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韜略

道德與韜略

發布時間: 2021-01-08 11:36:46

㈠ 老子講為而不爭,是以不爭為爭,還是不爭

  • 爭是目的,不爭是手段。

  • 用不爭的手段達到爭的目的,就是這個意思。回

  • 天下莫能與之爭,故答不爭。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㈡ 歷史上沒有道德的人

李斯是很有才但也很沒道德的人;司馬遷則是英雄!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趙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人們所熟知的「焚書坑儒」是李斯建議為打擊儒生以古非今、誹謗朝政的倒行逆施,為鞏固中央集權所採取的非常 措施。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無積極作用,但它畢竟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對我國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 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處以五種酷刑: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斷舌、砍趾後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後),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竇太後死後,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夏陽遷居長安,後隨家遷於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後他繼承父業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總之一句,司馬遷是站在泰山上的巍巍君子,李斯是匍匐在泰山腳下的戚戚小人。

㈢ 韜略和道德經的大體意思

韜略本指《六韜》《三略》,均為古代兵書。 傳說《六韜》為西周呂望所撰,計六卷。呂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謀善斷,長於用兵,他曾助周滅商,封於齊,官至太師,俗稱姜太公。後經研究,認定《六韜》一書乃戰國時人托其名而輯成!「韜」即用兵之謀略,「六韜」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韜》共60篇2萬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礪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糧、略地、火戰、虛壘、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眾、分險、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凡是先秦軍隊編制、管理、訓練、行軍、布陣、攻守、戰具、兵器及其軍事理論,幾乎無所不包。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述,並有夾注,語言生動,說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軍事專著,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閑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於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並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於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並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於 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 (見《下略》)。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謝謝觀看,

㈣ 請問:中國的國學精髓是什麼

國學精髓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例如鬼穀子的權謀之道,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

大學的修身之道,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

孔子的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4)道德與韜略擴展閱讀:

現代以來產生的新國學:

新國學,代表著建立在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汲取西方馬列主義精華,從本質上別於原國學的新學術體系。

新國學,以儒家主體文化和社會為基,撇開傳統國學上多樣化所存在的百家爭鳴復雜局面,重新提出國學概念。打破傳統國學自我壟斷和封閉,代表著走向世界,屬於全新的中國學術概念。

新國學具體包括人文國學和文藝國學。文藝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學術體系,而人文方面已經有專著和專屬文化傳播機構。新國學不存在新儒學,新道學,純粹只有國學范圍性的內容,切勿和新儒、新道、新法等混談。

弘揚傳統文化,在於賡續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不是一味的復制模仿形式。學了跪拜並不一定能找回師徒禮儀,騎牛上學並不保證就是名士風采。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