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上的法律

道德上的法律

發布時間: 2022-01-03 05:07:05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可能存在1種同1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與道德調整的對象與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法官判斷一種行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該行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時,行為人的心理動機也是法官考慮的一個因素。)在古代社會曾經存在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國家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外在行為,它還規范人們的心理動機。即使在調整人們外在行為的問題上,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所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而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1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一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1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1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1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1個統1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1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②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抄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襲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③ 有哪些是道德上允許,但法律禁止的行為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極端個人主義者。

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

再比如小說中的劫富濟貧的行為。盡管目的是好的,但是卻構成了搶劫犯罪。

④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

⑤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

⑥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

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⑦ 道德是什麼法律又是什麼

法律來是調整個人和社源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⑧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是關於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善惡、美醜、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規范、原則和標準的總和。二、法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上的建構性與非建構性。法在生成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盡管從進化理性主義上說,法在根本上也是長成的,是累積方式進化來的,非人類智慧預先設計的產物,但在形式上卻不能不承認法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或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斷。當然法的確定性也是相對的。道德無特定、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一定的學說、輿論、傳統和典型行為及後果中,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當然道德的這種特徵,也是一種優長,可使道德在發展中有相當大的彈性和空間。 3.存在形態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法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基本是一元的,法律上的決策一致是其本性和要求,而這種決策上的一致是通過程序上的正統性達致的。法的一元化存在形態,也使它具有統一性和普適性。由於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在本質上是自由、多元、多層次的。 與此相關的是法律評價的共通性與道德評價的個體化。法的評價是以法的專門化、職業化為背景的,建立在法律概念、規則、原則的相對確定性之上,也建立在對法律概念、知識、職業倫理的共識之上,因而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而道德評價是一種個體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建立在道德標準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 4.調整方式上的外在側重與內在關注。法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其所有縝密的設置都主要針對外在行為。道德首先和主要關注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這是道德作為內省自律控制方式的理由,因此成為促進人類自身提升和進步的深刻力量。 5.運作機制上的程序性與非程序性。這種比較最富有意義。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的實體內容通過程序選擇和決定,其生成和實現也與程序相關。程序的本質是交涉性,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道德的重心在於義務或責任。在道德上,「權利不應成為履行道德義務的誘因」,[1]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6.強制方式上的外在強制與內在約束。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相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專門機構、暴力後盾、程序設置、行為針對性和物質結果構成法的外在強制標志。道德在本質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強制是內在的,主要憑靠內在良知認同或責難,即便是輿論壓力和譴責也只能在主體對譴責所依據的道德准則認同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7.解決方式上的可訴性與不可訴性。可訴性是法區別於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徵,這意味著對與法相關的行為的個別處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預設的實體標准和程序規則作為依據的,故可實現對相類行為和情形的非差別對待,保證處理和決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此外,法的可訴性還意味著爭端和糾紛解決的終局性和最高權威性。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且輿論的評價或譴責往往是多元的。三、當法和道德發生沖突時,我感到應當遵循法律的規定,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突破這個「道德」的底線,社會秩序將盪然無存。

熱點內容
廣告法規與管理的答案 發布:2025-05-04 15:42:02 瀏覽:187
重慶市房地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4 15:37:48 瀏覽:462
戴笠的刑法 發布:2025-05-04 15:36:11 瀏覽:479
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4 15:32:04 瀏覽:86
人民警察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5-05-04 15:22:59 瀏覽:502
上海市勞動法2018醫療期 發布:2025-05-04 15:20:00 瀏覽:907
代簽文件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17:38 瀏覽:598
依法治國人民 發布:2025-05-04 15:17:27 瀏覽:205
永居條例中國 發布:2025-05-04 15:13:07 瀏覽:402
司法公正公平 發布:2025-05-04 15:06:29 瀏覽: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