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法學
⑴ 《法學方法論》的筆記與思考二:法條理論
《法學方法論》的筆記與思考二:法條理論
一、引論
拉倫茨的這本書,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將「法學」這一客體作為論述的核心,這里的「法學」更多的是指教義學意義上的「法學」,其論說的系具有規范意義(具有準則性及拘束性)的法則。故拉倫茨在論述完整本書的理論基礎之後,就開始重點研究法條的理論。
結合筆者近些年的律師實務經驗,所有訴訟案件的准備、分析、代理,都取決於能否找到合適的法條。故通過實踐來審視拉倫茨的這部分論述,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法學方法論》中的法條理論都說了什麼?
1 、法條理論的具體內容
拉倫茨在這本著作的第三章,一共27頁,分為四個小節闡述法條理論。具體內容包括了法條的邏輯結構、不完全法條、規整、規整的競合、法律適用的邏輯模式。
准確的說來,第四個小節,不應當放在法條理論這一章,應當單獨成章。因為這一節的內容,講的是法律適用的三段論,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其中與法條或規整相關的僅僅是大前提。故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法條理論這個章節無法囊括法律的適用這一內容。
當然,拉倫茨教授也注意到這一問題,提示讀者在閱讀這一節的時候,同時閱讀第四章至第六章。第四章講的是如何形成小前提、第五章、第六章講的是如何形成大前提。
2 、法條理論展開的邏輯:由個體到整體,由完全到不完全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拉倫茨在書寫整個法條理論章節的時候,進行了兩個區分:第一個區分是法條與規整;第二個區分是完全性法條與不完全性法條。這樣的區分,系建立在現在法律的形式理性和立法技術之上的。如一個法典中,為了避免重復,產生了總則與分則搭配、定義性法條與完全性法條配合、指示性規定等大量資源的配置。又如在一個具體的案件處理過程中,涉及的並非一個法條,而是由諸多法條以某種形式連接成的規整(筆者理解為法條的整體)。這也是,王澤鑒老師之所以說適用某個法條,實際上你是在適用整個法律的原因。
三、法條理論與律師實務
依據筆者的切身經驗,目前的律師實務關注更多的是整塊的實務操作、現成的指引經驗。對此,不能說這兩塊的內容不重要,只是對於初步進入律師行業或者年輕的律師來講,過多的關注這兩塊的內容,容易讓他們忽略律師實務的底層邏輯。一旦碰到未處理的案件,就不知所措。
在筆者看來,律師辦理訴訟案件時,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搜集和案件相關的法條,並對這些法條進行整合,為法律的解釋和適用、案件事實的證明和判斷提供良好的大前提。尤其是,執業越久,越發現法條的重要性。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快速、精確的找到法條呢?
筆者根據現有的經驗提供如下意見,僅供參考:
1、全面了解擬處理的案件事實或者問題是第一步。假如一個律師都搞不清楚他為什麼要找法條,是極為可怕的一件事情。對此,筆者無意貶低學院學習中對法條學習的價值,因為學校的學習更多的是理解,而非適用。
2、歸納的爭議焦點越准確,找法條才能事半功倍。假如一個律師滿腦子都是雜亂的案件事實及當事人的各種陳述,不清楚案件事實的症結和問題的焦點,那麼找法條就像無頭蒼蠅,沒有方向感。也不清楚找到的法條是否准確。
3、找法條時,先找核心法條,逐步擴散。如我想找一個一個建設工程合同無效的法條,那麼首先想到的是建設工程司法解釋的第一條,而非合同法或者民法總則,更非建築法或者招投標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找到的法條是法院在判決或者法官在思考案件中的核心。
4、善於利用搜索引擎。目前比較好的搜索引擎如北大法寶、威科、律商,當然假如你想要免費的也可以,如法律圖書館, http://www.law-lib.com 、無訟、網路。當然,如何進行法律檢索,目前已經有很多文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法律檢索精華文章合集, http://mp.weixin.qq.com/s/nsEmWg8cjDI-lRJMdNDjfw
5、在律師實務中,法條的搜集,只是第一步。如何將搜集到的法條變成可以適用的法律規整,還需要讀者結合理論、立法釋義等明確這些法條內在的意義關聯。對此,筆者建議,讀者在搜集好法條之後,搜集相應的案例,對於法條及規整的運用作更為深刻的理解。
⑵ 《法學方法論》的筆記與思考五:法官造法
《法學方法論》的筆記與思考五:法官造法
一、引論
法律必有漏洞,已屬於人人皆知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官不能以法律沒有規定,徑直拒絕裁判。對此,如何識別法律的漏洞、採取相適應的填補方法,極為重要。目前,我國立法尚處於不斷完善之中,尤其是新法與舊法的銜接問題,頗為突出。故從律師實務的角度來看,探討這一問題,實有必要。
針對法律漏洞及填補,王澤鑒老師作如下陳述:「法律漏洞的基本特徵在於違反計劃。假如法律是一座牆,則牆的缺口,即法律的漏洞,牆依照其本質應該完整無缺,其有缺口,實違反牆之為牆的目的及計劃,自應予以修補。」參見王澤鑒著:《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第19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綜上所述,結合筆者的實務經驗,對於拉倫茨教授的這部分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剖析,較為有益。
二、《法學方法論》中的法官造法都說了什麼?
1 、法官造法的具體內容
拉倫次在這本著作的地六章,一共69頁,分為五小節闡述法官造法。具體內容包括了法官造法的定位、法律漏洞的填補、法益衡量理論、超越法律計劃之外的法官造法、判決先例與法官法。
准確的說來,該部分屬於廣義的法律解釋,只不過此處存在著法律的不圓滿狀態,給予法律解釋者更大的空間。此時,如何平衡法律的穩定性和法律的發展性,需要藉助於科學的方法。
在這本部分論述中,其實有兩個小節的論述范圍已經超過了這部分的主題,即第二節,法益衡量;第四節,判決先例。且這兩部分的內容,放在法律解釋章中,更為可取。因為法益衡量與法律解釋中的目的解釋、體系解釋、合憲解釋密切相關。判決先例作為一種由個案到個案的解釋方法,與法律解釋中的目的解釋、體系解釋關聯性較強。
2 、法官造法展開的邏輯:區分法律內的漏洞和法律外的漏洞;區分開放性漏洞和隱藏性法律漏洞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拉倫次教授在書寫法官造法章節的時候,進行了兩個區分:第一個區分是法律內與法律外;第二個區分是開放性與隱藏性。這兩組區分,系建立在法律漏洞的類型化區分和不同的續造方法的基礎之上。
利用人格尊嚴和保護的思想,發展出一些新的人格權保護制度。如在民法上關於人格權的保護問題上,鑒於傳統民法規定的很多制度,系基於如何保護財產及如何促進財貨的流通為原型的,故很多制度沒有將如何更為周全的保護人這個主體,進行相應的規定。例如,人格權侵害是否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金,具體金額是否應當限制的問題。又如一般人格權的創設、營業權的認可。
另外,比法律思想的發展更為復雜的系,區分開放性漏洞與隱藏性的法律漏洞。
又如曾經引起理論和實務界熱議的,違反法律或者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屬於無效合同。其中的強制性規定,是指何種規定?合同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就屬於隱藏性的法律漏洞,最後通過司法解釋的方法,將違反強制性的規定限制為效力性的規定,管理性規定排除在外。
三、法官造法與律師實務
依據筆者的切身經驗,目前的律師實務較少關注法官造法這塊,更多的將這一塊的內容梗概性歸結為法官的自由裁量或者價值判斷。對此,筆者認為,過分抽象的忽略法官在這部分的思考規律和方法的話,將可能造成律師專業化深入的可能性。
雖然說,目前我國的立法不斷完善,法官的素質越來越好。但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法律未做規定,或者規定不清的情況,再或者當事人約定不明的情況。如何識別這個空白是否屬於法律上的漏洞,屬於何種漏洞,如何填補,至關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准確的識別漏洞?劃分種類?選對填補方法,獲取法官的贊同?
筆者根據現有的經驗,提供如下建議,供讀者參考:
1、准確的吃透案件事實,全面的理解法條或者規整內容,系識別法律漏洞的第一步。
2、遇到法律留白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還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法律上的漏洞,還需要先遵循法律的解釋方法,解決前述問題。此時,可參考筆者書寫的關於法律解釋的筆記。(參見王輝著:「 《法學方法論》的筆記與思考四:法律的解釋 」 http://www.jianshu.com/writer#/ )
3、在通過法律解釋無法解決擬處理的問題時,基本上可以確定你遇到了法律上的漏洞。對此,需要先行判斷該漏洞是法律欠缺還是法律缺少限制。在此基礎上,分別尋找最為類似的規定,填補法律欠款部分;通過設置限制的方式,彌補規定含義過寬的情況。
4、在前述第3項的基礎上,一定要去尋找支持你觀點的案例,或者法官的觀點。再不濟,尋找理論界大咖的論述。之所以會有這方面的加強,主要是因為律師的意見多半含有當事人利益取向性,法官往往不會採納。
5、當你遇到的案件,真的沒有法律可依,也無法通過法律上漏洞填補的方法解決。那麼,你只能回到對本案裁判較為有利的法律原則。如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在此,更需要案例和學說的補充和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