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句的意思
Ⅰ 《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 《老子》第一章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Ⅱ 老子道德經第一句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至今沒有標準的版本。你可以看看馬王堆出土的老子,他自己二個本子都有出入。再加上郭店竹簡,以及你讀到的傳世本。
所以下面說的對,不要死扣字眼,領會其深意才是關鍵。
Ⅲ 《道家·哲學》 道德經第一句話怎麼理解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義豐,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深入思考,而且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中提倡的「無為」思想、「不爭」的思想,對於遏制時下名利泛濫的現象是頗有意義的!《道德經》中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提高個人素質修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精闢的比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道德經》中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博大精深,實為不可多得的巨著!但學術界在某些方面對《道德經》的點評未有定論.
Ⅳ 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天地)之始也;『有』內.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容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Ⅳ 幫忙用白話解釋一下道德經的第一句
如果"道"可以被講出來
那麼這個"道"就不是恆常的"道"
如果"名字"可以被講出來
那麼這個"名字"就不是恆常的"名字"
我有這2句的英文翻譯的 你要看么
Ⅵ 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怎麼樣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一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都是說的這個「道」。不單老子研討這個「道」,佛學也研討這個「道」。成了佛,稱之為「得道」。指的也是這個道。儒家也研討這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說的也是這個「道」。能夠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門各派所研討的,都是這個「道」,只是動身點不同,所用的辦法不同,產生的研討心得與思想也有所不同,於是就分紅了道家,儒家,墨家,釋家,等等。
那麼「道,可道」,是指這種「道」,是能夠去追求,能夠被認識的。您看,佛家裡有「得道高僧」,道家裡也有「得道成仙」的。至於儒家,真正得了孔子那個「道」的,孟子算一個,子思算一個,再到後來,就難說了。至於朱熹有沒有得到孔子那個「道」,有待商榷。但不論怎樣少,還是有「得道」的。就闡明這個「道」,是「可道」的。
那麼悟得這個「道」難在哪呢?就難在這個「十分道」。不是普通的道。不是有形的「道」。是無形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個「道」,怎樣去習得。光靠以身作則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悟」。要靠本人去領悟。這個就玄了。不是說您想「悟」就得悟得到的。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就悟得了這個「道」。有人在佛堂里打坐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大徹大悟。所以這個要「悟性」,佛家叫「慧根」。事實上就是個人的領悟才能。有先天的要素,但主要是後天的,比方所受的教育,生長的環境,這是有很大關系的。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就是這個道理。
「名,可名,十分名」。其實這是對第一句的一個解釋。為什麼這個「道」,「十分道」呢?由於這個「道」,只是我們給它命了這個名,叫它「道」。那麼什麼是「道」,這一個「道」字是說不分明的。由於這個「名」,自身就「十分名」。換句話說,這個「道」,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是不好用文字表達的。但非要給它命個名的話,也能夠,就叫它「道」。不過這個「道」字,也不是通常說的那個意義了。這就是所謂的「名,十分名」。再進一步說,我們來用言語解釋這個「道」,也是很難的。由於我們的言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名」,我們給每一個漢字規則了不同的意義,而這些漢字組合起來,就成了我們的言語。所以這個言語是有標准,有 的。而那個「道」,是無標准,無 的。所以光靠言語是很難解釋清的。只要用「十分名」來解釋這個「十分道」。也就是說,解釋「道」的關鍵,在於「弦外之音」,這個就要靠悟了。
總之,第一段事實上就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就是這個「道」,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是「可道」的。這個大前提先提出來。不然,假如這個「道」人們基本就無法認識,那我們去研討它也沒意義了。所以,「道,可道」。第二層意義就是要了解認識這個「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由於這個「道」,「十分道」。我們只是給這個東西命了個名,叫「道」,其實它的意義,曾經完整超出了「道」的字面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不可以只憑字面的意義,只憑「道」的名字,來了解這個道。而且用平常的言語,也沒有方法解釋分明這個「道」。所以我們只能用「十分之名」來定義和解釋這個「十分之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里說到了「名」這個問題。由於前面提到了關於「道」這個「名」,是「十分名」。這里就闡明一下「名」。所謂天地之始,萬事萬物是沒有名字的,不光是萬事萬物,任何的概念,任何的想法,都是沒有名字的。後來有了言語,人們為了分別萬物,就給萬物命了名。所以「名」是用來區別萬物的,是一種標准。
這樣就引出第三段這個結論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前面說了,「道」既是「常無」,也是「常有」。所謂「常無」,就是指這個東西什麼也不是,換句話說,沒有方法給它命名。那麼我們就把眼光從「道」的字面意義分開,脫離「名」的約束,回到「天地之始」的狀態,也就是回到它的本性,這樣研討「道」,就能發現「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極也。把「道」最細微的 都看得分明了,都了解了,那這個「道」就能想分明了。所以要悟得「道」,還是超脫言語的約束,回歸到「道」的本性,這樣去了解,才幹「得道」。那麼第二句是什麼意義呢?「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就是邊沿的意義。也就是說,「道」又是「常有」的。世上萬事萬物,其中都存在「道」。佛家說,萬物皆有佛性,所謂「一花一自由,一葉一如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道」無所不在,包羅萬象。其邊沿可至無量。所以這個第三段是從「道」的深度和「道」的廣度兩方面來說這個「道」。
「此兩者同,出則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就是無論是「常無」,還是「常有」,都是一個東西,都是「道」。這個「道」是很「玄」的東西。什麼是「玄」?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叫「玄」。那為什麼叫「玄之又玄」呢?由於這「常無」和「常有」都是「道」,能夠說是「道」的兩種方式,或者說兩種表現方式。這個叫「玄」。而這兩種對立的方式,還能夠互相轉化,所謂「有無相生」。換句話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有」生於「無」,「無」又生於「有」。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叫「玄之又玄」。而想分明這個,就能領悟到很多微妙了。所以說是「眾妙之門」。
這句話能夠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來源與運轉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辦法,「可道」能夠根據 道法的辦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義「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 辦法的稱號,是能夠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義您見到的事物和辦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辦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義外,還有每個人的閱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便是同一時辰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 辦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特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根底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辦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來源與運轉之理,十分艱難,也眾口一詞。以下是自己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普通是指自然運轉規律。 「道」是代表籠統的規律、規律,以及實踐的規矩,也能夠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准繩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義可法,按「天道」運轉規律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踐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淆。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地道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根底,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 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假如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是從本人 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本 的「名」,因而從無生有從終身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需要涵養到常無的境地,才幹察看——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假如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需要加工,但從有處來察看這個「有」而終歸於原本「無」的邊沿。「徼」字,就是邊沿的意義。 玄元之妙。更是 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普通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固執「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久的「名」,如法國反動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時的。因而,在形而下(名)的狀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需從常無的境地中去體認它的根源和本體,這樣才幹更好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求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邊。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能夠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剖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念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故,永無量盡。 另外,我還有修佛的秘訣。是 花教密宗的,三密,身密如大手印,聲密如符咒,心密。
Ⅶ 道德經第一句怎麼翻譯
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吧。一般可以翻譯成,天道如果可以說的話那它就不是真的天道。
Ⅷ 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一章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說,又不應常說,因為道不同可見的實物有模有樣,它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說不清道不名說就不方便,多說是自找麻煩,因為說不明白多說無益,因為說不明白多說是在添雲里霧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東繞西繞的亂撲騰,只能是狗咬風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說對他人無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內容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於勤勞節約孝敬父母那樣意義明顯,道雖大雖重要因意義不大明白就實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無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狀處,這不可名狀的道是萬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虛無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萬物之母〕可以說明白的道是生萬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極是生陰陽的。
〔故常無欲觀其妙〕最初的道是玄著的,它象人無欲無求時的樣子,人無欲無求時就可洞見些最初的道沒樣子沒起色不見意只是渾濁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個奇妙樣。
〔常有欲以觀其竅〕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動向所為,對此人也可以帶著自己的慾望去理解這個道,這道是渾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麼說不明就能印證什麼,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訣竅,今時有全息理論,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麼在信息層面上就有什麼,人想什麼就有什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最初的道和生萬物的道是一個道,它們同出一處,在先後上可分其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稱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個道,這是道的玄妙之處,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來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對立的又統一,眾妙之門是說這既對立又統一的現象在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天啟之語,人的天性來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鳥和鳴,它象河中的成陣的魚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歸類並分了大小產生秩序,人情思舒暢時就有宇宙大律傳導,也有天地之意授與。
Ⅸ 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一句什麼意思
憨山大師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回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答,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Ⅹ 誰知道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一句什麼意思大神們幫幫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中開篇的兩句話。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要弄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經>>要闡明的是什麼。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 「道」是什麼? 「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在<<道德經>>中,對「道」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存在」與「無為」,是對立統一的兩方面,詳解可看<<道德經>>。 「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律,只有從人生的規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即老子所說的「非常名」。 當然,這里所說的「名」並不是只指名字,否則老子也太膚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