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壹』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思維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內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容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法治環境的可靠保障。樹立法治思維,就是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
優化發展環境,樹立法治思維是前提、是保障,也是根本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促進科學發展。
『貳』 法治思維的意義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內四個層次。
一是認容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叄』 培養法律思維的意義
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專邏輯,來思考、分屬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第一、程序先序,即認為程序優於實體;
第二、掌握運用法律術語,對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習慣,中正穩重;
第四、邏輯嚴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對事物的探求過程多作事實判斷,盡量少作價值判斷;
第六、追求程序正義,在程序正義前提下追尋事物本質;
第七、判斷結論總有單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確界限並要求作出判斷。
『肆』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容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伍』 法律思維的重要性
法律思維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知道法律的重要性,嚴格性,可以約束自己對違法事情的警惕
『陸』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思維求解
———八論學習貫徹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 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我們一定要在發展環境上大打法治牌,把法治河北建設抓實抓好。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必須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對我省而言,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可以說,發展環境是「氣候」,企業是「候鳥」,產業轉移就是「候鳥遷徙」,哪裡氣候適宜就遷徙到哪裡。一個地方要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贏得優勢,最根本的是要打造有利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改革開放初期,廣東靠特殊政策搶先發展,現在全國各地政策都差不多了,廣東又提出靠法治化環境搶佔先機。同廣東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們在發展環境上存在的差距,主要是法治化程度不高,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決策、管理、收費、罰款、審批等許多方面隨意性很強;一些部門不給好處不辦事,甚至給了好處也不辦事,吃拿卡要等現象比較普遍,企業沒有安全感、穩定感。 行為缺陷的背後是思維「短板」。我省法治環境之所以還不夠健全,根本原因就在於法治思維的欠缺。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法治環境的可靠保障。樹立法治思維,就是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自發的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從先進地區的實踐看,樹立了法治思維,就能自覺運用法律施政,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就能依法保障企業自主經營,依法保障全民自主創業,依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和良好的社會生態,給各種市場主體和全社會以安全感、穩定感;就能樹立法律權威,強化法律監督,努力通過社會管理創新,把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納入法治軌道,建設公平規范的經營環境、依法經營的誠信環境、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真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優化發展環境,樹立法治思維是前提、是保障,也是根本要求。讓我們充分認識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促進科學發展。
『柒』 談談你對法治思維的理解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專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屬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7)法治思維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捌』 請結合具體案例談談法治思維的意義
1、法律思維方式的指導作用,指導我們遵紀守法,沿著正確的社會道路前行,更好地在社會中生活和發展。結合守法和違法的事例。2、法律思維方式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