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詠道德經
㈠ 道經中關於修身養性之道 道經原文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葯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喂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辜,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㈡ 道教最厲害的經文
《太上感應篇》原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縠,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材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葯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當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老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旡。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㈢ 道德經怎麼背能很快的記住
從實踐中我得出結論,要想有效地背誦,最好是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一、先通讀,先理解再背誦。因為道德經的語言是先秦時代的語言,很多詞句的意義與現在已經大不相同。比如「五味令人口爽」,「爽」是「敗壞」的意思,而不是現在的「爽快、舒服」的意思。所以,如果不先理解、琢磨、唅詠一下每一句話的意義,聽起來的時候就會像聽不懂的一門外語一般,事倍功半。
二、不貪多,一句一句來。《道德經》基本上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大段誦讀,除非你有極好的記憶力,否則,很難記住。可以背過一句,再背下一句,然後兩句聯背,再背第三句,背過第三句,再從第一句背起,如此反復。一章內容,很快就會背過。
三、適當聯想,打通記憶關節。如第54章中「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天下觀天下」一節,可以先記住這么幾個層次:身、家、鄉、國、天下,然後鋪敘開來,十分容易記住。
四、初背過後,聽而鞏固。現在手機很方便,把音頻拷貝到手機的內存卡上,設定為單曲重復,無論是走路、騎車、吃飯,只要是不說話,都可以聽。通過聽,對大腦產生刺激,增強記憶效果。不要擔心「一心不能二用」,按照心理學中記憶的分配功能,邊走路邊聽,或者邊吃飯邊聽,都沒有問題。
《道德經》共81章,我的計劃是用兩個月的時間熟背。照目前的進度來看,問題應該不大。
㈣ 可以清心的佛經或者道家的,最好出名點。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時佛游於靡勝國。度河津見中大沫聚隨水流。即告比丘言。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隨水流。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沫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色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適起一泡即滅。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泡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知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病但結但偽但瘡。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痛之性無有強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熱日中之炎。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炎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是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想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人求良材擔斧入林。見大芭蕉鴻直不曲。因斷其本斬其末劈其葉。理分分[利-禾+皮]而解之。中了無心何有牢固。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非有虛無不實速消歸盡。所以者何。彼芭蕉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知。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行之性無有強。
譬如比丘幻師與幻弟子於四衢道大人眾中。現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馬車乘步從。目士見之觀視省察。即知不有虛無不實無形化盡。所以者何。幻無強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識去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觀。其不有虛無不實。但淫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所以者何。識之性無有強。
於是佛說偈言
沫聚喻於色痛如水中泡
想譬熱時炎行為若芭蕉
夫幻喻如識諸佛說若此
當為觀是要熟省而思惟
空虛之為審不睹其有常
欲見陰當爾真智說皆然
三事斷絕時知身無所直
命氣溫燸識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卧地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但幻而愚貪
心心為無安亦無有牢強
知五陰如此比丘宜精勤
是以當晝夜自覺念正智
受行寂滅道行除最安樂
佛說如是比丘聞皆歡喜。
㈤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譯 急啊
魏晉士人軼事四則
1、《王子猷雪夜訪戴》譯文
王徽之字子猷,棄官後住在山陰,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覺醒來,打開房門,命僕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裡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門前卻不上前敲門就又返回了。有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王子猷回答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現在興盡就返回家,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
2、《賓主無愧色》譯文
張玄與王建武先前不曾相識,後來兩人在范寧家相遇,范寧叫兩人在一起交談。張玄於是整理衣襟端正坐好,王建武仔細看了張玄好一會兒,卻不答話。張玄大失所望,就要離去。范寧竭力說明挽留張玄。張玄最終還是不肯住下。范寧是王建武的舅舅,於是對王建武說:「張玄是吳中讀書人的佼佼者,被時人所賞識,才來到這里,這個人深不可測。」王建武笑著回答說:「張玄如果想認識我,自然應該會到我這里來。」范寧騎上快馬迅速告訴張玄,張玄於是重整裝束來到王建武那裡。兩人舉杯對飲,說話間沒有愧色。
3、《阮籍不拘禮法》譯文
阮籍秉性極孝,母親去世時,他正在和別人下圍棋,對方(聽說阮籍的母親去世)要求終止這盤棋,阮籍卻要留著這盤棋一賭輸贏。接著飲酒兩斗,大聲一號,吐血幾升。等到母親快要下葬時,吃了一隻蒸熟的小豬,喝了兩斗酒,然後與母親作最後的訣別,一直到說不出話,大聲一號,於是又吐血幾升,過度哀傷,形體消瘦,幾乎到了沒命的地步。阮籍又能夠用青眼和白眼看人,見到拘於俗禮的人,就用白眼對待他。等到嵇喜來安慰他時,阮籍用白眼對待,嵇喜十分不高興的回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後,就帶著酒夾著琴去拜訪他,阮籍高興,就用青眼對待嵇康。因此,拘於禮法的人都十分恨他。
阮籍的嫂嫂准備回娘家,阮籍與嫂嫂相見並與嫂嫂告別。有人譏笑他的這種做法,阮籍說:「這些俗禮難道是為我設的嗎?」鄰居家有個美貌少婦,在櫃台前賣酒。阮籍曾前去買酒喝,喝醉了,就睡在這個美貌少婦的旁邊。阮籍自己已然不知避嫌,少婦的丈夫了解(阮籍的行為),也就不起什麼疑心。兵家的女兒有才氣且有姿色,還沒有出嫁就死了。阮籍不知道她的父親和哥哥,徑直前往她家哭泣,發泄盡自己心中的悲哀才回來。那種外表坦盪內心純朴的人,都是這種情況。
4、《王羲之愛鵝》譯文
王羲之生性喜愛鵝,會稽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鵝,叫得好聽,王羲之想把它買來卻沒有買到,就帶著親友動身前去觀看。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嘆息了一整天。又有山陰的一個道士,養了些好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裡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高高興興的抄寫完《道德經》,就用籠子裝著鵝回來了,覺得很快樂。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他曾經到他的一個下人家,看到一幾案平滑干凈,於是就在上面寫字,這些字一半楷書一半草書。這些字後來被這個下人的父親誤颳去了,這個下人連著懊惱了好幾天。他又曾經在蕺山看見一個老婦人,拿著一把六角扇在叫買。王羲之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些不高興,王羲之於是對老婦人說:「只要說是王右軍書寫的,就可以賣得一百錢了。」老婦人照此一說,許多人都爭著來買這把扇子。又一天,老婦人又拿著一把扇子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這樣啊!
山中與斐秀才迪書
現在正是農歷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溫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著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裡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鍾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於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草地,麥田裡雉鳥在清晨嗚叫,這些景色離現在不遠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邀請你當作閑事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為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托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
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大丈夫哪個沒有奔走天下、安邦定國的遠大志向?我和宗袞在兩年之間,會面了又離別,離別了又會面,這當中來來去去所經歷的路程,總共有三萬里。為什麼說有這么長的路程呢?去年春天,我們兩人在京城相會,當時我去桂林,宗袞去滑台;今年秋天,我們竟然料想不到又在桂林相會;過了沒多久,宗袞因為國事的緣故又回到滑台。坐船坐車,來來往往,哪裡只止三萬里呢?人的一生有多久?剛聚在一起,突然間又要分別,象這樣相距遙遠,更何況像這樣的知己朋友極難遇上,還有什麼好說的!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誌,則仆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亘,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於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袞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會於桂林;居無何,又歸滑台,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敻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時間正值十一月,我們幾個朋友出城到野外為宗袞餞行。秋天的天空潔凈無雜物,像是俯向紅色的山崖。再加上萬重高山聳立,像從平地上突起。山像鐵那麼黑,像筆鋒那麼尖。又有陽江、桂江,從軍城旁流過,向南流淌,噴薄進入大海,浸潤著海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處在朝廷的那些官員們,哪裡知道遙遠的邊地還有這么美好的山水?山水既是這樣,人也是這樣,都充滿情趣。宗袞面對此情此景,與我分手。忘記我還是可以的,怎麼能忘掉這美好的山水啊!
召公諫厲王弭謗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於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還嚴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開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晏子使楚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子辭千金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嘆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了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用千金與市租)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辭謝道:「我的家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並以此救濟百姓,您的賞賜夠豐厚了,我的家不貧窮啊。我聽人這樣說,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然後散發給百姓,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卻不散發給百姓,這是用筐篋收藏財物歸為己有,仁義之人是不這樣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賞,在朝外,取得君主賞賜不能與士人共享而得罪他們,死後財物轉為別人所有,這是為家臣蓄積財物,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衣穿,有飯吃,(只要)心裡滿足就可以免於(一切)憂患。」
齊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們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並沒有推辭,你推辭不接受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人這樣說,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想來這是管仲的錯,是我的對吧?因此再次拜謝而不能接。」
學記3則
1.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2.大學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礙學習的事未發生之前加以禁止,這叫作預防;在適當的時候施教,這叫作及時;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這叫作順應;讓學生互相觀察學習而得到益處,這叫作觀摩。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禁止,就會遇到抵觸,難以克服;錯過時機以後才去學習,雖然勤苦,也難有成就;雜亂無章地施教而不順應事理,就會使教學受到破壞,混亂無緒而無法整頓;單獨學習而沒有朋友互相切磋,就會孤陋寡聞;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會使學生違背師長的教誨;輕慢邪僻的言行會使學生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3.讀書的人有四種易犯的過失,老師必須了解。人們學習的時候,有時缺點在於學得過多,有時缺點在於學得過少,有時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時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了。這四種缺點,是由於學習的人心理各有不同。知道了他們的想法,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補救他們的過失。當教師的,就是要發展他們的優點而補救他們的過失啊。
㈥ 我要道教祈福經文(給自己用的),最好再給我些別的道教經文,(內容不限)。
基本上所有的經文,不論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都具有消災延壽祈福的功效。
㈦ 劉勰文心雕龍中情採的古文譯文
(一)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1,非采而何2?夫水性虛而淪漪結3,木體實而花萼振4:文附質也5。虎豹無文6,則鞟同犬羊7;犀兕有皮8,而色資丹漆9:質待文也10。若乃綜述性靈11,敷寫器象12,鏤心鳥跡之中13,織辭魚網之上14,其為彪炳15,縟采名矣16。故立文之道17,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18;二曰聲文,五音是也19;三曰情文,五性是也20。五色雜而成黼黻21,五音比而成《韶》、《夏》22,五情發而為辭章23,神理之數也24。《孝經》垂典25,喪「言不文」26;故知君子常言27,未嘗質也28。老子疾偽29,故稱「美言不信」30;而五千精妙31,則非棄美矣。莊周雲32「辯雕萬物」33,謂藻飾也34。韓非雲35「艷采辯說」36,謂綺麗也37。綺麗以艷說,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於斯極矣。研味《李》、《老》38,則知文質附乎性情39;詳覽《庄》、《韓》,則見華實過乎淫侈40。若擇源於涇渭之流41,按轡於邪正之路42,亦可以馭文采矣。夫鉛黛所以飾容43,而盼倩生於淑姿44;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45。故情者46,文之經;辭者,理之緯47。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48。
〔譯文〕
古代聖賢的著作,都叫做「文章」,這不是由於它們都具有文采嗎?虛柔的水可以產生波紋,堅實的樹木便能開放花朵:可見文采必須依附於特定的實物。虎豹皮毛如果沒有花紋,就看不出它們和犬羊的皮有什麼區別;犀牛的皮雖有用,但還須塗上丹漆才美觀:可見物體的實質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於抒寫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繪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後組織成辭句寫在紙上;其所以能夠光輝燦爛,就因為文采繁茂的原故。所以,文學藝術創作的道路有三種:第一是表形的創作,是依靠各種不同顏色而成的;第二是表聲的創作,是依靠各種不同的聲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創作,是依靠各種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種顏色互相錯雜,就構成鮮艷的花紋;各種聲音互相調和,就構成動聽的樂章;各種性情表達出來,就構成優美的作品。這是自然的道理所決定了的。如《孝經》教導後人:「哀悼父母的話,不需要什麼文采。」由此可見,人們平時說話不是不要文採的。又如老子反對虛偽,所以說:「華麗的語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寫的《道德經》五千言,卻是非常美妙的;可見他對華美的文采並不一概反對。此外,莊子也曾說過「用巧妙的言辭來描繪萬事萬物」,這是講辭採的修飾。韓非又曾說過「巧妙的議論多麼華麗」,這是說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議論,修飾得很巧妙的描寫,文章的變化這就達於極點了。體會《孝經》、《老子》等書中的話,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於作者的情感的;細看《莊子》、《韓非子》等書中的話,就明白作品的華麗是過分淫侈了。如果能夠在清流與濁流之間加以適當的選擇,在邪道與正路面前從容考慮,也就可以在文學創作中適當地駕馭文采了。但是紅粉和青黛只能裝飾一下人的外容,妍媚的情態卻只能從人固有的美麗姿容中產生出來。文采也只能修飾一下語言,文章的巧妙華麗都以它的思想內容為基礎。所以思想內容猶如文辭的經線,文辭好比是內容的緯線;必須首先確定了經線,然後才能織上緯線。所以寫文章也要首先確定內容,然後才能產生通暢的文辭:這就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原則。
〔注釋〕
1文章:《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何晏註:「章,明也;文,彩。形質著見,可以耳目循。」
2采:文采。本篇多用以泛指藝術形式。
3性:性質,特徵。淪漪(lúnyī倫一):水的波紋。
4萼(è餓):花朵下的綠片。
5文:即采。質:即情。這句說明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的一個方面。
6文:這里指虎豹皮毛的花紋。
7鞟(kuò擴)同犬羊:《論語·顏淵》:「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
8犀兕(xīsì西寺):都是似牛的野獸(犀是雄的,兕是雌的),皮堅韌,可制鎧甲。
9資:憑借。
10質待文:這說明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的又一個方面。
11綜:交織,這里是加以組織的意思。性靈:指人的思想感情。
12敷寫:即描寫。敷,鋪陳。
13鏤(lòu漏)心:精心推敲。鏤:雕刻。鳥跡:指文字。相傳黃帝時的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發而造文字。(見許慎《說文解字序》)
14織辭:編織文辭。魚網:指紙。《後漢書·蔡倫傳》說蔡倫開始用樹皮、魚網等造紙。
15彪炳:光彩鮮明。
16縟(rù入):繁盛。名:《釋名·釋言語》:「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
17道:道路,途徑。
18五色:青、黃、赤、白、黑,指作品的形象描寫。《詮賦》:「寫物圖貌,蔚似雕畫。」《物色》:「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19五音:宮、商、角、徵(zhǐ止)、羽,指作品的聲韻。包括《樂府》篇「聲為樂體」、「詩聲曰歌」的「聲」,和《聲律》篇講的宮商聲韻。
20五性:指從心、肝、脾、肺、腎產生出來的五種性情。晉代晉灼《漢書音義》說:「肝性靜」,「心性躁」,「脾性力」,「肺性堅」,「腎性智」。(《漢書·翼奉傳》注引)這里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21黼黻(fǔfú斧扶):古代禮服上的花紋。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兩個「己」字形。
22比:綴輯。《韶(sháo勺)》:舜時的樂名。《夏》:禹時的樂名。
23情:當作「性」。
24神理:神妙的道理。從《文心雕龍》全書多次所用「神理」一詞的意義來看,所謂神妙的道理,就是《原道》篇所說的「自然之道」。數:定數。
25《孝經》:孔門後學所著儒家「十三經」之一。垂:留傳下來。典:法度。
26「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話不應有文采。《孝經·喪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yī以),禮無容,言不文。」
27常言:指不是哀傷父母的話。
28未嘗質:並不朴質。
29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八十一章,亦稱《道德經》。疾:憎惡。
30美言不信:這是《老子》最後一章中的話,是針對某些虛華不實的文辭說的。
31五千:即《道德經》,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32莊周:即莊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著有《莊子》。
33辯:巧言。《莊子·天道》:「辯雖雕萬物,不自說(悅)也。」
34藻:辭藻。
35韓非: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著有《韓非子》。
36采:當作「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不謀治強之功,而艷乎辯說文麗之聲,是卻有術之士,而任壞屋折弓也。」
37綺(qǐ起):有花紋的絲織品。
38《李》:當作《孝》,指《孝經》。《老》:指《老子》。
39文質:本指形式和內容,這里是復詞偏義,只指形式。
40華實:也是復詞偏義,這里只指華。淫:過分。
41涇、渭:涇水和渭水,一清一濁,二水會合於陝西高陵縣。這里用以喻「文質附乎性情」和「華實過乎淫侈」兩種創作傾向。
42轡(pèi配):馬韁繩。
43鉛:鉛粉;黛(dài代):古代女子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
44盼:美目。倩(qiàn欠):動人的笑貌。《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淑:美好。
45情性:指作品中所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46情:這里泛指作品內容。
47理:和上句「情」字意義相近。
48本源:根本,這里指文學創作的根本原理。
(二)
昔詩人什篇1,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2,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3,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4: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5,心非鬱陶6,苟馳誇飾7,鬻聲釣世8: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9。而後之作者,采濫忽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制日疏10,逐文之篇愈盛11。故有志深軒冕12,而泛詠皋壤13;心纏幾務14,而虛述人外15。真宰弗存16,翩其反矣17。夫桃李不言而成蹊18,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19,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征20?
〔譯文〕
從前《詩經》的作者所寫的詩歌,是為了表達思想情感而寫成的;後代辭賦家所寫的作品,則是為了寫作而捏造出情感來的。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因為像《詩經》中《國風》、《小雅》等篇的產生,就是由於作者內心充滿了憂憤,才通過詩歌來表達這種感情,用以規勸當時的執政者:這就是為了表達思想情感而寫文章的。後來的辭賦家們,本來心裡沒有什麼愁思哀感,卻勉強誇大其辭,沽名釣譽:這就是為了寫文章而捏造情感。為了表達情感而寫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辭精練而內容真實;僅僅為了寫作而勉強寫成的文章,就往往是過分華麗而內容雜亂空泛。但是後代的作家,大都愛好虛華而輕視真實,拋棄古代的《詩經》,而向辭賦學習。於是,抒寫情志的作品日漸稀少,僅僅追求文採的作品越來越多。有的人內心裡深深懷念著高官厚祿,卻滿口歌頌著山林的隱居生活;有的人骨子裡對人間名利關心之至,卻虛情假意地來抒發塵世之外的情趣。既沒有真實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寫了。古人曾說:「桃樹李樹不用開口,就有許多來來往往的人在樹下走出路來。」那是因為樹上有果實的原故。古書上又曾說過:「男子種的蘭花即使好看,卻沒有香味。」那是因為男子缺乏真誠細致的感情。像花草樹木這樣微小的東西還要依靠情感,憑借著果實;何況人們寫作文章,那就更應該以抒寫情志為根本。如果作家所寫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這種作品又有什麼意義呢?
〔注釋〕
1詩人:《詩經》的作者,同時也指能繼承《詩經》優良傳統的作家。什:詩篇。
2辭人:辭賦家,同時也指某些具有漢賦鋪陳辭藻的特點的作家。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3《風》、《雅》:指《詩經》中的《國風》、《小雅》等代表作品。
4諷:婉言規勸。上:指統治者。
5諸子:這里指漢以後的辭賦家。
6鬱陶(yáo搖):憂思郁積。《楚辭·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王逸註:「憤念蓄積盈胸臆也。」(《文選》卷三十二)
7苟:姑且,勉強。
8鬻(yù玉):賣。聲:名聲。釣:騙取。
9濫:不切實。
10體:體現。制:作品。
11逐文:單純地追求文采。逐:追逐。
12軒冕(miǎn免):指高級官位。軒:有屏藩的車。冕:禮冠。
13皋(gāo高)壤:水邊地,指山野隱居的地方。
14心纏幾務: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幾務:即機務,指政事。
15人外:指塵世之外。
16宰:主,這里指作者的內心。
17翩(piān篇):疾飛。《詩經·小雅,角弓》:「翩其反矣。」鄭註:「翩然而反。」
18「桃李不言」句:這是古代民謠。《史記·李將軍列傳贊》中引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
19男子樹蘭:《淮南子·繆稱訓》:「男子樹蘭,美而不芳。」芳:花的香氣。這個說法當然不可信,劉勰借用此話是意在強調真實感情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
20征:證驗。
(三)
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經1;采濫辭詭2,則心理愈翳3。固知翠綸桂餌4,反所以失魚。「言隱榮華」5,殆謂此也6。是以「衣錦褧衣」7,惡文太章8;《賁》象窮白9,貴乎反本。夫能設謨以位理10,擬地以置心11;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摛藻12;使文不滅質13,博不溺心14;正采耀乎朱藍15,間色屏於紅紫16:乃可謂雕琢其章17,彬彬君子矣18。
〔譯文〕
因此,寫文章時運用辭藻,目的是要講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怪異,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然模糊不清。這就好比釣魚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釣繩,用肉桂做魚食,反而釣不到魚。《莊子·齊物論》中說「言辭的涵義被過繁的文采所掩蓋了」,指的大約就是這類事情。《詩經·衛風·碩人》說「穿了錦綉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這就是因為不願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講文飾的《賁卦》,最終還是以白色為正,可見采飾仍以保持本色為貴。進行創作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規范來安置作品的內容,擬定一個適當的基礎來表達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確定了,才能據以配上音節,綴以辭采;從而做到形式雖華美,但不掩蓋其內容;辭采雖繁富,但不至埋沒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發揚光大,而把紅、紫等雜色拋棄不用: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又能使內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注釋〕
1經:王利器校改作「理」。理: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上文所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中的「情」、「理」意同。
2詭:反常。
3心理:作者內心所蘊蓄的道理,表達而為作品的思想內容。翳(yì意):隱蔽。
4翠綸:用翡翠鳥毛做的釣魚線。桂:肉桂,喻珍貴食物。餌(ěr耳):引魚的食物。《太平御覽》卷八三四錄《闕子》:「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之鉤,錯以銀碧,垂翡翠之綸,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5言隱榮華:這是《莊子·齊物論》中的話。隱:埋沒。《莊子》原文「隱」下有「於」字。
6殆(dài代):幾乎,大約。
7褧(jiǒng迥):一種套在外面的單衣。這句是《詩經·衛風·碩人》中的話。
8章:鮮明。
9《賁(bì必)》:《易經》中的卦名。賁:文飾。窮白:最終是白色。《賁》卦的最後說:「白賁無咎。」王弼註:「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
10謨(mó魔):王利器校作「模」,規范的意思。
11地:底子,這里指文章的基礎。本書《定勢》篇中曾說:「譬五色之錦,各以本來為地矣。」心:指作品的思想內容。
12摛(chī吃):舒展,發布。
13文:指作品的文采。質:指思想內容。
14博:指辭採的繁盛。溺(nì逆):淹沒。《莊子·繕性》:「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
15正采:即正色。《禮記·玉藻》:「衣正色,裳間色。」疏引皇氏雲:「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駠黃(即留黃)是也。」朱:屬赤色;藍:屬青色,都是正色。《說文》:「藍,染青色也。」
16間色:由正色相間雜而成的雜色。屏:棄。紅、紫:都屬雜色。
17章:文采。
18彬彬(bīn賓):指文質兼顧,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恰當。《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四)
贊曰:言以文遠1,誠哉斯驗。心術既形2,英華乃贍3。吳錦好渝4,舜英徒艷5。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譯文〕
總之,語言要有華美的文采才能流傳久遠,這確是不錯的。運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確,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適當豐富了。但吳地出產的錦綉容易變色,木槿花雖美而不能持久;寫文章如果類似這樣,只有繁麗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來必然令人生厭。
〔注釋〕
1遠:指流傳久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2心術:運用心思的道路,這里指寫作的方法。形:顯著,明確。《禮記·樂記》:「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孔疏:「術,謂所申道路也;形,見也;以其感物所動,故然後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見焉。」
3贍(shàn扇):富足。
4渝:變。
5舜:木謹(jǐn僅)花。英:花。木槿花朝開暮落,有花無實
㈧ 求朗誦比賽主持人開場白,下面有具體的主題,比較急,有哪位能幫下忙,萬分感謝!下面有補充。
開場白:
合: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享受詩歌帶給我們的歡樂;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一起走進詩情畫意之中;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敞開你的心扉,釋放你的激情;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這里將成為詩歌的海洋。
捧起這些佳作,我們與聖賢相會;吟詠這些絕唱,我們與歷史對話。傳統將在這里升華,文化將在這里更生。
今天光臨晚會現場的領導有:
今天光臨晚會現場的評委有:
下面有請教體局杜局長講話
靈寶市第二屆中學生「中華經典詩文朗誦」大賽正式開始
1、實中
沐浴在十月金色的陽光里,任思想沿著歲月的河床去追趕那五千年的時光,在這片燃燒的土地上,中國巨龍的生命圖騰和共和國一起,在艱難跋涉中步入輝煌。
請欣賞實驗中學的經典誦讀《中華魂》
2、四中
金城之中心,向陽小巷內,辦學有特色,書香溢校園;
書籍開啟心智,書籍照亮人生;
誦讀經典詩文,愛我美麗四中校園;
請欣賞市四中的經典誦讀《道德經》
3、二中
經典華章交相輝映,經典思想一脈相承。
請欣賞市二中的經典聯誦《道傳千古德惠萬物》
請評委為前3個節目打分
4、一中
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萬匯憑吞吐。走進一中校園,誦讀聲聲聲入耳,翰墨香香滿校園。
請欣賞市一中的師生帶來的深沉厚重的中華傳統經典《道德經》
現在公布前三個學校的節目得分
5、三中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帶領我們走向黎明!
請欣賞市三中的經典誦讀《理想》
一中最後得分
6、五中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家國有難之際,詩人蒼天一聲吼,激勵了多少英雄豪傑的愛國之心!
請欣賞市五中的經典誦讀《滿江紅》
三中最後得分
最後欣賞市三中常海娟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歌曲《祖國萬歲》
五中最後得分
今天一等獎
請到會的領導 為他們頒獎
結束語:中華經典的鏗鏘音韻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中華經典的千古風韻還在我們心裡盪漾
誦讀中華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誦讀中華經典,讓優秀的文化精髓伴隨我們成長
靈寶市第二屆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圓滿結束!
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相聚明年!再見!
㈨ 杜沖的古代杜沖
周昭王丁巳年,他聽說文始先生尹喜得道登仙,就來到尹喜舊宅,與尹軌一同學道。當時,幽人、逸士聞風而歸附門下的有5人,都沉默虛遠,方雅高素,苦修道術。周穆王聽說後,就修了一座道觀,請杜沖為道士,住於其中,待以仙人之禮。他閑居幽室,吟詠道德經,達20餘年。
一日展先生自天而降,有二人手捧一函丹方,隨侍左右。杜沖連忙下拜,展先生就把這一函丹方給他,之後,對他說:老君和尹先生在東海召見太帝,天下山川洞室仙人也前往拜見。有一位地司向老君陳說你刻苦修道,精專不懈。故老君派我來授你仙經。杜沖經過數年修煉,身生金光,五臟堅潤。後來又有真人李君傳給他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此經煉成後,能夠洞觀眾妙,驅策虎豹,役使百靈,通冥達幽。
周懿王己亥年,上清元君派仙官把他接至仙界,封他為太極真人,下任王屋山的山王
㈩ 道家思想有什麼代表作
濟苦經
天尊言:我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我有七道之法,曰隱光,曰處光,曰隱相,曰明隱,曰隱變,曰隱真,曰大德。歷化世間,觀察眾生,煉其善惡。若男若女,能崇我法,精進信敬,行坐念道,恆持齋戒,著凈衣服,清潔之所,晝夜燒香,依時禮拜,供養十方,行道吟詠,贊嘆諸聖,月直長齋,日日不闕。是人若遭病困,痛苦無療,及在系閉,並諸婦人,臨產不分,當為誦此七道名字,呪請於我。我則尋聲,將徒眾乘空而來,徑赴是家,救拔病人,追其遊魂,令還本身,則得除愈。若在牢獄厄難之中,亦令枷鎖解脫。若有婦人難產,便得易產。復於宅中有諸穢惡,浮游病鬼,邪魔魍魎,毒氣魑魅,無辜虛耗,驅除遠去。呪詛蠱道,妬忌赤口,遣還本主,動作觸犯,受其過尤。我使侍童玉女,衛護其家,常居福慶,老命更延,少年益壽,諸善附體,萬惡冰消。一心信受,奉行自然,得獲道真。 天尊言:我法行化,以為信者,勤身受持讀誦。如是道民,我恆圍衛,愍其煉行,能敬道法,為除煩惱,終無枉橫。生無憂苦,死無殃咎,去處無為,常樂善緣,獲福自然,超越升仙。
天尊言:我臣道士,是汝門師,受汝供養,為汝授法,轉讀經文。過齋度戒,通傳我前。啟請精誠,我自知之。若不依法,我亦知之。汝等道民,但好供養,勿有侮慢,謗生口業,生施有悔,死必無功。我當觀察,罪無兩主,直心取念,多施多獲,少施少得。造經造像,亦復如是。及能安立宮觀,坐我形像,幡花圍遶,然燈續明,施力成就者,其功巍巍,計不可勝。時登善福,得入升仙。
天尊言:惟我先天地前,我獨有之。無生無滅,變易自然。有天有地,始有君民。我出經教,歷帝為師,復為天真大神,撫接蒼生。東化碧落,南化炎明,西化大堂,北化郁單。化緣既徧,遷還帝境。濟度十方,皆來奉道。未覩因果,至心樂法,得入升仙。
一者無極大道,二者無上正真道,三者無為太平清約大道。
天尊言:此經一卷,日誦三徧,稱我三寶,彰衛此人,令無怖畏。若有罪犯,亦復除滅。汝等道民,若讀此經,口氣不凈,故污不慎,未來染罪,穢濁之中。若欲讀誦,必當漱口潔凈,持心正念。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命得最安樂,衣食豐足。此經一卷,大有神德,濟度生死,若男若女,抄寫受持,清凈安置。即宅舍安穩,男女昌熾,眾聖助衛,世人敬愛。富樂無為,福力之故。善行增廣,七世生天,法界有類,俱持斯福,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