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對道德
❶ 儒釋道對於人性的表述各是什麼
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印度凈飯王兒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宗教,因悉達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漢末年張道陵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在中國境內廣泛傳播,影響巨大。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裡,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麼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於個人修養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意思是說,佛廟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佛經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麼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經標義」,佛經(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或道家的《道德經》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❷ 儒釋道有何區別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2、理論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當中,又特別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儒教不講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還要在這個情中,充分的發揮情的作用,如何讓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間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道家是講究出家的。出家後,就稱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間的禮教所約束,只對如何跳出這個世間,成為長生者,也就是真人感興趣。並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種理論所約束。
因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講的《道德經》來修行的。而《道德經》,說到底也是論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裡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規則。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導做人要想君子一樣,坦盪正直無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張「仁愛,歸結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
釋家,出世。釋家文化認為「眾生平等」、「萬物因果輪回」、「一切是緣起性空」。對此,釋家提出「一切皆為虛妄,對於外界我們不可執著,應該放下心中執念,追求內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鏡子前的幻影,如夢如泡影,人到最後什麼都抓不住。其應對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隱世。道家主張「為而不爭」、「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清心寡慾,靜養修心」、「以退為進、守弱為上」等等,這些是其最理想的狀態。因此道家的思想不僅適合出世之人,也適合那些喜歡靜和守的入世的修身養性之人。
(2)儒釋道對道德擴展閱讀:
明太祖朱元璋倡導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間,與世俗混淆,並成立帶有濃厚世俗色彩的民間宗教,就會對傳統統治構成威脅。這一點已為元末紅巾軍的歷史所證實。朱元璋對此抱有清醒的認識。明帝國一建立,他就開始整頓僧、道門風,嚴禁僧、道與世俗混同。自正統以後,僧徒
冗濫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些僧徒中,很多沒有取得國家的合法度牒,多為私自剃度,其間的成分也就相當復雜,有因戶內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盜事被發而更名換姓者,有系灶丁灶戶負鹽課而偷身苟免者。
成分如此復雜,加上出家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業發達以後所導致的城市生活繁華對僧徒的誘惑,難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貪念。
與此同時,僧人以民間百姓為門徒,壟斷民間修齋作福之類的佛事,並在歲時節序至民間打秋風,獲取齋糧,如此等等,無不都是佛教與世俗發生聯系的反映。
參考資料:網路-儒釋道
❸ 儒釋道文化各有什麼特點三者不同思想對我們什麼影響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3)儒釋道對道德擴展閱讀:
儒釋道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很多人對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都是屬於修行方面的東西。特別是對於佛家道家在宇宙觀,人生觀方面,因為都是闡述的這個宇宙,以及這個世界的人。所以,就覺得,既然都是一樣的,那麼都可以用作借鑒,甚至於可以一起學。
其實,儒道釋三家對於修行的說法,是有很大區別的。
人們通常說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釋這三教中,儒教是不屬於修行范疇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說,儒教的理論,不是讓人如何脫離六道輪回。而是用各種理論知識,讓人走正路,獲得人間的幸福。
雖然也講修身,那也只是對於自身的行為的約束,怎麼樣去讓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當中,又特別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它講的這種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為修行的意義,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是講究讓人達到永生不滅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話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讓人如何去徹底擺脫情所控制的范圍的。
因為儒教不講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還要在這個情中,充分的發揮情的作用,如何讓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間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道家是講究出家的。出家後,就稱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間的禮教所約束,只對如何跳出這個世間,成為長生者,也就是真人感興趣。並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種理論所約束。
因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講的《道德經》來修行的。而《道德經》,說到底也是論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裡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規則。當然了,既然是修行的東西,它對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讓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終是講求的是自身達到長生。因為道家歷來講究清修,世間普通人對於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雖然到處設立了許多道觀,這些道觀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數是給人做做法事,驅驅邪,看看風水之類的。
當然有些道觀非常的好,但是裡面的真人多數常年在外雲游,在世間去磨煉他們自己,從而能夠更快的達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於身體錘煉方面的多一些。因為他們是選擇徒弟的,所以在擇徒弟時,對於徒弟在身體稟賦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別是這個徒弟的身體周天通沒通,有沒有自動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脈絡對於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當然,道家選徒弟,首選就是德。這個德的范圍包含得很廣。說淺白點就是遇事的豁達程度(心胸),對自己所信奉的事業的執著程度(毅力)以及對天地法則的領悟能力(悟性)。當然還有其他的細分。也就是說,在各個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備承傳某一門真正的東西的能力。
過去,這個叫做師承。就是由師父一對一的傳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樣的。雖然說法不同,但是都講究脫離世間的輪回,以後永遠不再入世間受苦。也就是說,佛家和道家一樣,是講究如何讓自己達到徹底的開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講究挑選徒弟,只要有人動了想修的念頭,或者是能夠讓自己進入修行之門,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講法不傳六耳,佛家講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眾生的說法。
同時也因為來學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麼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去選擇想修的方法進行修行。
在對宇宙法則的論述上,佛家和道家談不上哪家更高。因為他們都是指導人如何去真正地認識這個宇宙。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都是所認識到的這個宇宙。所以,他們所論述的規則,也都是這個宇宙的規則。既然都是說的同一個宇宙,也就沒有辦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內去克制自己的各種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時,他們不會去要求別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細思考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從自身遇到的各種細小的事情中,去發現事物的運行規則。也就是宇宙的規則在細小的事物中的體現方式。
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斷的知道一點點這些規則。當自己知道的這些宇宙規則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徹底的開悟。然後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為他們不斷的改變著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漸的有了區別。甚至於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們如何不被人理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能忍世間苦,同時能忍受一般人對他的不公平的對待。
因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過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尋宇宙的規則。所以對於世間的各種磨難,多數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覺得修行很難,其實是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徹悟了的師父帶領,就很簡單。
通常還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備收徒的資格的。特別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點理論就自稱法師。過去的人是不敢這樣做的,現在就變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曉事物的真理,是讓人跳出三界。儒家則是讓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講究跳出三界。從這一點上看,他們的目的就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❹ 儒釋道的精髓分別是什麼
「道根儒莖佛葉花」,表達了「儒釋道」的關系。
1:「儒」當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為代表,核心是仁、義、禮、智、信,逐步的達到「明德」、「至善」的境界。總結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2:「釋」是指釋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講究清凈,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環,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總結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3:「道」指的是道家,創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經》,講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觀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個東西吸引,不要偏執。總結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4)儒釋道對道德擴展閱讀:
(1)「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2)「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4)「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❺ 儒釋道三派的核心思想及其精髓到底會是什麼
注重人格的修養儒家,人格的超越道家追求,徹悟諸法本緣佛家,以一切六道眾生慈悲救度為已任。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創始人,教育家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就是儒家的“德治”主義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樣的教化方式,使人心良善,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根本、徹底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准、道德原則和道德境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除此以外,中國古典藝術精神也有中庸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在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具體物化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的中庸思想,從魏晉南北朝、兩漢到宋元明清,一直發揮著或顯或隱的作用。
無論是佛家的“眾生平等”,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亦還是道家的“清凈無為”,其實他們追求的就是“和諧”的理想。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❻ 儒釋道的區別 儒釋道是代表什麼
儒家以為人生是經常的,所以宗旨在維持現狀,而不準料奇標異,因此人生無進化之可言,釋家見解,以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專求正覺,而抹煞現實之人生,因此學理與事實常相沖突,難以協調。道家見解,以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極端放任,而標榜清凈無為,以致末流陷於萎靡不振,頹廢自甘。袖家見解,以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現狀,推翻定律,打破環境,戰勝自然,以至思想與行為驚世而駭俗,非但儒、釋、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隸—種旗幟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難強同。認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趨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論不能不徹底,門經不能不辨別,旗幟不能不鮮明。否則,今後學者何所適從?先生說他本不反對儒釋道三教之宗旨,但不願聽神仙學術埋沒於彼三教之內,失其獨立之資格,甚至受被等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以故處處將其界限劃分明白,俾我中華特產,卓絕千古之神仙學術, 不致遭儒生之毀謗,僧侶之藐視,羽流之濫冒,方士之作偽,乩壇之亂真。 自漢明帝以來,一千八百七十餘車,佛教徒所給仙學界惡嘲謾罵之丑聲名,於茲刷盡。自金世宗以來,七百七十餘年,所給仙學界三教同源之說一旦揭開,豈不快哉!(《中華仙學·辨命歌》後按語)
先生在《眾妙居問答》一文中還說:自古學仙之入無不煉丹,此種人常隱藏於儒釋道三救牌名之下。試看《參同契》冠以「周易」』並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牽涉老子《道德經》如「大小無傷、虛心實腹、左右軍、休輕敵、他主我賓,穀神、玄牝、異名同出、恍惚杳冥、有無相入、歸根復命、禍福倚伏」各等語,皆從《道德經》中脫化而出。後來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經》等書,又將佛教拉入仙學之內。漢朝至現代,此二千年間,遂成為有仙無學之局面。非真是無學,只因學仙者,以儒釋道三教之名辭與義理為掩護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開。務其實而諱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絕,釋教之毀謗。甚至於道教徒亦根據老莊「清靜無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學者流,弄得東家不收,西家不納,進退失措,左右為難。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提出來,輔助其自由獨立,擺脫三教教義之束縛,然後方有具體的仙學可言。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裡,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麼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於個人修養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
補充: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世界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於雲里霧里的事情,而要重視現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象所迷惑。
如果極而言之做一個簡單小結,則儒家比較重視一個人的行為規范,講的是社會的「游戲規則」,道家比較重視方法,講的是「游戲技巧」,釋家比較重視內在修養,講的是「大智慧」。總之,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研究盡管有一些差異,但總的都是提倡從研究自己開始,也就是從主觀、內部的修煉做起,然後進而研究社會和世界,使自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從這個基本精神來說,儒釋道三家三教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漿」,是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學問。
❼ 儒釋道三教是什麼意思
1、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版主流思想體權系地位。
2、釋指的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7)儒釋道對道德擴展閱讀:
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里,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
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
只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分,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❽ 」儒博釋大道精深,三教合一民族魂,道德文化傳千古,佛學萬法講修心
大道無聲,行之密密。 手語也表示不了
❾ 儒釋道有什麼區別
1、創立時抄間不同:儒創立於春秋末期;釋即佛教傳入中國約在後漢初期;道建立時間是東周時期。
2、創立人不同:儒教創立者是魯國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道教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
3、來源不同:釋是古印度傳入,釋和道都是中國本土宗教。
(9)儒釋道對道德擴展閱讀: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者為中心,並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遊,互為影響,最終導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