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立法
Ⅰ 古希臘民主與法制
法淵源之光:古希臘雅典城邦民主
發布日期:2005-10-24 9:46:00 信息來源:王曉怡
古希臘雅典民主制被稱為城邦民主、直接民主,這是一種城邦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權利的行使和直接管理城邦事務的民主制。希羅多德和亞里士多德有「民主是多數人統治說法」,可認為是對這種政治制度的理論總結。顧准也說過:「所謂直接民主制度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權屬於它的公民,公民們直接參與城邦的治理,而不是通過選舉代表,組成議會或者代表大會來治理國家(即所謂代議制度)的那種制度」。此一角度表明,古希臘的城邦民主是與近現代的代議制民主相對應的一種理想民主,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此民主制度下所折射的法律淵源之光,公民觀念在此亦更為明顯。
一、城邦民主的歷史背景
雖然城邦制並不是希臘人獨有的制度,但只有在希臘城邦出現並持久地存在達數世紀之久,因此城邦制度本身的狀態與直接民主的存在密切聯系。顧准對此分析說:「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
那麼城邦本身是一種什麼狀態?他為直接民主的產生繼續提供了怎樣的條件呢?
1、空間上,城邦通常國土狹小,便於公民的各類活動,即所謂「小國」;2、時間上,由於國土狹小,人口因此相對比較集中,相互之間比較熟悉,「日出而做、日落而歸」的自然生活狀態也有利於政務處理;3、人口數量上,公民一般不是很多,雅典在伯里克利時期的人口最多才4萬,是真正意義上的「寡民」;4、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城邦政務不可能非常復雜,這也易於公民大會的討論表決;5、這種討論表決需要公民有足夠的閑暇,而閑暇的獲得是建立在城邦奴隸的勞動基礎上,就此而言是奴隸制為城邦民主提供了經濟基礎。正是在這些條件下,直接民主才能夠在城邦制度下運轉起來。當然隨著城邦制度的覆滅,直接民主制也因為自身存在的歷史條件的消失而不復存在了。
二、城邦民主的特徵——公民觀念
希臘人的公民觀念是公民觀念的原始形態。公民的政治行為是公民觀念的外在表現,城邦民主制度是其物化形態,而希臘政治哲學則是其理性的提煉與升華。從此角度說,可將城邦民主的道德內涵,概括為「公民本位」,即「公民觀念」。所謂公民觀念,主要指公民對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來的權利義務的認知,對他們與公民團體即城邦之間關系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政治價值取向。希臘文「公民(Polites)」一詞就由「城邦(Polis)」一詞衍生而來,其原意為「屬於城邦的人」。
城邦是一種獨特的國家形式。亞里士多德對希臘城邦進行過經典的概括,「判別一個城邦,不是以人口、城垣等為標准,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公民組成」。所以,公民是構成城邦的基本要素,他們是「屬於城邦的人」。這與君主制下的臣民有本質區別,臣民雖屬於國家,但因國家的統治者是君主,所以臣民(或所謂的公民)歸根結底是服從君主,處於被動地位;而城邦公民所歸屬的國家是公民共同體,他們是共同體的成員,不存在君臣關系。
公民觀念的核心內容,是公民對自己「屬於城邦」這種政治角色的認同。而公民身份最主要的標志是享有政治權利。亞里士多德提出:完整意義上的公民是「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就筆者理解,公民的身份就意味著參政的權利。戴維·赫爾德認為,雅典民主最明顯的制度特徵:公民大會享有主權,享有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最高權威。全體公民組成「公民大會」,每一個公民都能參與。大會每年召開超過40次,法定最少人數6,000人。「公民觀念」為當時雅典產生較為原始的具有法理意義上的「公民權」有莫大之影響。這種「公民權」包括參與立法、司法的權利和直接介入城邦事務的權利。這也是古典民主制被稱為「直接民主」的原因。與現代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領域有嚴格界分不同,雅典人最渴望最理想的生活是「城邦生活」,以政治參與和政治辯論的方式得到最高形式的價值實現。「政府的原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原則,那就是直接參與。」直接與積極的自治是雅典公民權的最高信條。
三、城邦民主的政治理念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指出,古典民主制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自由。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二是「按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這樣,自由與平等結成「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輪流執政」是以一種平等的基本觀念為基礎的,亞里士多德將這種平等稱為「人數的平等」(與「基於能力的平等」相對照)。「人數的平等」意味著不論個人能力、道德或財富高低,全民共同參與統治。「這樣,古雅典人認為平等不但是自由的現實基礎,還是自由的道德源泉。」
雅典民主也包含對其他價值,如正義、法治以及正當程序的認同。「雅典人不認為自己是完全不受約束的,但他在僅僅屈從於他人專斷意志的『約束』與由法律這一應受尊重的規則所確認的『約束』之間作出了嚴格的界分,因為後者是一種自我強制」�「如果法律是在公共生活的正當框架下建立起來的話,它就應合法地要求遵從。」他們政治理想是公民平等、自由及遵守法律、正義。
四、城邦民主的局限性
直接民主在小國寡民的城邦中成長壯大,但他盛極一時之後便是永久的衰落,雖然在近代直接民主也曾活躍於思想界並實踐於世界政治舞台,但最終仍走向沒落。不難發現,城邦民主是具有其歷史制約性的。古典希臘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變遷,在歐洲超出城邦范圍的政治實體逐漸形成,城邦民主、城邦政治的概念已無法解決新實體中的政治權力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城邦民主扭曲了人們對自己的真實利益的理解,並阻礙他們去實現這些利益。柏拉圖認為城邦民主所造成的公共生活對合理的人性發展、理解力或政治秩序都有致命的危險。亞里士多德也不是用完全肯定的語氣談論民主制。他在《政治學》中認為君主制、貴族制和共和制是三種正宗統治形式,而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民主政體)則是前三種正宗統治形式的「變態政體」。民主政體被他稱為最壞政體中的最好的一種。
由此城邦民主的局限性可見一斑,主要體現在:
1、城邦民主必須具備特殊的生存條件。這種特殊生存條件,即上面提到的古希臘城邦制度的歷史特性。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對此也有高度概括:組織的區域性或社會成員數量的有限性;成員之間社會地位沒有很大的差異;行政功能比較簡單和相對穩定;對人員進行最低限度的培訓等。從現代民族國家的現實看,直接民主制的這些特殊存在條件都已經不復存在。
2、城邦民主容易出現暴政或專制。美國憲法的主要締造者之一詹姆斯·麥迪遜在評論直接民主的缺陷時,認為「一些公民,不論是全體公民中的多數或少數,團結在一起,被某種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驅使,反對其它公民的權利,或者反對社會的永久的和集體利益。」其實,這也道出了缺乏憲政框架支持的民主永恆存在的問題之一。
古希臘雅典沒有對人的非理性、虛榮和激情等慾望作出制度或憲法性約束。因此公民大會經常被一小部分有影響力的家族所控制,而且情感的不受約束也時常造成許多相關問題出現,這成為產生專制以及多數的暴政的根源所在。一個典型例子是公元前406年六位雅典將軍被公民大會宣判死刑一案。在那時,雅典海軍打了一場大勝仗。然而,勝利是以許多雅典士兵傷亡為代價的。統帥遠征軍的八位將軍(其中兩位戰後沒有回希臘)被指控不必要地讓士兵在殘破的小艇中溺亡。一些不懷好意者煽動民眾的情緒,導致公民大會違反了數條正當審判必要的程序。最終那六位將軍未經正當的司法審判程序,甚至沒有機會陳述辯詞而被宣判死刑。
3、極端政治平等的問題。直接民主體現的都是一種公民間的極端平等,這固然有其可取之處,然弊端亦更明顯。這樣的絕對平等只可能以原始生活狀態自給自足為基礎,公民之間沒有身份地位、財富、甚至於智力上的歧視才可實現。然歷史發展之趨勢已明確表明,私有財產制度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就可預見的范圍內將長期存在,並為法律所保護,即使是在中國稱為「社會主義」的國家,也最終將其寫入憲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時的希臘已進入奴隸制階段,由此可分析私有制也已出現,那麼要實現政治上的絕對平等是有難度的,或者說勢必要付出慘重代價的,後來的歷史也恰巧證明了這一點。
柏拉圖也曾對「公民人人享有平等政治參與權」的觀點而沮喪,認為「大多數公民既缺乏經驗,又不具有必要的知識以作出正確的公共決策。如果我們讓民眾直接制定所有公共政策,他們一方面是不能勝任,另一方面易於被奉承者和騙子所誤導」。另外,他還認為,「(民主政體內)的政治領袖屈服於人民的要求,而且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銷售』的東西之上,這就使政治領導能力受到了削弱。對於種種慎重的判斷、艱難的決定、令人不悅的抉擇,以及使人難堪的事實,政治領袖一定會盡力避免。民主使智慧邊緣化。」
自從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以後,它總是在受到一些人的歌頌和贊揚的同時又會受到另一些人的批評和指責。盡管現代法制管理與政治哲學對直接民主可借鑒之處甚少,但是不論怎樣,古希臘的城邦民主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民主的真正起步,對後來的代議制民主產生之影響不可忽視。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法學院)
潘維:古希臘與民主制度 (太長,自己搜索下吧)
這些都是發表過的論文。古希臘民主制是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有很多角度可寫,你可以找些西方法制史的著作,還有古希臘城邦的歷史文章借鑒,相信你會從中發現許多民主與法制的新觀點。
Ⅱ 古希臘法律思想對西方的影響
第二章 希臘法哲學思想
一、希臘文化
1. 希臘
文化意義上指,包括現代希臘共和國、義大利南部、南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等,共同特徵是與地中海有關。希臘人指「多利亞人」,他們穿早了希臘燦爛文化。希臘是西方文化的搖籃,「言必稱希臘」
2. 希臘文化
1) 希臘文化是海洋文化,以地中海為中心,與海水密不可分。
2) 農業、種植業不發達,主要以商業貿易,海洋貿易作為輕經濟發展方式
3) 城邦制度,有母邦與子邦(殖民)之說
4) 宗教是多神教
5) 邏格斯,主要指理性、知識、科學秩序、尺度
希臘文化是理性、科學文化,有深厚理性、科學傳統
二、希臘法律理念
1. 法律的宗教性
在人類歷史上,各民族都試圖運用宗教深化說明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社會組織制度和組織形式,從而藉以說明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在內的社會制度的根源、本性。古希臘人也是從神、神話中尋找和論證自己的社會秩序以及法律制度創制的根據的,也可以說,希臘人也是直接藉助神、神話創造自己的政治法律文化,在歷史上可以有很多資料應證
赫拉克列特「晦澀詩人」——人類一切法律都是因為那唯一的法律的存在而存在,身的法律為心所欲的支配一切滿足一切有超越一切
荷馬史詩——人類的法律來源與神、是奧林匹斯山上眾神之首宙斯作為禮物賜予人類,人類也是因為神啟而了解法律,從這個意義上,希臘法律觀念有神秘性,希臘法律最初指神的話語立下的宇宙秩序,因此在希臘早期,法律被看作是神聖的,不可所以違背的至上秩序,一開始法律就被蒙上一層神佑的光輪,是神給人間的法律提借了合法性,權威性的基礎和根據,因此早期希臘每次法律頒布都要托於神意,都要加上「眾神說」、「宙斯說」,法律的頒布也在特定的宗教場所。
神啟法律觀念,實際上確立了人類早期法權威的神學觀、宗教觀,促進了人類制度化的過程,促進人類文明進程,同時告訴我們人類一切權威合法性來自與神聖性。
2. 自然法與人定法的分別
公元前5世紀左右,希臘社會處於變革之中,傳統生活方式思維、行為生活方式、傳統觀念都受到人們的致意批判,希臘人的精神思想風貌為之一變,法律思想方面,人們不再將法律看作神授,而認定為認為的,是為了人們生活便利而設置,可因具體情況而改變,由此可知,當時的人擺脫了神佑思想,還法律世俗基礎的面貌,從人們的行為、社會生活來解釋法律,在其中最集中體現時代思潮的是自然常規、自然法與人定法的關系的爭論。
在法律史上,希臘的悲劇《按提革涅》具有重大意義,所揭示的是自然法與人定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之間的復雜關系,由此也揭示出戲法法律文化基本的範式,從此以後,自然法與人定法成為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內在的問題,並依照引導西方法律制度的變革,推動思想的發展,也告訴我們自然法與人定法這種()代表了西方二元文化的法律文化精神。
自然法與人定法的爭論主要體現在智者文化運動中(第一批智者是「民眾教師」)指揮率先考慮法律的合法性權威性所在,根據來源基礎,將法律還原於世俗的、感性的,法律是人為的,是約定俗成的,只在一時一地,因而法律具有流動性,暫時性,是與普通有效的自然法對立的,法律是與利益直接關系的,是與特定社會利益集團有關系的,是強者之力。在社會中,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力量,不正義所獲利益比正義更大,這告訴我們,智者學派脫掉法律神佑的外衣,還法律世俗的人文化,推動法律現實化與其法律思想、精神、價值、制度的更變。
3. 法治
很早就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訴諸於法律,希臘各城邦積極進行法制建設,形成非常系統,計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制度。
前670年——德拉古立法——雅典立法
前594年——梭倫立法
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立法
前480年——伯里克利立法
梭倫立法具有重要重要意義:雅典作為希臘的形象,進入了法制,以法律來控制管理社會的傳統或方式,形成了法制化的社會控制體系
法治理論的形成發展:
梭倫認為,國家最最需要的是法律制度,沒有法律發生內亂是國家最大的災難,梭倫不顧各方面反對,依然立法,指定法律理論。
晚年,柏拉圖非常重視法律:①法律是理性的②法律是規範本性的方式,沒有法律的秩序,人類將是最野蠻的動物③法治是防止權利腐敗的方式,是節制官吏的力量,法律只一條金色的紐帶,是社會中不同力量的監督,具有協調各種關系,因此晚年柏拉圖明確提倡法治,將法律和秩序看最現實國家。
在法律史上,亞里士多德具有重大貢獻:①他明確規定了法治的內涵——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從;人們遵守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法治優於一人之治;法律似乎城邦安全的堡壘,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是屏除了慾望的純理性;法律是正義的,對後來西方法治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希臘古法律實踐,希臘人很早就認識到法律不是社會中的權宜之計。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核心之所。沒有法律管制,人類是野蠻的,人類社會將是無序的。
4. 敬畏法律
亞里士多德提出:法律必須得到普遍服從,單有法律沒有得到遵守,比沒有法律更為惡劣,不僅以法治為自豪,而且以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精神而凌駕與其他公民之上。
蘇格拉底——①蘇格拉底之死由自己的性格決定的。②蘇格拉底是希臘社會兩種價值體系、兩種思想中的沖突,蘇格拉底服從的是理性的,希臘社會服從的是感性的,權利化③蘇格拉底表現敬畏法律,遵從法律不僅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道德義務。
希臘人特別是雅典人具有深厚敬畏法律精神、文化,包括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自覺認同敬畏、遵從法律,自覺從法律為自己行為觀、價值觀為依據,任何人都不要輕易破壞法律,哪怕是自己握有重權,身居高位,哪怕在社會中存在不公正的制度,哪怕法律做出不工整的對待,智者認為人人都要遵守法律,若拋棄法律,每個人都為所欲為,不僅整體制遭到破壞,人們的生活也會降低到野獸的水平,這告訴我們敬畏法律服從法律是人作為人的法律義務,也是道德義務,人必須自覺認同法律,遵守法律。
5. 法律的自由
希臘與雅典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的分歧,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希臘精神的內在核心,是希臘人自認為的生命本性,希臘人自稱是自由人,人的生活生存就是自由,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就此而言,希臘人認為人有自由的權利不受他人外物的支配而獨立生存。在歷史上,希臘人認識到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認識到胡作非為的危害性,「任何國家,個人的自由將導致極端的奴役」,正因此希臘人明確提倡人是自由的,但在無拘束的生活中必須遵守法律,服從法律。正是由於我們遵守法律,希臘人認識到自由是有界限,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為基礎,自由就是服從法律的自由,是對自由與法律內在關系的認識,希臘人自以為超越野蠻人
6. 法律與正義
正義是對層面,變化莫測的,也是令人困惑的,古希臘人很早就開始探索正義的內涵,澄清正義的意義,由此形成系統的正義理論,成為西方正義源頭。荷馬史詩中簡單的正義觀念,DLIKE,正義來之於神,是神所賜予人類基本社會制度、社會准則。正義在於貴族與平民之間實現平等、平衡,從而避免兩大階層的沖突,格拉贊里特,正義是邏各斯、理性、尺度、次序,畢達戈拉斯認為,正義是一種數,正義是四,四是第一個偶數自乘數,代表平等,揭示出是對等性。
智者學派認為,正義是強者利益,強權就是公平。柏拉圖認為,在國家中,正義是沒個人擁有自己的東西、從事自己的活動,讓每個人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就是平等。希臘思想家重視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的國家,必須是正義的國家,每個人按其各自等級秩序,從事自己活動,各得其所。在理想國家中才有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存在正義與非正義區分,法律是一種中道之權衡本身代表正義理論。具有所劃分的實質正義、程序正義、形式正義。明確提出法律的功能是要維護社會平等公平。因此,所謂法律正義性,一方面指明法律要創建理想化、公平的社會秩序,保障維護每個人行為機器利益,另一方面,法律正義不僅要合法性,必須是正義化,理想化公正性是法律內在品性、標准,也是法律權威性,功能性的規律。
7. 概括:通過以上對希臘法律基本觀念的考察,可以認識到希臘法律精神是理性化傳統,正式這種理性化傳統構成希臘內在品行,沒有理性化就沒有法律精神,沒有希臘理性精神,就沒有西方後來法律文化。
三、柏拉圖的法哲學思想
1. 三部曲
柏拉圖的著作包羅萬象,涉及現代人所有的知識領域,他也是人類偉大的導師,有人評價其著作:柏拉圖以罕見的程度將邏輯思維和抽象四的明辨從令人驚奇的詩意想像和探邃的思想情感結為一體,娓娓到來,形成了一道思想洪流。
其著作是理性與非理性,理性與思辯,邏輯與密度的結合體;其著作大多是對話式
柏拉圖的著作可看作是政治性的,他一生關注的是社會政治問題,是如何構件正義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在徘徊之中,在相對主義的迷茫中,為人們尋求一個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其著作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哲學性的是《理想國》、《政治家》、《法律》這三部著作
《理想國》:柏拉圖以正義為主線,探索主義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是如何構建、發展、維護的,如何培養、教育人、涉及到辨證法等
《政治家》(晚年):通過探索政治家治國的歷史探索唯一正當的統治方式。書中,他一方面堅持了《理想國》的基本邏輯、基本立場、積極從事理想、正義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的構建,仍然堅持賢人政治。另一方面,他又試圖超越理想國的理論框架,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必要性這種觀點。《政治家》構成了《理想國》與《法律》相過度的中間橋梁,說明他開始重視法治。
《法律》(最長)探索現實的國家的構建問題,探索一個社會如何在法律基礎上形成,建設和維護,在法律史上這是希臘的網路全書,是後世了解希臘法律制度的信息源、法律文化的信息源。
2. 正義論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批判正義是欠債還錢、勇敢、友誼、智者宣稱強者的利益。他明確認為正義是一種德行,是與善、智慧、勇敢、機智等道德想聯系的內在價值,是個人、社會、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准則。他認為作為個人德行與國家是一致的,可以由小看大,無論對個人、國家來講,他明確規定:正義是每一個人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情,各得其所。所謂不正義,是在國家之中每個人沒有辦法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角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從正義理論建立在社會分工、分層的基礎上。根據其思想一個理想的城邦由三部曲組成,統治者、輔助者、生產者。
他通過正義、對正義的探索形成哲學家的國王的途徑:哲學家運用其智慧,正義來治理國家;國王通過哲學教育運用智慧,正義來治理國家。
3. 正義的實施實現以來教育
柏拉圖:通過教育人才成為守法的公民
1) 正義論是構件社會秩序的根本價值標准,具有強烈現實性,指明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改革目標,柏拉圖的正義論把社會發展力挽狂瀾。
2) 柏拉圖根據「正義論」建立哲學家王國這種政治體系,創造「知識立國「,」技術治國「這是對於社會政治法律制度依次重大建構,是對人政治法律本性的深刻東西
3) 柏拉圖途明確提出正義是一種德行,是智慧、勇敢、機智等品德的統一體。
4) 具有重大缺陷,過於重視社會整體性,忽視個人性,過分突出集體主義,忽略個人主義,過分突出社會生活中道德性,忽略個人平等性,人的權利義務的並存,過分突出社會等級性,不平等性,而忽略個人平等性,等價性,過分突出先驗而忽視經驗性,因此柏拉圖具有分級、否定個人主義,平等主義傾向,具有極其濃厚集體主義國家主義傾向,在歷史上是典型的政治功利主義,在一定意義上具有集權主義。
4. 法律論
理想國中的法律思想,根據《理想國》中設計哲學家國王治理國家不需要法律,正義的執行不需要法律,靠的是哲學家的智慧。
1) 柏拉圖明確表示法律沒有包括最高尚的事物,因此無法推行正義。
2) 理想國是以道德作為根基的,在正義的社會秩序中,從具有道德,不需要法律,認為只要有了美德,即使缺少法律,人也可以依據美德制定出所需要的法律。
3) 對法律的認識是否理性,與理想國要求的理性是不同的
4) 統治者不需要法律,也不需要法律約束,用法律約束優秀之人的手腳,不僅是不恰當的,而且是無意義的,愚蠢的。
5) 在《理想國》中,正義的原則是國家的基本法,哲學家國王所依靠的首先是美德,而不需要依靠法律,美德是本,法律是末,本末不可以倒置,美德是社會的根基,精神支柱,法律是手段,工具,因此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實際上把法律與美德置於從屬地位。「尚律不如尚學,尚法不如尚智」
6) 立法根據全國人利益而非部分人利益,法律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幸福。
7) 一個社會沒有法院、法官不稱為社會,城邦不稱為城邦。
8) 柏拉圖認為,如果人們可以根據理性和神的思慧指導生活,社會就不需要法律,指揮次序與法律更有力量,理性是萬物的主宰,但在現實中,難找理性。第一的選擇即是法律次序,第二的是現實,法治的國家,是有法律的,混合的君主制,民主制的,但也是最自由最無法無天的,君主制容易導致獨裁,混合的君主制即是兩種集合。
5. 總結柏拉圖的思想:
1) 充滿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色彩,始終堅持社會根基是道,人類通過道德可以性完善,通過道德可以建立理性社會秩序,理性社會秩序可以實現正義,就此而言,柏拉圖最早系統構件了道德共和國,從而成為西方烏托邦思想源頭。
2) 柏拉圖法哲學核心是正義論,開啟西方源遠流長的正義論。
3) 徘徊在人治論與法治論之間,沒有擺脫這種思想困境,與希臘社會尤其是法律秩序有關,也與柏拉圖的思想邏輯,對法律性質、功能、使命的認識有關。
4) 晚年探討法治,重視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對亞里士多德有重大意義,構成其法哲學思想起點也促進西方哲學發展。
四、亞里士多德法哲學思想
代表作《政治學》、《雅典政治》、《尼可馬洛倫理學》
1. 亞里士多德現實主義方法論
在人類認識歷史上,有兩種基本認識路線,一種是經驗,實證的,傳統的,現實的,可稱之為經驗主義,另一種是理想的,浪漫的、烏托邦的,可以稱之為理性主義。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分別代表其中一種,柏拉圖是理性主義典型代表,亞里士多德是講演主義代表。在法哲學上,亞里士多德以經驗主義(現實主義)最為思想基礎,曾對人類知識體系作了第一次明確分類,他將科學分為:第一——哲學、物理學、應用性科學(實踐性),包括邏輯學,第二——詩學、修辭學、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學基本政治是應用性、實踐性的,必須以傳統現實主義為依據,以經驗方式研究,盡可能廣泛,有經驗材料,根據歷史記載,亞里士多德曾收集158個城邦的實證材料,分別協作每一個城邦的憲政研究。
2. 「人是城邦的動物」
1) 在歷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這一命題,這是對人之本性的認識,構成了亞里士多德現實主義法哲學的思想基礎。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就有社會本能,天生就具有自然合群的自然性情,具有樂意過社會生活的自然傾向,他說,人天生就願意過社會生活,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東西——人,在本性上脫離政治共同體。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東西——人,要麼為禽獸,要麼為神,要麼為匹夫,要麼為超人,人必須都在社會中生存,與一定社會共同體相關,因此,人是政治動物這一命題的首要含義是人的本性是社會性。
2) 第二層含義是「人是理性的道德動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唯一具有語言理性的動物,因此可辨別善惡是非,因此人具有倫理道德,如善惡,正是這些觀念,所以人超越其他動物或新的生命力,擺脫了野蠻性、蒙昧性。
3) 人是政治動物即指人是城邦的動物,人是生活在政治同體中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村莊、城邦是人類自然發展的的三個環節。
城邦的概念:
其人數足以維持自主生活的公民聯合體,追求善、德,重視城邦經濟性,也重視城邦政治性、倫理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作為公民政治共同體不僅為了經濟利益而建立的經濟實體,而且是政治實體,倫理實體,通過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政治機構運作,引導人們快樂自由生活,實現至上。
4) 「人是政治動物」,同時隱含人是法律性的動物,
A. 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通過法律,人們才能成為善兩的人,人一旦趨於完善就是優良動物,一旦脫離法律與正義,人就會墮落成為眼滿的動物。
B. 法律是城邦的支柱,法律是城邦的生命,是城邦安全的堡壘,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法律是人與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永恆之樹,不是可有可無的便利工具,正是因為法律才有善良生活與社會秩序。
3.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
1) 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是一種中道之權衡,正義是用來對待他人的,用來處理與人關系的。正義是人們實施正當行為和以正當方式希望擁有正當的東西,在此意義上,正義與法律完全一致,普遍正義就是合法的,正當的。他認為,正義是平等的,人類社會的平等有數量平等(算術平等,與比例平等,幾何平等),因此,兩類特殊正義,指對於比例平等是公配正義。他認為,分配正義指在社會共同體成員中進行婚姻、金錢、名譽財富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配的分配,他認為根據比例平等不同地位、身份到人類所擁有的合理正當分配,那些出身高貴對城邦做出出較大貢獻人,按比例比其他公民享有更多的金錢、榮譽、權利、財富。
A. 所謂分配正義,是分配的比例平等,所謂不正義,就是對比例平等的破壞。
B. 分配正義起點是平等,結果是不平等
C. 分配正義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是對社會制度利益的分配
D. 分配正義注重效益問題
2) 相對數量平等感是交換正義(矯正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是提供交、交易、交換中標准調整其中條件,這種交往具有算術關系,這種算術玻璃關系可以理解為一視同仁。一個人所享有的東西都比原來的東西多視為得,比原來少就是損失,這兩種有一中間狀態是對等,就是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交換正義就是利得與損失的中間狀態。他認為法律是這種一視同仁,法官的工作就是恢復平等,就使利得與損失的均衡,法官是通過刑罰或減少利得對受害人予以補償,違法得利者予以剝奪將非正義的平等恢復平等。
A. 矯正正義也是社會體制正義中一部分
B. 矯正正義就是指相同對待,一視同仁法律中平等原則
C. 出發點是社會中存在非正義、非正當、平等,結果是恢復原來的平等
D. 在歷史上,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非常明確將法律功能與平等聯系在一起,明確提出任務就是恢復平等
3) 亞里士多德提出公平。公平也是一種正義,但不同於正義,公平和正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善,但公平比正義更有力,是因為公平雖然就是正義。並非法律的正義,而是對法律的矯正,這實際上是將法律理解為法律救濟,法律衡平指當法律因其大原則太抽象而不能解決具體案件時對法律的救濟、補償,在法律史上,亞是比較早研究法律抽象化,普遍性、變動性,明確提出法官擁有一定主動性、靈活性,根據法律精神原則處理具體案件,提倡以公平彌補法律的一般性缺陷,以衡平救濟當事人,減輕當事人損失。法官要求較高法律智慧,能根據社會中情理處理有關問題。
4. 亞里士多德的法律觀
1) 法律是什麼?在《政治學》及其他著作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多樣的。
A.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他說法律有好有壞,或者合乎正義的或者不合乎正義的,要使事物合乎正義,需有毫不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是中道之權衡。法律是全邦人民進於善得的永久的制度,法律是正義的化身。
B. 法律是理性的,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奇和理智的體現。
C. 在《修辭學》,法律是一種約定、一種契約,不是臨時協定而是長期契約。
D. 提倡法律不是一種奴役,而是一種拯救,是人自由的根據,不是用來限制自由,而是為了保障維護實現自由。
E. 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是城邦安全的堡壘,法律就是社會控制方式。
2) 法律基本特徵
A. 法律是具有公正性,對統治者、被統治者一視同仁。
B. 普遍性,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
C. 法律具有權威性,是國家中最優良統治者。
D. 可變性,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立法方式制定出的成文法不是很周詳的,而是有缺陷的。必須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經驗進行變革,但這種變革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對法律的變革改進應該是極為不神聖的。
你可以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fb5b001000bj3.html,還有馮象寫的文章也有
Ⅲ 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1、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希臘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主要讓學生自己看書解決。2、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使用圖文材料,通過學生討論等方法解決。【教學重點】1、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2、
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學難點】1、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2、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知識梳理】一、雅典民主政治</b>(一)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和黑暗時代——閱讀即可 (二)城邦時代結合教材中自己解決的問題:時間、定義、特點、政體類型 (三)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促成了希臘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②以工商、航海為主,向海外殖民擴張(民主的經濟基礎,富有開拓、冒險精神)③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2、民主制形成的過程——可以概括掌握(1)從君主制到貴族制——貴族制確立、特點及作用(2)民主制度確立①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軌道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民主制③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3、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人民主權——政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輪番而治——就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
問題2
利用教材內容(大小字),論證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點(寫出幾個關鍵詞)。4、雅典民主制的內容(雅典民主制特徵的體現)——結合教材掌握三個機關的職責及其其他知識,並論證「基本特點」。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特徵的充分體現。5、雅典民主的進步性與局限性(1)進步性(意義):(2)局限性:(掌握要點即可)【思考與討論】1、雅典民主制的確立是個長期的過程,這反映了什麼歷史發展趨勢? 2、根據教材知識思考,雅典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證民主制的正常運作? 3、雅典民主政治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啟示?4、古希臘人留給後世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
【針對性練習】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巴達作為希臘最大的城邦,其面積也不過相當於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積相當於北京市的1/7,其他小邦則僅相當於中國一個鄉鎮的大小。
材料二 在希臘國土上,每一城邦都是獨立自治的主權國家,各邦之間一般是平等的鄰邦關系。
材料三 希臘半島80%是山地,適於農耕的土地很少,但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往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
材料四 (中國)戰國時期,各國相繼實行變法,力圖通過兼並戰爭來擴大自己的疆域。……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強大,結束了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Ⅳ 古希臘法的雅典的法律制度
雅典是古希臘社會的主要國家之一,是西方奴隸制國家的典型代表。
一、雅典「憲法」
雅典「憲法」與雅典民主政治緊密相連,是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政治斗爭,通過一毓的立法改革,逐步形成的。這些旨在推進民主政治的立法相當於以後的根本法,所以贏得了雅典「憲法」的稱號。
雅典「憲法」具有民主性,主要表現在:
(一)形式上承認公民的平等權利。
(二)民眾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享有廣泛職權。
(三)國家公職人員均由選舉產生,而且集體職務多於個人職務,凡屬於重大公務,均由集體決定,集體負責。
(四)由公民通過各種制度和措施直接維護民主制度。
二、財產法
雅典繁盛時期,私有制已相當發達,一切不動產(土地、房屋)和動產(牲畜、奴隸等)均可進行自由買賣。
三、債法
雅典的債法比較發達。債的來源分為兩種:因契約而產生之債和因損害而產生之債。
四、婚姻家庭法
雅典的婚姻關系還保留有買賣婚的痕跡。
一夫一妻僅對妻而言,夫可以公開納妾,丈夫還常常有女奴供他使用,夫與人通姦,法律並不幹涉。夫有權離棄其妻,妻若離婚,則必須向執政官提出申請書,由執政官審查批准,手續十分復雜。繼承權只給男子,遺產由嫡生子共同分配,長子取得的財產稍多。
五、刑法
在各類犯罪中,國事罪被視為最重的犯罪行為。施行的原則是:奴隸處罰肉體,自由民主要處罰財產或剝奪權利。
六、法院組織與訴訟法
雅典國家設立了許多專門性質的法院。這些法院無明確的審級關系,但有粗略分工。
Ⅳ 希臘和羅馬在法律方面對近代西方影響的區別
先要搞清楚希臘城邦時代實行奴隸制民主的只有以雅典為代表的幾個少數城邦,其它的如斯巴達實行的是奴隸制軍事化統治。以雅典為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主要有:①全體男性公民大會②「五百人議事會」③官員抽簽產生④陪審員抽簽產生⑤陶片放逐法。
後三條沒有研究不好說,但是公民大會和五百人議事會對於法國大革命前的三級議會制度有很好的啟蒙,古希臘時代鼓勵全體公民參政的政策對近代歐洲的投票制度有深遠影響,並且給了歐洲人在立法上相互制約的觀念。但是注意,這個影響是行政措施上的,而不是強制條令上的。
而到了羅馬時代,就向強制條令上發展了。西方法律界一向把羅馬法系當做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古羅馬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十二銅表法。而古羅馬又是古希臘文明的延續,所以可以說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制度對羅馬法律的形成起了很總要的影響。
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通俗一點就是怎麼保障你合法地擁有你自己賺來的錢。這里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1、羅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2、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訴訟權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
也就是說後世法律上關於起訴這一條在羅馬時代就可以找到例證,今天刑事罪犯要由檢察官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官審判審判、然後定罪,與古羅馬很像。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也就是國際私法的起源。
此外,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這個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補充: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Ⅵ 古風時期希臘城邦的立法是普遍現象嗎
立法實際上是古風時代希臘城邦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可以說是一場立法運動。城邦的體制——包括其政體在內——正式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下來。亞里士多德特別指出。
Ⅶ 簡述古希臘法的基本特徵
(1) 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整個希臘始終未能出現全境共同適用的法律制度,長期處於分立狀態;
(2) 成文法出現較早,有些還制訂得相當詳細完備,但與後來的羅馬法相比,卻大為遜色,缺乏完備、發達的法律體系;
(3) 從埃及和西亞鄰國的法律中吸取了經驗,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體系,對以後的羅馬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 缺少對法律條文或法理方面的深入研究,未能像羅馬法那樣,在理論上達到精闢的程度;
(5) 被推廣適用到各城邦在各地建立的殖民地中。
Ⅷ 古希臘立法權的來源和古代中國立法權的來源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傳統法制觀念的核心是刑,其職能主要是「繩頑警愚」內,是「防民之具」。在它的容指導下,中國古代法律重公權、輕私權,刑法居於各法之上,刑名法律之學是古代法學的代稱。
近代吸取西方經驗,法制觀念與權利觀念密切聯系,與此相適應的抽象獨立的人格、發達的契約關系、平等觀念等等,
在古代中國法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二)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三)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 (四)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
Ⅸ 希臘民主政治以及羅馬法的利弊得失
1.希臘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
希臘雅典「憲法」確立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達到「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其民主性主要表現在:
(1)初步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分權制度和權力制約機制。
(2)公民直接參政、議政和行使司法權。
(3)實行公職人員選舉制、任期制。
(4)有嚴格的監察彈劾制度。
雅典憲政制度的確立在當時的條件下確有積極意義,民主政治鼓勵了雅典公民多方面的積極性。公民在戰爭的嚴重關頭,以非凡的氣概保衛了祖國;他們積極從事工商業活動,使雅典一時成為海上貿易的中心;他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及自然科學方面都有許多極其重要的成就,使雅典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它作為奴隸主的憲政制度,必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
雅典「憲法」雖然賦予公民以參政、議政的平等權利,但實際上能夠參加民眾大會的只有18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婦女和異邦人無權參加,至於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奴隸更不必說。再者,雖然參加公民大會可以得到一點津貼,但是要求農民不顧農時,放下農活,每隔10天左右就前往雅典城開一天會,實際上也不可能。據歷史學家統計,在雅典全盛時期,參加公民會議的公民僅佔全體公民的1/10.這個經常只有少數人參加的民眾大會,行使的立法權也是有限的。公民在會議上雖然有權提出法案,但是如果經審判委員會判決與雅典基本法相抵觸,不但法案違法,且提案人也要負法律責任受到重罰。在梭倫時代,雅典的公民權對新移入的外邦人是開放的,而到了伯里克利時代,公民權卻恢復舊法,規定「其父母皆為雅典人者,始能為雅典人」,且法律具有追溯既往的效力,執行嚴格。可見,就雅典的民主制來說,雖然雅典公民范圍內的民主權擴大了,卻未能避免狹隘的城邦主義的思想束縛,雅典的公民權卻愈來愈受嚴格的限制了。
盡管如此,雅典「民主政治」對於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發生、發展確實產生了巨大影響。「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前404年)後,希臘的城邦制度的社會基礎受到嚴重破壞,雅典奴隸制的「民主政治」瀕於破產。
2.羅馬法的利弊得失
羅馬法為其本質所規定,能夠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促進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推動了資產階級統一國家法制的客觀進程。
中世紀後期,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為調整層出不窮的民事法律關系,他們從羅馬法中找到了現成的法律形式,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先後在各國取得勝利,建立統一的法製成為迫切的需要。1804年,一部統一的、反映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法國民法典》產生了。這個法典的藍本就是羅馬法(《法學階梯》),它對維護、鞏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秩序,對法國及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瑞士、丹麥、義大利、希臘等國仿效《法國民法典》,制定了本國的民法典,甚至英美法系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由此可見羅馬法對資產階級統一法制的重大影響。
總之,羅馬法對後世法律,不管在原則還是制度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羅馬法的復興直接促成了大陸法系的形成,使大陸法系始終體現著羅馬法的主要精神。此外,羅馬法對英國法中的衡平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羅馬法可以被稱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共同的歷史淵源,只是羅馬法對大陸法系的影響要大於英美法系。
Ⅹ 古希臘刑法是什麼
你好,古希臘並沒有成文的流傳下來的刑法典。古希臘是不完全邦聯制的城邦國版家組成體,我們比權較了解的城邦有 雅典、斯巴達、特洛伊等。古希臘的法律文明比較其政治文明來說,是很少很少的,在這些城邦中,有的是民主制,有的是寡頭政治,有的是君王制,甚至斯巴達城一度是雙王制,由於公民權利和私法領域的發達,希臘城邦中公民素質都比較高尚,對於賤民的權益,城邦向來不做保障,基本是人為立法,沒有成文的穩定的刑法典,也就是說,貴族或者元老院想判什麼刑法,就處以什麼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