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解釋政治
㈠ 求大神幫忙分析一下孟德斯鳩說的道德品德和政治品德之間的區別吧……
道德品德抄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
政治品德是調節、調整人們的政治關系及政治行為的道德規范和准則。
道德品德是人的基本素質。
政治品德是人的信念信仰。
道德品德是社會的基本規范。
政治品德是道德品德的升華。
㈡ 政治道德名詞解釋
政治道德名詞解釋
政治道德規范通常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為從政者規定的明與昏、忠專與奸、功與過屬、仁愛與暴虐、清廉與貪婪、正義與非正義等政治道德准則和要求;二是對一般政治生活參與者規定的善與惡、是與非、榮與辱、權利與義務等政治道德准則和要求。這些道德規范成為社會輿論評估人們政治行為的道德標准。
㈢ 道德綁架和政治正確是不是一回事
受害者有罪論更多的表達的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感覺;而道德綁架則更多是人們對日常事務的普遍認知。
受害者有罪論是一個值得批判的論調。
社會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最先研究這個現象的心理學家)提出,正常人在生活中,需要維持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但正常人又常常會遇到身邊的人、報紙上的人、各種各樣的人遭受不幸。這樣的事雖然很多,但大多數人並沒有陷入恐慌,原因便在於我們都多多少少有些公正世界的假設,認為這些人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錯事。因此,網路上也好、閑談中也好,常常會出現怪罪受害人的情況(例如:「你之所以被強奸,是因為你長得漂亮,穿的少大晚上還光著大腿上街」)。這種想法或歸因方式,很可能是偏激的、缺乏正義感的、不人道的、政治不正確的,但它對我們自己的內心起到了安慰作用:只要我不做這樣的事,只要我不是他這樣的人,我就不會遭到這種不幸。因為有著這樣的信念,大多數人也保持著樂觀,相信自己掌握著自己的人生脈絡,而不會被某些(有原因的)意外打擊致死。最後需要再次重申的是,公正世界假設雖然可以自我安慰,也可以解釋一些事情的一部分原因,但這種傾向並不一定都是好的。譴責強奸受害者「長得漂亮」、「穿得少」是一件很荒謬的事,他們沒有犯法,長相和穿著也是人家的自由,而犯罪者的邪惡行為才是悲劇發生的主因。公正世界假設有時候可以當作一部分解釋,但永遠不要忽略事情的主因和重點。
所謂的"道德綁架",只可能是在用聖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的情況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個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
㈣ 道德政治觀的主要內容是
選A,顧名思義,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政治問題,以道德的角度理解、解釋政治問題
㈤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5)道德解釋政治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㈥ 道德政治觀的主要內容
這種觀點主來要認為,政治就是統源治者治理國家的一種道德原則,這里主要體現在道德上的完善和一種等級制的道德化,讓人從道德的層次上接受政治統治的合理性,所以它集中表現在追求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及政治統治者的道德化的治理。
㈦ 考的政治是政治知識還是思想道德方面
思想品德和時政(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國內外大事)
㈧ 用道德觀點解釋政治的典型代表是什麼意思
就是用道德哲學代替政治哲學,如以往東亞很多國家歷史上的儒家(道德)哲學或學說主導封建王朝的政治綱領一樣!
㈨ 政治名詞解釋
理想:一個抽象的概念,是由人所設定,指人們希望達到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嚮往的奮斗前景。存在是現在式的,而理想是屬於未來式的,或過去的,范疇很廣,可以指特定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個理念,所謂理想的事物,是以人對現在的認識為參照的。
道德: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社會公德:廣義的社會公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會、一定國家特別提倡和實行的道德要求,甚至還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視和推行。狹義的社會公德是特指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它一般指影響著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衛生以及其他影響社會生活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關系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盡管存在各種不同階級的劃分,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分工,但處於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環境里的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彼此的交往,為了維持社會的起碼比活秩序,郡必須遵守為這個肘代和這個社會所必需的起碼的簡單生活規則。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行政訴訟:一種訴訟程序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 從學理上說,行政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上的行政訴訟法也稱形式意義上的行政訴訟法,特指由國家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所制定的,通常被稱為「民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