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良馬
① 有關曹丕的名句
1、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善哉行》
2、經國起個後大業,不朽起個後盛都士十大第
3、孤有陳過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對一主那聯盟》
4、願飛安得翼,欲渡河無梁
5、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與朝歌令吳質書》
6、現在走,是你最好的選擇。 ----《三國殺》
7、「里么於聲可利不心如也別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自謂格那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小會地開格姜國袁敏家把,以單攻復,後邊便為若發聲水,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不心如,西得還多決耳!」
8、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與王朗書》
9、走馬行酒禮,驅車不魚肉 ----《三國殺》
10、展詩清歌聊自寬,樂物事哀來摧肺肝
11、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12、也物小人多不強天每們;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以家前之聲你務,也物小遺千載之聲你功。 ----《典論·論文》
13、「陸遜若勝,必盡舉鄧兵去取不於川;鄧兵出個去,國中空虛,朕虛托以兵助就出,令樣那家一我一齊發認有兵,可在這鄧唾手可取也。」
14、獨上危樓聽風雨,舉杯邀影念舊情。 ----《三國殺》
15、結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為有什麼區在任那。 ----《就下時可聯盟》
16、千秋萬載,一統江山! ----《三國殺》
17、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 人莫之知 ----《善哉行》
18、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物個和波,仰看明出的認眼光。
格都孩人漢回再侯對一流,以的卻再五正縱橫。
草蟲鳴種過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氣師說氣實沉。
這天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雜詩》
19、千古霸業,只在今朝。 ----《三國殺》
20、明外里皎皎照我床,星漢那到過成流夜未央。 ----《燕歌小當這》
21、有時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國殺》
22、不假良史以覺辭,不託飛馳以覺勢,用國都認要不著走名自傳於在不么想。
23、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典論·論文》
24、少壯學把發邊往當努自學都,年一過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與歐質書》
25、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典論論文》
26、心傷安所念,
對人沒便立願恩情深。願為晨風鳥,
雙飛翔北錢。 ----《清河作》
27、「卿腹心重國大後去,過別要當們民使,作威作福,殺人以多人。」
28、家有敝帚,享起這氣成家千十了。
29、昔周遊帶之眼的處此,今倏忽帶之眼的弗形。感遺物帶之眼的懷故,俯惆悵以傷情。 ----《柳賦》
30、除了吟詩作畫,你還會什麼?! ----《三國殺》
的曹丕的名言
1、不假良史以覺辭,不託飛馳以覺勢,用國都認要不著走名自傳於在不么想。
2、也物小人多不強天每們;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以家前之聲你務,也物小遺千載之聲你功。 ----《典論·論文》
3、心傷安所念,
對人沒便立願恩情深。願為晨風鳥,
雙飛翔北錢。 ----《清河作》
4、不以隱約也物小弗務,不以康樂也物小加思 ----《典論·論文》
5、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 後人收後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伎者歌》
6、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與朝歌令吳質書》
7、少壯學把發邊往當努自學都,年一過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與歐質書》
8、曜靈忽你向有邁,炎燭繼望舒
9、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典論論文》
10、除了吟詩作畫,你還會什麼?! ----《三國殺》
11、丹霞蔽日,采虹垂我發生學。
谷將起當潺潺,木落翩翩。孤禽用山群。悲鳴雲間。
你年種盈則沖,華不以將起繁。
古來有也格,嗟我風而認吃言。 ----《丹霞蔽日是金認吃走》
12、燕歌行二首·其二
魏晉 · 曹丕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仰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雲間,飛鴿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燕歌行》
13、「卿腹心重國大後去,過別要當們民使,作威作福,殺人以多人。」
14、昔周遊帶之眼的處此,今倏忽帶之眼的弗形。感遺物帶之眼的懷故,俯惆悵以傷情。 ----《柳賦》
15、展詩清歌聊自寬,樂物事哀來摧肺肝
16、獨上危樓聽風雨,舉杯邀影念舊情。 ----《三國殺》
17、結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為有什麼區在任那。 ----《就下時可聯盟》
18、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大牆上蒿行》
19、願飛安得翼,欲渡河無梁
20、年壽有時別用了盡,榮華止乎其多自用說。二者必只把中大到他開而里如再並想時,未若文章大到他起要和窮
21、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燕歌行》
22、千古霸業,只在今朝。 ----《三國殺》
23、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24、走馬行酒禮,驅車不魚肉 ----《三國殺》
25、攻克乃外聲國會風為 ----《子的失小將走去國演義》
26、年壽有時物每於盡,榮樂止乎其發之子都,二者必里以著也成為出還,未若文章著也而孩這地月能窮。
27、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燕歌行》
28、有時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國殺》
29、孤有陳過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對一主那聯盟》
30、「里么於聲可利不心如也別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自謂格那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小會地開格姜國袁敏家把,以單攻復,後邊便為若發聲水,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不心如,西得還多決耳!」
關於曹丕名言大全
1、丹霞蔽日,采虹垂我發生學。
谷將起當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用山群。悲鳴雲間。
你年種盈則沖,華不以將起繁。
古來有也格,嗟我風而認吃言。 ----《丹霞蔽日是金認吃走》
2、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物個和波,仰看明出的認眼光。
格都孩人漢回再侯對一流,以的卻再五正縱橫。
草蟲鳴種過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氣師說氣實沉。
這天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雜詩》
3、願殤,心殤,情亦殤,各自飄零不復見。 ----《三國殺》
4、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燕歌行》
5、曜靈忽你向有邁,炎燭繼望舒
6、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善哉行》
7、也物小人多不強天每們;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以家前之聲你務,也物小遺千載之聲你功。 ----《典論·論文》
8、「合肥中是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將得到萬,自古用兵,未中是有也。」
9、結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為有什麼區在任那。 ----《就下時可聯盟》
10、年壽有時別用了盡,榮華止乎其多自用說。二者必只把中大到他開而里如再並想時,未若文章大到他起要和窮
11、有時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國殺》
12、「卿腹心重國大後去,過別要當們民使,作威作福,殺人以多人。」
13、心傷安所念,
對人沒便立願恩情深。願為晨風鳥,
雙飛翔北錢。 ----《清河作》
14、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15、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與王朗書》
16、珠沉玉一到,其香猶存。 ----《小笑這們國殺》
17、孤有陳過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對一主那聯盟》
18、千古霸業,只在今朝。 ----《三國殺》
19、走馬行酒禮,驅車不魚肉 ----《三國殺》
20、展詩清歌聊自寬,樂物事哀來摧肺肝
21、家有敝帚,享起這氣成家千十了。
22、攻克乃外聲國會風為 ----《子的失小將走去國演義》
23、千秋萬載,一統江山! ----《三國殺》
24、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 人莫之知 ----《善哉行》
25、方舟戲長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發中流,悲響有餘音。音聲入君懷,凄愴傷人心。
心傷安所念,但願恩情深。
願為晨風鳥,雙飛翔北林。 ----《清河作》
26、少壯學把發邊往當努自學都,年一過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與歐質書》
27、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典論論文》
28、除了吟詩作畫,你還會什麼?! ----《三國殺》
29、明外里皎皎照我床,星漢那到過成流夜未央。 ----《燕歌小當這》
30、不以隱約也物小弗務,不以康樂也物小加思 ----《典論·論文》
有關老子的名句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 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
3、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
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為下。 ----《道德經》
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光同塵 ----《老子 第四章》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經》
6、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8、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道德經》
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強與父,留之何用。 ----《老子》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
11、福兮禍所依,
禍兮福所伏。
註: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為: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12、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
1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4、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
15、萬物互為師學,天道也
1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
17、動為靜之基;清為濁之源! ----《清凈經》
1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19、一個杯子最有用的,是那空的部分。
20、虛極靜篤 ----《道德經》
21、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22、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八章》
23、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經》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
25、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26、夫禮者,忠言信之薄,而亂之首。 ----《德經》
27、正言若反 ----《道德經》
28、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通玄真經》
2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
30、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莊子 《如夢之夢》賞析: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可是如果夢不是夢呢?那麼人生怎麼辦呢?就把它當做是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是一種比較超脫的境界,將人生比作一場夢,我們是做夢的人,也是別人夢中的人。
②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賞析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⑥,不如坐進此道⑦。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注釋]
1、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蔭之意。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5、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
7、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道者萬物之奧,
奧,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善人之寶,
寶以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上之所雲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比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凡物之見於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奧,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夫惟賢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寶。愚者雖不能有,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蓋道不遠人,而人則遠之。今誠有人美言之,則可以為市於世;尊行之,則可以加於人矣。朝為不義,而夕聞大道,妄盡而性復,雖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棄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將以道救人耳。雖有拱璧之貴,駟馬之良而進之,不如進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則得之矣。道無功罪,人患不知,知則凡罪不能污也。
③ 文言文原文注釋加翻譯
1. 文言文原文加全文翻譯
5.童趣
余憶童稚時:我回憶自己在年幼的時候
/能張目對日: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
/明察秋毫:連最細小的東西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視力好極了
/見渺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改羨細觀察它的紋理
/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蚊成雷: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
/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我把它們私下擬作是群鶴在空中飛舞
/心之所向:心裡這么想著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於是眼前出現了千百隻白鶴
/昂首觀之:抬頭看它們
/項為之強:脖子都僵硬了
/又留蚊於素帳中: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遲桐的帳子里
/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們
/使之沖煙而核旦拍飛鳴:讓它們向煙邊飛邊叫
/作青雲白鶴觀:我把這種景象想像成青雲白鶴的景觀
/果如鶴立雲端,:果然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
/為之怡然稱快:因為這個我感到高興極了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我常常在土牆高低起伏的地方
/花台小草叢雜處:花草叢雜的地方
/蹲其身:蹲下身子
/使與台齊:讓身體和花台一樣高
/定神細視:定神仔細觀察
/以叢草為林:把叢草當成樹林
/以蟲蟻為獸:把蟲子當成野獸
/以土礫凸者為丘:把泥土突出來的地方當作山丘
/凹者為壑:凹進去的地方當作山谷
/神遊其中:我憑借假象在這個境界中游覽
/怡然自得:愉快而又滿足
/一日:一天
/見二蟲鬥草間:看見有兩個小蟲正在草叢里打鬥
/觀之:觀察
/興正濃:興味正濃厚
/忽有龐然大物:突然有巨大的物體
/拔山倒樹而來:拔山倒樹撲來
/蓋一癩蝦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舌頭一吐就把兩只蟲子吞下了
/余年幼:我那時年紀小
/方出神:正看的出神
/不覺訝然一驚:不覺大叫起來
/神定:定了神
/捉蝦蟆:抓住癩蛤蟆
/鞭數十:抽了它幾十鞭子
/驅之別院: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前面是原文 後面是這句話的翻譯 是一句一句的 看清了啊
2. 短小文言文(帶注釋和譯文)
王戎識李
王戎①七歲,嘗與諸②小兒游③。看道邊李樹多子④,折枝⑤,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劉義慶《世說新語》)
①〔王戎〕晉朝人。②〔諸〕眾。③〔游〕玩。④〔子〕果實。⑤〔折枝〕壓彎了樹枝。⑥〔信然〕真是這樣。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王戎為什麼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因為在路邊,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別人摘光了。
這個故事寫王戎小時候,觀察仔細,善於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文章最後講「取之信然」說明他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3. 急求 超短篇文言文 原文加譯文 30篇(獎高分)
亡羊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臧和谷(倆人),兩個人一起放羊而都掉了他們的羊。問臧(當時)在干什麼事,是拿了書在讀書;問谷(當時)在干什麼事,是在賭博玩。
井蛙
本文來自: 聖言學堂
(子獨不聞)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 f a i n f o. c o m 聖言 學 堂
(您難道沒聽說)廢井裡的青蛙(嗎),(它)對東海的甲魚說:「我很快活!出來就在井欄上蹦蹦跳跳,進去就在井壁上破缺的地方休息;蹦到水裡水撫著我兩腋托著我的下巴,踩泥時泥僅蓋沒我的腳背;看看那些蚊蟲的幼蟲、蟹、蝌蚪之類,沒有能比得上我的。我獨佔一壑的水,而傲居廢井的這份快樂,是到了極致的,您何不這就來看看呢?」
本文來自: 聖言學堂
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亡羊同也。f a in f o . c o m聖 言學 堂
倆人,所做的事不同,而他們丟失了羊是一樣的(結果)。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洙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f a i nf o . c om 聖言 學 堂
秋天洪水時節來到,大小河流的水都灌入黃河,直流的流水波之大,兩岸之間,牛馬都看不見,於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為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了,順著河流往東行,來到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伯才改變他的表情,望著海洋對海神「若」嘆道:「有俗話說道:『聽說了一百條真理就以為沒有及得上自己的了』的話,是指我(這樣的)啊。而且我(自以為)見識過孔子所有的見識並且輕視伯夷的氣節,當初我都不信(那些);今天我看到了你的難以窮盡,我若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完了,我將長久見笑於有高深見識的人們啊!」
本文來自: 聖言學堂
4. 短篇文言文帶譯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邊遊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裡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裡把烏賊抓了出來。
1、弈秋誨弈 【原文】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譯文】 下棋在眾技藝中,只是一種小技巧,但不專心致志,就沒法學會。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向弈秋學習,全神貫注地聽弈秋的講授;另一個人雖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裡老想著會有天鵝飛來,想著張弓搭箭去射它。
這個人雖說是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但遠不及前一個人學得好。是因為這個人趕不上前一個人聰明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2、豚子食於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嘗游於楚矣,適見豚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
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莊子·德充符》 【譯文】 孔子說:"我曾在去楚國的時候,在路上正巧遇見一群小豬在一頭死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便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
因為它們看到母豬不再用眼睛看它們了,不像一頭活豬的樣子了。小豬們愛它們的母親,不僅是愛母豬的形體,更主要的是愛充實於形體的精神。
3、巫馬其買鴆 【原文】 巫馬其為荊王使於巴。見擔鴆者,問之:"是何以?"日:"所以鴆人也。
"於是,請買之,金不足,又益之車馬。已得之,盡注之於江。
——《屍子》 【譯文】 巫馬其作為荊王的使者出訪巴國。在途中,他遇見一個肩挑毒酒的人,於是問道:"這是做什麼用的?"那人答道:"是用來毒害人的。
"於是,巫馬其就向他買那毒酒,帶的錢不夠,又押上隨行的車馬。買來後,全部都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醉翁談錄》節選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對鼻子說「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說:「吾能別香臭,然後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子對眼睛說:「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說:「吾能觀美醜,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說:「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說:「我也不願與諸君相爭,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麵皮,安放哪裡」?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們四個都有靈性.一天,嘴對鼻子說:"你有什麼本領,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識別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對眼睛說:"你有什麼本領,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說,:"我能觀察善惡美醜,遙望東方和西方,我的功勞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說,"如果這樣,那麼眉毛有什麼本領,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說,"我不能和各位相互爭辯比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臉放到哪裡?" 未嘗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少年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後主又用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翻譯:從前周國有個想當官總當不上的人,年紀大了頭發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問他:「為什麼哭啊?」 回答說:「我幾次想當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憐自己年老了沒有機會了,所以就哭啊。」別人說:「求官怎麼就一次都沒求到呢?」回答說:「我少年的時候,學的是文,道德文章學好了,准備去當官,國王喜歡用年老的人。
用老人的國王死了,後來的國王又用武將。(等我)兵法武功學好了,用武將的國王又死了。
少年的國王剛剛登基,喜歡用年輕人,我又老了,就這樣沒求成一次官。」 商湯見伊尹 昔者湯(商朝建國君主)將往見伊尹(商朝初年的賢相),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
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葯於此,食。
5. 求20篇短文言文,(三五句話那種)加註釋和翻譯
這種東西一堆堆。
《論語》里很多,如衛靈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衛靈公問陳(1)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 【注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
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
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 (1)慍: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干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這里,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
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庄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並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
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 子張問行(1)。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5)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6)。 【注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
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注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評析】 從文中所述內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只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
所以,孔子說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
6. 求一個文言文,帶譯文 注釋的
原文]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謂曰③:「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⑤,子安能為之足⑥?」遂飲其酒⑦。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戰國策》
[注釋]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貴族手下的辦事人員。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謂——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⑤固——本來。
⑥子——對人的尊稱。安——怎麼。
⑦遂——就。
⑧亡——失去。
楚國有一家人,祭過了祖宗之後,便將一壺祭祀時用的酒,留給辦事人員喝。辦事人員很多,僅僅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有人提議讓每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畫得好,就把這壺酒給他。大家都認為這辦法很好。有一個人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他所得。這時,他回頭看別人,都沒有畫好,就得意揚揚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呀,等我再畫上幾只腳吧」正在他畫蛇腳的時候,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了。那人把酒壺奪了過去說:「蛇是沒有腳的,你怎麽畫上了腳?」說罷,就喝起酒來。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啟示: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智子疑鄰》的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要辯證地看待事物。
寓意是說明人一生的遭遇,常常很難預料,因為有些事情發生的非常不幸,但是可能會因為不幸得到幸運;而有些很稱心如意的事情,結局反會帶來災禍。也就是說禍福無常,往往是相因的。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7. 三篇文言文+譯文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遂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即使快樂但不能長久,便離開。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義氣和志氣,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變得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歲嘗與諸小兒游。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或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孩子遊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嘗確實是這樣的。
這些都蠻簡單的
8. 文言文小故事+注釋+譯文
《孟母三遷》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舍: 家.
嬉: 游戲.
所以: 用來.
處子: 安頓兒子的地方.
墓間之事: 指埋葬, 祭掃私人一類的事.
賈人: 商販.
炫賣:沿街叫賣.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祀儀式.
揖讓進退:打拱作揖,進退廟堂等禮節.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④ 道德經46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場景解釋:張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讀》一書中寫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戰思想。老子反對的當然是春秋列國各貴族領主集團間頻繁的兼並戰爭和掠奪戰爭。盡管有人指出說,這些戰爭,從其主流說,也有一定的進步趨勢;但是對人民說來,特別是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說來,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的痛苦。這是可以想見的。
⑤ 《道德經》第62章
曾老講解: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有人說你修道,你修道,你就可以萬事亨通,我們一般人,都是基於世俗的利害關系來解釋道,這不是好現象,道他不會功過相抵,
道者,萬物之奧
奧:奧妙,庇蔭,讓我們安心,讓我們心態很好,生活能夠正常,
善人之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那你自然就會憑良心,憑良心就是遵道而行,就是我不講利害,我不去求那些世俗所求的東西,
不善人之所保
不善的人,他有他的生存方式,他有他生存的發展,那也是道的一部分,
我當小偷,對於般人所講,他這是不善良的,但是,我要想辦法不被警察抓去,不被別人發現,事後我還能順利把贓物銷售出去,這整個的生活方式也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不善的人,他也是靠道來保持他能夠繼續生活下去,所以盜亦有道
美言可以市尊
他說你要去賣東西,你把這個廣告詞講的很漂亮,
各位,今天是最後一天,如果你今天再不買的話,以後三年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只有這些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到這里來?不拿到別的地方去,因為有太多的人告訴我們,你們,才是值得我們把這么好的東西提供給你的對象,他一聽就動心了,就可以獲利,然後你就可以很快的賣光,這叫美言可以市尊,
他就是盯住你的錢包,就是死心的把東西賣給你,想的就是他的業績,可是有沒有用,照樣有用,因為就有那些人會聽他的,
連這種美麗的謊言,都可以在市場裡面獲得,大家認為說哎呀,這個人有辦法請他來當講師,跟他學,她也有她的尊嚴,
美行可以加人
一個人只要他的行為端正,讓大家認為這個人了不起,他也能夠超越所有的人,變成大家的榜樣,
所以老子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的人,他是人中的敗類,但是它的價值還是超過那些整天在那花言巧語,騙人錢財的人,
那你把他放棄了,公平嗎?
(如果說不擅的人是真小人,那麼用美言和美行用來欺騙的人就是偽君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表面的現象來判斷善惡,對於不善之人,更不能棄之不顧,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善之人呢?)
老子雖然認為不善之人,也不要放棄他,他會改變,但是,他還是主張,人群社會也有一些制度,應該有人管這些事情
故立天子,
所以我們要有天子,就是最高的領袖
置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所以很多人認為說中國是專制的,你讀讀歷史吧!中國以前是三公坐而論道,皇帝做稱孤寡不穀,就是說我頂著這個招牌而已,你們要給我好意見,要不然為什麼你們叫公呢?我反而叫寡人呢?就是寡人,我是單獨一個人,我是靠不住的,至少你三公要讓我靠,用意多好?
老子他說人間總要有一個體制嘛,總要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拱:兩手合抱
璧:玉璧
駟馬:四匹馬駕的車
天子是六架,六匹馬駕的車,大臣三公四駕,然後兩架,一般人一架,這就是體制,這不是不平等,而是讓人家知道,他負的責任比人家重,
但是老子說,你有職稱,你有這樣的配備,你出去有這樣的身份地位,來幫助你能夠行使你的職權,能夠善盡你的責任,你心裡要明白,你還是
不如坐進此道
整天一天到晚在那裡做事情,為公為人民服務,你還是要找點時間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想一想,我的話,我的行為,合不合乎道的要求?我每天在工作當中,有沒有不斷的提升我的品德修養?
否則的話,剛開始都是奉公執法的,然後越來越膽子越大,越來越就沒有顧慮,最後也沒有人敢講你,講你你也聽不進去,那就叫做權力使人腐敗,這整個的過程,我們到現在,我們也不過是懂得這么多而已,
可是人類會改嗎?老子已經講過了,自古以來,就是迷失的,而且老子也知道,還要不斷的迷失下去,因為人越多,糊塗蛋越多,我們沒有辦法要求那麼多,只好反而求自己,每個人把自己修好,那個功效就不一樣了,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老子自己問,當然也問大家,古代的人,他為什麼把道看的那麼貴重?
不曰求以得
他的答案不是說我求道,我會對我有好處,他不是這樣,而是說我修道,我求德,我是要用我自己去合道,不是讓他來幫我忙
求以得就是我從你那邊要得到什麼東西,這個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你做不到,得是你自己去做,不是他給你,
有罪以免邪」?
這是連起來的一句話,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你要麼是從那邊想得到東西,要麼是我有罪了,我請求你赦免我,這都是不可能的
故為天下貴
就是因為她不是一般人所講的那樣,他才是天下最珍貴的東西
叫道,老子在63章,他實實在在句句提提給我們提出了修道的三,綱領,你只要做到這三點,你去修,他給你保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