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培養
Ⅰ 怎樣養成道德好習慣
199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法國首都巴黎,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教:「您認為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的知識最重要?」大家都在等待著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深思熟慮的答案。介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卻說:「是在幼兒園。」提問者一下了愣住了,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科學家耐心地回答說:「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用過的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這位科學家一口氣說出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基本行為習慣。誰也沒有想到,在我們平時看起來最平常的行為習慣,竟是成就這位科學家輝煌事業的重要因素!這位獲獎者的確席話真是耐人尋味啊!
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的一生,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行為習慣是道德習慣的一部分。由此可見,養成道德好習慣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道德」的理念和規范,是最厚重的積淀,是維系中華民族持續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公民道德建設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民族精神激發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支撐民族精神。平時看似潤物無聲的道德建設,在民族危難之時,如涓涓溪流匯集為波瀾壯闊的洪流!大家一定還記得,2003年春天,當傳染性極強的非典病毒突然襲來時,無數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投入到救治病人和尋找病因的戰斗中去。有人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為什麼會主動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研究所來?為什麼60多歲了不不顧危險每天到病房查看病人?鍾南山的回答很簡單:「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沒有豪言壯語,在那樣的危難時刻,鍾南山教授想到的就是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職責。這樣的回答令人肅然起敬,人們在此刻感受到了鍾南山教授身上崇高的道德——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2001年9月20日,黨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一頒布,就引起強烈反響,全社會都掀起了一股學習《綱要》的熱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近9000字,共分8個部分;可以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基本道德規范。我們一定要記住這20個字的基本道德規范。
1、「愛國守法」是公民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內容
2、「明禮誠信」是每一個公民必備的道德素質
3、「團結友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道德原則
4、「勤儉自強」是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應有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要求
5、「敬業奉獻」是社會主義社會中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
Ⅱ 孩子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培養,父母該如何解決
首先來講,孩子的道德行為和習慣的培養,他是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夠養成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他天生就會自己約束自己,按照正確的觀念去學習和發展都是要有大人的陪伴和教育才能夠讓孩子約束自己,從而發展其道德行為。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聊一聊父母應該怎麼來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一、父母示範性
首先父母必須要做到相應示範,如果父母都不在孩子面前約束自己,表現自己的行為能力,那孩子肯定就會學著你做一些不好行為,特別是父母在說話用詞行為舉止時,一定要注意孩子在旁邊看著,一定要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榜樣,所以示範教育是非常有效果,而且孩子的道德行為是需要父母來長期示範和培養,而不是短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