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
Ⅰ 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
有利
於國民
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
有利於推進我國
生態文明建設
、
有利於提高人們的
思想道德素質
。
Ⅱ 生態道德的介紹
生態道德,又稱環境道德,是道德范疇具有特殊涵義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態環境的主要本質、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並須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范。生態道德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第一,它必須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規定性必須體現一定的社會整體對人們的道德要求,顯示人們認識和掌握道德現象的一定階段;第三,它必須是作為一種信念存在於人們內心,並能時時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
Ⅲ 什麼是生態道德
生態道德,又稱環境道德,是道德范疇具有特殊涵義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態環境的主要本質、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並須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范。生態道德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第一,它必須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規定性必須體現一定的社會整體對人們的道德要求,顯示人們認識和掌握道德現象的一定階段;第三,它必須是作為一種信念存在於人們內心,並能時時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
[編輯本段]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的具體舉措
生態道德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關繫到各力一的利益。因為是一種道德,關繫到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所以它不同於法律規章和制度體系的建設,生態道德建設更復雜,更系統,所以需要採取更為謹慎的措施來實施和完善。
構建生態道德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於生態道德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環境,形成全民保護環境、全民節能減排、全民治理污染的良好的社會風尚,才有利於生態道德建設的順利實施。
我們要通過大眾媒體的宣傳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用輿論引導行為,培育良好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消費環境。 近幾年來,我國的大眾媒體在社會宣傳、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危機意識在近幾年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社會尚未形成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和西力一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井且也不能夠適應我國當前局勢下對生態道德建設的需要。 這就需要加大網路、電視、新聞、報紙、雜志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危機的危害性和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的緊迫性,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通過生態道德建設,使人人合理生產,合理生活,合理消費,反對一切與社會卞義生態道德建設不相符的生產、生活、消費觀念,把生態道德的觀念自覺貫徹到日常的行為中去,自覺抵制不良習俗,為生態道德建設培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性個社會的生態道德能力 馬克思卞義倫理學告訴我們,仟何一種道德最終能否為社會所接受,能否轉化為社會成員的風俗習慣和道德實踐,關鍵在於它能否反映社會倫理關系的本質,是否體能體現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這也就是說,生態道德究竟能夠在多大范圍、何種程度上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卞要取決於生態道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污教育的力量是顯{的易見的,只有加強對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性個民族的生態意識,刁一能更好地應對環境危機,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但是生態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工程,需要我們去進行綜合、全方面的建設。同時,我們應該實現生態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化,要通過網路、廣播、電視、士淤氏雜志等各種途徑,把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可以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實踐活動、宣傳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圖片資料、宣傳手冊等途徑,向人們宣傳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把生態道德教育寓於生活中來。
完善生態道德建設的法制保障和制度保障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保護、規范和約束的作用,法律也有著不可代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在應對環境危機的過程中,要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必須重視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生態道德建設,井用它來保障生態道德建設的順利開展。 首先,要加大生態道德建設力一inn法律法規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參考國外生態道德建設法律法規的經驗,制定適合社會發展的法律。同時,堅持頂防為主、防治結合,把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把生態保護和生態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的立法保障。 其次,把生態道德建設的執法保障和制度保障有機結合。法律的有效性關鍵在於實施和執行的力度,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於如何去有效地執行,對全體公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法律和制度力一inn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製度時,要把實現經濟、政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作為出發點,井且進一步研究其倫理導向,使生態道德建設目標與經濟和政治建設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 最後,做到生態道德建設法制與德治有機結合。我們在強調生態道德建設中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了道德的作用。實踐證明,仟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有序協調發展,單純依靠道德不行,因為它不能代替法律的強制功能;單純依靠法律也不行,因為它不能代替道德的社會調適功能。只有道德與法制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木上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性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Ⅳ 生態道德教育的理念
生態道德教育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內會衡量一個人全面容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教育過程中它是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三個要素展開的。生態道德教育顯著的時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說教與客觀的當前的自然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圍繞自然生態發展的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辯證統一起來,用一種中和、平衡的價值觀看待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環境保護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關系。
在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道德生態理念的教育,以培養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對自然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指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啟發引導人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習慣。其實質就是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覺維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Ⅳ 人類為什麼要對生態環境承擔道德義務 人類應該怎樣承擔對生態環境的道德義務
人之所以被稱為人,是因為人能思考,擁有智慧。人類對它的義務只是基於對所有生命的義務而產生的,因而屬於一種間接義務。正像我們對他人居住的房舍具有道德義務是由對他人的義務引起的一樣,我們對房舍的義務是對居住者的一種間接義務。因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道德義務,就只能是一種因對所有生命的利益實現條件而產生的間接義務,而不是直接的義務。
生態環境是所有生命生存的環境,是生物棲居的家園,它提供了各種生命物種生存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分、溫度、濕度等生態因子,這也是生命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當人類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生態規律,破壞了生命生存的生態環境時,就必然要損害生存於這些生態環境中的各種生命形式的生存利益,包括人類自身的利益,這在道德上是一種作惡的行為。而人類所破壞的生態環境越是復雜和巨大(尤其是生物圈這樣的全球生態系統),它所損害的生命的共同利益也就越嚴重,他在道德上所犯的錯誤也就越大。因此,為了所有生命生存的共同利益,遵循生態規律去利用生態環境中的資源,從而維護好所有生命生存所需要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應當承擔的生態道德義務。[9]
我們說人類應該對自然盡道德義務的時候,並不要求自然也對人類盡道德義務。因為只有人類才能成為「道德代理人」,也只有人類才對自然造成污染,自然環境的退化是在產生人類之後,非人類生命成員的所有生命活動是維系地球生態系統完整、穩定、健康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因此,它們也不應該承擔任何生態道德義務。泰勒說,一個人對生命和自由的權利確實是一個有效的道德要求,但對這一道德要求負有責任的必須是道德代理人,因為只有道德代理人才能在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要求下行為,而動物、植物不是這樣的存在。因為它們不是道德代理人,所以談論它們尊重或不尊重我們的權利是沒有意義的。[10]所以,人類作為唯一的道德物種,必須能夠超越自己作為一個物種的狹隘性,而從千百萬物種的利益出發去保護自然,肩負起維護所有生命物種共同家園的重大責任。
Ⅵ 什麼叫生態道德
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有關人員11日透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目前正在編寫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生態保護工作者的生態道德教育讀本,以期提升我國國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態道德意識。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趙勝利說,正在編寫的生態教育讀本將涵蓋 生態
形勢、生態基礎知識、林業重點工程以及生態法制教育如《森林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內容,總篇幅可能在200萬字左右。讀本將採用各種形式,如知識講座、小故事和彩頁等。
該讀本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組織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編寫,通過書店在全國發行,主要面向大中學校老師、林業系統環保工作者以及其他對生態保護感興趣的讀者群體。編寫該讀本所需資金已經部分募集到位。
趙勝利認為,發行生態道德教育讀本將有助於改變目前國內各種讀本缺乏生態道德意識的狀況,把生態保護提升到道德倫理意識層面上。他舉例說,目前市場上還可以見到介紹野生動物時言稱其「可食用」的讀物。
趙勝利還透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正在醞釀適合少年兒童情趣的生態道德教育讀本,並計劃聯合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推出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電視節目。
國家林業局今年年初公布的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2003年我國森林面積達26.25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16.55%上升到18.21%,標志著我國生態建設狀況從「治理小於破壞」階段轉入「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
Ⅶ 生態道德作文
到嚴重的破壞,小鳥們無家可歸,許多動物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繁殖受到破壞,每年都有動物絕種,生態平衡嚴重受損。有句話叫「綠了荒山頭,千溝清水流。」讓我們體會一下它的含義吧。
首先我們從珍惜資源入手。說點實在的,用一次性筷子就不珍惜資源了。你們想,一個廠一天生產一百萬雙筷子,就要砍伐多少棵成年的參天大樹。而且極不衛生,用自家的干凈筷子多好。如果每人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就當殺死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樹的作用很多,可以減少噪音,釋放新鮮空氣,吸塵等等。就是因為人們疏忽了對樹的保護,大量的伐木,所以才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沙塵暴,綠洲變為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古代的樓蘭就是因為毫無節制的砍伐樹木,不珍惜水源,才從富饒的國家,變成荒蕪人煙的大戈壁,我真不希望歷史從演。可千萬不要再肆無忌憚地伐木了。
現在又來說善待環境,這一類的標志特別多,隨處可見,但人們卻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還是你行我素,隨手亂扔,特別是旅遊勝地,清潔員那才是忙得不可開交,剛剛把那裡掃干凈,但旅遊的人一點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又扔了一地,清潔員也是無可奈何,他們總不能跑到每個人面前挨著說:「千萬不要亂丟垃圾哦。」有些遊客亂吐泡泡糖,粘在地板上,清潔工人刮都刮不下來。這些只圖他個人的方便,不管別人的成果是不道德的。
有些化工廠把污水排入大海,或長江、黃河。使水受到嚴重危害,河裡的魚都紛紛浮上了水面,隨著波浪盪漾。人們也不能喝上充足的甘甜的淡水,有些缺水的地方,幾天才用七公斤,洗碗水要反復用很多次。但有的人卻浪費水資源,把水龍頭大大的開著,沒人關它,即使有人看見,也只是瞟了一眼,也走開了。還是俗話說得好:滴水見人心呀!
現在,我向大家呼籲,都行動起來吧,這已經不是小事了,環境漸漸惡化,成了世界最大的災害,已容不得我們這樣浪費資源了,這樣只能悔了我們子孫的生活,要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啊,一個啊!現在起,我們都趕快行動起來,需要我們嚴陣以待,引起高度重視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吶!。
Ⅷ 有人說:「尊重和保護野生動物,既是一種生態道德,也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的表現。」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尊重和保護野生動物,是一種道德。即為一種生態道德。同時人類意識到這個問題,同時去做了。那麼就會是生態和諧,人類與動物和諧。這樣也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體現。
Ⅸ 生態道德具有什麼特點
生態道德,又稱環境道德,是道德范疇具有特殊涵義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態環境專的主要本質、體現人類屬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並須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范。生態道德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第一,它必須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規定性必須體現一定的社會整體對人們的道德要求,顯示人們認識和掌握道德現象的一定階段;第三,它必須是作為一種信念存在於人們內心,並能時時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
Ⅹ 什麼叫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
從對環境一詞的意義開始了解,發現它是人存在的「所在」,有著歷史及社會兩個面相,我們是承繼著歷史的與未來的進程,也面對著社會與周遭的環境.那麼,如柯立寇主張的科學環境倫理與傳統的環境倫理的結合就有重新思考的必要.科學性直線式的時間觀念,不重視傳統等的特性如何結合傳統的,感覺的,價值為導向的行為規范,這些都是要處理的問題.至於如何將這種環境倫理規范放置在正式的學校或組織不甚嚴密的教育體系中,教導學生接收此倫理規范,改變其環境行為及對自然的態度,這更是環境倫理教育學者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筆者批評了上述全球化環境倫理理論上建構之不恰當,也明顯的彰顯出此一倫理理論無法提出教育方面的思索方向.那麼,我們需要的有關環境倫理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按照前面所提的三個預設,首先,在教育理論中,我們預設了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人在環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份,也是歷史傳承的一環節,環境概念明確的彰顯出人存在具有橫面與豎軸的面相,不論我們設定的教育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如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定教育目標,或程序原則,但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該有著相似的終極目的,如成就人的社會化或成就完全人(the whole person).此一終極目的指設著人在歷史及社會縱面及橫面的成就,那麼,我們相信奧爾的命題:「所有的教育就是環境教育」就可以了解了.
其次,任何道德教育,不管理論上多麼強調客觀性,思考性,沒有任何強迫性,但在行為規范上始終離不開「應然」的命題.倫理規范,道德命令等都是以「應然」命題形式存在,如西方宗教傳統的十誡,或中國的倫理傳統禮教等,都是以「應然」命題表達.許多環境倫理主張的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自然整體的尊嚴,愛護自然,與保留自然的美學價值等等命題,都是一些規范性命題,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也不例外.
第三個預設是生態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教育應是一項以文化之存續及未來為導向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作為教導者的教師們應常常以其傳達的資訊是否能為未來七代以後的子孫們保留住生態文化為責任.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思考如何將環境倫理規范傳達給學生,並建立學生對待環境或自然應採取的態度及立場.
在此三個預設之下,我們不是要提出哪些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條應該放在環境倫理或生態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之中,我們要提出的是我們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及內容的安排上,應依循的原則.我們如何建構對自然的態度,環境倫理的理念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傳達給學生才是生態教育的正當方法.因為,生態教育學者對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以理性主導的科學研究及教學方法有著保留,重新思索教學方法,生態教育活動注重的是透過語言隱喻形式表達或接受的潛態知識,這些教導的方式與內容中,隱含著我們對環境的感受,態度與對自然及土地的圓融關系,如此才可能建立我們生態道德觀念.這也是道德教育比較注重「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教法導向.
生態道德教育依循的原則有哪些 參考包華士(C. A. Bowers, 1995)的主張,筆者提出下面三個原則:首先,認識清楚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功能,與透過語言傳達的訊息.以傳達觀念及改變態度等具體功能為主的教育活動,語言應用是必要的,而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更非其他任何溝通管道所能超越的.在師生之間的交通上,語言是最具效力的.藉著語言或文字(文字是屬次要的工具)傳遞著顯態知識,解釋與說明各種現象.不論是傳統的教育活動,以經師為主導的知識傳授,或是後現代的教育活動中,學生被鼓勵應用個人的智慧及選擇建構知識,達到一致的結論作為某種知識的典範.這些正式的師生關系背後,學生學習到的可能不只是顯態知識,也可以說學生由教師那兒獲得的不只是明確的,以文字表達的知識,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在不自覺之中吸收到的一些潛態知識.這些知識包括經由教師在語言中不自覺傳達出去的,個人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是一些我們不會仔細或認為不必要再分析的理念,也就是一些理所當然的概念.如常聽到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學的客觀解釋.」明顯的,客觀合理的解釋排除了個人直覺或超自然的說明,說話者不自覺的就將現代性中訴諸理性解釋的概念傳達給別人.又如一些技術性或科技相關的教師在教導過程中不提有關某項科技的背景及其可能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而只要求學生熟悉或熟練之.雖然其傳達的思想並未藉由語言說出來,但卻因為沒有說出來,反而表達了一些自認的理所當然觀點,藉著不說或沈默正表達了教師本身對此科技的評價,也就是默認其正面的價值.潛態知識還包括了應用語言隱喻所產生的影響,隱喻的使用影響到學生對資訊的吸收及消化.藉助隱喻傳達概念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也是我們溝通的依據.隱喻是語言的一項特徵,與教育活動的關系尤其密切.我們常在以客觀或筆紙方式測試學生學習效果之後,會詢問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種問題的答案就可能包括上述的潛態知識,學生也許當下無法回答,但在仔細反省之後,會想到一些答案的,這些答案可能不是明文知識,而是一些不自覺吸收到的理念,如實驗態度,教師之說話與行為,甚至一些待人處事的方式等.因此,師生關系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應該是相互影響的交互關系,而師生關系圈就是一個生態情境.
認清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與功能,語言不但能傳達資訊,也因為其在人類歷史與社會中溝通與再現的特性,如思想的表述,隱喻的使用等等.因此語言本身帶有價值.在明顯的狀況下,語言傳遞著顯態知識,但更深入了解之後,語言或沈默都在傳達著說話者的意圖與價值觀.在師生的關系中,課程內容的傳遞,顯態知識的獲得及其成果都是可以清楚的表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得的潛態知識,這種知識可能更容易改變個人的思索,行動,甚至認知方式.這一類的教導可能不是來自明文的規則或教案程序,而是在師生關系一旦建立之後,老師的言行可能就是學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不論學生是否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模仿教師之某些言行,教師都有明顯的影響力.若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教育的成效就不只按照可觀察或測試的結果來決定,可能包括「視其言」與「觀其行」了.如此,為達到教育目的,則需要考慮各層面的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道德教育的目的若是在改變學生態度及行為,那麼,道德知識的傳遞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行為規范的建立及出自其自律的道德行為.生態道德教育包含了生態知識的傳遞及生態倫理的建立.在生態知識方面,生態道德教育的教師在認識目前人類環境所面對的各種危機及對自然的認識之外,更需要具備對產生環境危機因素的認識與警覺.若在未警覺的情況下,將造成生態危機的觀念藉著潛態知識傳達給下一代,則我們希望為未來子孫保留住的生態永續文化之目標將無法達成.從許多文獻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由海德格提出對現代科技造成人文方面的負面影響的文章開始 (Heidegger, 1977) ,環境保護或環境倫理學者找到了清楚的理論依據,對現代科技貴族社會,資訊時代的來臨加以批判,認為無限制的科技發展是環境惡化與人文精神的喪失的原因之一,同時更溯源到現代哲學之產生,心物二元論的提出,肯定人類心靈優位的思想,與個人主義造成人類智慧的啟蒙運動,理性科學知識與人類控制自然的想法佔據知識合法性,如此,正當人類在驕傲於對自然研究,開發新智慧的能力時,這些現代性的思想方法卻漸漸的破壞了自然界的原貌及人類永續生存的可能性.為了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教師們必須警覺到自己在獲取的知識過程中,有多少是受到現代性的影響,有多少會間接造成我們環境的問題,在強調及沈默上傳達一些現代性思想,甚至在應用隱喻來澄清概念時,將個人理所當然的信念一起傳達給受教者等等.例如,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的隱喻,雖然,我們是要肯定時間的重要,但我們是用金錢或有價物質來衡量.此是經過西方文明洗禮過後之現代說法,似乎不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句子來得有人文氣息. 生態道德教育就有必要要求教師們認清現代性,警覺到個人在環境及生態社區中的位置.社會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環境與有機體的復合體 (organism plus environment)(Bateson, 1972, p. 483) .由有機體及環境互動關系造成兩者相互依賴的生存,生物進化的單位應是整體關系.
在對現代性的認識中,現代化科技發展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後果之一,就是電腦教學,教育科技或電腦發展的結果,在表面成果上是網路發達,資訊傳播迅速,與人聯絡及溝通的無遠弗屆,可以說是人類的進步,但同時出現的是一個相當負面的結果.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可以透過電腦傳送資訊,學生可以在師生不見面的情形下,獲取知識及規范律令,有人認為如此可能更容易使學生自在的表達個人的觀點與意見,也不會受到他人或教師的影響,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喪失了人與人,面對面接觸及溝通與感情的發展機會,同時更強化了現代性注重的個人主義.在教學活動上,在藉由電腦傳達資訊的同時,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而在倫理行為上,也不必考慮人際關系的道德行為或倫理行為的選擇了.同樣的,如上述在全球化科技發展的結果,無關心態度的出現,及虛擬世界的建構,人在不與其他人與物接觸的情況下,無法產生關系,不必為他人或後代子孫設想,更無須考慮我們與我們之「所在」的環境之永續問題了,是否須為個人行為負責,是一大疑問了.倫理,甚至環境倫理理念的傳達或教導都可能形同虛設.但是在想到永續生態文化的可能中,我們有必要承認傳統的一些具備永續生態理念的思想,傳遞這些思想就要靠生態道德教育.我們的第二個原則便是:生態道德教育中,認清個人教導中隱含的現代性思索方式,及其造成之理所當然的一些觀念,這些正是在我們行為中造成生態惡化的基本理念.同時,確定道德教育應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溝通與教導的活動,如此才產生「活」的師生關系.
教師們若能認清生態道德教育的上述兩項原則,就能深入思考個人的教導內容與方法,實施於自己的教學情境中,也能思考及應用我們的第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是涉及到課程內容與教法,若我們肯定道德知識的傳遞是靠著人與人,面對面的關系,那麼,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除了「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方式之外,在內容的教導,也應該涵蓋著與生態相關的概念與知識.這些知識不應以在現代化影響形成的知識為主,如以個人為社會基本單位為出發點的認識,科技知識,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索方式,以抽象語言傳達的全球性及普遍性知識,藉助機械式隱喻了解的生命與世界,及成就專業人員以適應中立性的普遍知識環境等.生態永續文化的理念並不是靠純粹理性,科學思考,或實驗證明取得的,它們來自於不同知識層面,具備人文精神面,由人際關系及人與自然的整體圓融關系體驗出來,形成人在自然,關心自然,及愛護自然等發自內在的感情認識,是以全面性,歷史性,及圓融性承繼著傳統對生態永續未來的遠見眼光了解的世界與生命觀點出發,不同於以經濟利益或眼前生活滿意為導向的知識體系.
生態知識體系使用的表達方式,一部份是一種創作神話敘述方式 (mytho-poetic narrative) 傳達的故事,寓言,及神話,許多生態理念或對自然之應然態度都含蘊在內,從描述人與自然之緊密關系,對宇宙萬象的敘述是以人的經驗為原點,解釋宇宙是一個動態的,全體人類與事物的相互關連的圓融整體.宇宙並非是與我無關的研究對象,那麼,甚至在宇宙及世界之科學認識理念下,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就不是無關心的態度,而是有著與人密切相連的人文知識體系之一部分.人是依存於此人文,神話傳統延續下來的文化體系,此一文化體系又是依存於整體自然的生態系統.
我們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以神話或故事敘述方式傳遞知識的方式是我們人類教育活動的原始,兒童在未接觸正式的書寫文字訓練以前,其接收的資訊都是來自故事,它們是在一個口語環境中成長的 (Egan, 1986, p. 243) ,接觸不同的聲音,並將這些聲音與外在世界的實物連接起來,產生意義.未經書寫文字的傳達,兒童對世界的了解是具本土意義的.在其進入正式教育體系中,讀寫文字的訓練,將其了解經驗脫離其地域性及關系性,而養成抽象的思索方式,與兒童的生活及文化脫離關連性,將知識內容架空.土地,自然環境只作為思考的對象,發展出來的意義成為標准化.書寫文字成為知識主流,而以口語傳遞的知識,及其與自然相關連的意義在教育體系中,未受到重視 (Sheridan, 1991, p.30).
在現代性科學及科技思索主導下的知識內容,時間觀念是以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直線式的延續為主軸,對過去或傳統往往被認為是舊的,保守的,落伍的,迷信的,甚至是獨斷的,需要改變或放棄,這是錯誤的看法 (Shils, 1980, p.5).但是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尤其是東方思想,發現時間的超越性格,超出了個人經驗的時空因果關系,人由因果關系中解放出來,這可以說是相對論物理學的一種洞見 (Capra, 1991, p.186-187).時間不是分割成為段落的,任何過去事件,或未來可能發生的預測,都對現在的決定有所影響.時間是整個的概念,不分過去,現在,或未來,是無限的有限概念.那麼,傳統與求新的改變應該同樣重要,尤其是一些以神話敘述形式表達的觀點,包括發展完整的代代相傳的自然倫理思想,更應該受到重視.傳統是有機體,是文化中的歷史部分,人們隨時攜帶著它.希爾斯 (Shils) 認為傳統應該是像自然界中的樹木一樣,它是樹根,既使老根漸漸死亡,但仍有新芽的成長,它本身不會成長,需要土地及養分,世界的人文傳統,也是需要靠人們帶引及傳遞才會持久.
傳統生態理念以神話敘述方式的故事型態傳達,我們了解到,說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沒有地位,故事的細節常常因歷史的進程而有更動及變化,故事的內容可以引用在社區中的任何人與人際關繫上,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個人.故事的意義是外在於文字表達的抽象概念,是來自故事中的山,川,地,及萬物的具象隱喻.自然事物的存在不是指為人而存在的,故事的真理不是以一單獨的觀念可以把握的,它是活的,多元的,由動物,山川,樹木等自然事物顯示出來,沒有階級高低之分,也沒有分屬於不同范疇的認同問題,這是我們與土地及自然為一體的生命哲學,若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思考生命是無法進入此一經驗內容的 (Kane,1995, p. 255).土地與我們之間並沒有隔閡,我們使用土地命名,同時藉由故事或人來認識土地,彰顯出人與土之間不可分的感情 (Basso, 1999) .
生態道德教育的特性,有著使用敘述方式,將生態理念融合於故事之中,人與人及面對面的教導,傳遞著人與自然的圓融觀念,形成教育體制中常被忽視的合法知識.因為只有透過這種教學方式與知識內容,我們才有可能建立環境倫理,改變道德行為.在教師養成期間,除了強化教師們的生態環境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工作中,建設學生之思維方式.在各種教導方式之應用中,生態理念的傳達是需要不同於現代性注重理性科學解釋,或透過其他媒材的教導型態,依循我們的第三原則,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內容與教導方法注重本土的,直接的,敘述式的,接觸的,藉由故事,寓言,隱喻,及哲學觀點傳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