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傳統道德現代化

傳統道德現代化

發布時間: 2021-01-12 11:38:56

A. 如何理解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

在我們的理解中,道德是人與人價值關系的一個領域、一個層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為對於人倫關系的意義,即:在人的一切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定結構、秩序和規則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它的合理、穩定和發展。如果是這樣,就被人們和社會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則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惡的。這一理解來自對道德實踐的觀察和描述。
按照這種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著客觀基礎和主觀形態兩個層次。從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和它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產物和表現。本文暫時採取一點操作性的規定,即按照慣例,用「道德」來表示業已通過規范而主觀化、形式化了的道德體系;與之相應,則用「社會倫理」來指稱道德的客觀基礎和,即「人的生存活動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暫時強調這兩個層次的區分,是因為我看到自古以來的道德思維中,存在著一種將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況。例如傳統的規范倫,往往只注重於道德規范體系的制定和論證,以為規范就是道德的本質和全部,而不去思考這些規范的客觀來源、基礎和根據;而西方的元倫理學,則把道德前提和基礎問題局限於概念語言的邏輯,使元的批判變成了抽象思辯,同樣不注意道德的現實基礎和根據。康德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道德從人以外的神聖與崇高,正確地還原為人本身的神聖與崇高。但康德並未充分兌現使倫理學完全成為「一種關於人的實踐」的許諾,因為他只把道德歸結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發展的實踐說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於」人的實踐方面,高揚了道德(作為絕對命令)的權威,而未能從道德如何「來自於」人的實踐方面,闡明這種權威性的保證。結果一旦面對現實,康德也難免陷入種種「二律背反」,難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爾(G.E.Moore)的價值直覺主義在排除「主義謬誤」時,由於把善認定為「不可分析的」直覺對象,把內在價值說成是「自明的」直覺現象,就在事實上堵塞而不是開通了通往實踐的道路。總之,從現當代最大的兩位學者那裡可以看到,將道德體系與社會倫理現實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現為將道德僅僅歸結於道德理念,從而視為一種完全觀念化、主觀化的體系。 字串4
脫離實踐即是脫離人、脫離人的現實性和客觀性。其結果,總是導致這樣或那樣地將道德當成外在並高懸於人類現實生活之上的東西,從而造成社會發展與道德完善之間所謂「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這種印象已經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在思考社會化的涵義時,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觀念的困擾和情感的猶豫,這就是「現代化」的倫理意義問題。因為我們所謂的現代化,是和化、市場、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中,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客觀結構、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發生相應的變化,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演進」。人們對於經濟的、科技的、物質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現代化」是指什麼,往往能夠有比較具體明確的共識;然而說起倫理道德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優是劣、是福是禍,則常常成為歧議的焦點。適逢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來加速現代化進程之際,這個問題表現得尤為鮮明。
國內近年討論中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就是將所謂「惡是發展動力」說法普遍化。按照這種觀點,人類在道德上表現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原始。--那時沒有自私、壓迫和剝削,沒有一切向錢看,沒有爾虞我詐,人都很純朴真誠,等等,總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後來,生產、經濟、技術越是發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類在物質上進步到了極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墮落到了極低的境界……。這種否定人類自身的悲劇道德觀,顯然忘記了一個很淺顯的事實:原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譬如氏族內部的原始和諧,並不能掩蓋氏族間的血腥沖突,以至於那時曾以人肉為食)。這種觀念出自一種善意的道德理想是無疑的,問題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過於主觀化、絕對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觀點看待道德,把它當成了不是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與整個人類命運不相關,只是從外面或高處要求於人的東西,就不善於給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為什麼不能保持那種標準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難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惡」嗎?道德,難道就是要人們放棄改善生活,不追求經濟科技的發展才能保持的嗎?或者,隨著社會倫理的客觀演進,人們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無奈,當成一曲永遠的輓歌繼續唱下去?如果問題尖銳到如此地步,倒能夠使人想起要反問一句「道德究竟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發展的?確切地說,是從總體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斷地進步,進行著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這個問題是關於道德時間形態的理解,屬於「道德是什麼」問題的一個方面。在道德觀念中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難題,歷來思想家對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間,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實質的邏輯都是否認道德本身的發展。
各種道德絕對主義觀點,如道德「天意」說、「神喻」說、「絕對實質」說、「絕對命令」說等認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終極的實質、境界、目標和標准,它是超現實的、先驗的、不變的,人們只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達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選擇和造就它,改變和發展它。所以,它們雖然並不一般地否認人的現實道德表現有高低進退的差異,但把這種差異僅僅看作是人在道德軌道上的移動、前進或停頓、回歸或偏離,而軌道本身是不變的。在時間特徵上,道德絕對主大體表現為兩種,一種認為終極的道德形態為人類最初所具有,後來日益偏離了它,將來的出路則在於人們「返樸歸真」;另種則認定終極道德形態存在於未來(來世)的最高境界,人類只有在永恆的追求中,猶如必須經歷「滌除原罪」過程之後進入天國一樣,才能有一天進入它的境界。
各種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如道德「情感」說、「情境」說、「循環」說、「標准虛無」說等都認為,道德本質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觀選擇,善惡取決於主體的興趣、需要和偏好,並無客觀統一的標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總是在變,此一時彼一時,象春夏秋冬流轉一樣,一種景象代替另一種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沒有誰比誰好壞高低之分,因此也就無所謂進步退步。還有的主張「善惡並行論」,就如俗話所說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認為善在發展,惡也就在發展,它們的對立永遠存在,因此除了一個「斗」字以外,道德也無所謂總體上有什麼進步……
在我們談論道德進步問題,不應該忘記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頗有影響的儒家「逆時向思維」傳統。自從孔夫子說「周鑒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起,便開了這樣一種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來自和繼承了堯舜「二代」(堯舜時代的治世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恢復了更古老的傳統,孔子沒有說),因此要以「克己復禮」為現下的治世之道。雖然孔子實際上並非真的主張保守和復古,他不過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磊」,闡述自己的社會理想而已。但是,這種「法先王」、回頭看、以過去為將來立極的表達形式,卻被後人當成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勢:在道德上,一說起美好的時光,就總是想到過去。「人心不古」這個成語流行了幾千年,彷彿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於人心的「古」與「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詞。當人們面對陌生的現實,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時候,回憶和懷念過去的好東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這種自發的情緒所左右,忘記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這種非批判的習慣心理,即使不造成復古主義傾向,也會給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靈上的痛苦。 字串5
總之,如何看待道德發展的問題,骨子裡首先還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麼」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防止使道德脫離了人類現實生活的整體,僅僅強調其超現實的、理想化的觀念性質,而忘記了它首先是人的現實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實踐方式之一。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認識道德的歷史,更不可能正確估價道德的現實,不能夠立足現今社會倫理演進的客觀形勢,來找出建設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麼」和道德「是否進步」的問題,從表層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狀況和以什麼為對象事實;從深層看,則有關於道德評價判斷的標准問題。用什麼來衡量一個時期的道德現象是在進步還是退步?這里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的標准:
一是一定道德體系本身的標准,它由具體的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所構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們的理解、接受、親近和奉行,這套道德越是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這個社會在道德上就越是在進步,這叫「社會進步的道德標准」。一般來說,人們都很注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現實的道德風氣和社會面貌。比如,封建主義道德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按照這種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會上等級次序排列得越嚴整、體現得越充分,人們就越會感到風氣好、進步大,反之則是「綱紀不整,世風日下」;相反,資本主義道德講究的是「個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這種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個性化、多樣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就越是符合道德,這個社會就越是合理,反之則是退步。總之,道德標准解決的是在一個既定的社會和道德形態中如何評價的問題,它是針對道德在一定「質」的范圍內「量變的評價標准,並不回答「質變」如何評價的問題。 字串1
但是,道德發展不僅僅有量變,還有質變。比如從原始時代到文明時代、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道德,都有質的不同。在道德發生這種質變的時候,「道德標准」本身就在改變,或者就有沖突,因此再用舊的道德標准來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義標准來看資本主義就一定會認為它「不道德」,用舊道德來看新事物也會有反感;而反過來看也一樣如此。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於是就得有更高的標准--能夠衡量道德標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進步、是否更科學、更文明的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元標准」。
二是這個「元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它是什麼?在理論上,人們曾有各種各樣的見解。我認為從人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實踐來看,這個標准歸根結底只能是社會歷史和人類生活實踐本身。因為一切道德歸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的生存發展活動狀況的產物,人們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的實際關系、生活方式和發展的需要(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產生並執行自己的道德規范。人類生存發展中連續的、共同普遍的、一貫的方式和條件,產生了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階段性的、具體特殊的方式和條件,則產生各種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普遍寓於特殊之中。從整個社會歷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體系、道德標準是否合理,就要從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據和維護的「實際關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後看它的實際效果,即是否能夠反映和維護合理先進的「實際關系」。因此,這個「元道德標准」,最終就是指「道德進步的歷史標准」,即:產生和造就具體道德形態的那個根據--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條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時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態的標准。

B.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大力弘揚哪些核心思想理念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專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屬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C.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怎樣的現實意義

第一,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 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作為指導的。每個民族, 都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傳統文化, 任何一個人都要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包括傳統道德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哺育和影響。在實現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 究竟怎樣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 這是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個著眼於未來、大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家和民族, 必然不會忘記自己的歷史, 更不會拋棄本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而實行的現代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道德, 更有特殊的意義。

第二, 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就必須吸收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 包括西方近代倫理思想文化的優秀成果。但是, 我們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 要排除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應當看到, 由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所誘發的自私自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和損公肥私的行為, 是極端有害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 人們必然會面臨著多樣化的價值取向, 但是, 社會主義根據其基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要求, 在價值導向上必然是一元化的,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道德, 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來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道德。

第三,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特別是優秀傳統道德, 對於推動我國當前的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而言, 我們的現代化既是物質方面的現代化、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現代化, 又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優秀的道德傳統, 保持和發揚強大的精神力量的現代化。可以說, 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 我們應當使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通過改造和發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第四, 有利於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現在我國的社會風氣存在著一些問題, 有些問題還比較嚴重, 如果忽視文化、道德的社會作用, 不講基本的社會公德和文明禮貌, 丑惡現象就會大量滋生。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需要進行綜合治理, 但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 發揮我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道德智慧的效用, 未嘗不會對改善當前的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作用。

D.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嗎

在21世紀的今天,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任然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充分開發和利用本民族的道德資源,唯有如此,才能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中國特色。
1、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面臨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問題。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道德傳統,能否堅持本民族的文化、道德傳統,是各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的決定因素。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實踐充分說明,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應該丟棄自身的文化、道德傳統。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丟棄了自身的文化、道德傳統,就會喪失歷史基礎和民族特色,就會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國的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力,彰顯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生機、優勢和活力。
2、這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
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新時期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只有通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才能進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才能進一步豐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內容,更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形式,彰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民族特色。從而,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紮根歷史,適應時代,貼近國情,意蘊深厚,形式活潑,移風易俗,深入人心。
3、這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人總是在一定的道德環境中成長的,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源和命脈,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核心和標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個體道德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潤澤作用,對於個人價值選擇和行為判斷具有重要的參照佐證作用,對於個體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錘煉具有重要的激勵鞭策作用,對於個體精神世界的豐富具有重要的滋養充實作用。可見,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作為中國的文化土壤和道德背景,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

E. 儒家道德文化的現代意義

儒家道德文化對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版的傳統權美德,對改善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境、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千百年來,儒家道德文化與社會禮俗相結合,共同造就了中國人溫柔敦厚、和平禮讓的東方古典主義的人文品格,給傳統中國人提供了穩定的價值支撐和理想認同。這種道德文化和倫理精神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資源。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然而現代化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還包括精神領域,即思想道德觀念的現代化。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同時,如何實現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現代化,是當前我國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是當前思想道德和倫理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F. 有人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否定

很顯然,這句話太片面,只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意義。現代化建設不僅內是經濟上的容迅速發展,也是我國文化的內質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不僅在古代有著其真切的歷史地位及價值意義,同時到現在,也是人們友好相處,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就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提倡的「和諧」,源於古代,便是孔子主張的「以和為貴」……
雖然,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也確實存在很多瑕疵,比如,男尊女卑、迷信風水……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徹底的否定。但是你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從整體上來看,還是功大於弊 。不說別的,中國人一向以和為貴,在5000年歷史中,沒有侵略過一個國家,就足以證明。
再有,你可以發現,雖然我們處在現代,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都還是處在利用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的階段。況且,中國傳統道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為,在我們不斷發展延伸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傳統道德也在不斷的突破,不斷漸變……
題外來說,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已經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骨髓,已經在心裡扎了根,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無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徹底的脫離……

G. 社會現象解析: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

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其實很直白的,就是傳統文化在新的和會環境下如何發展應用,就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去沿襲傳承古典文化,發展、補充、調整這個傳統文化

H.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何對待中華傳統美德

一。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學加以改造或剔除。

1、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有兩傳統
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影響
3、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4、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作用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三、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四、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I. 傳統道德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進程中,國家、民族間生存與發展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是文化國力的競爭.世界各發展中國家20世紀以來在大力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極力倡導和弘揚自己國家的價值觀念,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要求承接傳統美德中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與完善,要求承接傳統美德中「為政以德」、「愛民、恤民」的人倫傳統;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要求承接傳統美德中「天人合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國為民風范.國內外發展的大量事實證明,傳統道德不但不會影響本國的現代化建設,而且已經成為維持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尚、協調人際關系、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當今多極化世界格局中,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保持自己的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風范,是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本身的發展要求.任何時代的道德建設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與傳統道德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社會主義道德也不例外,它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但社會主義道德對傳統道德並不是簡單肯定或否定,而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一方面,傳統道德盡管含有其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但社會主義道德必然要承接那些「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列寧選集》第3卷,第191頁)並賦予其全新的社會內容,使之更臻完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增添許多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批判繼承的結果,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創造和創新的結果.新時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應該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激盪中,呈現出不容置疑的先進性,這是由道德的本性決定的,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發展本身決定的.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也是由道德主體差異的特點所決定的.道德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任何時代的道德都是由現實的人來遵循和實踐的.建設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道德,應考慮不同社會道德個體對道德體系本身的理解和領悟能力、程度的不同情況而提出具體要求,採取具體措施.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質差異,並且按照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總目標靠近.」在我國現實社會中,由於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中的地位角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傳承的差異和所追求的理想不同等主觀原因,在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上也就有著不同的層次性特點.因此,我們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過程中,不僅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而且要「因時而變」、「因事而制」. 歷史上任何一種道德體系都是傳統與時代的融合,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都包含有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的成分或要素.不能代表或反映時代或社會要求、社會發展方向的道德,必然不會有生命力,當然也不可能成為一種長久的社會存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既反映了傳統美德的強大生命力,也體現了新時期道德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這是符合道德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熱點內容
法官同意退還訴訟費 發布:2025-05-10 07:29:15 瀏覽:561
交通法規扣分處理 發布:2025-05-10 07:17:50 瀏覽:6
道德大道理 發布:2025-05-10 07:17:48 瀏覽:174
如果要上婚姻法 發布:2025-05-10 07:14:06 瀏覽:984
劉春霞律師 發布:2025-05-10 07:09:11 瀏覽:232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存在的基礎 發布:2025-05-10 07:08:31 瀏覽:147
法碩法學貼吧 發布:2025-05-10 07:06:18 瀏覽:979
在河道中傾倒淤泥的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0 06:53:42 瀏覽:828
虛偽表示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0 06:33:22 瀏覽:139
頭條例新聞 發布:2025-05-10 06:16:26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