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博道德經

博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5-07-04 23:14:08

① 《道德經》名句【哲理引申】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經》第81章)

這句話網上有好幾個版本的解釋

1、智者專精少數方面,知識不算廣博;而研究太多領域的人不可能達到智者的族亮程度。

2、好炫耀自己聰明的人知識不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不故意炫耀自己。

自己的解釋是:真正的智者只精通某一方面,知識面不一定廣博,也不會到處炫耀自己。而到處炫耀自己有廣博的知識的人,不會對哪一方面都特別精通。

【解析】 大多數人有了一點本事就會到處炫耀,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的才能,欽佩自己的知識。而且還會趾高氣揚,對別人都不看在眼裡。只有吃了虧,有了教訓,才能幡然悔悟。而真正的智者能夠做到大智若愚,能含光於內而不顯。

【哲理引申】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上的天才,他詩詞書畫無所不通,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為人灑脫豁達更是成為世人的典範,受到後世文人的敬仰欽佩。然而,在其年輕之時,也曾經喜歡炫耀才能,並因此受到過別人的捉弄。

蘇軾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經常相互開玩笑,捉弄對方。一次二人遊玩,蘇軾笑著問佛印看自己像什麼,佛印回答說:「我看你像佛。」蘇軾哈哈大笑,佛印問他為何發笑,蘇軾回答道:「你看我像佛,我看你像狗屎!」說著又笑得直不起腰來。過了好一會兒,等他不笑了佛印說:「相由心生,心中有什麼就能看到什麼。」蘇軾才知道自己本想捉弄別人,卻被別人捉弄了。

還有一次,蘇軾學佛,自己覺得含穗陪達到了一定境界,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人們生活中常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況。他覺得自己的體悟很深,於是立刻讓童子過江拿去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看完後,知道這是蘇軾在向他炫耀自己的文采,於是想捉弄一下他,立刻題了四個字,讓童子送給蘇軾。蘇軾打開一看,竟然是「放屁!放屁!」四字。他氣的立刻起身,前去同佛印理論。

蘇軾見面就嚷道:「禪師!我的詩,你看不上沒關系,也不能侮辱人呀!"佛印平靜地說:「我什麼時候侮辱你啦?」蘇軾拿出紙說:「今天你一定要給我個說法!」禪師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聽後十分羞愧,知道自己的修為還不夠。

蘇軾在朝廷當官之時,一次去拜訪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蘇軾就在書房中等待,他看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了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蘇軾瞧了又瞧,覺得王安石真是亂寫,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麼會在花心上卧呢?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談蠢,見到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軾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過錯,覺得王安石真是小心眼兒。一天,他出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蘇軾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問小孩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蘇軾離開花叢,聽到不遠處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麼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自以為是,改錯了王安石的詩,所以王安石才給自己一個教訓。

經過這些戲弄和教訓以後,蘇軾開始變得內斂,不再故意在人前顯擺,並寫了一首詩留給兒子:「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吾兒愚且魯,無病無災到公卿」來表達自己守愚不驕的思想。

② 《道德經》「智者不駁,駁者不智」出自哪裡

溫柔攻661o:你好。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源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這一個句子是說,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知識淵博的人,是真正的沒有知識。是講【專、精】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這一篇用格言的形式,講為人的最高行為尊則。開始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是講【信與實】。繼之一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講【訥言ne yan】.。最後幾句是講【利民而不爭】。

③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的意思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

聖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眾人而不與人爭奪。


(3)博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④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釋義: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

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准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4)博道德經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

熱點內容
關軍章律師 發布:2025-07-05 04:41:52 瀏覽:919
最高法院醉酒 發布:2025-07-05 04:39:52 瀏覽:130
食品衛生條例該法規屬於行政法部門 發布:2025-07-05 04:21:37 瀏覽:607
裁定書和判決書的法律效力一樣嗎 發布:2025-07-05 04:13:48 瀏覽:645
釣場溺水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4:09:30 瀏覽:888
河北省有關征地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5 04:03:55 瀏覽:125
山東公共法律服務平台 發布:2025-07-05 04:03:22 瀏覽:409
政策法規沒有吃透 發布:2025-07-05 03:56:23 瀏覽:864
行政法是平衡法 發布:2025-07-05 03:53:18 瀏覽:555
公司遲到早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5 03:51:12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