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法治原則
① 中國憲法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你好,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為黨的領導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權利監督和制約原則、法治原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據。
②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③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五項原則。
1、堅持中共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鮮明的標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
④ 法治的基本原則
(1)法治基本原則可分實體原則(或價值原則)和形式原則(或程序原則)。
(版2)從實體原則上看權,社會主義法治的實體基本原則和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的實體原則雖然有共同點,但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實體原則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引。具體地看。這些原則包括生存、安全、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義、共同福利、正義、和平、發展等目標。
(3)從形式基本原則上看。法治在形式方面的基本原則是本國法律發展經驗的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法中得到說明。包括:①法院和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②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③審判公開舉行;④實行迴避制;⑤實行兩審終審制;⑥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⑦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等;⑧適用法律一律平等。
⑤ 國家構建的法治原則是什麼
1、法律應具有至上性:任何社會都存在法律,但未必有法治。作為與人治相對立的概念,版法治意權味著法律擁有至上的權威,是為所有人、組織與國家機構所應遵循的
2、法律應具有普遍性與一致性:針對立法而言的,要求法律調整的對象應具有普遍性,不應因人立法、因事設法。
3、法律應公開、明確和可預期:公開性是法律的一個本質要求。從純粹規范功能的視角來說,法律公開的基本目的是使法律為人們所知曉,以指引人們的行為。然而,法律的公開性還來自其他的非功能性價值,如服務於共同體的民眾對所立之法的公共審思與批判。
(5)中國的法治原則擴展閱讀:
法治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兩種面向,具有豐富的研究意義。通過對法治概念發展歷程進行概述,尤其是對法治的兩種歷史模式即英國普通法法治原則,以及德國「法治國」理念進行梳理和比較分析,可以對法治的演進脈絡具備清晰的了解,並且從中抽象出法治的一般理論。
從概念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法治所遵循的是形式法治,堅持的是法治的內在價值理念。並且由此根據中國「依法治國」與建設「法治國家」的實際,正視中國法治曾經面臨的困境以及分析中國法治的成就條件,從而試探討中國法治國家的構建進路。
⑥ 中國憲法的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無一例外地承認國家的權利屬於人民.並以此作為重要的憲法原則,我國憲法也同樣接受人民主權的思想,並且體現在制度和組織上.但是這個原則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與西方有所不同.社會主義的憲法理論通常不承認"社會契約",不認為主權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體現,其權力與西方所認為的全體國民公意的"超階級"的觀點有所區別。
2.基本人權原則
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專章規定和列舉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了對公民的憲法保護。2004年,我國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它為我國憲法觀念從工具主義向憲政主義轉變提供了契機。
3.權力的制約原則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關之間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上述原則有一定的體現。
4.法治原則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過的新《黨章》再次重申了法治原則這一重要原則。十五大的政治報告提出了: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特別強調」依法治國是當領導人民智力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修改憲法,在《憲法》第5條中增加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在憲法上正式確立了法治原則。
⑦ 試論中國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
1、法律應具有至上性
任何社會都存在法律,但未必有法治。作為與版人治相對立的權概念,法治意味著法律擁有至上的權威,是為所有人、組織與國家機構所應遵循的。當然,這里的法律首先是指憲法,依法治國首先是指依憲法治國。
2、法律應具有普遍性與一致性
一般來說,法律的普遍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針對立法而言的,要求法律調整的對象應具有普遍性,不應因人立法、因事設法。由此,法律要反映客觀規律和符合公意,法律規范的用語也應具有抽象性、一般性。
(7)中國的法治原則擴展閱讀:
法治原則是從法治理念到法律制度與法律秩序之間的基本環節。在基本意義上,法治原則旨在為法治理念透過法律制度予以實現提供基本的准則。這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
事實上,就我國憲法關於法治的規定而言,「基於對中國憲法的歷史、文本與國家發展目標的綜合考量,13條修正案中的『法治國家』也可解釋為包括『形式和實質法治主義』的綜合概念,但更注重形式,並通過形式的完善,逐步向實質法治的目標發展。」
⑧ 中國的法律原則都有那些
在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A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B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第一,任何公民都必須平等地遵守國家的法律,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定義務,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他人不得侵犯;第三,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依法受法追究和制裁,決不允許其逍遙法外。
C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D司法責任原則
司法責任原則,是指司法機關或司法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採取的一種責罰制度。
⑨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和保障人權。
人權是人之作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對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確認。人權來源於人的理性、尊嚴和價值。基本人權則是當代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切人所應當共同具備的權利。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確認為權利,不僅是因為它們經常面臨著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險,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而且是因為人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和動力。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正是人權體現了現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權保障奠定了現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礎。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為了爭取和實現人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開放的時代,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突破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重點從調整對立的階級關系轉移到承認和保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繫上來,轉變重政權輕民權的觀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權保障意識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當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一些執法人員還存在著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觀念,習慣於有罪推定,忽視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倡打擊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增強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意識。
其它的內容也簡要列一下:
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四,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五,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六,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