚則不食。張子和令媼作伶、角抵,逗以戲嬉,使婦大笑。大笑,喜之極也。喜則氣緩,耗消心氣。上逆之氣,得下消之喜氣,又誘以美食,故怒平食增,不葯而愈。 悲哀屬於陰性消極情緒,但在一定條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動、控制喜悅、忘卻思慮,從而轉化為積極的治療作用。肺金之志為悲,肝木之志為惡,悲則氣消,怒則氣上,金能克木,悲可勝怒。喜與怒同屬陽性亢奮情緒,與憂悲相對立,故悲哀療法亦可治療狂喜。
《續名醫類案》中亦有悲哀療法的案例:先達李其性,歸德府鹿邑人也。世為農家,癸卯獲俊於鄉,伊父以喜故,失聲大笑,及春舉進士,其笑彌甚。歷十年擢諫垣,遂成病疾。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大諫甚憂之,從容與太醫某相商,因得所授。命家人給父雲:「大諫已歿。」及父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伴而為郵語雲:「趙大夫治大諫,絕而復醒。」李因不悲,而症永不作矣。喜性心志為火,過喜則傷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喜怒無常。李父過喜傷心,以致笑病發而不止。突獲其子死訊,悲恐萬分,恐傷腎,腎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即以驚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態情緒的一種療法。腎水之志為恐,心火之志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驚又可氣亂、氣散,從而解除因憂思而導致的氣機郁結、閉塞,故利用使人驚惶之類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療某些憂慮症。
清代大醫徐靈胎所著《徊溪醫書》中載:某殿選新以狀元及第,告假以歸。至淮上而有病,求某名醫。醫曰:「疾不可為也幾日必死,可速歸,疾行猶可抵里。」殿選嗒然氣沮,兼程而歸,越七日而無恙,其仆進日:「醫有一柬,囑門而呈現之。」殿選拆視,中言:「公自及第後,大喜傷心,非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無妨矣。」殿選大佩服。此殿選狀元新及第,喜樂至極,正氣耗散,難以葯治。名醫以死相詐,懼死戀生,人之常情,新狀元悲憂氣結,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斂,故能不葯而愈。
現代醫家何時希所著《歷代無名醫家驗案》中載:「有病人因驚而厥,兩目上竄,經治療,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終日但見屋頂,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醫者今病人坐高座,匿人於座下,於靜中大聲鳴金,病人大驚,瞳仁遂下如常人。」中醫認為,目為肝竅,驚氣人肝,此屬因驚肝經陰血受損,而致目系失養所致。醫者驚因驚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鑼,病人受驚,驚而下視,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思慮療法就是以思則氣結而收斂由於驚恐、狂喜所致渙散之神氣,並通過思生理智,使病人主動排除某些不良情緒的一種療法。脾土之志為思、腎水之志為恐,思則氣結,恐則氣下,土能克水,思能勝恐,故驚恐、狂喜之氣散之症,均可以思慮療法治之。 《晉書?樂廣傳》載:(樂廣)嘗有親客,人鬧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是河南所事壁上有角弓,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杯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及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因疑致疾,古今皆有之。杯弓蛇影,是其典型之例。對於此類疾病,醫者只要弄清病由,對症解之,病者自會疑去意解,疾除人安。

5. 現代心理治療的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怎麼,樓主自己搜不到嗎?

現代心理治療有哪些理論和方法

現代心理治療的理論和療法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支持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催眠療法、行為療法、森田療法、認知與行動相結合的療法等。

支持療法:指的是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指導、疏導、勸說、安慰、保證,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消除或減輕對疾病的恐懼與焦慮,恢復對周圍環境的適應。

精神分析療法:也稱心理分析療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障礙起源於無意識沖突。精神分析是藉助於自由聯想法對病人進行治療。病人通過自由聯想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創傷或痛苦體驗挖掘或暴露出來,醫生對病人進行疏導,使病人徹底領悟並重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變原來的行為模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催眠療法:是使病人處在催眠狀態,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懼的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醫生對處在催眠狀態下的焦慮症患者說:「經過這種治療後,你的心情很快就能變得平靜,不再有不安和焦慮,頭痛很快就能減輕和消失,睡眠會一天一天好轉,會睡得很熟很深」。

行為療法:是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越來越受到醫學界與心理學界的重視。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化原理。行為療法的指導思想是認為人具有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能力。人的行為都是從外界環境中學習而來的。行為療法認為人的病態心理與軀體症狀是一種異常行為,是人與環境不協調的表現。它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進行調整與改造的,因此行為療法又稱為行為矯正療法。

森田療法:是日本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他認為神經官能症是在疑病素質的基礎上形成的。疑病素質的人的求生欲與自知力都很強,經常為自已的健康與生命安全擔憂。常把身體的與心理的正常變化,例如偶而的頭昏、失眠、注意不集中誤認為是病理性變化,造成精神緊張與焦慮。越是注意這些變化,感覺就越敏感,症狀就越加重,這促使精神越加緊張不安。森田稱這種反復形成的惡性循環為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療法著重破壞精神交互作用。

認知與行動相結合的心理治療:我國心理學工作者與醫學工作者在五十年代末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這種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的認知與行動是相互聯系的。這種心理治療首先是醫務人員啟發與幫助病人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使病人對疾病有著正確的認識。病人認識了疾病的規律,有力地促使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其次醫務人員幫助病人制定與疾病作斗爭的具體措施,充分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

6. 心理治療有哪些方式

心理治療的形式可分為三種,即個別心理治療、集體心理治療及家庭心理治療。 個別心理治療:這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個別進行談話形式進行的心理治療。醫務人員與病人交談的目的在於醫務人員了解 [url=http://search.fh21.com.cn/?key=26ampcol=7]疾病[/url] 發生的過程與特點,幫助病人掌握自己疾病的情況,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接受醫務人員提出的治療措施,並與醫務人員合作,向疾病作斗爭。個別心理治療是一種普遍應用的心理治療方式。實際上,醫務人員與病人的交往過程中,已經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了個別心理治療。因為醫務人員的對病人正確的解釋、指導與囑咐能影響病人的心理。為了做好個別心理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醫務人員的態度應該是誠懇、熱情、耐心而細致,取得病人的信任,獲得了可靠的信息。第二,在交談過程中,要耐心地傾聽病人的主述,然後,醫務人員根據病情與病人的個性心理特點,進行指導與幫助。第三,醫務人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每次都安排好內容,治療時間以一小時左右為宜,治療後做好記錄。第四,個別心理治療的房間應該布置在安靜的環境中,要簡易舒適,整潔調和。 集體心理治療:這是醫務人員把同類疾病的病人組織起來進行心理治療。一般把病人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由數個或十幾個病人組成,並選出組長。集體心理治療的主要方法是講課、討論與示範。醫務人員根據病人中普遍存在的消極心理因素與對疾病的錯誤看法,深入淺出地對病人講解有關疾病的症狀表現、病因、治療和預後等。這使病人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消除顧慮,建立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在醫生講課之後,組織病人分組討論。病人聯系自己疾病實際情況,加強理解醫務人員講課的內容,討論要力求生動活潑,鼓舞病人進行自我分析,提出與疾病作斗爭的具體措施。醫務人員邀請治療效果較好的病人作治療的經驗介紹,通過病人的現身說法,起到示範作用。 集體心理治療一般每周2"3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整個療程所需時間根據病情等確定。一般以3—4周為一療程。個別病人必要時可以重復一個療程。 個別心理治療與集體心理治療還可以結合起來。集體心理治療著重同類病人的共同的問題,個另心理治療側重解決病人的具體問題。我國曾經開展的慢病綜合快速治療,其中心理治療就是採用個別心理治療與集體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形式。
家庭心理治療:醫務人員根據病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採取家庭會談的方式,進行心理協調,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理相容,解除病人的消極心理狀態,適應家庭生活。在家庭心理治療時,家庭所有成員都要參加。治療地點,既可以在病人家裡,也可以在

7. 心理治療對疾病的治療作用有哪些

只有從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發展才是健康的。理治療也稱精神治療,它指的是在醫務人員與病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醫務人員通過語言、態度表情和行為影響病人,以改變病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或消除消極的心理因素,以及由此引起的軀體症狀。

對疾病的治療可分為兩類,即軀體治療與心理治療。前者是通過葯物治療、理療等方法實施,例如應用各種葯物、超聲波、激光、針灸、按摩等治療疾病。後者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心理對生理的影響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指出:「不僅葯物能治病,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對於身體或精神的疾病也常常能起到治療或有助於康復的作用。」現代醫學心理學認為,在一切疾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都有著或大或小的作用。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心理因素作用愈大,心理治療的意義也就愈大。

心理治療不僅應用於精神病科,而且也應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心理治療是心身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心理治療古已有之,祖國醫學積累了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但是長期以來,醫學界忽視人體的整體觀,忽視生理與心理的辯證統一關系。

8. 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法

在國外,每個咨詢室外都會掛上一個牌子,上面寫有咨詢師的姓名,學歷,擅長的問題。如有擅長解決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擅長解決夫妻關系問題的等等,求助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問題來選擇合適的咨詢師。中國雖然還未作到這一步,但也是未來的趨勢。 1991年美國每百萬人口有550個心理學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學或哲學博士學位。中國1997年統計數字顯示,每百萬人口只有2.4個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不足2%。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中國的心理咨詢者狀況都不盡如人意。所以有的專家稱,中國心理咨詢業發展潛力很大,心理咨詢產業遠未形成規模,心理咨詢業將在未來10年有長足的發展,中國心理咨詢不論就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心理治療中,有神經性嘔吐,胃脹,腸道不良,失眠,頭痛頭暈,便秘等諸多的軀體反映,都是屬於心理在長期的焦慮影響下對身體的影響。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聯系。中國人的情緒是受到他人評價和環境影響的。譬如人們說不能『忘乎所以』,意思就是不要太喜形於色,這樣會給別人造成壓力。所以中國人的快樂和驕傲都不好表達,只是盡力掩飾。很多中國人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不輕松。這種文化限制了中國人感受快樂的能力。久而久之,內心缺少真實快樂的體驗,抑鬱就會越來越嚴重,成為一種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心理方面的問題,心理問題往往最後通過軀體症狀表現出來。有調查發現,到其他各類門診就診的患者中,大約有20%的病人,實際上是心理問題。心理問題軀體化正是一個帶有中國文化烙印的臨床現象。

9. 怎麼治療心理疾病

熱點內容
安徽阜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18:27:32 瀏覽:513
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5 18:22:33 瀏覽:895
讀在職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5-05 18:17:04 瀏覽:381
群立法作文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101
集團公司內部監督規章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648
法律顧問為機關提供 發布:2025-05-05 18:09:46 瀏覽:67
簡述婚姻法的概念和特徵 發布:2025-05-05 18:05:26 瀏覽:174
婚姻法第42條釋義 發布:2025-05-05 18:00:21 瀏覽:5
法定上懟法官 發布:2025-05-05 17:59:35 瀏覽:32
民法典備考 發布:2025-05-05 17:49:4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