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對貪

道德經對貪

發布時間: 2025-07-05 00:58:06

Ⅰ 【覺悟《道德經》,破除貪婪的枷鎖】

【覺悟《道德經》,破除貪婪的枷鎖】

《道德經》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釋義: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沒有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知足常樂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

此章名為「安民」。安民即安心。聖人秉天地之元氣而生,聚道德於一身而存。以無為之道教民,所以萬善具備,萬德周身。無私無我,無余無欠,無親無疏,無分無別。濟物之心無窮,憂民之心重重。天地雖大,聖人之德與天地同廣;萬民雖多,聖人與萬民同其心。所以聖人不顯山,不露水;不以聰明才智露於世,不以所能惑於人。倘若少有能所欲之心,少有聰明才智的顯露,少有異常功能的炫耀,那便是有欲有為。此等所為,都是落入了後天的塵跡,都是無道的表現。自古以來,無論是功高天下的大德者,無論是德貫古今的大智慧者,從來都是效法天地之道,默默奉獻,含而不露,功成身退。故聖人能以無為之治,安天下人之心。

老子認為體現道德,聖人要治理百姓,應當不恭維賢能,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執政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的紛爭。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學,人性本是純潔質朴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不會視而不見,那麼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如果社會出現貪欲的風氣,會挑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導致天下大亂。

許多人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老子並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慾望。他的主張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一主張對我們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老子說食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強健,可以自保自養。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就順應了自然規律,使人人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

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強健,思想質朴,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

在老子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會制度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斗爭和陰謀的社會制度更契合人類的本性。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枉為,不非為。

在老子看來,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神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當慾望太多,反而會成為累贅,貪婪之心要不得。

一股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叮咚往下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竟在岩石上沖出一個雞蛋大小的淺坑。奇異的是山泉不知從哪裡沖來,黃澄澄的金砂填滿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減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漢來喝山泉水,偶然間發現了泉水中閃閃發光的金沙。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累,翻山越嶺去砍柴。過個十天半月就來取一次金砂,日子很快富裕起來。人們都感到蹊蹺,不知老漢交了什麼財運。老漢的兒子看了窄窄的石縫,細細的山泉,淺淺的小坑後,便提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

老漢一想,對呀,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干就干,父子倆很快把窄窄的石縫鑿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好幾倍,父子倆累得大汗淋漓。但一想到今後可以獲得更多的金沙,便又歡天喜地起來。後來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金沙不但沒有增多,反而消失的無影無蹤。兩人百思不得其解,金沙到哪去了呢?其實,我們想一想,水流變大了,金沙還會沉澱下來嗎?

人不能沒有慾望,沒有慾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欲,因為貪欲是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它。

上帝造蜈蚣時,沒有給它造腳,但它仍然爬得像蛇一樣快。

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它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裡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腳越多,當然跑得越快呀」。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它動物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把好多好多腳放在它面前,任憑挑選。

蜈蚣迫不及待的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往身上粘去,從頭一隻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才罷了手。它心滿意足的看著滿身的腳,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的飛出去了。但是等到一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它們噼里啪啦各走各的。非得要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至於相互絆倒,這樣一來反而比之前走的更慢了。

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控制貪欲。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里放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因為蜂蜜太香,它們都捨不得離開。

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的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人都有慾望,貧窮的人想變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富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贊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都無可非議。問題在於對慾望的追求必須有一個限度。

對付貪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放下,懂得抑制慾望的膨脹,這才是快樂的起點。

丁俊貴

2021年7月6日

Ⅱ 道德經:當你貪圖富貴的表象時,禍患已經吞噬了大半個人生


很多人總在抱怨:「這個世上富貴的人那麼多,為什麼不多算自己一個?」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擁有的富貴和權利,總抱怨著自己為什麼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其實對於身處平凡的人來說,他不需要抱怨任何事情,反而需要慶幸。

因為你並沒有看到別人在承擔富貴的那一刻,也面臨著你看不到的危險,也在扛著你吃不了的苦,因為在富貴的另一面,寫著「陷阱」兩個字。

《道德經》中說:

五彩繽紛的世界讓人眼花繚亂,音樂喧囂讓人聽覺失靈,美味佳餚過量讓人舌不辯味,縱情狩獵讓人心發狂而不理智,奇珍異寶讓人行為不軌,聖人求的不過是三餐溫飽,不追逐聲色之 娛樂 。

繽紛色彩的世界能夠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但是它也能讓人眼花繚亂,心神發狂,所有看似美好的事情背後都潛藏著我們看不見的危險,而真正的聖人能夠在基本的溫飽生活面前得到滿足和止步,以免墜入慾望的深淵之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給他的手下算過一筆賬,也算是一種告誡,他說:

老老實實的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然不滿,但是可以天天提取,用之不盡。

這筆賬特別有道理,這也警醒世人,守好面前那種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才最可貴,那些看似豪華富貴的生活,雖然能夠感滿足自己的感官,但是背後埋藏的卻是看不見的禍患。

當你一味去追逐和貪圖表面的榮耀時,禍患已經吞噬了你的大半個人生。

陸機是西晉時期很有名聲的文學家,他本來可以過著讀書寫賦,吟詩作對的清淡生活,但是後來西晉出現了八王之亂事件,他就應召,進了洛陽,因為表現出色而擔任平原內史。

而陸機在進兵洛陽的時候,誰知兵敗,在回城之後又被小人盧志陷害,在臨刑之前,陸機就感慨著說: 「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想再聽聽故鄉華亭的鶴鳴聲,還能聽到嗎?

陸機在來洛陽之前,經常和自己的弟弟在華亭裡面遊玩,兩人一起吟詩作對,聽鶴鳴聲,當他走上不歸路的時候,還在嘆息後悔扒兆當時出仕,如今落到這樣一個結局。

所以很多人後來就用「華亭鶴唳」表示後悔貪慕榮華,進入仕途。

對於某一些人來說,最後悔的就是放下曾經的清貧生活,走上了追求富貴榮華的路。

但是遺憾的是,有一些人非要嘗到了苦頭之後才知道回頭,既然這樣,對於我們持守平凡的人來說,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當下的生活才是一種幸福呢。

換一種角度來說,你所厭惡的春磨租平凡當下,其實是大多數人都不可取締的平凡人生,對於很多人來說,別說奢求富貴,就連過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都很困難。

比如那一些身殘志堅的勇士,當自己被命運掐著後脖頸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連平凡都覺得是奢侈。

所以,平淡並永遠不是一種錯,因為自己持守平淡人生的同時,自然也避開了背後的陷阱和人生禍患。

《菜根譚》之中說:

悠遠綿長的趣味不一定能從濃烈的酒中得來,而是從清淡的蔬菜清水中得來;惆悵悲恨的情懷不是從孤寂困苦中產生,而是從聲色犬馬的生活中產生。由此可知,濃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平淡的事物才最真實。

當你總在抱怨著自己的生活平淡時,其實當下才是最該慶幸的人生。

所以在《道德經》之中就說: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應當捨去物慾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保持簡單素樸而又滿足的生活。

人最該追求的不游鎮是物質,而是自己的靈魂,在平淡中感受真趣,而人生的愉悅和幸福也皆因在追求靈魂中獲得。

Ⅲ 《道德經》——「罪於縱欲,知足常足」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說:

意思是說:罪莫大於放縱慾望,禍莫大於不知足,錯莫大於貪婪。所以知足才會有常久的富足。

我覺得這句話道出了「人生」或者「成功」的真諦。自古以來,王侯將相最終歸於失敗,很大原因在於不滿足,不知足。王得到了天下後就想要長生不老,所以製作服用「仙丹」,最後卻加速了自己進入墳墓的進程。記得第一次聽到火葯的起源是仙丹製作時,我著實感到了可笑。不知道古代的帝王聽到火葯竟然是來源於自己的「仙丹」時,又會作何感想呢?

而各種將軍,不是因為功高震主就是貪心不滿,最後能有好下場的沒幾個。說到底還是因為君臣之間的利益之爭,生怕對方的力量對自己有所傷害,所以互相爭來爭去,可笑可悲啊…

其實對於現實社會來說也是這樣的,普通人辛辛苦苦奮斗一生,可能都賺不了幾百萬,即使有了多少錢,也難免遇不到「拆遷後遺症」的狂喜,難免不面對老來兒女爭搶財產時的現實,偶爾不面對這些問題,也得經歷了幾代人的更迭,財產又不知要歸向何處了。

而明星居於高處,地位、財富都非常人可比,卻還是免不了要追求「更高的自由」、「更多的財富」,豈不知他們卻早已被利益熏心,所作所為超出了「知足」之界限,也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范圍。

我有時想想「哲學」和「人生」這類的問題,想來想去不明白,也想不通,不過其實要是要歸因,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

有人該知足時不知足,所以不快樂;

有人該知足時知足,所以快樂。

人生似乎就是這么簡單,可就是這簡單的「知足」二字,引出了「奮斗」、「不甘」、「墮落」、「覺醒」……

萬般因果,只有一因;

前路漫漫,千萬知足。

冥想內容:

中年男人坐在駕駛位上,右手緊握著那部冰涼堅硬的手機。他已經猶豫了一個小時了,但他還是沒有勇氣邁上那部回家的樓梯。

一月之前,10萬的股票大量盈利,他擁有了這部車;又是在三天之內,12萬急劇貶值為7萬。下班已久,他仍不敢回家。

他無法訴苦。

五歲的女兒昨天還在羨慕同學的新款裙子;他從農村一路打拚到這里,卻始終買不起一套學區房;他當然看得出妻子看向那套真皮沙發時的目光,卻只能轉頭過去悄悄嘆氣…

在青年中,新近流行「鯨落」一詞。他置身於這昏暗的地下車庫,汽油味在黑暗中不斷蔓延將他包圍,彷彿巨鯨在忍受著苦澀的海水。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頭笨重龐大的鯨,孤零零落在黑暗幽深的海底,因為重力而不斷下沉腐敗。

為何不快樂了呢?童年時捉蟬逗鳥歡喜無比,及至青春漸添憂郁,最終人在中年,萬事身不由己。

手機提示音「嘟嘟」響起,女兒的照片顯現在桌面上,「今晚回家吃飯嗎?果果說想你了。」他「嗯」了一聲,掛斷了電話。回家去吧,賣掉車子,再加幾天班,一切還有希望。

他拔下鑰匙走向樓梯間,輕輕咳嗽一聲,幽暗狹窄的樓梯口裡,暖黃的燈光便迅速亮了。燈光反射在他滄桑的臉上,他只抬手一抹,便擦去了淚痕。

Ⅳ 在《道德經》中,為何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的原意是:過分地追逐名聲,就必然會浪費精力,過多地追求財富,就會背負巨大的負擔而死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

名與身孰親?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聲看得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有人為了一些虛名而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為虛名沒日沒夜地工作,更有人通過犧牲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由來花獲得這些虛名。

Ⅳ 做人要知足不可貪得無厭 道德經上怎麼說

帛書乙本上的摘錄,供參考。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內必大費,多容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熱點內容
北京部隊律師 發布:2025-07-05 08:05:53 瀏覽:103
大連有名氣的律師 發布:2025-07-05 07:58:58 瀏覽:40
舟山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05 07:52:40 瀏覽:331
法律顧問推方案 發布:2025-07-05 07:43:49 瀏覽:285
集體企業上級主管單位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07:41:08 瀏覽:672
刑法第280 發布:2025-07-05 07:40:32 瀏覽:320
中央12社會與法齒痕 發布:2025-07-05 07:36:08 瀏覽:716
梁園區法院圖 發布:2025-07-05 07:26:23 瀏覽:280
廈門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發布:2025-07-05 07:25:03 瀏覽:846
司法規定 發布:2025-07-05 06:22:05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