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印章

道德經印章

發布時間: 2022-01-04 06:47:48

⑴ 任法融書法右上角的蓋章是什麼章子

任法融,俗名任志剛,漢族,1936年生於甘肅天水,幼承家學,熟讀經史子集,深諳儒釋道思想。14歲時出家,師從王嗣琳道長,宗奉全真龍門派,1955年夏開始掛單樓觀台,後任監院,一生研道弘道,1986年起任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1995年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2005年起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著有《道德經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黃帝陰符黃石公素書釋義》、《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訣》等,在文化界尤其是道教界享有盛譽。
那個叫起首章,又叫閑章,一般和作品後面的章子相搭配使用,如果後面的是陰文的話,前面的要陽文篆刻,後面的是方形的話,前面的就要是異形的。一般作品只用兩枚,但要是橫幅大尺寸(四尺以上,136X78CM)也可以用多款閑章,落款章一幅作品只用一枚。
古人刻印,由於習慣、章法等的需要,形成了約定成俗的獨特的規則,即:
1.名章印要加「印」字,如兩個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三字章;三個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四字章。
2.古人一般除名字外還有字型大小,刻字型大小印章時無「印」字。
如兩個字的字型大小無「印」字,就是二字章;三個字的字型大小無「印」字,就是三字章,等等。
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單姓氏的成為二字印,復姓的成為三字印。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3.為了印面的布局和構圖的需要,採取的變通的方法形成了字數不等的印章。

⑵ 荊鴻的荊鴻:

1946年生於山東煙台,漢族人,著名篆刻藝術家、姓名學家、書畫家和作家。從藝40餘年,12歲開始篆刻,先後師從郭沫若、藍菊蓀、宗白華、臧克家、趙阜、吳蘭英等名家。曾為郭沫若、茅盾、巴金、歐陽山、關山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等多位名人篆刻。原為《遼寧日報》編輯,現任廣東省文化學會副主席、廣東省書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他實踐「行萬里路、收萬種姓、刻萬家印」的藝術追求,在廣州設立了全世界首家姓氏博物館、圖騰博物館。並在廣州市番禺區創建荊鴻藝術館。
荊鴻是中國第一個「個人硬筆書法展」舉辦者,是全國第一個出版硬筆書法字典的作者,其著作有20餘部。是有史以來最大篆刻作品的作者,同時也是我國最具創新精神和卓越藝術成就的篆刻大師。1994年4月16日,他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將老子的《道德經》全文創作篆刻成1109枚印章轟動全國藝術界、為中國篆刻史寫下燦爛輝煌的一頁,1998年6月到1999年2月荊鴻先生用了八個半月時間,將1109枚印章、老子的《道德經》全文放大篆刻在福建漳州33米高、18米寬的雲洞岩上,創造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雲洞岩摩崖篆刻」。
荊鴻對宗教藝術、風水學、易經頗有研究,先後設計並出資修建蓬萊百神宮、旅順 山海經宮、營口中國古代軍事展宮,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2008年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荊鴻老師不僅在篆刻方面造詣頗深,而且在丹青繪畫方面亦是大家。 荊鴻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調到遼寧日報社當副刊編輯的。那時候愛好文學的青年人如過江之鯽,大批圍繞在他的身邊,他如同教父指點江山。當時他扶植了很多文學青年,卻不見他培養一個篆刻的學生。及至三十年後,我在番禺與他相見時,卻看到了他的滿桌的金石弟子。這些弟子們紛紛前來給他敬酒,那是一份虔誠的感激與祝福。
其間,在其徒弟中有一個侏儒,他叫大石(荊鴻老師送他的名字),討飯討到了荊鴻在廣州的刻印社門口。或許由於他是山東人,也或許是因為他的目光中透出了金石之緣,荊鴻老師把他請到屋子裡,問他想不想過來學藝。大石瞪著好大一雙眼睛,想了半天還沒想明白,他說他要回去想想,兩天後再給答復。結果,他兩天後來了。
說到這件事時,荊鴻老師卻並未表白自己的功勞,面部依然漾盪著微笑說,是一種緣分。
平和,是一種性格抑或是一種境界?年輕時的荊鴻平和,不喜歡言語,年老的荊鴻依然這般平和而寡言。他現在擁有了財富,這份財富是物質上與精神上的雙重財富。
然而,有誰能想到,他是由東北的一個省級黨報的資深編輯,漂泊三年在路上,從而成就了一段篆刻藝術家的傳奇。
一路上,他與妻子風風雨雨中經歷無數的艱辛,卻怎麼也沒有改變一如既往的平和。甚至說到傷心處,他的聲音也是平和而綿軟的。倒是他的妻子會以激動的音調真實傳遞出歲月對於他們的不公平。
由資深編輯,到一位蜚聲海內外的嶺南篆刻藝術家,這其間不僅有著人生的跌宕歲月,更有著一個靈魂的深度鍛造。已然花甲的荊鴻看上去還是如同年輕時候那般,微笑如佛。
果然,他的平和與佛有緣。靜下來翻讀荊鴻這幾年出版的四部書中,有一部《金剛經心得》。這是經他翻譯的金剛經。星雲大師為本書題辭「心懷度眾慈悲願,佛光普照五大洲」。
荊鴻對國學也有研究。他的篆刻藝術正是建立在這種深刻的研究與認知上。因而,他的篆刻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他出版的篆刻藝術《三字經》。這部經典,是他用篆刻印章刻下來的。這個想法就是獨特的,更為獨特的,是他根據內容而設計的印章。比如,「人之初」這方印,就刻得渾厚而天然,
有種遠古的拙樸之感;而「性本善」這個印,便筆致清雅,刀法挺秀。讓你感覺不到一絲的彎屈或扭曲;「養不教,父之過」這個方正之印分為兩部分,每部分三個字,分別用陰刻陽刻相區別,字與字之間的結構方面,不僅外形關系極具古樸審美意義,內在的意義更具耐人尋味之處。篆刻家的匠心足夠揣摸的了。
他的另一部篆刻專著《藏書印》則是他對於東方文化與閱讀心理的精妙傳遞。「巴金贈書」印,小而樸拙,且四個邊角皆有破邊,取通達之意?一下子就能讓我聯想到這位矮小清瘦的文壇巨人的神態來,他曾經在一幅他的速寫上簽名:「巴金:一個小老頭」;臧克家的藏書印也形肖神似,靈性盈動;還有作家石灣的印,那個「灣」字刻得九曲回腸。
荊鴻始終在執著的探求或執拗的實踐之中前行,他刻了約2萬方的印章,
鋪開來會是一片驚心動魄的海洋。 《鎮宅印》《夫妻印》《啟運印》

⑶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版本

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未出現之前,眾多的《道德經》舊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與《老子指歸》流傳最廣。近人朱謙之認為:王本 屬文人系統,一般為學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間系統,文句簡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據李道純稱: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長。③朱謙之又說注本有北方傳本與南方傳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發現的六朝唐寫本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則以日本奈良聖語藏鐮倉舊抄 卷子殘本及東北大學教授武內義雄所藏室町時代抄本為代表。北方本優於南方本。

⑷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翻譯

你要寫出是哪句呀 不然怎麼給你翻譯......

⑸ 老子公章句就是道德經么 有多少篇

《老子河上公章句》舊題西漢河上公作。《正統道藏》本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 河上公不知何許人。通行的《道德經》版本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詳細解釋請看http://ke..com/view/980638.htm

⑹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經注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⑺ 這個印章里的字是什麼意思

這是個篆字方章,正過來看,從上向下,從右向左,是:「和光同塵」四個篆字。

和光同塵,漢語成語,意思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出處老子《道德經》。

和光同塵

⑻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釋義

河上公注本文字簡明,清晰精確,有相當濃厚的養生思想,反映了西漢社會尚黃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復講「自愛其身,以寶精氣」(七十二章);「治身者當愛精氣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 久視之道」(同上);「愛精重施,髓滿骨強」(一章),「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別強調了寶精愛氣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還以「去六情」、「損情去欲」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認為:得道之人,損情 去欲,五內清靜,至於虛極(六十章); 治身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十一章);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就能 無所不施,無所不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門戶(一章)。 河上注將治身與治國相結合,主張身國同一。以人君作為養生之道的施教對象,把 養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術聯系起來。它說,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十 章); 聖人治國與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神不勞,治國民不擾(四十四章);治 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六十章);治國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當愛精氣,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則推而廣之,擴充到治國當中,則國無不治;反過來說, 把治國的道理運用於治身,則身無不治。身與國是相通的,清靜無為、知足儉嗇是二者 共同的原則。這是對老子原有思想的發揮,後世道教徒解老時也繼承了這一觀點。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穀神不死」稱: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六章)。 注「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稱: 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漢黃老思想的特徵。

⑼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有多少人校注過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⑽ 道教張天師曾經用過的木印章值大少人民幣

是東漢的張陵,也就是世稱的張天師.道教創始人
張道陵字輔漢,是張良的八世孫。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鬍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綉並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雲籠罩在房子上,紫氣彌漫在庭院中。房間里光華如有日月照耀,並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久久不散。
鶴鳴山開創道教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後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廣傳道術,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龍虎山(12張)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在鶴鳴山把道傳下去,自稱太上老君於正月十五日降臨,親手授給他《洞極經》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斬邪劍兩把,還有二儀交泰冠、驅邪帔風、通天至簡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後,向老君匯報。信徒們都信以為真,到處傳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傳開了。 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張道陵帶著弟子王長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帥」,使青城山得以安靜,山民安居樂業,並紛紛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張道陵為代天行道之師,即「張天師」,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稱為「天師道」。張道陵在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卷,闡明「天師道」的微言奧義,成為教眾的行動綱領,又尊奉老子為教祖,《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又作了《老子想爾注》,他宣稱,人君用「道意」來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而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義,便可長久,並以「佐國扶命,養育群生」為最高目標。張道陵為了鞏固天師道地盤,把已經控制的教區,劃分為二十四個傳教點,以鶴鳴山為中心傳教點,依次向四面八方擴延。歷史上稱為「二十四治」(治就是傳教點)。張道陵還遙置了「北斗治」,它雖為虛設,卻以此作為他當年在北邙山隱居修道成功的紀念。
一代張天師張道陵雕像
張道陵為了嚴密組織紀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他規定凡教眾需交五斗米供齋醮使用,這就是後來稱為的「五斗米道」。還規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祭其它的神,更不準胡亂行祭。另外,規定教民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鬥,不準欺詐世人。張道陵「五斗米道」規定:天師為全教區最高領導;初入道的稱為鬼卒;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鬼吏和姦令;信仰確立並能講授《道德經》的稱為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區的各項教務工作,直屬天師領導,對天師負責。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導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於五斗米道傳道紀律嚴密,教風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熱點內容
婚姻法實施40年宣傳總結 發布:2025-05-03 07:07:00 瀏覽:238
港版國安立法美國 發布:2025-05-03 07:05:49 瀏覽:681
法院考寫作 發布:2025-05-03 07:03:18 瀏覽:663
招標代理商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3 06:55:10 瀏覽:65
法院復工h 發布:2025-05-03 06:47:32 瀏覽:49
滕州寧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3 06:43:15 瀏覽:71
法官入額後怎麼定級 發布:2025-05-03 06:19:02 瀏覽:492
辦法和條例的區別 發布:2025-05-03 06:19:01 瀏覽:841
鳳縣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3 06:14:47 瀏覽:701
法院聯系電話 發布:2025-05-03 06:04:13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