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修改報告

立法修改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1-11 15:31:05

Ⅰ 從立法上對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如何有效

破解「貓鼠游戲」監管迷局
針對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將實行最嚴格的全過程監管制度、建立最嚴格的各方法律責任制度、對違法生產經營者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對失職瀆職的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實行最嚴肅的問責、對違法作業的檢驗機構等實行最嚴格的追責,五個「最」字讓人感到政府「重典治亂」的決心。的確,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那麼多的監管部門都干什麼去了?
監管部門究竟在做什麼呢?他們也是一肚子的苦水。一些基層食品衛生監督機關跟媒體訴苦,說有的消費者即使在食物中發現一隻蒼蠅,都會要求查處,按程序,這往往需要兩到三個執法人員忙上幾天。數據顯示,我國約有45萬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2億多家農戶提供食品原材料,5萬多家企業從事食品零售,僅北京就至少有3萬家餐廳以及數不清的小餐館。
面對如此龐大的監管對象,若一味強調「最嚴格」的政府監管,將著眼點放在提高罰款數額、加大處罰力度上,可能導致食品安全監管在某種程度上淪為貓鼠游戲,逮著與否全憑幾率;有的監管部門甚至被相關企業「俘獲」,成為有毒有害食品的「幫凶」。
破解「貓鼠游戲」的監管迷局,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是,消費者發現自己食物中有蒼蠅時,為何不直接要求廠商賠償,或通過調解、仲裁、訴訟途徑維權,反而輾轉求助監管部門呢?自動放棄權利、被動等待監管部門維權的背後,凸顯的恰恰是民眾的私權保護缺失、維權渠道不暢的現實。
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愷撒。對食品廠商與消費者之間因食品質量或服務引發的「私」糾紛,完全可以通過完善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暢通調解、仲裁、訴訟等小額維權渠道,鼓勵消費者積極主張、行使、保護自己的權利,一方面倒逼一些黑心廠商採取切實措施維護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飽受「案多人少」困擾的監管部門從大量「私務」中解脫出來。
至於組織制定食品安全技術標准和管理規范、公布食品安全信息、查處食品安全重大隱患等屬於「公」領域的社會公共事務,也應走出監管部門單兵突進的傳統模式,積極吸納社會和公民的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如規范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程序,確保程序能便利行業和社會公眾表達訴求、吸納意見。對食品召回後的「迴流」問題,在堅持企業食品安全員內部監管的同時,可以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外聘專業人士擔任食品安全員,加強社會力量對企業的外部監管。建立有獎舉報制度,鼓勵社會各界和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徐清)
從字面到桌面,配套落實是關鍵
法律是一種規則,而適用是規則的生命。本次食品安全法修改面廣、懲罰力度大、針對性強,但「造法易、執法難」,食品安全法修訂後,如何確保食品安全從字面走向桌面,不僅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也是保障食品安全關鍵所在。
從執法體系而言,本次立法修改對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對各方法律責任制度的確認,能夠權責到位、有效督促、跟進管理。然而原本多部門共管又不管的「九龍治水」格局尚未完全打破,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的上下關系、平級關系也未完全釐清,延伸到鄉鎮一級的支脈力量和專業整治能力更顯羸弱。不僅如此,如何明確執法許可權、如何確保執法產生聚力作用,這些顯然都還需要細致的配套措施。
配套法規、檢疫標准需完善並體系化。食品安全的鑒定與判斷、肉品檢疫與檢測、食用添加劑的不斷創新和涌現等等,這些都給現存的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新要求。例如近期玉林狗肉節所暴露的狗肉食品檢疫「短板」,就其標准而言只有幾年前農業部的「產地檢疫」,這就導致在執法中本應針對犬只的個體檢疫,變成了對車輛附帶的產地檢疫,即從「逐只檢疫、一犬一證」,異變為「一車一證」,這種由於檢疫標准缺失產生的安全風險顯然成倍增加。
公益訴訟的配套保障不應缺失。食品生產的規模化、網路化及產品的多元化帶來的跨區域性,必然導致食品安全的結果危害面越來越大。在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後,除公權介入並按照法規對企業和生產經營者予以雙責雙罰外,公眾損失也不應忽略,如何確保個體消費者能有效、及時獲得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中的救濟和賠償?難道還是繼續要求弱勢的消費者個體進行取證?面對技術門檻,消費者維權顯然乏力。從此層面而言,「社會共治」還需進行制度化分解。
除此以外,第三方食品安全鑒定機構、一定程度下的舉證責任倒置、食品安全責任險的險種范圍等問題,均是完善食品安全鏈、實現食品安全法「落地」的關鍵。(法徒)
將預防貫穿各個監管環節
預防為主原則是國際上最重要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筆者建議將預防為主的原則精神貫徹到食品監管的各個環節與流程,須在立法上明確以下事項:
明確食品安全監管由財政兜底,繼續強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等基礎性工作。草案完善了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如增加風險監測計劃調整、監測行為規范、監測結果通報等規定,明確應當開展風險評估的情形,補充風險信息交流制度,提出加快標准整合、跟蹤評價標准實施情況等要求,值得肯定。但縱觀以往風險監測等工作,部分地區經費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成為監管活動有效開展的制約因素。尤其是較偏遠地區,相關監測、檢驗經費、設施購置費更難以獲得足額財政保障。建議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作為針對各級政府的硬性要求,監管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明確國家對欠發達地區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基礎性工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確定企業自查和責任約談的法律效力,增強預防制度的威懾作用。草案增設了生產經營者自查制度和責任約談制度:要求企業定期自查食品安全狀況,發現有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潛在風險的,立即停止生產經營並向監管部門報告;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及時採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的,監管部門可對其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監管部門未及時發現系統性風險、未及時消除監管區域內的食品安全隱患的,本級政府可對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但草案未明確企業自查和責任約談的法律效力和後果,且可能成為相關主體逃避法律責任的借口和托辭。企業自查和責任約談制度的實行,不代表監管執法可以存在任何的懈怠和寬松空間。出現食品違法或瀆職情形,該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和實施行政問責的,應當依法進行,而且應明確,既然在自查和約談後依然出現問題,應在法定界限內從重處罰處分,提升預防制度的潛在威懾力。
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亦可以適當引入預防原則精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與傳統違法犯罪行為不同,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巨大損害後果,有必要以預防為主作為規制原則,將違法和犯罪預備行為明確作為執法打擊的對象。如有些食品生產經營者,大量購入變質或有毒有害原料,無法說明合法正當用途的,則可認定其生產劣質或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嫌疑極大,通過食品安全法與刑法相關條文規范的銜接和完善,完全可以追究其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希望可以幫到你!滿意請採納!謝謝!!!!

Ⅱ 民事訴訟法歷史修改記錄 從82年立法開始都修改過幾次,分別都修改過什麼內容

民事訴訟法變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198203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0409]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07)[200710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修正)[20071028]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決定,此決定將於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2)立法修改報告擴展閱讀: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強制執行的新規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討。

1.申請執行管轄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條改為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上述新規定,當事人可根據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或其他有利於申請執行的情況,有選擇的向某管轄法院申請執行,這既避免了法院之間委託執行的時間和財力的浪費,又有利與申請人根據其或被申請人不同的實際情況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請執行。

2.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上移執行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三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原相關規定,法院承辦執行案件的時間為6個月,滿6個月後,未執行的法院一般會以被申請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為由裁定終止執行,這嚴重影響了申請人的權利。新規定的出台使得申請人如認為承辦法院超過6個月還是未執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避免了承辦法院的地方保護主義或不盡職的執行行為。

3.申請執行期間的延長

第二百一十九條改為第二百一十五條,修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原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根據雙方主體是否為個人而分別規定為12個月和6個月。這樣的區別對待也是無實際根據的。筆者曾代理過一些申請執行或恢復執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規

五一長假除了旅遊 還能做什麼? 輔導補習 美容養顏 家庭家務 加班須知

定的申請執行的期間過短而超過期限,使得原訴訟變得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失去進一步訴訟的可能性。

新規定將申請執行的期間加長為二年,使得判決後,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有充足的時間協商處理如何履行判決問題,不必因擔心超過申請執行期間而患得患失,這一方面大大減輕了申請人的壓力和限制,同時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過雙方協商而解決,可大大減輕法院執行工作量。

4.當被執行不能履行判決的法定義務時的法定舉證責任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規定加重了被申請人「無償還能力」的「舉證責任」,使得對一些被申請人企圖以「要錢沒有,要明一條」的無賴作風逃避強制執行失去了市場。

5.被執行人不履行判決的限制辦法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一條:「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規定將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報紙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決的單位和個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別是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的辦法使得一些企圖卷寬款外逃的被執行人只能「望洋興嘆」,徵信系統記錄也給企圖逃避執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後6個月不採取執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提級執行。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203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2)在沒有到6個月之前:只能是多催問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長反映。

2、關於逾期不執行的利息:應是從判決確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如果判決中沒有確定履行期限,應是從判決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 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3、關於雙倍罰息:如果你的執行申請中沒有寫上,應當向執行法官申請增加請求。

Ⅲ 基本法律的立法與修改

《立法法》復 第七條全國人制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Ⅳ 立法修改的過程中人大代表應如何履行職能

中國的立法議案由人民代表或人大常委會委員採用無記名方式表決(按電鈕)。一般立法議案應由全體人民代表或常委會委員的過半數通過。憲法的修改應由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民代表通過。

具體過程:立法議案提出後,即進入審議或討論立法議案的階段。立法議案在提交審議前,可以將草案公布,廣泛徵求意見。各專門委員會審議立法議案涉及到專門性問題時,可以邀請有關代表和專家列席會議,聽取他們的意見。中國審議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的立法議案的具體程序是:立法議案先經過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是否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議程。如果決定了,則提交人大會議主席團,由主席團決定是否正式列入議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立法議案時,先由提案人作該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由各代表團進行討論,由法律委員會進行綜合和修改,並向主席團作審議報告。主席團通過後,再提交大會表決。主席團如果有不同意見,可提交大會審議。中國審議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立法議案的程序是: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全體會議審議,或決定先交由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由常委會全體會議審議。常委會全體會議審議 時,提案人要對立法議案進行說明,然後先分組審議,再由全體會議審議。人大常委會審議立法議案通常進行兩次,第一次是初審,第二次進一步審議,兩次審議後再進行表決。

Ⅳ 立法法第五條的修改有什麼重要意義

可以提出相關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事項。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一。」
九、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作為第十條。
五,制定本法,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二,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修改為。」
六、將第五條修改為,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作為第二款。」
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海關、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堅持立法公開,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十、范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將第六條修改為。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作為第六項,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將第十條改為兩條、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七,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六)稅種的設立、具體,修改為。」
四,增加一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修改為,增加一款、第八條增加一項。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修改為,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將第一條修改為,提高立法質量:「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徵用」、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第十二條,根據憲法。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增加一條,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作為第二款:「(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第十三條,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
回復:

尤其是對於紀律嚴明,必然有助於實現黨的政治主張,當然有一個領導政治發展的任務,固然是正確的,西方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執政黨才會以其佔有立法機關多數席位作為其執政的標志。
當然。這既是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的慣例。具體而言。執政黨不可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和責任;也可以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或廢除舊的法律來影響執法。作為執政黨來說,法律所設定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更可以通過立法程序其一。隨著法治的發展、方針和政策通過法定程度上升為國家法律。首先。執政黨的依法執政是以自覺守法作為保障的。因此。因為立法本身就是在執政黨的主導下進行的,也是實現依法執政所必須,使立法會體現執政黨的政治主張。
其四,執政黨可以通過自己黨員的作用確保法律的執行,執政黨還可以監督法律的執行。執政黨總是依法通過對於國家的作用,對既有法律進行補充,但是它還必須關注法律的執行。因為執政黨對於立法權的主導,確保法律符合執政黨的方針政策,把執政黨的路線,並積極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必須是依法主導,執政黨對於政治的領導和國家權力的運行並不是隨意的,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如何得到貫徹和實現。自覺守法是執政黨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需要,對政治實行領導,其蘊涵的政治意圖當然就無法實現,大量的執法官員都是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積極主導立法。執政黨的政治意圖也不可能成為社會的客觀現實、修改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幫助執政黨全面實現其依法執政。立法是一個國家法治的起點,執法就是關鍵,是依法執政的一個重要方面。
執政黨是社會的政治主導力量甚至是領導力量,使國家機器根據執政黨所設定的目標運行。
在我國。如果執政黨的機構和黨員不能嚴守法律,自覺遵守法律。只要中國共產黨的每位黨員和黨的幹部都確保法律的良好執行,他們的帶頭執法和良好執法必然有助於實現法律,都是極為正常而必須的,從而確保法律的良好執行,執政黨執政的重要目標在於實際擁有和運行國家的權力,法律當然就能得到很好的實施,並主導立法發展、企事業單位,或者堅持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領導,再好的立法也是一紙空文,擔負起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向有關機關提出具體建議。但是他們的意志轉化為社會的現實。對此,關注立法這一首要環節。其次,執政黨的領導幹部和每個黨員都應有自覺的認識,依法做出政治領導行為,也就掌握了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執政黨往往通過其政策來表達其意志,努力確保執法。
其三。因此。
執政黨確保執法的方式和途徑都是多樣的,沒有實在的意義;只有法律被很好地執行了。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重大影響、身份明確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領導幹部來說、主導國家權力,改革執法。執政黨的守法情形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守法狀況,無疑是重要的途徑。
其二、主導和行使,立法權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權力。任何執政黨沒有理由拒不遵守自己主導下制定的法律,進而實現其管理社會的意志,立法權的重要性將得到進一步突顯。執政黨良好的守法是一個社會守法的表率。哪一個政黨掌握了國家的立法權。法律一旦制定出來了。這個中介主要就是國家。作為執政黨,也必須遵從法治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示範的意義,通過對立法權的控制。任何國家的執政黨都對政治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在依法執政的過程中。它隨時可以就執法問題,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自覺守法是執政黨在立法上的政策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如果沒有良好的執法。在現實社會中。受到破壞的法律。國家是執政黨管理社會的組織工具,需要必要的中介,法律就必然遭到破壞,不得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因為,執政黨必須關注立法,依法領導政治,它對所有的國家機關

Ⅵ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6)立法修改報告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Ⅶ 全國人大修改立法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憲法》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二、將第五條修改為:「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三、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四、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五、將第十條改為兩條,作為第十條、第十二條,修改為:
「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二條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八、將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九、將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十、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熱點內容
內部管理制度文件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5-08 23:50:41 瀏覽:561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5-08 23:47:06 瀏覽:423
成人教育經濟法基礎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5-08 23:47:05 瀏覽:120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第五條 發布:2025-05-08 23:46:17 瀏覽:642
刑事訴訟法上訴不加刑 發布:2025-05-08 23:46:17 瀏覽:619
稅收立法形式 發布:2025-05-08 23:35:20 瀏覽:828
四川省喜德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8 23:35:16 瀏覽:804
法院法官劉艷 發布:2025-05-08 23:13:38 瀏覽:460
思想道德學生 發布:2025-05-08 23:12:45 瀏覽:789
法治公益海報 發布:2025-05-08 23:12:4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