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道之像

道德經道之像

發布時間: 2025-05-21 16:30:35

⑴ 《道德經》第1章——玄妙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章 主要闡釋道的本原和本質,道的內涵和形象。

本原:道的本原是「常道」,是「不可道」的;

本質:是「不可名」的;

形象:道之一體兩面謂之「無」和「有」。

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名詞,代指宇宙人生唯一之普適的真理,相當於唯一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神」;

第二個「道」:動詞,可以成之為道的。類似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君君、臣臣...,且後面用「名可名」類舉,故應作此解。

常:普適的,萬能的。

直譯:可以成之為道的道,就不是普適的道(真理)。

或:如果有一種道,它可以被奉之為道的,它就一定不是普適的道,它一定只是適用於某一域的片面狹隘的道。

那麼什麼是「常道」呢?

「常道」可以看成是道的本原。

比如,語言本身就是哲學。只要你一開口,就必然站住一個立場,只要你站住一個立場,就必然陷於片面。就像我們看到的任何物體,比如杯子:當問你看到的是什麼時,無論你怎樣的回答都是不對的,角度不同,答案是迥異的。

這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是類似的。

因此,試圖探究「道」,就一定是「盲人摸象」的過程,而且,老子的整個篇章就是用盲人摸象的思路從多個角度去探究道的。如:

4章:道沖...

6章:谷,神不死...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5章: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32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個「名」:名詞,名位,寓可給予定位的;

第二個「名」:動詞,可以稱之為名的,可以為之為名的,定位某種事物;

直譯: 如果一個東西可以給予確定的名位,那麼它就一定不具有普適通用的名位。

或:任何事物,只要能給予確定的名位或定位,它就無法具有全面通用的功能。寓具有全面通用功能的事物都是無法給予定位的。寓「君子不器」、「變動不居」也。

舉一個片面的例子:就像創業成功的企業家一樣,無處所在,卻又無處不在。通常雖無任何名職,但卻「常名」。

「常名」是無法給予定位的,能夠給予定位的就不是「常名」。

真理是無以言說、無以名狀的,試圖搞清楚「道」,便已經處於徹底搞不清楚的位置了。因此,就拿名位(名狀)本身舉例來說,「名可名,非常名」。

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對規律的探究),自然規律、理論。

有:對自然規律、理論的實踐、實驗的現象。

直譯:自然規律,是天地萬物的起源;自然規律一經實踐、實驗,便促發產生了自然現象,孕育了自然萬物。

或:有了道法自然的自然規律,就有了天地;循自然規律而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孕育了天地萬物。

道是一體兩面的,一面是「無」,蘊含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規律;一面是「有」,即是循自然規律幻化而生的自然現象(天地萬物)。

4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時常、時時、經常;

欲:嘗試(努力)、試圖,表示不一定能真看得到;

妙:神奇不可思議的;

徼:邊界,寓原委、究竟;

直譯:有時探究道的規律和理論,通過思想悟道,領悟道法自然的自然規律、奧秘。有時實踐道的規律和理論探究道的現象,通過實踐檢驗,通過現象觀察道的原委究竟。

5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出而異名:同是探索道,只不過途徑定位不同而已。就像出世、入世之別,本質都是為了濟世蒼生。

玄:神秘而深奧莫測,引申為對道的認識和探索。

直譯:這兩個方面,是道的一體兩面,也是兩種探究道的途徑,都是為了認知道法自然的自然規律,領悟道的本質。就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者不同的自然科學一樣,殊途同歸。

6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理論實踐反復交替,持續不斷的提升道的認知,不斷深入道的本質。

眾妙的法門在於玄(的過程)。

綜述:本章探究道之體,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道是什麼呢?

天地萬物是怎麼產生的呢?

怎樣探究道?

同時,也隱喻了道是如何產生的?道與天地的關系是怎樣的?

為後續章節的展開開宗明義,奠定了總綱。

⑵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⑶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3)道德經道之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⑷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第21章精解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21》

[蠟燭]註:此章繼續闡述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虛空無物的孔洞來描述道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為四大物之首的虛空性和實在性,即虛空的道中漏搏是有像有物的。顯然此章描述的道與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無形、無聲、無體、無物、無狀、無像的至聖的虛靈之神是不同的。道屬物,神屬靈。不少人將道與神混為一談是錯誤的。老子icon重視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虛靈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價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虛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尋求生存空間的過程中。虛空的孔洞是諸物存在運行的前提和基礎,許多動物都有鑽孔打洞的技能。基於這一思想,《黃帝內經icon》發現了奇妙的經絡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唯缺不能轉。無孔則不能通虛無之道,無孔不能入聖道,無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讓、有鎖損失的結果。虛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依從了自然無為不爭之道。換言之,行自然無為不爭之道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餘地,相反競爭戰爭會導致兩敗俱傷或多敗俱傷。心底無私天地寬;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訴人們行自然無為不爭之道,不強求,道路就會越來越寬廣。

    道與孔洞虛空密切相關。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當然其空間有大有小,如竹子icon、小梧桐icon、蘆葦、小麥icon等的主幹是明顯空的,另外真人聖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這空並非絕對的空。在虛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機之微。故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雖必須依虛空存在,道並非純粹的虛空,因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參《道德經•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質的不可磨滅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質的不可見性。在孔洞、空穴、虛空中,必然有看不見又不可磨滅的精微物質。因為這些精微物質富有生命力,不可磨滅,所以非常真實;而且,這些精微物質中還有信,這信則是指精微物質對虛靈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質與虛靈之神溝通和存續的前提條件。可見,有道處必有虛靈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呂祖《道德經釋義》指出:【「甫」字當作「父」字看,亦當「主」字,亦當「神」字。目不觀,目神入矣;耳不聞,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諸神聚矣,謂之眾甫。】其實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聖的虛靈之神。從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過道可以觀看到看不見的眾神乃至至聖的虛靈之神。對道的深入觀察了指搜辯解便能知曉眾神乃至至聖的虛靈之神的性狀。

#道德經#

正生廡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熱點內容
印發法律顧問團管理辦法 發布:2025-05-21 22:06:18 瀏覽:858
司法的主動性 發布:2025-05-21 22:06:11 瀏覽:622
司法局部長 發布:2025-05-21 21:57:54 瀏覽:278
城管打架處罰條例 發布:2025-05-21 21:47:35 瀏覽:418
檢查院法官 發布:2025-05-21 21:47:30 瀏覽:954
明法典婚姻法1042條 發布:2025-05-21 21:37:23 瀏覽:763
酒店財務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21:25:56 瀏覽:937
2013新婚姻法房產 發布:2025-05-21 21:24:27 瀏覽:189
法律知識大全內容 發布:2025-05-21 21:18:22 瀏覽:544
武漢司法局陳 發布:2025-05-21 21:15:02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