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網路道德與文明

網路道德與文明

發布時間: 2025-07-04 23:00:12

A. 尋論文一篇關於網路道德的論文、、

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隨著網路飛速發展,網路道德失范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文章從分析網路道德失范對於大學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網路環境影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強調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關鍵詞】網路道德;網路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網路道德與網路道德失范
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和飛速發展,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在網路強勢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的同時,網路道德也以新的姿態隨之而來。網路道德並不是游離於社會道德體之外的一種社會道德概念,它是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出現的一種與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相適應的階段性或以後長期存在的一種道德形式,但卻與傳統的道德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凸現出間接的特點。網路社會中的道德不像傳統道德那樣,主要依靠輿論來規范個體行為,而是靠網民以「慎獨」為特徵的道德自律。「慎獨」意味著人獨處時,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監督和控制下,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也就是說,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網路上的虛擬社會中往往會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層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路行為。
網路作為新的技術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開放性等特點。但在為人們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條件的同時,由於其隱秘性的特點也帶來了相當范圍內的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仔細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會發現,大多數道德失范現象往往有著深厚的商業化、社會經濟合理性的動機,與網路架構日益呈現出的社會合理化及社會自動化控制機制的同步發展有關,對網路弱勢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網者的控制和損害的日益嚴重。從微軟霸權到網路色情暴力泛濫、間諜軟體、廣告軟體、網路牛皮癬、隱私權侵犯、網路誹謗、垃圾郵件,在背後往往找出自動化銷售、電子商務、網路安全及整個IT業不斷成熟的並行軌跡。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網路的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之特徵會助長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許多學生由於忽視網路文明而導致網路道德失范,進而引發網路犯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實際上,網路道德失范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誤行為,它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品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諸多問題,極具危害性。
首先,網路道德失范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錯位。在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僅次於個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再者,網路道德失范嚴重弱化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社會化作為一種發展過程,是通過個人和他人間一種連續的、經歷著許多階段和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現實中的人際溝通對個體社會化進程至關重要。最後,網路道德失范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加。
三、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開展
大學生是網路世界中最活躍、最中堅的力量,如何在網路環境下探求一條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探討的問題。我們看到,網路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同時,也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觀念,創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點也許就是解決網路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負面影響的一劑良方。
(一)轉變德育觀念
面對網路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認識到它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利用網路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我們不但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網路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路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就有利於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與學生進行溝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
(二)建設德育制度
我們在網路環境下的德育工作也應體現制度化,要摒棄那些不合時宜且毫無成效可言的條條框框,盡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實際的校園網路規范守則,明確獎懲措施,對違反上網規范的學生予以嚴懲,對一些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活動的學生要移交司法部門。同時,要與輿論監督機制相結合,善於藉助輿論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導向,使恪守規范者受輿論的肯定、宣傳,反之則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 (三)拓新德育視野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可以讓高校的德育工作也來分享網路的一杯羹,利用網路把大學生拉回正道。即所謂以彼之道,為我所用,還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努力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德育思想「進網路」,這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勵德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充分利用本校網站進行教育。通過有目的組織,幫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網頁,提出一些社會問題,與熱心網友進行溝通、對話、答疑、咨詢活動。三是製作生動直接的德育教學軟體用於德育教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活潑的三維動畫及其他的多媒體仿畫面,使大學生如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四是以德育為主線在大學生中策劃網路技術競賽。比如個人網頁大PK、個人博客「秀」、論壇招募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擷取身心所需的營養。五是疏通師生之間網路溝通的通道。可以採取網上聊天的方法,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勢利導的「滲透」教育才能有效。通過「閑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講道理。或者採取「網上」咨詢的方法。在網上開展信息咨詢,如學生工作信息咨詢,包括有關學生工作方面的獎勵、處罰的政策規定,校內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校內熱門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方面的內容。
(四)拓展德育內容
要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將網路道德的培養作為個人思想道德教育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網路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加了「網路道德與文明」的內容,重點進行網路道德規范、網路法律規范、網路安全以及網路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網路法規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網路法規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法規方面的各項規定。教師還應該關注這方面的動態,及時把最新的網路法規、管理規定等向學生傳達。三是網路安全與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五)改進德育教學評價內容及方式
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學評價應對學生正確思考與行為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網路環境下,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可以把網上道德作為一項評價指標。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紀的受教育者已經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面對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學校必須將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
總之,今天的大學德育與網路共處一個時空,時刻面臨著網路傳媒的沖擊與挑戰,面對網路道德的失范,我們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揚霞.論加強高校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0).
[2]盧勃.論新時期高校網路道德教育.湖北光報電視大學學報,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視角.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4]徐振祥.新時期高校德育現代化的基本特質.雲夢學刊,2006,(5).
[5]梁宏偉,王永輝.淺議網路環境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及對策,2006,(1).

B.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荒謬嗎

三種解釋中,最為荒謬的說法無疑是目無尊長的觀點,盡管它被廣泛傳播,許多人跟風附和。首先,對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確切含義,答案自然是唯一的:這里的「無後」並非指沒有後代,而是目無尊長之意。這一解釋出自中國倫理學會會刊《道德與文明》2020年第5期發表的劉霖映論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
其次,網路上流行的觀點——「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不盡後輩的責任是最嚴重的」,無疑是胡言亂語!無論是作為子女、兄長、姐姐、職工還是官員,責任盡與不盡的區別罷了。如果將不孝等同於不盡後輩的責任,那麼所有不孝的行為都涉及責任的缺失。因此,盡責任的反面,即不盡責任,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解釋相較於舊說法顯得更為荒唐。
再者,傳統的解釋認為無後是指沒有男性後代來傳宗接代,這一點在最初的理解上還是站得住腳的。然而,當涉及到第二層含義時,這種解釋便不再適用。
比較三種解釋,顯然後者——不盡責任的說法,比舊有的解釋更為荒謬。
至於「不盡後輩的責任為最大」的這種胡言亂語為何能廣泛傳播,一方面是因為普通網民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習慣於隨大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些傳播者不顧邏輯,隨意復制粘貼內容。特別是某些人在網路知道上的行為,他們辯不過他人時就選擇無視理性,繼續復制其內容,變換標題,不斷發帖。這種行為顯然不正常,它反映了一種不健康的網路生態。
總結來說,這三種解釋各有各的適用范圍。舊說法適用於保守人士,不盡責任的說法適合那些喜歡跟風喊口號的網民,而專家的解釋則更適用於那些喜歡基於事實和邏輯進行辯論的人。由於網民基數龐大,素質不一,大多數人傾向於跟風,而真正理性分析的人相對較少。因此,不應期望某種解釋能成為唯一標准,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認知和心態出發,去選擇和認可某種說法,這並不總是基於理性判斷。

C.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

三種解釋中,最為荒謬的莫過於那句「不盡責任的說法」,然而它卻被廣泛傳播,許多網民隨聲附和。
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答案顯然唯一:這里的「無後」並非指沒有後代,而是表示對尊長的忽視。這一解釋出自中國倫理學會會刊《道德與文明》2020年第5期發表的劉霖映論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
2. 網路上流行的說法——「不孝的表現很多,不盡後輩的本分(責任)為最大」——無疑是胡言亂語!無論是作為子女、兄長、姐姐、職工還是官員,責任盡與不盡,是明擺著的事實。將「不孝」等同於「不盡責任」,意味著所有不孝行為都源於責任的缺失。盡責任就是孝,不盡責任就是最大的不孝。
3. 傳統的解釋認為,「無後」指的是沒有男性後代來延續家族血脈,這一說法在第一點上還是站得住腳的。然而,到了第二點,這種解釋就顯得力不從心。
4. 對比三種說法,可以看出,「不盡責任」的說法比傳統解釋更為荒唐。
5. 「不盡後輩的本分(責任)為最大」這句胡言亂語為何能廣泛流傳?一方面,是因為普通網民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習慣於盲目跟風;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傳播者不顧事實,隨意復制粘貼內容。特別是某些人在網路知道上的行為,他們辯不過別人時,便不再理會,而是不斷變換標題,重復發帖,這種行為顯然不正常。
6. 三種解釋各有適用的人群:舊說法適合於保守人士;不盡責任的說法適合於那些喜歡跟風喊口號的網民;而專家的說法則更適合那些喜歡理性分析和討論的人。由於網民素質不一,大多數人傾向於跟風,而理性分析的人相對較少,因此,某種說法並不會因為其正確性而普遍接受,也不會因為其荒謬性而被排斥。

熱點內容
關軍章律師 發布:2025-07-05 04:41:52 瀏覽:919
最高法院醉酒 發布:2025-07-05 04:39:52 瀏覽:130
食品衛生條例該法規屬於行政法部門 發布:2025-07-05 04:21:37 瀏覽:607
裁定書和判決書的法律效力一樣嗎 發布:2025-07-05 04:13:48 瀏覽:645
釣場溺水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4:09:30 瀏覽:888
河北省有關征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5 04:03:55 瀏覽:125
山東公共法律服務平台 發布:2025-07-05 04:03:22 瀏覽:409
政策法規沒有吃透 發布:2025-07-05 03:56:23 瀏覽:864
行政法是平衡法 發布:2025-07-05 03:53:18 瀏覽:555
公司遲到早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5 03:51:12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