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注釋體例
① 當代法學的投稿要求
文章首頁編排體例
要求作者以電子版形式向我刊投稿,同時提供如下信息:
應為論文主要內容的濃縮,不應使用「本文認為」、「筆者認為」等評價性的語言,用「摘要:」表示,一般為2
00-300字。
應為反映論文最主要內容的專業術語,用「關鍵詞:」表示,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隔,一般每篇文章可選
擇3-8個。
表明論文產出的資助背景,包括基金項目的類別、名稱、批准號。
按下列順序提供作者信息:工作單位、省、城市、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
位,工作單位、職稱、學術兼職。
包括與中文對應的正文標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
注釋和參考文獻體例
《當代法學》實行注釋和參考文獻分離制度。注釋是對正文中的某一特定內容所進行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書目,包括專著、編著、譯著、論文集、學位論文、期刊文章、報紙文章、電子文獻等。
一律採用腳注,每一頁的注釋單獨排序,以圈碼①、②、③等表示。
一律採用章節附註,所有的參考文獻連續排序,以方括弧[1][2][3]等表示,並在正文中具體的引文後註明參考
文獻的具體頁碼,如[1](P10)。
[1]霍存福.權力場[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M].丁小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張文顯.法學理論前沿論壇[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石少俠.檢察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2002.
呂岩峰.論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取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
鄭成良.美國的法治經驗及其啟示[N].人民法院報,2001-09-09(4).
馬明亮.正義的妥協——協商性司法在中國的興起[EB/OL].2004-01-30.
提供作者姓名、論著名稱、出版地、出版機構、出版時間、頁碼
② 法學研究的投稿指南
投稿須知
一、所投稿件或其主要內容必須是未在其他公開出版物以及互聯網上使用過。二、所投稿件必須是署名作者本人實際完成,不存在任何違學術規范情形,不存在任何知識產權爭議。三、同意《法學研究》編輯部在不改變稿件基本觀點和實質性內容的前提下,在刊發前對稿件進行加工修改。四、授予《法學研究》對刊用稿件自刊發之日起一年的專有使用權。作者承諾在此期間內未經《法學研究》編輯部書面許可不結集出版或在互聯網上發表。經本刊編輯部許可或者超出專有使用權期限,在其他出版物上發表、轉載的,須特別註明「本文首發於《法學研究》」。五、授權《法學研究》在所投稿件刊發後將該文的電子版提交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資料庫使用,並許可《法學研究》結集出版(稿酬中已含使用費)。六、所投稿件如獲採用,同意《法學研究》在支付稿酬時代扣代繳國家規定的個人所得稅。所投稿件如系項目成果,同意《法學研究》不支付稿酬。編輯部贈送樣刊6冊。七、本刊不收取審理費、審稿費、版面費等任何費用。八、中英文注釋體例及違反學術規范處理辦法,請參照「注釋體例」、「英文注釋體例」及「違規處理辦法」。
違規處理辦法
第一條為抵制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端正學術風氣、凈化學術環境,制定本處理辦法。 第二條作者向本刊投稿應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剽竊他人的學術觀點或成果。 (二)抄襲他人已發表或未發表的作品。 (三)重復發表本人在其他公開出版物(包括互聯網)上已發表的作品或其主要內容。 (四)篡改或偽造調查數據。 (五)偽造注釋。 (六)在對學術成果未作實質性貢獻的情況下署名,或盜用他人名義署名。 (七)其他違反學術界公認的學術規范的情形。 一經發現投稿有上列情形的,本刊將在五年之內不再受理該作者的任何稿件。 第三條對於本刊擬採用的稿件,作者應在與本刊簽訂的《稿件使用合同》中慎重承諾該稿件不存在違反學術規范的情形。 在簽訂《稿件使用合同》後、實際發稿前發生可能影響稿件採用的新的情況的,作者應該及時通知本刊。 第四條作者採用欺騙手段致使本刊刊發的稿件存在剽竊、抄襲、重復發表、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盜用他人名義署名等嚴重違反學術規范的情形的,作者應當賠償由此給本刊造成的一切損失。本刊還將視具體情況作以下處理: (一)根據情節輕重在五至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不再受理該作者的任何稿件。 (二)在本刊上對作者提出公開批評,向全國各法學期刊通報,並建議作者工作單位、資助機構、經費來源機構、合作機構、評獎機構等取消因該稿件的發表所帶來的一切榮譽與利益。
匿名及專家審稿制度
第一條 為避免人情稿、關系稿,避免稿件審讀工作受到不當干擾,進一步提高刊物稿件質量,本刊實行主編負責制下的匿名審稿制度。
第二條 匿名審稿制度是本刊審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對稿件的審讀意見是本刊最終決定是否採用特定稿件的重要參考。
第三條 設立匿名審稿專家庫。專家庫由法學各學科著名專家組成。
第四條 下列稿件採用匿名審稿制度:
(一)境外作者的投稿。
(二)著名學者的投稿。
(三)本院學者的投稿。
(四)與編輯存在師生、親屬等特殊關系的作者的投稿。
(五)編輯部認為需要匿名審稿的其他情況。
第五條 採用匿名審稿的稿件,在隱去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及其他有關信息後,由編輯部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兩名稿件所涉學科的專家對稿件進行審讀。
第六條 採用匿名審稿的稿件,專家審讀意見不公開。
第七條 涉及特殊學科、研究對象或研究方法的稿件,編輯部認為有必要聘請特定領域專家審讀的,採用專家審稿制度。
第八條 專家審稿比照匿名審稿的程序進行。
③ 《法學研究》雜志里的論文格式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字體、位置、註解、參考文獻、編排等,盡量一樣的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④ 北大法律評論的相關制度
《北大法律評論》的歷屆編輯委員會都試圖探索和努力尋求使得《北大法律評論》的編輯、出版成為一個傳之久遠的事業。在制度方面,第四屆屆編輯委員會制定了《北大法律評論章程》和《北大法律評論編輯規則》,規范了編輯委員會的構成及其運作,力圖消除個人恣意和可能導致不確定性的其他行為。除了制定《北大法律評論章程》和《北大法律評論編輯規則》之外,第四屆和第五屆編輯委員會還強化與完善了如下的相關制度:
雙向匿名評審制度
這是《北大法律評論》制度的核心所在。根據該制度,編輯委員會隱去初審通過的論文作者的姓名和工作單位等信息,交由匿名評審人評審並提出評審意見。評審意見包括是否可以採納或如何進行修改,並說明相關理由。之後,在隱去評審人的相關信息後,編輯委員會將評審意見提交給作者,作者可以提出書面的不同意見,由編輯委員會復審。除了編輯委員會專門聘請的專家之外,凡在《北大法律評論》上發表文章的作者,都自動成為《北大法律評論》的評審人。
注釋體例
《北大法律評論》採用的注釋體例,是在一般學術刊物的通行注釋體例上逐步總結出來的。而且,在以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輯委員會制定了《北大法律評論》的注釋體例並在第四卷第一輯上予以公布,以後各輯封底前均附有該體例。這是編輯委員會繼續推行學術規范化的努力的一部分。
編輯選任制度
目前,編輯都是從北大法學院在讀學生中招聘,每年一般進行一次到兩次(每年4月或10月)招聘。招聘分為初選和復試,復試分為面試和筆試。在相關程序完成之後,由編輯委員會集體表決是否錄用。
編輯委員會會議考勤及紀律
自第十四卷編委會起,《北大法律評論》每兩周召開一次例會討論編務。
⑤ 中國應用法學體例格式是什麼
中國法學的格式
1、正標題:黑體,小二,加粗,兩端對齊。
2、副標題:楷體,四號,加粗,右對齊。去掉姓名二字,作者簡介在文章後面英語部分寫上。
3、內容提要與關鍵詞:宋體,五號,加粗。
4、具體內容:仿宋,五號,不加粗。
5、整體:左右各縮進兩個字。
體系分析
1、結構體系:全書包括目錄、序論、章節、參考書目、後記等幾個組成部分。其中,章節應包括本章內容提要、章節內容、關鍵詞和練習思考題。
2、內容體系: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嚴格按以下順序:序號、作者姓名、書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發表時間。
⑥ 中國法學雜志社的注釋體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時間應精確到月;根據被引資料性質,可在作者姓名後加「主編」、「編譯」、「編著」、「編選」等字樣。
(二)文中注釋一律採用腳注,全文連續注碼,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非引用原始資料時,應註明「轉引自」。
(四)數個注釋引自於同一資料時,注釋體例為:前引①,哈耶克書,第48頁。
(五)引文出自於同一資料相鄰數頁時,注釋體例為:……,第67頁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謙詞。
(七)具體注釋體例:
1、著作類
①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頁。
2、論文類
① 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1期。
3、文集類
①[美]J.薩利斯:《想像的真理》,載[英]安東尼·弗盧等著:《西方哲學演講錄》,李超傑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版,第112頁。
4、譯作類
①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2月版,第55頁。
5、報紙類
① 劉均庸:《論反腐倡廉的二元機制》,載《法制日報》2004年1月3日。
6、古籍類
①《史記·秦始皇本紀》。
7、辭書類
①《新英漢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頁。
8、外文類
依從該文種注釋習慣。
⑦ 法學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學畢業論文的准備工作
(一)搜集材料
所謂准備,主要就是充分佔有資料,研究、參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夠就寫不出好文章。讀的書看的論文很少,知識貧乏,是沒法寫論文和提出新的見解來的。
如何搜集資料?可以圍繞法學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和具體題目,去圖書館、書店,查找有關的專著、論文集、主要法學期刊以及最近幾年的統編教材,也可以在網上搜索、查找法學論文。搜集材料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思考鑽研、形成論點的過程。
(二)提煉材料,確定論證的主題和方法
在提煉材料的過程中,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同意別人的論點,但自已有獨特的感受,可從新的角度補充新的理由,豐富別人的論點。
二是不同意別人的見解,可以展開爭論,但必須注意忠實地引用原文,說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別人的啟發,在別人見解的基礎上產生新見解,或者別人沒有講到,自已有見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創見。
論文的主題,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靈魂。法學畢業論文的主題,就是作者對這個法律問題研究成果的基本觀點。主題應力求做到以下五點:
一要正確,符合法理和客觀規律。
二要新穎,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不人雲亦雲。
三要直白,不要隱諱。法學畢業論文的主題越直白明確越好,要讓讀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讓讀者雲山霧罩,看後不知道說的是什麼。
四是主題要貫徹始終,在文章中不能改變,應圍繞中心和基本觀點去寫。
五是主題要簡明,理論要深厚。
論證方法是說明主題的基本方法。一般來說,法學畢業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是立論,即確立文章的基本論點,圍繞這個主題,全面闡述它的正確性、必要性和適用性。有時,也適當運用駁論的方法,如針對某個問題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對它們進行評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具體的論述方法來看,一般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
(三)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擬寫法學畢業論文提綱的主要好處是幫助自己從全局著眼,構建論文的基本骨架,明確層次和重點,簡明具體,一目瞭然。論文定稿後,修正或保留的提綱就變成了目錄。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把材料組織成一個理論系統,而不是毫無層次、毫無邏輯聯系地羅列和堆砌在一起。
法學畢業論文的初稿
(一)運用邏輯思維寫學術論文,邏輯上有兩種科學方法,一個是演繹,一個是歸納。所謂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個別);所謂歸納,就是從特殊(個別)到一般。依靠邏輯思維所產生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觀點作出補充、發揮、糾正、批駁,就自然會形成自已的新觀點,寫出自己的法學畢業論文,就不會只是停留於抄錄他人現成的觀點和材料。
(二)主題突出,論點鮮明
(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確、簡練流暢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和規范要求
(一)法學畢業論文格式
列印使用B5紙,便於存檔,裝訂線在左面。法學畢業論文列印一般用宋體。文章題目用3號黑體,題名應簡明、具體、恰當,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一般不超過20個字。正文內標題末不用標點符號。
一級題序及標題用「一、二、三……」序號和小3黑體。
二級題序及標題用「(一)(二)(三)……」序號和4號黑體。
三級題序及標題用「1、2、3……」序號和小4黑體。
四級題序及標題用「(1)、(2)、(3)……」序號,不用黑體。
正文用小4號宋體。這樣,文章就眉清目透,井井有條。
當然,這種分題也不是絕對的,要結合實際,該怎樣分,就怎樣分,但要遵循分題的規則。此外,分成幾級題目也是可以變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其三」也是可以的,但是,無論用什麼,都要層次清楚。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為:封面;題目;摘要;關鍵詞;目錄;引言;正文;結論;注釋和參考文獻。
封面的作用在於使別人知道這是一篇法學本科畢業論文。
摘要是指摘錄下來的要點,主要是表述本文的主要觀點,一般為100—200字。摘要的寫作方法,我認為包括兩部分:一是用一兩句話簡要概括論題的意義,二是將法學畢業論文幾部分內容表述為闡述論文觀點的一段話。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一般應選3—8個。
(二)法學畢業論文注釋
現代學術視注釋為學術規范與紀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論著和文章中,注釋不是裝飾品,它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引用他人成說,注示出處,既表示相關論說非作者獨造,並對他人成果給予應有之尊重,又可為讀者提供該領域的文獻信息,以便利後來之研究。
二是反映了作者觀點與其他學者觀點的聯系與區別,或者是對作者自己觀點的進一步說明,因而,也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補充部分。三是大量的引文意味著作者的研究的確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所積累的資料基礎上進行的,不是憑空捏造的。
注釋要寫得規范。最規范的,就是《法學研究》的注釋方法:分為著作類、論文類、文集類、譯作類、報紙類、古籍類、辭書類、港台著作、外文類等九個類別,並有注釋例;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引用資料非來自原始出處者,註明「轉引自」;等等。詳細的內容請看《法學研究》上的注釋體例和文章的注釋方法。
為提高刊物質量和文獻信息計量、評價與研究的水平,促進學術成果在網路化、數字化條件下的交流與傳播,教育部2000年1月頒發了《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其中注釋主要用於以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和補充說明,注釋序號用帶圓括弧的阿拉伯數字表示;參考文獻置於文本,採用順序編碼制,在引文處按引用文獻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並列舉了其格式,詳情請看《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或其它中文社科學術期刊。
寫法學畢業論文,上述兩種注釋方法,可選擇一種使用,但不能交叉使用。
法學畢業論文的修改定稿、答辯
法學畢業論文初稿完成以後,應再三修改,審查是否符合要求。大到問題是否提得鮮明中肯,論點和論據有無說服力,結構層次是否嚴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飾加工,有無廢話,語言表述是否簡潔准確,通順流暢,符號使用是否恰當,等等。自己修改後,再交給指導教師進行修改,然後定稿。
為了使法學畢業論文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論文答辯制度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措施。答辯是畢業論文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畢業論文的全面檢查。
答辯首先由學生本人簡要介紹論文的寫作目的和思路、主要觀點,然後由答辯委員會向答辯人提問,讓作者略作準備做出回答,從而進一步考查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的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答辯提出的問題,不管作者當場是否能作出完善的回答,都是對於作者一次很好的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