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化
❶ 以德化民是在什麼時期
以德化民是在什麼時期如下:
一、以德化民的起源與初衷
1.1起源:
以德化民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種治國理念,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強調通過道德教化人民,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以達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繁榮的目標。
1.2初衷:
以德化民的初衷在於塑造一個有高度道德素養的社會。儒家學說認為,人心本善,只需進行道德教育來培養個體的美德與良知,從而使全社會獲得和諧與進步。
三、以德化民的實踐與影響
3.1實踐歷程:
以德化民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著悠久的傳統。自先秦時期起,儒家思想的深入,孔子的教育改革以及後來的儒學盛行,都推動了以德化民理念的實踐。此後,歷代政府多次嘗試以道德教育來引導國民行為。
3.2影響力:
以德化民思想的實踐與推廣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使道德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通過道德教化,中國傳統價值觀得以傳承,並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
3.3 當代意義:
在當代社會,以德化民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新的社會挑戰和倫理困境,推行以德化民有助於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培養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有效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與道德水平。
四、以德化民的現實應用與困境
4.1現實應用:
當前,中國政府繼續推行以德化民理念,加強道德教育的力度。通過加強學校、社區和家庭等環境中的德育工作,提高全體國民的道德素質,營造文明和諧社會。
4.2存在困境:
然而,在實踐中,以德化民也面臨一些困境。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多元化導致了不同價值觀的沖突;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信息泛濫與虛假信息也對道德教育產生了挑戰。
五、以德化民的前景與展望
5.1前景:
以德化民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之一,具有長期的歷史積淀和實踐基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以德化民仍然具有重要的前景,為社會發展提供了道義保障。
5.2展望:
未來,以德化民的實踐應當面對新的挑戰和變化。應結合現代化進程與科技發展,探索更加系統、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此外,也需要提升道德標準的普適性,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的追求。
❷ 「泛道德化」是什麼意思
「泛道德化」,即道德評價被上綱上線,無限拔高,占據了最主要地位,它無限度涵蓋和滲透到政治、法律、科技等其他評價話語體系中,使其他的評價體系都淪為道德的奴婢。
❸ 你有沒有掉進防不勝防的意志力陷阱
一、「道德化」陷阱:牢記目標減少變化
1、「道德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一直以來,我們在內心深處對行為(自控力挑戰)進行道德判斷,比如判斷節食、看小說是「好」還是「壞」,我們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非常有驅動力的,會讓我們趨「好」避「壞」,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道德判斷並沒有預期的激勵效果,實際上,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因此,如果我們將鍛煉、存錢、戒掉惡習當作「好的」事,而不是「我想要的」事情,那我們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恆。
生活中有很多明顯的例子:比如去鍛煉就說自己「很好」,沒去鍛煉就覺得自己「很垃圾」,那很可能今天去鍛煉明天就不去了;如果開始一個項目就覺得自己「很好」,拖著不做就覺得自己「很銼」,那很可能上午取得了進步,下午就變得懶散了。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把自控看作道德測試,試圖通過道德標准進行自我約束,即我們把意志力挑戰「道德化」(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了,而所有「道德化」的事情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道德許可」是指,當我們做善事、自認為對的事情,我們會感覺良好,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因為我們在自我感覺良好時,不會質疑自己的沖動,但直覺沖動通常會促使我們做壞事。
很顯然,「道德許可」會帶來屈服、放縱,但這並不是意志力缺乏造成的,當我們允許或決定做壞事或屈服於誘惑時,我們都認為自己是自控的,沒有失控也沒有罪惡感,相反,我們認為這是應得的獎勵,並以此為傲,我們會自我辯解「我都已經這么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促使我們墮落,此時我們忘記了真正的目標。
(理論解釋:
意志力挑戰本質上是兩個自我之間的沖突,一個「我」想的是長遠的目標利益,另一個「我」想的則是眼前的及時行樂,進步、成功自控之所以會導致不好的結果,是因為它會讓理智的自我暫時感到滿足,而放縱的自我則會活躍起來,我們也因此關注那些沒能夠得到滿足的標,這被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釋放」,也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前進一步,緊接著會後退兩大步。)
我們把自控看作道德測試,試圖通過道德標准進行自我約束,但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意志力挑戰,道德標准並沒有強有力的約束力,更讓我們無法看清這些挑戰、自控背後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想要的」被道德判斷遮擋住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意志力充沛,不僅沒有失控,甚至還自我感覺良好,但卻一次次向誘惑屈服,因為這種失控是偏向於心理方面,而不是生理方面。當我們瀕臨失控時,我們無法依賴「道德判斷」的約束力進行自控,因為這種約束是無力的;但當我們確實「成功自控」時,我們還成為「道德判斷」的受害者,「道德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2、「道德許可」邏輯
嚴格來說,「道德許可」沒有邏輯可言,任何自我感覺良好的事情,甚至只是想想做過的或將要做的好事,我們都很可能依據直覺沖動行事。比如,我本來可以吃一碗飯,但只是吃了半碗,都會感覺良好促使我們找點補償。
研究道德判斷的心理學理論指出,我們通常相信自己的本能(刻板印象),只有當需要解釋自己的判斷時,我們才尋求邏輯,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想不出一個能為自己辯護的邏輯說法,所以理由更多是潛意識的。比如成兩兄妹的例子,對我們來說,這個問題會讓我們覺得惡心,所以這件事情是錯誤的,然後我們絞盡腦汁去解釋為什麼是錯的,但往往邏輯解釋是無力的、不夠的。
如果想到某件事情我們沒有罪惡感或焦慮感,那它就不是錯的,就是符合「道德」的,我們一般不會質疑或否定這個行為,所以當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因過去的努力、剋制、付出等等)時,縱容一下的念頭聽起來並沒有什麼錯,就像是我們應得的一樣,放縱不再會感到罪惡。如果我們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我們感覺良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棄自控(和我目前的狀態非常類似)。
「道德許可」最糟糕的並不是它可疑的邏輯,而是它會誤導我們做出背離自己目標、利益的事情,它讓我們相信,放棄節食、打破預算、看小說這些不良行為都是對自己的「獎勵」、「款待」,我們把可怕的誘惑變成心理接受甚至驅動的「必須做的事」(有付出必然有收獲,鐵一般的定律)。
3、「道德化的」進步:一曝十寒不要緊張,不要想鼻炎,不要想會陰疼痛,不要暴飲暴食,不要看小說,不要玩游戲等等,一系列的「我不要」,但實際結果是,我越來越緊張亞歷山大,越來越頻繁想起鼻炎,越來越想感到會因不舒服,越來越想多吃,越來越想看小說、玩游戲。我一直以為是自己自控力不夠,所以加碼控制力度,堅決不想,堅決不做,但我錯了,我更想了,更加情不自禁的做了,然後繼續加碼,陷入無解的、情不自禁的、不斷自我批判的惡性循環。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試圖用意志力控制「我不要」想什麼、做什麼,但「我不要」越控制越反彈 ,徹底陷入「白熊效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白熊」,越是有意識控制不要想起,「白熊」越頻繁出現在腦海里,頻繁出現的「白熊」還會讓我們產生錯覺,誤以為這就是對自己極為重要或極為渴望的東西,也因此,被控制的想法、慾望、沖動在心理上會越來越有力,對我們越來越重要,當然也就越來越難以遏制,直到最後失控。
所以,很明顯,「我不要」只會適得其反,妄圖自我控制或壓抑,終歸會敗北反彈。應該如何做?簡單,就是堵不如疏,正視「我不要」,保持清醒!!
具體來講,就是不要壓制、控制某個想法或行為,而是要肯定在這一刻,這些問題、想法確實存在,但這些只不過是自然的心理過程(擔憂、害怕、重視必然會帶來的心理過程),然後感受內心的真實體驗,並對這些情緒沖動保持清醒,挖掘這些沖動背後的真實動機渴望,試圖將「我不要」變成「我想要」,即用更加健康的「我想要」達成目標。
比如節食「不要吃太多」,背後其實是口欲的滿足,誤以為吃的多當然能滿足口欲,但這是錯誤的,吃的多隻會毀掉一個美食和好心情,所以可以變為我要吃真正的美食,體驗真正的享受。
讓我們一起高效學習,幸福生活!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高太爺】ID:gaotaiye0504
❹ 道德內化的三個階段
依從,認同,內化。
1、依從:依從表面上接受規范,按照規范的要求來行動,但對規范的必要性和根據缺乏認識,甚至有抵觸情緒。
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3、內化: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