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反腐的原則

法治反腐的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1-12 10:45:54

⑴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

一要不斷完善反腐敗法律制度體系。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要通過廢、改、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反腐敗法律制度體系。要善於將黨的反腐敗主張和決策轉化為人民的共同意志,通過國家立法將反腐敗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軌道。在十二屆人大已將反腐敗法列入未來五年立法規劃的基礎上,要就盡早著手、科學論證、開門立法、廣聚民意,加快制定出台反腐敗法、重大事項決策程序法、公共信息公開法、預防和處理公職人員利益沖突法、舉報人和證人保護法等法律。要在罪刑相適應的原則下,進一步加大對腐敗犯罪的懲罰力度。要做到預防與懲治、治標與治本,監督與查處、實體與程序、運作規則與一般程序並重。要加強黨內立法與國家立法的協調配合。要對現行的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進行清理,過時的及時廢止,不完善的要盡快制定實施細則,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緊制定,切實提高法律制度的可行性、有效性,為制度剛性運行夯實基礎。
二要大力培養反腐敗的法治思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最具變化性的因素,只有大部分社會成員具備了法治思維,反腐敗法律制度才能落到實處。因此要加強法治文化宣傳和教育,在全社會涵養制度為要、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努力提升法治理念。使全社會成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能體現法治精神,讓「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一種慣性思維。要加強黨員幹部的黨紀政紀法紀教育,組織幹部學習法律,引導黨員幹部做到一切立身行事都以法律為准繩,自覺忠於法律、遵守法律,增強公務人員執法、守法自覺性。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切實解決好侵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使領導幹部真正敬畏法律、敬畏民意、敬畏崗位。
三要依法監督保證法律制度剛性。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要通過不斷深化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紀委的監督責任和監督的相對獨立性、權威性,來確保制度執行到位、剛性運行。推進反腐敗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盯緊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使各級領導幹部習慣在監督下工作,在法治軌道上用權,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要深化改革,完善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進一步暢通監督渠道,通過治方式引導和規范群眾有序參與監督。鼓勵實名舉報,善於運用法治方式處理涉腐網路輿情,做到積極應對,正確引導。要進一步加強「三轉」,依法加強監督檢查,做到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對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以權謀私等行為,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切實維護法律制度剛性。
四要堅持使用法治方式懲治腐敗。堅持有貪必肅、有腐必懲,把查處違紀違法案件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能,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做到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同時必須要堅持用法治方式查辦案件,堅守依紀依法安全文明辦案這一原則。要堅持實體正義和程序合法的統一,健全辦案制度、切實規范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保障被調查人的合法權益。要規范辦案流程,正確使用「兩規」「兩指」措施,絕不能隨意性執紀、選擇性查處和越權違規辦案。要充分發揮反腐敗協調小組的作用,加強職能部門間協同辦案、信息溝通、案件移送,做到「快查快結」。要嚴格遵守案件線索規范管理、辦案安全事故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要細化辦案標准,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量紀恰當、手續完備,使查辦的每一個案件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五要打造過硬隊伍提高法治能力。要按照打鐵先要自身硬的要求加強紀檢監察隊伍建設,切實防止「燈下黑」,提高紀檢監察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推進反腐敗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強化教育,進一步增強紀檢幹部的法紀意識,夯實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建立健全考評制度,定期對紀檢監察幹部進行法律知識考核,並運用好教育考核結果,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幹部。要強化管理,促使紀檢監察幹部進一步樹立「沒有安全就沒有辦案,違反審查紀律就是違反政治紀律」的底線思維,嚴格執行和落實各項制度和規定。要強化監督問責,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提醒、堅決制止,對不適合紀檢監察工作的人員堅決調離,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查處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袒護、決不手軟,用鐵的紀律打造過硬的紀檢監察幹部隊伍。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腐敗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最大的毒瘤,而法治是人類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好的社會治理方式,是治療社會弊病的良葯。紀檢監察機關只有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謀劃工作,才能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融入到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旋律中去,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⑵ 法治政府中的法治原則具體指什麼

法治政府中的法治原則具體是:
(1)法律必須公開,為公眾知曉。(2)法律內必須是普容遍的,法律不能是針對一些人特別制定,必須是對所有的人同等適用。(3)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依據事先公開的、制度化的程序規則,法律不能溯及既往。(4)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必須能為公眾所認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5)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6)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7)法律應當保持相對的穩定,規則變更過快,公民便難以學習和遵守。(8)政府的權威置於法律之下。(9)尊重並維護司法權威。司法沒有權威,法律便沒有權威。(10)司法公正,這種公正不僅要求法律適用上的公平,還要求擁有司法資源的公平。

⑶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⑷ 反腐倡廉建設的基本原則

關鍵是不可能執行呀

⑸ 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關於反腐的政策規定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強化中央巡視、開通網上舉報、踐行八項規定、開展群專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屬動等一系列舉措,依法依紀嚴懲黨政公職人員的腐敗腐化行為,贏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和普遍的國際贊譽。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四中全會後,會繼續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方向和原則,一方面保持反腐的高壓態勢,一方面注重製度建設,走向法治防腐反腐。

⑹ 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法律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立法法第八十四條也明確規定,沒有特別規定法律不溯及既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

⑺ 法治原則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後者(既實質法治)開始於德國學者韋伯對資本主義法律合理性的探討。

自韋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繼續了對形式法治轉向實質法治的觀察,並將韋伯關於現代法發展會出現反形式主義的預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20世紀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實質法治問題。

1959年印度德里法學家大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實質法治價值取向。如在其關於法治三原則的主張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法治不僅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公民與政治權利,且應確保個人合法期望與尊嚴得以實現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

(7)法治反腐的原則擴展閱讀:

法治的基本理念是強調平等,反對特權,注重公民權利的保障,反對政府濫用權力。由此,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

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

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

⑻ 法治原則主要有哪些內容

法治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內依法進行管理的一容種國家組織原則。其核心內容是:依法組織和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與法治對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權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權威屈從於個人權威的則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絕不可能結合起來的。法治一詞並不意味著只是單純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創造一種法律的統治而非人的統治,也就是說,法的權威高於人的權威,由法律支配權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⑼ 法治原則的內容

中國的法治原則的具體內容有:(1)在序言中鄭重宣告中國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確認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政黨、團體、組織和個人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在總綱中明文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2)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3)在國家機構中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社會團體、行政機關和個人的干涉。
拉茲提出的法治八項原則:(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2)法律應相對穩定;(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4)保障司法獨立;(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提出的法治原則的內容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⑽ 什麼是法治原則

權力制約原則 嚴格的法治,首先應該建立對行政權的嚴格控制制度,要求依法行政,因為行政權代表公權力,行使的廣泛性、主動性、強制性、單方面性 控權的有效辦法是權力分立和以權制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立和制約 在法治國家中,對公權力的三大制約方式為道德制約、一種權力對另一種權力的制約、權利對權力的制約,但最終表現為法律對權力的控制。這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 2、權利保障原則 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終極性的價值目標,對國家權力的限制目的就是保障人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首先法律的適用上平等,即執法和司法上平等②要求在立法上平等分配各種社會資源③尊重社會多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消除偏見 權利和義務相一致:①確認和保障主體的權利和自由是法治的根本目的②權利和義務又有一致性,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對國家權力而言,在資源分配上要平等分配權利和義務。對社會主體而言,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和社會的相應權利,不能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 3、權利保障原則與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保障原則 權利的保障制度開始形成於法律對權利的宣告,即法律宣告了公民的權利,同時限制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宣告就是法律在告知權力有多大限度 權利宣告是權利制度的第一性機制;其次依次為:權利侵害的預防機制、侵害發生時的救濟機制,以及公民個人獲得權利遇到障礙時的國家幫助機制。這四種機制的統一,構成實效的權利保障制度。 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制度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社會自由原則。 在法律上,權利與自由的關系是種屬關系,而在法治上,權利與自由代表不同價值,實定化的權利只有一個來源,即法律規定;而自由不局限於法律,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的范圍大於權利。 自由對待國家是排拒的,自由要求國家把限制減到最低限度,這便是社會自由原則。此原則有以下含義:①自由只受法律限制②自由不僅存在於法律之中,還存在於法律之外,法不禁止即自由③法律意義上的自由指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圍的自由。 法治對於自由的價值表現為以法束縛權力以防權力對自由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實現 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原則 現在的權力責任,除由濫權及怠權所產生的責任外,還有滿足公民權利請求的責任和由管理而帶來的保證責任。 國家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論哪種權力主體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運動之後,以使權責成為不可分的整體和使國家任何一個權力主體都無法逃避其責任 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原則 法治意味著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義務的相對化,就是指在義務的種類確定後,公民承擔任何一類義務都有法律的定量,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需要兩條法治原則,即法律不得溯及既往和法定義務需具有明確性 法治條件下義務:①為實現國家和公共利益而需承擔的基本義務②與自己權利相伴的對應義務③自願承擔的義務 ④高素質的執法、司法人員 ⑤較高的全民法律意識

記得採納啊

熱點內容
法官同意退還訴訟費 發布:2025-05-10 07:29:15 瀏覽:561
交通法規扣分處理 發布:2025-05-10 07:17:50 瀏覽:6
道德大道理 發布:2025-05-10 07:17:48 瀏覽:174
如果要上婚姻法 發布:2025-05-10 07:14:06 瀏覽:984
劉春霞律師 發布:2025-05-10 07:09:11 瀏覽:232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存在的基礎 發布:2025-05-10 07:08:31 瀏覽:147
法碩法學貼吧 發布:2025-05-10 07:06:18 瀏覽:979
在河道中傾倒淤泥的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0 06:53:42 瀏覽:828
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06:33:22 瀏覽:139
頭條例新聞 發布:2025-05-10 06:16:26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