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之理

道德經之理

發布時間: 2021-01-11 14:06:03

『壹』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怎麼理解

 唐玄宗曾註疏《道德經》,將其主旨概括為「理身理國」,自有其政治目的,但他並沒有背離道家學派的自明前提——身國同「道」。唐玄宗繼承了成玄英的真空非有的妙本說,認為「道者虛極妙本」,「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由徑,可稱為道,故雲可道」[29]。形而上的虛極之道在人身上則體現為真心之體—真性(正性)。理身的目的在於復歸此清靜自然的真性,體驗與虛極妙本同體的精神境界。如何達此理身的境界呢?在唐玄宗看來,應當遵循「無為」的原則:「無為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30],「當須絕棄塵境染滯,守此雌靜篤厚,則虛極之道自致其身也」[31],其所稱的「無為」,亦是一種能體現無滯無染的道性(妙本、真心、正性)的實踐法則,為無為意味著要「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無所滯」[32],這與《本際經》和司馬承禎的道性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唐玄宗進而強調了理身是理國的根本:「聖人理國,理身以為教本,失理國者復何為乎?但理身爾。故虛心實腹、絕欲忘知於無為,則無不理矣」[33],理國的原則亦是「無為」。不過,由於身居九五之尊,唐玄宗主張的「理國無為」則較為現實化的,其並未象成玄英一樣,將「兼忘天下」和「使天兼忘我」當成是理國的最高境界。理國的 無為,主要表現為不煩政擾民。因為「有為則政煩,而人擾動生大偽,是以難理

『貳』 《道德經》「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該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意思是: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這就是說,你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東西,也一定會失去應該失去的東西。樂於得必樂於失,有失才能有得。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

網路-道德經

『叄』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清之前,《道德經來》版本有源103種。迄今,校訂本共三千多種。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東漢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現代,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

『肆』 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理解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過於氣,天清地寧之時,誰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誰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卻始終默默無聞地發揮著柔和者的本能。當天昏地暗之時,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飛旋怒吼,直沖雲霄,以震天撼地之勢,折枝斷本,甚至於連根拔起;天下最軟弱的莫過於水,風平浪靜之時,它行走山谷,居低就窪,任人利用。沒有人去愛惜它,也沒有人去保護它。它始終自然無爭地發揮著軟弱者的本能。當暴風雨到來之時,它一改往日的平靜和軟弱,奔騰咆哮,一瀉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基倒廈,刷新世界。
水和氣是再柔弱不過的了,但是,當它們馳騁天下,摧枯拉朽,滌盪污垢的時候,卻充分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這一威力是「強梁」者永遠無法阻擋的。
如果說「馳騁天下之至堅」顯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無有入於無間」則顯示了柔弱著的內在威力。鋼鐵可謂堅硬,可它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每一個原子之內無不充滿了至柔之氣;骨、木可謂堅強,可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內無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氣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從這里我們才真正認識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無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老子貴民思想的基礎。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學,「無為之治」的好處,天下的統治者很少有人認識到,即他們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一思想境界。這說明老子已經深刻洞察了統治階級的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無為之治」的治國策略完全寄託於統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獲得民主和自由,還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過宇宙生成論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規律。正告統治階級不要為了既得利益而對勞動人民實行強權統治,強與弱是可以轉化的。老子把弱者比於百姓,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同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明確表達了老子推翻反動統治還人民權力和自由的強烈願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充分肯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則說明只有人民群眾的真正覺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獲得幸福和自由。

『伍』 求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之對道家思想的概述和解釋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道德經》有很多人想從他裡面學習到什麼修真的方法什麼的,其實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經》其實是一本修心的一個材料,讓你保持心態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陸』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經》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說為人處世要保持低調,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謙卑的地位。在此同時,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線而非一味地低調,要有一定的限度。

『柒』 修習道德之經,如何理解「道德經」和「各經典」

學習道德經和各經典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理解方式,每個人對經典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學習。

理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還要結合具體事例,對一件事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的評價,是最直接的文本應用於實際的表現方式,這樣可以更直觀感受到這些經典作品的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學習這些經典不能只依靠自己領悟,還要有嚴謹科學的求證態度,和其他理論的結合應用,不能憑一家之言理解道德經和各經典。

『捌』 老子《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怎麼理解

凡事有度、適當的放下能夠更好的前行。
所以三十軸共一軲(抱歉可能錯字了),不是全空;鑿戶牖以為室,不是平原;

『玖』 你對《道德經》的理解

在中國《道德經》雖然有2000多年,可惜,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絕大部份是錯誤的。中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是從儒家的角度去解釋《道德經》,這是相當糟糕的事情。把一個明明有哲學、有邏輯的東西變成一個沒有邏輯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我們中醫到後來理論上沒有什麼發展,發展不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中醫,很多人感覺到我們的理論非常難辦,在技術上我們有進步,但在理論上我們的進步幾乎是停止了。為什麼?我認為這裡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嚴格地遵循《道德經》的理論前進。

我就講一點,現在醫學的中醫醫生,都講的是陰陽五行,《道德經》講的是陰陽三行,我們一走入陰陽五行你的理論就中止了,你沒法再前進了。只有三,才能夠構成活力!三,就是全,三,就是動力。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就舉例,現在基因理論是非常盛行的,但是基因里的理論核心在我們的64卦里頭也已經說明,已經從理論上做出了很好的總結。你看基因構成,它就是陰陽三行,它就是雙螺旋。陰陽三行,就是老子《道德經》理論的核心,就是三生萬物。

大家都知道我寫的一本書,叫《西方哲學死了》。這本書在市面上還有賣,我是研究哲學的,我的大部分時間研究西方哲學,我研究西方哲學的結果就認為西方哲學已經完蛋了。因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我們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比它高明得多。

西方的數理邏輯已經死了,它到了我們的電腦之後,它已經到了底了。因為它達不到「三生萬物」的水平,電腦到目前為止再怎麼了不起,也是我們手上的一個工具。

西方人用二進制構成一種一元論的一個世界,我現在構成一個三元論的一個世界,一元論的世界只能做成我們現在的這樣一種電腦,三元論將來所構成的電腦,是完全可以像人那樣活動的電腦。

所以,21世紀我認為是一個思維革命的時代,而且這個革命的發源地就應該在中國。它所根據的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哲學理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陰陽三行六度的全新的邏輯,而不是現在西方所說的那種數理邏輯。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真正偉大的思想、偉大的理論在《道德經》之中,如果把陰陽五行轉向陰陽三行,它的前途就是巨大的。我深信我們中醫中葯學,的的確確在世界上是最偉大的醫學。但是這個醫學現在面臨理論上的困境,大家認識到這個困境就好辦了,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這個理論上的困境,打開新的局面,使我們的中醫中葯學走向全世界!它不僅僅只是醫療整個人類心靈、生理,更重要的是給整個人類帶來一種偉大的、思維的、邏輯的方法。

『拾』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人之道與天之道

生活中,先說說人之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用國外的理論叫馬太效應。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辦事更加順利,更容易積累財富,形成正循環。在公司,業績往往歸功於上級領導,而過錯總是讓下屬背鍋。
有句話說的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在最初奮斗的時候,資源自己找,人脈自己拉,什麼都是阻力。而只要開始成功,資源會自動涌過來,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會形成滾雪球效應。但不要忘了,天下資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間接掠奪弱者而來的。家庭不幸,一貧如洗的人,更難在社會中生存。物價飛漲,工資還拖欠,這其中暗藏著被強者們偷走的價值,只不過現代社會剝削的更加隱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發財的股民,總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為會看幾根線就能從股市中拿到錢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還是一隻待宰的綿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資,去補了巨頭們的有餘。
其實,人之道就是動物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天之道,則不然,有一種平衡的力量始終推進萬物變化。就像刮風是因為某地的氣壓低,需要空氣去補充;又像水總是往低處流,填補溝壑。這種力量是人和動物無法阻止的。生態圈是否存在這種力量呢?你錢再多也會死,死後富不過三代,之後你的那點財產也就散盡了。大魚再強,死後也要被小魚吃個精光。
你人脈廣,財產多,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天之道就要發生作用。天道總是「養而不宰」,以最大的寬容,讓人們自由的成長。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兩面性。所謂的羨慕嫉妒恨,並不是惡性,而是天性!正因為有這些天性,才讓強者必須為眾人造福,否則就會在眾人的唾棄中隕落。
「反者道之動」,人生和事業都是個拋物線,強大過後必然衰落,這就是不可違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維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踏實的積累,形成正循環慢慢變強。變強後要「柔弱處下」,不要「自恃」、「自見」,要「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因為自認為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時候。
所以永遠要放開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滿,保持成長的態勢。當你的財產才華開始有餘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不足的人,去主動符合「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損。

熱點內容
法院三強化 發布:2025-05-08 14:05:40 瀏覽:469
律師非訴業務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8 14:04:55 瀏覽:54
有限責任公司代持股份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5-08 14:04:39 瀏覽:274
柘榮縣律師 發布:2025-05-08 13:56:07 瀏覽:569
行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 發布:2025-05-08 13:56:05 瀏覽:268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在合同法的不同 發布:2025-05-08 13:56:02 瀏覽:188
北京刑事律師咨詢 發布:2025-05-08 13:55:12 瀏覽:320
公路工地試驗室化學室廢品處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8 13:47:48 瀏覽:618
民法典文章 發布:2025-05-08 13:25:41 瀏覽:694
ppp立法條例 發布:2025-05-08 13:21:25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