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萬
⑴ 道德經中的太上老君,是萬物的源頭,太上老君就是道
不是吧 不是一氣化三清嗎,太上老君是三清之一,又是道祖。
⑵ 《金剛經》抄襲萬經之王《道德經》
您好!請問您的根據是什麼?對此我想引用羅大倫博士的觀點:《道德經》專和《金剛經》的屬核心思想是一樣,都講放空自己和利益眾生(無我利他),對宇宙根源的講述也異曲同工。但我認為這是英雄所見略同,不存在「抄襲」。因為除了「文字相」和「名相」之外,兩經還是有區別的(水平不夠不敢詳述)...
雖然從民族感情上看道家相對佛家更「本土」,但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把儒釋道合而為一了,對不對?此回答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⑶ 道德經是什麼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內《老子》、《容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⑷ 《道德經》如何理解「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呢
《道德經》如何理解「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呢?
我們現在來體會這個很重要的、老子所講的有關「道」的本體,講的是有關於「空無」這方面。他講的「無有入無間」那個「無有」就是「道」、「空」、「無」!好好體會這三句:化育萬有,包含一切,貫穿一切。
「空無」、「道」是化育萬有、化育一切,生了萬有之後,它包含一切,把一切又包含在裡面,就像母親把小孩子抱在懷抱中。「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所以你、我、他也都被「道」的「空無」所包含。這就是孔子所講的:「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我們旁邊周遭有沒有「空無」?有。這個不是說:「那個空海他可能有些什麼幻覺他才看到。我旁邊沒有什麼東西,我沒有看到啊。」你看到沒東西就對了。沒東西的這個「空」就是「空無」、就是「道」的本體!不管你走到哪裡,不管誰,有沒有被這個「空無」包圍住?有誰能夠脫離?這個「空無」有沒有分秒離開過我們?沒有!這就是「道不可須臾離也」。
因為你還沒有出生以前,包括你出生之後到現在,你從來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這個「空」。你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覓「道」?到哪裡去修「道」?你以為說:「我在山上才有,我在這里沒有。」那是因為你不了解「道」是什麼,所以用自我去修。
要知道,「道」就在我們身邊所看到的、歷緣對境的一切,同時也包含著、包裹著我們。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認得出來,你認不出來你就不知道「道」的特徵、特性是什麼,那你就沒辦法見賢思齊。我們說要跟某個人看齊學習,我們要清楚地了解這個人有什麼特徵特性,對不對?如果你不了解「道」是什麼、你不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你怎麼得到「道」?你怎麼把「道」的精神、特徵特性應用出來?沒辦法,會變成抽象的觀念。
「道」本來就跟我們都是密切的、合為一體的。不管你到哪裡都不離開它,你要清楚地認出來!當你認出來就好像這里有金礦沙,一般人認不出來!認不出來你能不能從中去淬取得到那個金礦?你得不到。這個就是外行人他看不懂。行家一看就知道:「這裡面有金礦沙,我從中去淬煉之後,我可以得到金子。」
「道」就是這樣,跟我們都合而為一,都一體。你如果看不出「道」是什麼,不知道它的特徵特性。就像你看不到這裡面有金礦沙,有鑽石。你看不到你就得不到。如果你能夠看得出、體會得出,你就有可能得到它了。那是需要用一些方法,就可以淬煉,得到它。
所以你要找道、覓道、得道,要到哪裡去找?當下、現在、眼前、遍一切!所以很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空無」是什麼,它是化育萬有!一般看不出來就認為:「這個「空」沒有什麼啊,我看到的都是現象界的那些樹、動物、植物、人,看到的就是房子、建築!」眾生都只習慣看到「有」的這一面,看到顯相的這一面。而那個更重要的源頭、無形無相的「空無」這一面是根源,但是眾生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怎麼了解?你怎麼找到生命的源頭?
大家要清楚地去體會。你們在這一段期間好好地去挖這些寶,非常重要!清楚地認出「道」是什麼、「空無」是什麼、它的奧妙在哪裡!看起來沒有東西,老子就跟我們講:裡面確實有東西!看起來好像沒有作為、好像無為,但它卻能夠「無不為」,能夠創造萬有、演化一切!這個不是做夢、不是在那裡講武俠小說然後瞎掰。老子就跟我們講:確實是有「信」,我講的都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這個是真的。現在科學家也才陸陸續續地在證明。
⑸ 知乎生活周刊 · 中國原來是這么回事萬經之王《道德經》講了什麼
這本書沒有任何理論,又何談講了什麼?說有以講為目的的專家叫獸都可以蹲牆角唱專東方屬紅了😁。開個玩笑。
道德經主體不是講什麼道理。而是通過不同的角度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
表面上那些角度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一旦三法合一各復其根。你的世界觀就會有一次超級升華。
升華到什麼程度?
可以用過任何人的言行反觀這個人經歷牛不牛?
可以通過任何人與人的交流反觀社會整體運行情況牛不牛?
可以將表面上相互矛盾的事物事態聯系倩雲起來看到大象無形背後的真實情況牛不牛?
吹了這么多,其本質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做到這些的人必須完成「自我」的升華。而這就需要從這個人學會自己去思考開始。
所以一切外來的道理不會對這個人有任何幫助反而會限制這個人的思想,陷入自障。
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不講為講)
⑹ 請問道德經乃萬經之王
後人智商不夠,而且有下降的趨勢 寫不出來
⑺ 道德經中被稱為萬物之母的是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⑻ 為什麼稱《道德經》為「萬經之王」
這部偉大著作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哲學,對中國的政治、科學、宗教、哲學、人文、民族性格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說的沒錯,但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道德經》可以做到,老子通過《道德經》到底做了什麼,何以區區五千字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是我們需要找到答案的問題。也是解開《道德經》奧秘的第二把鑰匙。
還要回到《易經》這個神奇的母體。
如果說太極是宇宙萬物演化的總法則、總規律,那麼無極就是絕對終極的「真實」,太極還有宇宙時空,還可以模擬抽象出一個太極圖,而無極沒有宇宙時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極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無形無相又無所不在:「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是對人類思維的絕對超越,因為《易經》是重要源頭,所以可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又因為「道」的絕對超越,所以《道德經》可稱為「萬經之王」。在我看來,只有理解了「道」的絕對超越性,我們才能掌握解開《道德經》奧秘的第二把鑰匙。
而如此不可思議的超越,老子開宗明義時僅僅說了12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舉重若輕,何其優雅!
⑼ 道德經中的萬物有靈怎麼理解
萬物有靈,萬物都有對人有利的信息,人看重萬物中對人有利的信息,這信息就被人選擇出,這被選擇的信息又被人的意識放大加強,人信一石頭對他有利,這石頭就會利他,人信好得好。
⑽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如何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
但“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那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一個建築,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