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立法基礎是什麼

我國立法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21 03:29:12

❶ 簡述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

一是中央與地方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二是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由於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狀況等情況不同,因此,各國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也不盡相同。

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特徵: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統一的單一制國家是歷史形成的傳統,這些因素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必須相對集中,不能過於分散,以利於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國家的統一。

同時,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很不相同,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需要不斷完善法制,等等,這些因素又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不能過於集中,必須適應各種不同情況,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❷ 我國的基本法律是什麼

《憲來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其他法源的制定都是以憲法為基礎 憲法的效力高於其他法。其他基本法之間效力平等。
基本法:1民法 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其中包括有《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等
2民事訴訟法 國家規定的關於辦理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民事訴訟法》
3刑法 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
4刑事訴訟法 是由國家制定的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范 《刑事訴訟法》
5行政法 是調整與規定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行政權力和實施行政活動過程所產生的關系以及對行政活動進行監督與救濟的法律規范
沒有統一法典,《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算是比較基礎的。
, 6行政訴訟法 是規范整個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准則。《行政訴訟法》

❸ 我國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國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家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互助,各民族共同繁榮,重視民族特殊性等.

在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裡,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❹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

3、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亂等弊病。


❺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規定見於憲法及立法法。
《憲法》第六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普通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❻ 我國三大基本法律是什麼

我國三大基本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其他法的制定都是以憲法為基礎 憲法的效力高於其他法。其他基本法之間效力平等。
基本法: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 拓展資料:中國法律體系
現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法律體系,可粗略分為普通法系及大陸法系兩大類。由於歷史的因素,中國大陸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各自使用自己原來的法律體系,分別如下:
中國內地:大陸法系(主要受法國、德國和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法系所影響,並以數個大陸法系的國家為參考)
香港特別行政區:普通法系(源自殖民宗主國英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大陸法系(源自殖民宗主國葡萄牙);
法律體系的分別,會對司法及法律的解釋權帶來重大的沖擊。舉例說:就單就法官的職能這方面來看,中國內地也跟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的制度一致,因此澳門的法系和中國內地的法系相近。但在香港,法官判案的案例,會成為同級及下級法院的規范,成為法律的延伸。
制度保障法官在判案時不會受任何(特別是來自政府及政黨)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一旦下級法官判錯案件,法院亦要依從一個非常嚴格的制度,從法律觀點上駁斥

❼ 我國的基本法是什麼

我國的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7)我國立法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憲法的地位

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1、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其他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3、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4、憲法是最高行為准則;

5、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

❽ 我國立法機關把什麼作為立法活動的基礎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民意是信息的重要來源。
所以立法機關應該堅持民主決策。
廣泛採納各方信息,這是進行立法的基礎。

❾ 我國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則

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在法的制定的整個活動中貫徹始終的行為准則,它是指導思想的規范化和具體化,是指導思想體現的形式和落實的保證。

我國社會主義的立法,一般來說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堅持這一原則,應該做到:第一,立法必需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我國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以及風俗習慣等具體國情出發;第二,必需從建設和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發,加快立法步伐;第三,搞好調查研究是正確立法的基礎,特別是要研究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二)合憲性和法制統一原則

法制統一原則是現代社會法治國家共同提倡和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它 首先意味著,一切法律、法規、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需符合憲法的規定或者不違背憲法的規定。凡是違背憲法者,不能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在所有法律淵源中,下位法的制定必需有憲法或上位法作為依據,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抵觸。
第三,在不同類法律淵源中(如法律和行政法規),在同一類法律淵源中(如在行政法規之間)和同一個法律文件中(如在行政訴訟法中),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得相互抵觸。
第四,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得沖突、抵觸或重復,應該相互協調和補充。

(三)總結國內實踐經驗和借鑒外國經驗相結合的原則

要全面認真地總結本國的立法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看到成績和進步。對於外國的經驗要認真、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決不能照搬照抄。要結合實際,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取捨,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四)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原則性, 就是指我國的立法工作必需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鄧小平立法思想為指針,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及各項方針、政策不動搖。所謂靈活性,就是要結合實際情況,找到實現原則性所必需、許可的各種具體形式、方法和步驟。原則性與靈活性必需正確地、恰當地結合。如果沒有原則性,立法工作就無法保障;如果沒有靈活性,原則性就無法實現。所以必需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但是靈活性要服從原則性。

(五)立足全局、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原則

立法必需以真實反映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切實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最高標准,要從全國的大局出發,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大局出發,要求立法者必需從國家、民族的整體的和長遠利益出發,做到正確對待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地區之間和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做到把重視和維護地方的、部門的、個人的和眼前的利益,同重視和維護國家的、集體的、別人的和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防止割裂兩者關系,片面強調一頭的錯誤傾向和做法。

(六)群眾路線和專門機關工作相結合,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

堅持這一原則,是使立法具有群眾基礎和保證立法質量的一項重要原則。只有積極、主動地、廣泛吸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吸收他們參加立法過程,才能制定出反映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人民才能擁護並自覺遵守法律。同時,也要注意傾聽並發揮法律專家的意見和作用,讓他們反復認真地論證,確保立法質量。法的制定是專門機關的專門活動,必需充分發揮立法機關的作用,嚴格按照法律程序進行。領導機關的任務,就是要全面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充分發揮專門機關的作用,引導和帶領群眾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立法機關要作適當的、正確的集中,貫徹法制統一原則。

(七)維護法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與及時創、改、廢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法的穩定性,就是指法在頒布生效後,它的效力要維持適當的時期,不能「朝令夕改」,頻繁變動。但是法的穩定性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法律必須隨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適時地進行廢、改、立。所謂法的連續性,是指同一個政權制定的新法與舊法之間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則方面應該保持一定的繼承關系或者有一定的連貫性。法律應當吸收或保留原法律中合理有用的成分。在新的法律未正式生效前不能隨意終止原有法律的效力。所謂法的嚴肅性,是指法律必需具有權威性,法律一經制定,就必需嚴格實施,即使需要修改、補充或廢止,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不能因領導人的改變,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法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是一致的,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是法的權威性的保證,如果法律喪失了穩定性和連續性,制定的法律缺乏權威性,必將不利於法的實施。

熱點內容
陳興良判例刑法學 發布:2025-08-28 12:45:40 瀏覽:437
二建法規考試重點 發布:2025-08-28 12:40:28 瀏覽:109
三維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28 12:39:40 瀏覽:51
標准化立法的宗旨是什麼 發布:2025-08-28 12:37:48 瀏覽:986
2018婚姻法解釋二24條 發布:2025-08-28 12:30:22 瀏覽:160
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問題及建議 發布:2025-08-28 12:28:28 瀏覽:303
商丘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8-28 12:27:50 瀏覽:295
法官用槍 發布:2025-08-28 12:16:05 瀏覽:601
征拆法規 發布:2025-08-28 12:13:33 瀏覽:7
廣場舞行政法 發布:2025-08-28 12:13:27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