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非法治

法治與非法治

發布時間: 2025-07-04 04:09:14

㈠ 依法行政原則的重要性

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性
何謂依法治國,通俗地說,是指各國家機關都嚴格依法(包括憲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事務,治理國家.依法治國表達的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它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關於依法治國為我國社會所追求的目標的觀點,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對此不作系統探討,本文擬就依法治國的核心所在-----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憲政國家的一項原則,世界各國以此為基礎和根據,建立起了龐大的行政法律制度.依法行政雖然是我國依法治國制度的基礎和根據.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中的一項原則,是對依法治國影響最大的原則.要理解和實現依法治國,必須先從依法行政入手.此外,依法行政的具體制度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而具體司法實踐經常決定了一個國家法制的模式和體系.本文從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和司法實踐的角度談談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立法和執法均是法治的基本要素:立法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為執法提供前提,提供准則,提供依據,為執法主體和執法相對人的行為提供規范,為社會關系的調整提供基準,規則;執法解決法的實施問題,即將立法確立的准則,規范,基準,規則適用於人們的實際社會生活,適用於實際的社會關系調整,使法律文本的規定在人們的實際行為中得到遵守,執行,在各種相應社會關系的發生,進行,變更和消滅的過程中得到貫徹,實現.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由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所決定[1].依法治國,它指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國家,是法治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內容.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國的行動口號和價值准則,法律高於作為整體的人民之外的一切權力和權力的擁有者,法律至高無上.依法治國是法治國家的行動和過程,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的目標和結果.法治國家應當以民主完善,保障人權,法律至上,法制完備,司法公正,制約權力,依法行政,保障權利作為其基本特徵.
依法行政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行政是國家行使權力的重要方式,是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的基本途徑.依法行政可以說是運用法律制約權力的重要表現.但是,由於行政權力具有與其他權力不同的獨特性質,也由於依法行政與制約權力的視角差異,因此,在強調制約權力的同時,還有必要對依法行政予以特別的重視.
行政的特點要求行政必須依法.行政具有立法和司法等都不具備的特點.它的工作內容最為豐富,涉及的社會范圍最為廣泛,與社會民眾的聯系最為普遍,具有連續性,主動性,及時性與靈活性等特點.即使在行政權最小的法治國家,相對於其他國家權力而言,行政的權力也同樣是十分強大的.在所有的國家權力機構中惟有行政權力由於其獨特地位與特點而難以羈系.一旦放鬆管束就可能橫行無忌.以制約權力作為重要標志的法治,在制約權力的過程中制約行政權力的任務是最為艱巨的.行政能否依法進行,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能否實現法治.任何法治國家都以依法行政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特徵與非法治國家相區別.
依法行政是行政的自覺與自主的法治化成果.制約權力是從權力之外對保障權力正常行使的要求,側重於對權力的外在約束.依法行政既是著眼於行政權力本身而對行政權力所提出的要求,也是行政自律的法治化反映.與一般的制約權力相比較,依法行政更側重於發揮行政權力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依法行政不應當是外來的要求,而更應當是來自於行政的內在自省.行政之所以應當依法進行,是因為行政本身就是法治的主導力量之一.一國的法治如果不是由該國在漸進的發展中自然而逐步生成的,就必須由國家主導推進.法治發展的國家主導中,政府必然擔負著重要責任.因此,在推進法治過程中的政府的法治化自律是十分必要的.

㈡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㈢ 法治政府的內涵及其制度基礎有哪些

答:要建設法治政府,首先必須了解法治政府的內涵。簡單的說,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則運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權力來源、政府的運行和政府的行為都受法律規范和制約。關於法治,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則還是形成了共識。這些原則包括:(1)法律必須公開,為公眾知曉。(2)法律必須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針對一些人特別制定,必須是對所有的人同等適用。(3)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依據事先公開的、制度化的程序規則,法律不能溯及既往。(4)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必須能為公眾所認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5)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6)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7)法律應當保持相對的穩定,規則變更過快,公民便難以學習和遵守。(8)政府的權威置於法律之下。(9)尊重並維護司法權威。司法沒有權威,法律便沒有權威。(10)司法公正,這種公正不僅要求法律適用上的公平,還要求擁有司法資源的公平。

法治作為一個與人治相對應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過法律遏制政府權力,政府必須受到法律的控制。這也就是法治政府與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們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則不僅要求人們守法,更要求自己帶頭守法。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把自身的權力自覺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圍內,以防止權力被濫用。

㈣ 為什麼都說現在是法治時代。為什麼現在的法律量刑都要比以前要輕。減刑也快

一、法治社會的核心是法律秩序,確保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進行運作。
二、法律是界定和解決社會糾紛的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的依據。
三、在法治社會中,法律是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四、法治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公民要依法辦事,更重要的是要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
五、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
六、現實中存在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現象,導致民眾的合理訴求得不到有效解決,這是人治社會的表現。
七、真正的法治社會應該是政清人和,法律至上的清明社會,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
八、在法治社會中,只要不觸犯法律,民眾無需向任何人屈服。
九、依法懲治犯罪行為,捍衛國家統一,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十、量刑是法院根據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決定對罪犯的刑罰。
十一、盡管存在不同的法定量刑情節,但都是以犯罪事實為依據。
十二、現在的法律量刑並非一定比以前輕,這要根據具體法律和司法實踐來判斷。
十三、減刑快並不意味著量刑輕,它只是對罪犯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的獎勵。
十四、法治社會的目標是實現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規范政治權力。

㈤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辯論賽,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問的素材

1.他原本無德,是胎里壞,你和他大講理想道德責任使命光明願景,你是不是單相思?你和孔慶東灌輸「五講四美」能攔住他和記者一媽二媽三媽?你是不是要喂肛門吃飯?
2.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宋襄公是治國理真的明君嗎?
3.毛 澤 東為什麼說「這些條約,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僅只是一種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國作戰是不可能的」?蔣委員長沒試過道德感召日寇?最終得到了什麼?
4.唐僧的緊箍咒是你的德治嗎?
5.我同意你的觀點,德治和法治必須並駕齊驅。但必須有一個有力的補充,德治的盡頭,必須是法治的開頭,對方辯友有懷疑嗎?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蒼白無力;沒有法律,萬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㈥ 建設法制社會更應側重最大多數還是更應側重關鍵少數

建設法治社會,更應側重大多數人的醫院,因為大多數人的醫院決定了集體的利益,所以應該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依法行政需要完善行政決策程序。涉及全國或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事項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應當事先組織專家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

社會涉及面廣、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決策事項,應當向社會公布,或者通過舉行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重大行政決策在決策過程中要進行合法性論證。

(6)法治與非法治擴展閱讀:

特點: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㈦ 說出你對目前的中國治國理念,800字之內

我的治國理念就是依法治國。

第一,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依據「一般性規則」治理國家,即「規則之治」。
這里包含著兩層含義。首先,依法治國中的「法」指的是「一般性規則」。所謂一般性規則是指作為「法治之法」的規則必須適用於制定規則的人和執行規則的人,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不享有特權。其次,依法治國所要確立的應是「規則的權威」,而非「人的權威」。所謂人的權威,是指當權力和特定的人相結合後所表現出來的「人比法大」,權力的行使不是受法律的約束,而是受上級行政領導的意志約束。更有甚者,當社會中出現重大不公正時,人們往往寄希望於出現包公式的人物。然而,這種人格化的權威是極具危險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人都有情感和慾望,如果實行人治就意味著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這樣的政治會變得非常危險。而在法治國家中,由於通過一般性規則進行治理,人們會相信並依賴規則或制度來解決重大的社會不公。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第二,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依憲執政和依法行政,即「法律之下的政府」。
依憲執政和依法行政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內容。用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來約束國家權力、保護公民權利,即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要納入憲法的軌道,所有行政行為的內容和程序都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以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在法治國家中,法律是上位概念,國家政府是下位概念,政府應依據法律所批準的方式辦事,甚至要求政府應依據法律所批準的方式思考。相反,在人治國家中,國家政府和統治者處於法律之上,可以隨時改變法律的內容。當然,這里還會涉及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法律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在人治社會中,法律為政府服務,法律只是實現統治的工具、僅僅是政府的工具。而在法治國家中,政府應當是法律的工具,設立政府是為了執行法律,維護法律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說,從根本上看,政府權力存在的正當性基礎正在於其所具有的合法律性。

第三,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司法公正,尤其是「程序正義」。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司法的最本質要求,是司法贏得群眾信賴的最基本方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原則就是指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的過程中應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它包括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兩方面的內容。法治首先強調程序正義,即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可以使人們看見公正,以此保障法治的權威。程序正義所關注的並非是結果的正當與否,而是實現某種結果的過程和程序是否正當。也就是說,實體正義強調結果的正義,而程序正義強調過程的正義。當然,依法治國強調程序正義優先,並不是要放棄實體正義,而是通過公正的程序來最大限度地保障結果的公正。有時強調程序正義優先可能會犧牲某些個案的結果公正,但這是實行法治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到,法治首先是與程序正義相關聯著的。在某種意義上,法治就是程序之治,依法辦事就是依照程序辦事。」

第四,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保障個人的私權利,即「以權利為本位」。

要理解依法治國,就要認清國家公權力和個人私權利之間應有的關系。公權力(power)主要來自於政府,私權利(right)主要來自於個人。依法治國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限制政府的公權力,而限制政府公權力的最終目的應是保障公民個人的私權利。從法律推論的角度來說,對於公權力的推論原則是「法無授權即禁止」,對於私權利的推論原則是「法不禁止即自由」。在人治社會中,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秩序這一價值,公權力和私權利之間的關系往往處於本末倒置的狀態,其中公權力遠遠超過私權利,甚至公權力無視私權利。而在法治社會中,應以「權利本位」為原則,政府公權力的行使要以對平等權利的保護為宗旨,所有的一切是為了保護個人權利的平等。總之,權利保護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明顯特徵,人權保障狀況是法治國家與非法治國家的重要區別所在。

第五,依法治國必然意味著公平正義的法治文化,即「法律必須被信仰」。

首先,法治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特定的生活樣式,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類型,依法治國的實現必然意味著這種法治文化樣態的生成。法治文化主要指的是社會中人們對法律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等意識層面的因素。推進依法治國,最終應當注重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國家必須樹立法律信仰。其次,當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增強國家法治「軟實力」的要求更加緊迫。公平正義的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不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簡單繼承,也不是對西方外來法治的全盤移植,而是要對西方優秀法律文化與本土法律文化進行創造性的結合和轉換。就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而言,我們必須在對比西方法治發展的自然演進道路與中國法治發展的建構式道路的基礎上,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發展道路。

㈧ 法治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法治是實現普世價值的工具,它本身也是一種普世價值。

一個社會沒有普世價值就不可能有法治,法治與非普世價值不能共存,這也是無解的問題。普世價值的核心是自由,它能夠容忍個人選擇的不自由,並在法治的環境下進行重新選擇。

但是不普世的價值必然是不自由的,它沒辦法容忍自由,無法選擇自由,所以自由比不自由更普世,自由有選擇也就不存在壓迫問題。

對非普世價值社會而言,掌握著非普世價值定義的部分人,在向法治社會的轉變過程中,既得利益的傳承將受到威脅,這是一個他們手中不平等利益消散的過程,也是獲得自由的過程。

在大多數後代享受過自由以及社會矛盾未徹底暴露在大眾面前的情況下,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自由與利益的抉擇問題,以及暴力威脅與利益的取捨問題,這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行為,而非壓迫行為。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治

熱點內容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13:03:34 瀏覽:322
道德經國學 發布:2025-07-04 13:01:44 瀏覽:962
道德利劍 發布:2025-07-04 13:01:39 瀏覽:214
3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00:02 瀏覽:879
台灣民法研究 發布:2025-07-04 12:32:14 瀏覽:913
勞動法社保條款 發布:2025-07-04 12:27:29 瀏覽:377
天津知名律師 發布:2025-07-04 12:18:40 瀏覽:900
法院的訴訟義務 發布:2025-07-04 12:17:02 瀏覽:662
什麼是經濟法主體 發布:2025-07-04 11:58:51 瀏覽:166
cpa經濟法突擊 發布:2025-07-04 11:50:06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