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的長
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什麼意思
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第十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春秋戰國時期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㈡ 道德經·長而不宰的出處
《長而不宰》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㈢ 《道德經》||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道德經》第十章章尾五句,原文為: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譯意: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據考證者分析論證,此句與前文不合,多置於五十一章。
周總理曾經評價「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句話為《道德經》中最精彩的話。生而不有,不管我們創造了多少,都不要認為那是自己的功勞。為而不恃,無論我們對別人有多少好處多少恩惠,都不要當作是一種倚仗。長而不宰,無論為官為家長,都不要認為自己能主宰別人的命運。
我們的平民總理一生無子嗣,卻養育照顧了許多烈士子女。他用他一生的大愛無疆,贏得了世人從心底深處的敬意。他也用他為國為民,孜孜以求的一生來踐行印證了這句話。他更用他「勞而不言倦,公而忘其私」的品性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欽佩。
當年周總理逝世之時,聯合國下半旗致哀,所有成員國都下半旗。聯合國旗典有規,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逝世要下半旗致哀,而聯合國從1976年1月9日(逝世次日)至15日(葬禮日)為周總理下半旗七天,時間之長史無前例,也後無來者。面對各國代表質疑,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發言:"為了悼念周總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偉人自有偉人的境界,平凡人生也當有自己的覺悟。這三句話放到日常生活中,來領悟父母子女的關系也剛好。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僅僅看作是生命的延續,他們也不是承載上一輩意志的容器,不該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有自己的生命要完成,要活出自己獨有的精彩來。經常聽到有家長說,當年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學什麼,現在希望孩子來完成願望。也有家長說,供你吃供你喝,你就考這么點成績來回報我們?這裡面並沒有一定的必然關系。即便我們成不了聖人,也該試著轉變下觀念,在精神上把子女當做平等的個體來對待。
我很喜歡汪曾祺的一段話,「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跨越數千年的時空,他與老子的理念莫名的契合。
而工作事務中,我以為做到「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很重要。歷史的長河裡,這種例子也不少。如張良輔佐劉邦得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在論功封賞時,張良只要了一小塊的地盤做封地,把它做為與劉邦的會面之所,以此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之後更是淡泊名利,拋棄世事煩爭,修心養性。功成不居而身退,不犯高位的忌諱,不然就只能落得韓信般下場了。
同時君和臣各自完好自己的本份,做好自己的份內就好。就比如工廠的工程師按自己的職能規劃設計圖紙模板,領導在旁邊依自己喜好指手劃腳,工程師工作受阻,只能幹著急。你領導只盡你管理的本分,在自己的專業方面給予指導性意見即可,不熟悉的領域就不要再發出不和諧之聲。不能因為你是領導就越俎代庖。這其中不只是謙虛的意指,更有基本的智慧與胸襟在其中了。
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說,生養卻不佔有,幫助他人卻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萬物卻不做他人的主宰,這是最高尚的品德。
老子不愧是有大智慧的人,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這種先進的思想。只是作為今天的我們,依舊是很難做到,大概是因為對這種思想還無法認同吧!
先來說說生而不有。
我們處在一個物質膨脹的時代,擁有的東西很多,但沒有人會嫌多,只會想擁有更多。就是這種不滿足,導致我們時常覺得力不從心。但老子告訴我們,這樣是不對的,生而不有是自然規律。
舉個例子,果樹上的果子成熟了,或者掉在地上,或者被小鳥吃掉,反正不會是樹自己佔有。植物如此,動物也不例外。所有的動物繁衍下一代,一旦下一代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父母便會趕走它們,這是自然規律。老子這句話不止為我們解釋了自然規律,更重要的指導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我們還是應該反思的。
我們身邊,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怎麼教育都是自己的事情,跟別人沒有任何關系。父母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孩子如果不順從,他們就會進行道德綁架。
事實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需要,把他們當成朋友或單獨的個體來對待會更好。
真正做到「生而不有」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先做到尊重孩子。那麼,對於教育矛盾和親子關系,想來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著名哲學家、詩人紀伯倫曾說: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屬於任何人,哪怕是戀人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都是如此。如果認識到這一點,相信雙方關系會比較融洽。
接著說說為而不恃。
幫助別人卻不以功自居。有點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感覺,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同樣很難做到。
事實上許多人在幫助別人之後,就會等著對方給予回報。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很可能就不再與對方往來了,會認為此人不通人情世故。但是,反過來想想,也許有一天自己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你單方面的絕交,可能就錯失了別人幫助你的機會。
「與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處世態度。
最後聊聊長而不宰。
長而不宰,用在一個單位里比較合適。每個單位都要培養人才,如果單位領導不以自己培養人才而居功自傲,不去控制他們。哪怕自己培養的人才,為了更好的發展而離開公司,也不阻止、不抱怨,那麼這個領導就做的比較好。
大家換位思考下,這真的很難得。自己辛苦培養的人才,一轉身去了別處,是不是很失落。但這也正體現了長而不宰的高尚之處。
不得不說,老子的大智慧,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學習。
㈤ 《道德經》第十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一、原文
載(zài)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zhì)乎?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二、各家之解
1、白雲先生《老子之道》摘要: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又在講另外一件事,講什麼事呢?虛靜。我們心裡放空了,才能夠比較寧靜,寧靜下來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能不受外來的那麼多誘惑的干擾。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亂花漸欲迷人眼,靠什麼來抵抗誘惑?除了外在的制度之外,規則之外,還有我們的內心。
上一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著講,具體應該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2、南懷瑾《老子他說》摘要
(1)修習內養的方法——內聖
第十章的開始,從修習內養的超越現世之道來講,有三個要點。第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點。第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點。第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點。
第一步修身:「營」,是指人體生命中的血液和養分等作用。「魄」字,邊旁是白,一半形聲,一半會意。在肉體生命中的活動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說一個人的「氣魄」、「魄力」等等,就是這個意思。老子說,倘使人能將生命秉受中的營魄合抱為一,永不分離,便可得長生的希望了。因此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第二步養氣修心:從另一角度來講,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也就差不多可使「營魄抱一」了。然而老子這句名言,卻使後世人為了想達到「專氣致柔」的效果,想盡種種方法,建立了許多門道。
第三步修心智: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並非在身心神氣兩者之間而已。神氣,還只是道的用,「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能使身心神氣相互發揮為用的,卻是無名無相的道妙。為了使世俗觀念的容易了解,也可勉強另為它取名叫「玄覽」,叫它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說法,所謂「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是說到了道智成就的時候,澡雪精神還須洗煉,必須達到法天法地而「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純粹無疵,才能返還本初,合於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
(2)為政治國的哲學——外王
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覽而無疵的內養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於內聖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轉進「同功而異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個要點必須做到,才能構成整體工程系統。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在《老子》本書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經自作答案,不須我們另加發揮。如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就是說明真是天縱睿知的人,決不輕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再明顯地說,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議,然後有所取裁。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這里所說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學術中心的「為無為」,是同一道理。
第二要點,便是「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據說,修道的人,修到純陽無雜的程度,天門就會自然開闔。到此程度,自然智周萬物,神通天地,明達古今,超凡入聖。
具備了這種知不知與天門開闔而無雌的最高修養,才能做到第三要點「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為而不為,垂拱而治的德業。因此,從表面看來,雖然都是入世、治世的君主,但在實際上,同時就是超越世俗的聖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護佑萬邦,安養百姓。
可是到了最後,卻是「生而不有」,如天地一樣,雖能生長萬有,但不據為己有。「為而不恃」,雖然是因為他的德業作為而有此成功,但他卻不自恃為己功。雖然雄長萬方,但卻不願永久自居於主宰的地位。因此說「長而不宰,是為玄德」,「玄德」的意思,不只是大德而已。
3、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解釋
身體像車一樣載著魂魄,它們能不能不要分離?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不能像嬰兒那樣的純粹呢?像玄鏡照心一樣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不能讓心靈沒有瑕疵呢?愛民治國能不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呢?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不能守住雌柔寧靜呢?明白四達,能不能不用心機詐術呢?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它們,這就叫做「玄德」。
三、我之體悟—— 內聖外王
比較喜歡南懷瑾對這一章的解讀,前三句講人如何修內在,要做到身心合一,氣息平穩而柔和,心無雜念如明鏡。後幾句講如何治理國家(也可以用於治理公司),要做到開明通達,賢明納諫,利萬物生長!
先說如何修內在。身心合一不用說,這是目前大家都很認可的一個理念,有一本書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就講了身心合一帶來的好處:身心合一會讓人放鬆而專注,從根本上找到自信,全力的投入一件事。那麼如何做到氣息平穩柔和。我們說氣定神閑,只有內心平和,身體放鬆的時候才可能氣息平穩柔和。如果能夠常常處於這種狀態,那這個人一定是通透豁達之人。最後,還能做到心無雜念如明鏡,照見萬像。那真是修為極深之人了。
再說說如何治理國家(也可以是一個組織),要做到開明通達,賢明納諫,利萬物生長!這真的是一個相當理想的狀態。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組織如何才能發揮最大潛能,一定是組織內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展現自己,發揮優勢,團結協作,力量往一處使。大樹底下無豐草,如果一個組織只允許一個人展現自己,別人只能順從,只能埋沒自己的才華,時間長了,這個組織的力量一定會越來越弱。有一句話說:所有的生命畢生的追求都是被看見。那我們如何讓每個生命都被看見——就是老子說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