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律道德的作文
A. 法律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1、ATM機引發的牢獄之災——法律與道德的較量
2006年4月,由於 銀行櫃員機(ATM取款機)出故障,打工仔許霆分171次取款17.5萬元,被法院一審以盜竊金融機構罪判處無期徒刑,事件引發爭議。案件被發回重審,然而在第二次審判中,許霆一句「本意是想把錢取出來,保護好還給銀行」的出格話令公眾大倒胃口。
有網友稱,許霆事件是既得利益集團與弱勢群體的一次利益PK,也有專家認為該案「量刑過重」。
2、南京小伙做好事成被告——良心是什麼
南京男子彭宇因攙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9月,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賠償45876元。判決書稱「從常理分析,彭宇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
然而,對這起法院用邏輯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認定和判決的案件,網上輿論一片嘩然,網友幾乎一邊倒相信並支持彭宇,不停地有人站出來說自己好心幫忙被反咬一口的故事。此案唯一目擊證人陳先生在判決後情緒激動:「以後還有誰敢做好事?」。所有這些綜合在一起,大部分人認定彭宇是好心沒好報,簡直就是現代版農夫與蛇的故事,甚至有網友號召給彭宇捐款。
B. 關於法律的作文800字
法律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權利。殊不知,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讓我們一起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
C. 有關法律的作文,500字
每個公民都應該學習社會主義法律知識。有人認為學法是一件無所謂專有也無所謂無的事。屬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知法,守法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希望。祖國和人民盼望我們健康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我們青少年學生不僅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法律知識和守法觀念,懂得合法與非法,違法與犯罪等道理,自覺依法辦事。這樣才能抵制各種不良影響,促進自己健康成長。否則,就會成為法盲,就會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做出損害國家,社會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使自己陷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社會成員不懂法,不守法,大家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社會就會陷入極端混亂之中。那樣社會就無法存在和平發展。人們就無法生活,學習和工作,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各種權利就無法得到保護。因此,知法、守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為了祖國的明天,也為了我們自己,去學法、了解法,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吧!
D. 關於法律的作文
一,用思考,良心和勇氣去追求正義
前段時間,最能反映我們現行司法體制的弊端消息莫過於下面這一則:
一場審判中的所有人———辯方律師、公訴人、審判長、主審方法院院長都持無罪意見,但受審者周澄最終獲刑5年。在周澄刑滿出獄之後,完全出於偶然,他得到了一套與案件 審判有關的案卷副本。這套案卷副本顯示:當年決定他命運的那場審判竟是「上面要判幾年就是幾年」。(12月7日《中國青年報》)
這則消息一出來,評論如潮,人們紛紛對現行的司法體制進行反思。是的,法官除了法律無上司,但今天我們的法院卻是人、財、物都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而司法改革討論了多年,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問題是,即使在這樣的司法體制下,法官就有權作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嗎?法官能用這樣一條理由來為自己開脫責任嗎?因此,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還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從社會學意義上講,人雖然是一個個社會組織的成員,但仍然沒有擺脫我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應當具有良心和道德、正義感的人這一事實本身。同樣,作為一個政府公務員、司法者,首先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然後才是國家機器中的一份子。作為公務員、司法者,是否僅僅按照指令行事,還是通過獨立的思考作出符合法律意志的結論,並拒絕執行公然違背法律意志的命令,這深刻地考驗著每個公務員與司法者的思考能力、良心與勇氣。
在周澄挪用公款案中,原本溪市平山區檢察院起訴科科長滕儉秋對此案提起了公訴,今天周澄案的申訴狀也出自她的手。她解釋道:「不是說我不在位了,我就說周澄無罪,即便是當時,我也明白無誤地持無罪的觀點。但是上面定了調子,說只要證據搞好就行,我們也只好盡量往有罪上*。」同樣,在審判中,據知情人士講,上面非要判,而司法機關則認為無罪,但頂不住上面的壓力。知情人士講,這些討論已全部記錄在案。所以,因為上面要定周的罪,滕儉秋就往有罪上*提起了公訴,而法院從院長到審判員也就以有罪進行判決,盡管他們都認為周無罪。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什麼樣的邏輯。
有鑒於公務員服從法律而不是上司命令的重要性,《公務員法》第五十四條特別作出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顯然,僅僅《公務員法》這一條規定並不能保證公務員、司法者在執行公務與司法活動中可以免除職務變動與失去職位之憂,司法體制的改革必須提上議事日程。
早在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諄諄告誡我們「為權利而斗爭」!權利不是一天能得到的,每個人的正義行動會將涓涓細流匯成奔騰的大江,因此,每個人必須牢記,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不值得過,司法者、公務員必須用思考、良心與勇氣來追求正義!
二,一個我很喜歡的小文章:
悼 兄
生命原來竟如此的脆弱,生命原來竟不允許反悔。
是的,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呢?哥沒有了這樣一個機會,法律的嚴肅剝奪了你生存的機會。只是這一次機會的剝奪,你的歸宿就局限在了一隻狹小的盒子。我無論如何都難以想像出,在這么一個小小的盒子里,你是如何的蜷縮,怎樣的伸展。
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頃刻間灰飛煙滅,物質實現了轉換。雖只改變了存在的狀態,但這么一個轉變過程卻得到法律的襄助。平凡的人可以有權利選擇死,但沒有權利選擇死的時間,沒有權利選擇死的方式。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法學家為廢除極刑而疲於奔命。的確,我們痛恨的是殘忍的犯罪事實,惡心的犯罪行為,可恥的犯罪動機。我們痛心的是犯罪者,你曾經善良過,曾經有過夢想,你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去承受自己能夠預知死亡結果而且要真切的感受那份痛苦。我寧願你是白痴,你不明白死亡的痛苦,就沒有了畏懼,在不經意中失去了生命。那樣對於關心他的人也可以把這一切歸於天命,而不用在此深深自責。但現實的法律卻是相反,白痴不用去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你,必須承受分離,選擇死亡。
32歲的你,人生的歷程就此提前結束。寫下這個文章不為紀念你,真的,你的的確確錯了。只為一種親情,一種近似溺愛的惋惜。如果,如果,如果我可以把你影響,我想你做和我一樣的循規蹈矩的凡人。但是,我沒有辦法影響你,我心虛地把這歸咎與我們道不同,我無法為你謀劃人生。我為自己的不開心感到些許釋然,感覺那樣我也為你做了什麼,哪怕除了難過,我幾乎從沒有為你付出過什麼。
哥,我想你是不會記怪我吧,象我這樣的人寧願在你去了之後每年的年飯擺上你的一副筷,卻不願在你錯誤之前和你相處一天,哪怕只是一天。我們將關心停留在心裡。在某個良心發現後的反省自責和深深懊悔中,我們執著地堅持中國人情感的含蓄習慣,在你的錯誤中保持緘默。或是抽身轉去,把自身置於安全地帶。是中國人的意識讓我沒有了選擇,除了選擇難過。
對於你,哥,你應該高興,你成了我們全家關注的焦點,這是你最大的願望和以往從未得到過的。我們都為你難過,我們都為你擔心。當我們拿出了決心,真誠地想為你做點什麼的時候,你去了哪裡?你為什麼沉默?
看著你居住的小盒子,我哭著告訴別人,關心家人吧!我家已經受到了懲罰!
三,武俠流行之法律分析(我擬的一個題目,這個文章很有意思,視角非常獨特)
分析武俠,「武」只是其中一面。社會既有沖突,又必須有合作。堅持正統的梁羽生甚至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俠」究竟為何物?嫉惡如仇、情深義重,乃至捐軀赴國難等等,都屬「俠」的范疇。但概括而言,則是「信」與「義」,即行為在形式上守信,於內容上守義。
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指出:「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10]輕生死、重然諾,言必信,行必果是俠的一個基本特徵。守信是俠客於江湖的立身之本。無論在哪本武俠小說中,守信都是江湖中的基本規范,不講信義最為人不齒。這是因為社會是因人的行為活動而得以延續的,社會中人的行為是互動的,只有對他人的行為具有可期待性和可預測性,人們才能夠理性地決定自己該如何作為,社會也才能延續下去。要使人的行為具有可預測性,一是由社會定一套行為規范,並監管其實施,二是由個人對自己的承諾進行擔保。前者如法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就「在於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行為。」[11]後者就是信譽。武俠世界選擇了信譽。經濟學家,如張維迎,認為「與法律相比,信譽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機制」。他舉了個在家樓前小賣部買飲料的例子,如果付了錢拿了飲料要出門時,店主說你還沒付錢呢,這樣的問題法律無法解決,因為法官沒辦法判斷誰說的是真話,如果給小賣部裝上監視器,成本又太高。但實際上這種事情不大可能發生,因為如果鄰居們都知道這件事後,也都不敢去了,店就得關門。店主由於害怕失去未來的生意,才不敢耍賴,這就是信譽機制。[12] 信譽的機制運行實際依賴於未來的懲罰。
但以此來審視一下武俠世界,卻會發現把信譽看得比性命還重的俠士們的條件與此並不相符。俠客們並不是因為「害怕失去未來的生意」才行俠仗義。作生意是為了得利,而行俠則是付出。俠客遵守諾言,此次捨身相助,是為了今後還能無數次捨身相助,這樣的邏輯即使不是荒謬,也是於情不符的,特別是在遵守諾言即意味著死亡的情況下(這在追求戲劇效果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即一次性博弈時,仍信守諾言,就更與「理」不通了。
在高度流動的市場經濟中,另一維護信譽機制的方式是建立企業,企業是將一次性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的機制,是信譽的載體,即所謂以「廟」的聲譽來約束和尚的行為。[13]對於武林人士來說,門派就是他們的「廟」,即企業,門派使俠客個體的行為轉換為了群體行為,這樣門派就有積極性去監督其門徒的行為,在小說中也確實有不少的敘述,如《天龍八部》里,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師年輕時與葉二娘偷情,最終被揭露出來,在武林群雄面前,為了少林寺的清譽,玄慈自己下令按門規受杖責而死。但從總體來看,這種作用並不佔主要地位,而且其中更多體現地是個人的道德行為。在武俠世界裡,真正的俠客往往是無門無派的,特別在古龍的小說往往更是如此,對他們來說,幾乎看不到「企業」的作用。
經濟學家的理論與武俠世界的「現實」是矛盾的。當然人們最為常見的反應是武俠小說根本就是虛幻的,不是現實。但武俠小說的武功描寫雖被很多人視為荒唐,而其對人性的刻畫卻很少被人指責。人們在讀武俠時,對這種「現實」是接受的。其矛盾何在呢?
「經濟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而俠客的行動邏輯與經濟理論的分歧原因似乎也在此,因為俠客的行為是利他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分歧原因並不成立。因為俠客的行為同樣是利己:信守諾言,獲得一種守諾的心理滿足。守諾實際是江湖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信守諾言,可以獲得社會的道德認同,並使內心的信念得到踐行。對於道德君子來說,道德行為是一種能給自身帶來效用滿足的自利行為。
但問題並沒有解決,道德如果是個人的行為,那可以理解,但它成為社會的規范時,成為一種內化於人心的意識形態時,它必須滿足一定的社會條件,經濟學家們分析的正是這些社會條件,如害怕未來的懲罰和「廟」的約束作用。那武俠世界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還沒有一本武俠小說講述武俠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都是直接端給了我們一個武俠世界。武俠本非現實,江湖是人造的江湖,江湖世界的意識形態實際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為它預置的。武俠看似是江湖世界的人物,其實他們所遵從的的意識形態是作者和讀者以自己的觀念強加的,實際他們活在人們的觀念世界中。武俠守信是作者和讀者的要求,而不是其自身的現實行動邏輯。[14]如果守信僅僅是為了滿足內心信念,而這種信念又是沒來由的,不守信僅僅是遭到人們的白眼,並無其他懲罰,那麼按現實邏輯,這種「守信」就是不可信的。武俠世界裡俠客們作為道德君子的守信行為在經濟學家看來,只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不可能實現。如果經濟學家的理論沒錯的話,但人們又並不覺得武俠的「現實」有什麼不對,那麼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武俠世界與人們觀念中的應然社會相符,所以人們相信;而與經濟學家眼中的實然社會不同,所以它與理論矛盾。從本文下面的第四部分可以看到,這種觀念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分歧將是分析的一個重要楔子。
無論能否實現,守信是俠的行為在形式上的要求,而重義則是實質上的要求。在武俠世界裡,「義」的內容極其廣泛,幾乎集中了人類所有的美德:嫉惡如仇、鋤強扶弱,如《飛狐外傳》中的胡斐;情深意重、視友情高於一切,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李尋歡;挺身而出、抗擊外侮、救民族於危亡,如「俠之大者」郭靖;以蒼生為己念,為免生靈遭兵戈塗炭而不惜殞命,如號稱「天下第一英雄」的蕭峰,……。武俠世界是一個俠「義」的世界,是一個正義永遠壓倒邪惡的世界,是一個讓人感動也讓人神往的世界。想想被稱為經典一段的《雪山飛狐》里胡一刀與苗人鳳比武那一場,生死決斗中,英雄間的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簡直讓君子國的人也會汗顏。
作為武俠世界的兩個支柱,如果說「武」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那麼「俠」就是人的社會屬性。「武」是武俠世界的權力資源,是社會中的支配手段,而「俠」則是武俠世界的道德資源,是社會的聯系紐帶,「俠義精神是一種以正義感為基礎的社會粘結劑。」[15] 前者解決沖突,後者實現整合。當然,這是個看上去有點簡單化的分析。因為俠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支配人的資源,比如相識、不相識的英雄好漢們看見宋江便會喊聲「哥哥」,納頭便拜,就因為宋江人稱「呼保義」、「及時雨」。但這種「支配」與「武」的支配畢竟還有所不同,它是對象的主動拜服,而非強制性的支配。如果說「武」讓甲能支配乙,「俠」則讓乙拜服甲,正是兩者的互動共同使武俠世界的童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俠肝義膽,長劍獨行,杏花春雨江南,白馬秋風塞上,這是一個何等簡單而浪漫的世界!以至於說起「人在江湖」,讓人更多地感到的不是無奈,而是神往。
四、「他者」:法律為何缺失
行文至此,可能沒有人覺得這是一篇關於法律的文章,從前面的分析中並沒有看出什麼法理學意義來。然而,只要讓我們稍稍把眼睛從武俠世界移開,對比一下同樣反映西方人英雄崇拜情結的美國西部片,問題頓時就凸現出來。蠻荒的西部,是美國人的武俠世界。荒漠、小鎮、牛仔、快槍手,誰的槍拔得快,誰的槍法更准,誰就是強者。沖突往往展開在強盜與小鎮執法官之間——小鎮的居民受強盜騷擾,於是大家湊錢請來快槍俠擔任執法官維護小鎮安寧,或者出賞金請槍手破案,經過精彩而激烈的槍戰,最後強盜被殲滅,這是大多數美國西部片的情節。大家注意,雖然最後也是靠武力解決問題,但槍手是為社區的居民執法,其行為的性質是行使公共權力,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俠義之舉——雖然有個人俠義的成分。
在中國人的江湖世界裡,則看不到法律。這是一個沒有法律,甚至沒有國家(很多武俠小說無國家背景,只是一個純粹的江湖)的社會。按照西方人的觀念,法律是一種公共契約,小鎮執法官可以看作是美國國家形成過程中司法機構的雛形。按現實生活的邏輯,有人群的地方,就應該會有公共權力和規則的存在,但在武俠世界裡,卻看不到公共權力和法律——法律是由公共權力來制定和執行的公共行為規則,雖然江湖世界裡也有行為規則,如「義」,但它只是由個人來自覺遵守,違反者也只是受到俠義之士的個別懲處,而不是由公共權力按程序來規范化地普遍執行,因而不是法律——即是在個別情況下有,也幾乎無一例外地是被極力批判的對象,如《笑傲江湖》里五嶽劍派盟主左冷禪對未守「規矩」的劉正風的「執法」就被描述得極其丑惡而血腥。而江湖上最常見的殺人,就幾乎未看到按法律程序受到懲處或者按法定程序進行。江湖中公共權力的代表,武林盟主,雖然被無數人爭奪,但大多數情況是到故事說完也沒誰能如願以償當上。所謂武林盟主,總是為智者高人所不屑,只有那些武功雖高(因而有資格去爭),但未臻化境(所以才想去爭)的野心家們去你爭我奪,引來江湖血雨腥風,最後不得不由雖無意盟主之位卻被捲入漩渦的主人公,或單槍匹馬或偕久已退隱江湖的「民間」高手收拾殘局,而那個好不容易拼殺出來的「盟主」,作為邪惡的化身,椅子還沒坐熱,就被剪除。末了,在感嘆一番世人痴愚之後,主人公拭凈血跡,緩緩收劍入鞘,長嘆一聲,歸隱田園。沒有了盟主,沒有了權威,於是一切復歸平靜。爭奪盟主,成為江湖永久的笑柄。
武俠世界是一個反權威的世界。
沒有公共權力,沒有法律,也沒有本文前述信譽機制的作用,卻人人稱信守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可它卻為大家所接受,甚至沉迷其中。這正是本文第三部分所指出的「觀念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分歧」。
在分析這個矛盾之前,先說一個有趣的心理測驗。被測者須在幾個選擇項中選擇自己願意變成的動物,有人選擇變成鳥,測試答案說這反映了想擺脫繁瑣俗事紛擾的心理。同樣,對缺失公共權力和法律的虛幻的武俠世界的迷戀,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潛意識里對公共權力與法律的渴望「擺脫」。武俠世界是中國人觀念世界的反映,而非對客觀現實的忠實描摹。觀念世界是自我意識的反映,在中國人的觀念世界裡,缺失了公共權力和法律,說明它們並沒有成為中國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對此,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它們是外在的,強制的,而不是如西方人那樣,是內在的,自發的。
從法律的起源看,中國的法律起源於氏族部落間的征戰,即所謂「刑起於兵」。氏族內部以血緣為紐帶時,還可以習慣來調整,但對被征服的部落,血緣親情是不存在的,只有靠嚴酷的法來維系。「在我國原始社會,法律調整的直接對象是部落和氏族間的關系,個人則主要由氏族原有的習慣所約束。」[16]隨著征服疆域的擴大,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為維系統治,血緣紐帶逐步加強,原來的氏族成員成為統治國家的一小部分貴族,而越來越多的被征服者成了受法統治的子民。上層政治社會與下層世俗社會因異質和利益沖突而對立。對基層社會來說,法律是強加的,外在的。以前對中國「法」字的解釋,多認為「水」旁是公平的象徵,而這顯然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法觀念有所不符,蘇力教授則認為「水」旁指稱的是法像水一樣自上而下地頒布,[17]這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佐證。而看西方法律,古希臘羅馬的法律起源於貴族與平民斗爭的民主政治,是貴族與平民意志和利益的共同產物,法律自始就是市民社會的一部分,是市民社會的內在物,對市民而言,公共權力和法律是「我的」,而不是「他者」。但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公共權力和法律則是不折不扣的他者,是一種壓迫物。這種他者意識,決定了普通中國人內心中對公共權力和法律的厭棄,公共權力和法律從未內化為中國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創造者不願再看見自己,——於是他創造了世界。」[18]中國人便有了這樣一個武俠世界。中國人的選擇是回歸自然,以武功一較高下,只有武功才是自我的,而其他則是外在的,是社會性的。
福柯為我們提供了兩種權力分析的圖式,一種是「契約——壓迫圖式」,是法律的圖式,另一種是「戰爭——鎮壓圖式」,或稱「統治——鎮壓圖式」,前者是合法與不合法之間的對立,而後者是斗爭和屈服的對立。[19]顯而易見,法律的圖式可適用於西方,而「統治——鎮壓圖式」與中國則是吻合的。由於公共權力和法律是外在物,非契約產生,具鎮壓性,因而中國人對這種外在束縛物有著一種天然的離心傾向,遁世便成了中國人一個永恆的主題,甚至在本已是虛幻的武俠世界裡也是如此。小說終篇,袁承志、令狐沖、楊過、張無忌們年紀輕輕就紛紛退隱江湖,去享受田園生活,這似乎也是作者和讀者所能想到的最好結局,而沒有退出江湖的郭靖、黃蓉,只好戰死襄陽。美國西部片的結局雖也是槍手騎馬遠去,但他卻是去往另一個小鎮,繼續下一個賞金、美女與槍戰之旅。
這里就有個中、西方文化中的悖論,也就是在本文第二部分開始時提出的集體主義與英雄情結的矛盾問題。我們總是認為西方文化是張揚的、個人主義的、彼岸的,而中國文化是內斂的、集體主義的、此岸的。從很多表象上看,確實如此,但從另一些表象看,比如從俠文化看,西方卻又是制度化的、約束的、現實的,而中國文化是任性的、放縱的、出世的。其實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個性的自由解放,都有著俠文化,都有著英雄情結,但西方人找到了平衡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聯結物與減震器——法律,而在中國,法律不能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個人與社會間是沖突的、對立的,所以中國人總是在治世與亂世、入世與出世間徘徊。
中國人雖然把英文中的「law」翻譯成了中國自古就有的「法律」,但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兩者雖然不能說在本質上不同,但至少在某些「質」上,是不同的。語詞在人為上的對應,掩蓋了這種不同。「正是在詞中,我們所想像的東西變成了我們所認識的東西,反過來,我們所認識的東西變成了我們每天表象給自身的東西。」[20]
我們在自己創造的語言里迷了路。
但幸好人類在理性之外還有感性,在學術中迷失的方向,也許在文學中可以找回。文學是對人的心靈世界的直接描摹。武俠文學以成人的童話給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真實的心靈世界。
這種形而下的感性層面與形而上的哲學層面是相通的。中國的傳統思想主要受著儒、釋、道思想的浸染。「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家和佛家,既強調個體,又強調普遍性和超越性,個體的人同時又是超越的人。」[21]中國人通過思想達到個人具體性與社會普遍性的溝通,而非通過行為的制度化。從對「類崇拜」和「個體英雄意識」的滿足看,武俠就是這樣一個達到個體性與超越性統一的範例。「至於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則強調社會群體性,其主體性主要表現為社會倫理型思維,就個人而言,則是道德實踐型思維,其意向之所在,主要是道德實踐。主體內在的道德意志,就是世界的根本意義,因而也是人生的根本意義。」[22]重俠守義,快意恩仇,重道德而非尚法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為社會群體性的基石,武俠世界才是中國人的理想社會。
五、意識,抑或無意識:武俠文化的精神分析
武俠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國人對法律的厭棄心理,但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一個普遍的看法卻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法的需求會促使人們法觀念的形成。而且事實也似乎映證了這一點,表現之一是官司越來越多。這讓法治論者頗為鼓舞,因為據說這象徵著中國人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雲雲。
目前訴訟案大幅上升,是否就是因為對公共權力和法律的信任?這是很可懷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所造成的糾紛本身數量的增加可能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實際上,公民對法律的信任度,隨著司法腐敗的滋生蔓延,是在降低而不是在增加。官司打輸了,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在法院「沒人」,打贏了,則是由於關系「硬」。一個並非是嚴格實證性的判斷是,真正相信司法機關會嚴格依法判案、「只服從法律」的老百姓並不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社會秩序一定大亂。按照一般的、實際也就是西方的話語解釋,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在一個以法律維系的現代社會里,對法律信仰的喪失,昭示著社會秩序的崩潰,然而這在中國起碼現在並未出現。中國人對法律的不信任是對法律「公正」的不信任,而並非對法律制裁力的不信任。當人們紛紛尋求法律討個「說法」時,只不過是要藉助法律的力量制裁侵害自己的人而已,人們訴求的不是法律的公正,而是法律的力量。所以人們打官司,各種手段往往無所不用其極,造成被動受腐敗之害與主動推動腐敗的惡性循環。法律的被實施,同時也就是法律的被破壞。法治論者所無法認同的事實是,法律的推行,實際是在不斷強化它在民眾中的異己性。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法律在民眾中的這種異己性並非無源之水,也絕不僅僅是當代的所謂「司法腐敗」所能承當全部責任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腐敗是「果」而非「因」,是因為異己而腐敗,而不是因為腐敗而異己。這種異己性可以追溯到法律形成之初,它經過歷史的不斷強化,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民族心理,並在文學作品的創作與閱讀中顯露無遺。
看看被讀者們譽為天下第一英雄蕭峰(即喬峰)的舉止:喬峰其時身在京西路汝州,這日來到梁縣,身邊銀兩已盡,當晚潛入縣衙,在公庫盜了幾百兩銀子。一路上大吃大喝,雞鴨魚肉、高梁美酒,都是大宋官家給他付錢。
——金庸:《天龍八部》第20回。
很少有讀者讀到此處時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是贊賞甚至羨慕。這樣一種與「官家」的疏離與對立情緒,已深入心理中的無意識層面,以至難以察覺。除了在新中國成立後,它被政治話語強迫地「弱化」了一段時間外,一直,並且至今,是中國普通民眾的一種主流心理。公家的東西,當官的,上頭規定,等等這些語匯的心理內涵是任何一個中國人不難體會的。
這種心理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在香港這樣可稱得上厲行法治的社會里,武俠文學卻仍是大行其道,甚至香港電影里,黑社會的血腥火並、肆無忌憚的街頭槍戰與砍殺,讓人懷疑是否該實行軍管才行,而這與香港社會實際上的法度謹嚴形成強烈反差。這是否是在法治約束下,中國人心理中不合法潛意識的一種合法形式的紓放?[23]如果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麼這種社會存在就絕不僅僅是當下的社會現實,——香港當下的社會現實是法治的,但其文化產品所折射的民眾潛意識卻很不「法治」——過去的社會意識的累積,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存在。為什麼武俠文學僅流行於華人圈,並非主要因為語言障礙,而是文化心理的壁壘使然;為什麼武俠文學能流行於華人圈,哪怕他們散居各地,生活環境各異,包括居於法治之邦的法治之民,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中總有一部分是共通的。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緣何發生錯位?榮格的心理學思想提供了答案。榮格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集體無意識是精神的一部分,它與個人無意識截然不同,因為它的存在不像後者那樣可以歸結為個人的經驗,因此不能為個人所獲得。」[24]它是種族的共同的心靈的遺留物,具有超個體的「集體」的性質,不是個體在後天經驗中獲得的,而是本能遺傳的。榮格同時引入「原型(archetype)」的概念。原型是可以通過生活遺傳來生成的深層心理模式,這種心理模式並非來自「個人記憶中的殘跡」,而是來自「遺傳的大腦結構本身」。原型與個人記憶無關,而是一種由生理遺傳得來的大腦記憶。「從科學的、因果的角度看,原始意象可以設想為一種記憶埋藏(bury),一種印記或者記憶痕跡,它源自同類體驗的無數過程的凝聚(condense)。在這方面它是某些不斷發生的心理體驗的沉積
E. 一篇關於道德與法律的作文
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建設需要道德立法
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同樣地與法律相聯系。但縱觀進入社會轉型期後的我國法制建設工作,大多數限於經濟行為的規范,很少和道德建設相聯系,而道德建設,如上所述,又偏重於思想意識規范的「軟」建設。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建設社會效果的不盡人意,就帶有不可避免性。因為在社會轉型期,人的道德觀念最容易混亂,這可以說是一個規律。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較易形成一種普遍的精神信仰,而轉型期的社會恰恰破壞了人的普遍的精神信仰,沖擊了人們正常的信用關系以及行為選擇的預期。我國的社會轉型是從經濟到政治到思想的全方位轉型,舊的信仰體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信仰體系又尚未建立,導致目前的社會處在一個精神信仰較為混亂的價值失范階段。社會轉型是一個過程,同樣,新的信仰體系的確立也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如果對有些人經常出現的嚴重的缺德行為或由於無德而引發的無序行為不給予及時、有力的制裁,這只能加大居心不良者投機冒險的僥幸心理,變本加厲地違法損德,從而偏離輿論的走向和價值取向,使這些人的行為更加無度,形成惡性循環,給轉型期社會的穩定帶來威脅。實踐證明,當有些人不能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尤其是不能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道德所允許的范圍時,法律的規范和強製作用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類行為的主體對非強制性的說教這一「批判的武器」自然是「充耳不聞」,而訴諸強制性的制裁這一「武器的批判」則能迫使其不敢擅自為惡。因此,要發揮社會轉型期道德的規范和強製作用,就必須進行道德立法。所謂道德立法,也就是指國家的立法部門將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為社會所必需的道德規范上升為具有國家意志性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其目的是促使社會成員更好地道德規范,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它作為加強「硬」件建設的一項具體措施,是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道德立法為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建設所需要,不僅表現在如上所述,而且還表現為在這一時期社會個體道德生長的外部動力上。人,既是道德建設的主體,也是道德建設的客體。誠然,人的意識自覺、意志自由是人類的尊嚴和驕傲之所在,但無數經驗事實還是證明這一點,人的自由和自覺並不是絕對的,在統計數字上,絕大多數人仍然難以超越人自然本性和種族遺傳所決定的種種需要。如吃、穿、行、性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他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顯然,個體的人只有先設法獲得這些需要的滿足,然後才談得上生存和發展。在我國的社會轉型期,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的上述需要,可以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強烈和迫切。但是,作為道德的基礎卻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體現的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要求而非社會個體的特殊願望,它具有超越社會個體普遍性和相對獨立性,它所體現的共同利益與社會個體的直接的、具體的個人利益相比,表現出間接性、抽象性以及由此而產生虛幻和異己的性質。這就決定了道德社會對個體來說,具有外在的他律性。而「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①唯有達到自律,即在社會道德轉化成為社會個體道德,成為個體道德的需要時,道德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
但是,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不是天賦的,而是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歷、體驗、知識作基礎,而且需要相當程度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為前提。這就意味著,一個社會無論何時也無法使人人都同時具有自律精神。未完成社會化過程的青少年且不說,就是成年人,若是他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不健全,或與社會道德規范有偏差,也同樣不會自覺地尊重社會道德。因此,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個體道德的內化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對那些嚴重缺乏道德自律人給予法律制裁,正是使他這一內化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這不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或推測,而是被無數的心理學實驗所反復證明的事實。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形成,起初是出於對「制定」道德律令的成人權威的敬畏才遵守道規范的,而成人權威的樹立,責罰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具體地說,兒童之願意堅守道德,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種種不快的責罰,包括免受皮肉之苦。這就告訴我們,兒童的道德成長過程是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轉化過程。在這一轉化過程中,責罰是其必不可少的動力條件。事實上,兒童與成人的年齡差別不應成為否定上述結論在成人道德建設中具有同樣適用性的理由。因為道德的生長並不是年齡增長的函數,而是基於利益需要和個人利益與社會共同體利益的差異和矛盾,而這些都是永遠存在的。社會轉型期個體的道德生長並非是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而到某一特定階段便告結束,否則,我們只好得出每一個成人都已達到至善的謬論。成人仍有一個道德生長的繼續過程,這一過程仍表現為由他律到自律的發展趨勢。既然如此,那麼,在這一繼續內化的過程中,就仍離不開以利益為基礎的法律制裁。「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利益的動機是社會個體行為背後的根本動因。而社會轉型期的道德立法,正是在行為主體因其不道德行為或惡劣的品質在受到國家執法部門的制裁時,它作為一種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行為主體在以後的道德生活中,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所選擇的行為及其由此產生的後果,並基於這一物質和精神利益得失的考慮而改邪歸正、棄惡從善。同時,也對那些處在道德素質較差層次的人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從而使其覺得「……無美德是痛苦的」。③實踐證明,對嚴重失德的人,社會應該使其體驗到不幸。如果惡人和惡行得不到應有的制裁,惡行就會因缺乏約束而橫行無忌,這已成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總之,社會轉型期人的內心信念的確立、自律意識的形成、道德義務的篤行、道德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定的道德上的強制性。在社會轉型的初始階段,在人們的規范意識普遍還比較缺乏的時期尤其如此。只有當人們具備道德自覺的能力時,道德規范才會對人們行為有普遍的約束力,道德立法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要加速社會轉型期社會個體道德生長的外部動力,達到道德建設的理想目的,就必須走道德立法的路子。
F. 內容涉及有關道德和法律的作文300字
遵守社會公德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有很多人講究社會公德:尊老愛版幼、尊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權、舉止文明…… 但也有些人不講究社會公德:損人利己、無視公共秩序、亂扔垃圾、亂寫亂畫、在居民區里大聲方音響…… 我就遇到了一件事,記得有一次,在家裡拿走了一瓶水,我喝完了水,我把罐子隨手一扔,罐子「噼噼里啪啦」地掉在了地上,媽媽說:「請快點撿起來,然後放在垃圾箱里。」 我朝四周看看,那時是早晨6點鍾,周圍沒有一個人,我放心地說:「放心吧,媽媽,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 「就算沒人也要遵守規則!」 從媽媽堅定的話語中,我知道不能再找任何借口了,只好乖乖地把罐子放回垃圾箱里。從此,我終於明白一個道理:要嚴於律已,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G. 法治與道德的作文(400字)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H. 要寫一篇法律與道德的作文,有哪些關於法律的示例
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我們生活在法制的國度,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應該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I. 關於道德和法律的見解300字作文
遵守社會公德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有很多人講究社會公德:尊老愛幼、尊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舉止文明……
但也有些人不講究社會公德:損人利己、無視公共秩序、亂扔垃圾、亂寫亂畫、在居民區里大聲方音響……
我就遇到了一件事,記得有一次,在家裡拿走了一瓶水,我喝完了水,我把罐子隨手一扔,罐子「噼噼里啪啦」地掉在了地上,媽媽說:「請快點撿起來,然後放在垃圾箱里。」
我朝四周看看,那時是早晨6點鍾,周圍沒有一個人,我放心地說:「放心吧,媽媽,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
「就算沒人也要遵守規則!」
從媽媽堅定的話語中,我知道不能再找任何借口了,只好乖乖地把罐子放回垃圾箱里。
從此,我終於明白一個道理:要嚴於律已,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
J. 《法制道德》450字作文
法制在我身邊
法,你一如巍峨青山的庄嚴;你亦如古老長城的宏偉;你更如凡爾賽宮殿的輝煌與肅穆;你.
從青天衙門到人民法院,從古至今,不變的是法,不變的是刑.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當我們駐足回望歷史時.我們會發現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都與律法息息相關.正如古代至聖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為本,這也是我們當代人所追求的思想.仁是思想核心,是法的基礎,而法就是仁的外在表現,二者相輔相成.從而實現「創建一個和諧的法制社會」的目標!法律是人類社會實踐智慧的結晶,是為了維護人類正義道德和利益而制定的.就我們個人而言,我們的生活中時刻與法律打交道,往往我們卻忽略了它的存在,這是我們法律意識薄弱的體現.比如我們在商場中購買物品時,遇到一些不合格產品,常常有類似於「算了,就當買個教訓吧!」的想法,而不是去撥12315這個即熟悉又陌生的號碼來捍衛自己的消費權益.不由得感嘆道,我們公民實在缺乏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也許,這是我們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商家們對法律存在鑽空的惡劣思想.
做為當代的少年,我們應該加強法律意識的認知,積極捍衛法律尊嚴,以身作則,努力成為一個「四有」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