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道德經
A.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認為為學與為道是個人修身的兩個主要方面,而他所專注的是為道,把版為學留給權孔子論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論述了為道的層次與境界,他說修之與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B. 2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請結合道德經加以分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客觀規律,
按客觀規律辦事。
他所言無為——版非不為也,乃不亂權為也,即不要
胡亂作為,以致干擾客觀規律,甚至與客觀規律
背道而馳。
他所言之道——就是指的客觀規律。
他所言之天然——也是指的客觀規律。
他勸說的主要對象——是為國者,即高級統治者。
C. 來說說看該如何解讀《道德經》
讀《道德經》,可以依據現代客觀實際存在的一現象;反推理解。才能真正讀懂其真正含義。不然易曲解。
D.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4)剖析道德經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E.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F. 老子與莊子都是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試分析《道德經》《南華經》思想的一脈相承。
從哲學角度,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老子、莊子一脈相承的增進演繹。正如「邦專家昏亂,識忠臣屬;六親不和,知孝慈」的樸素格言一樣,嚴整哲學則堅持「先世界觀,後方法論;先原理,後原則;先道理,後教條;先認識,後主張」的基本表述程序,而這與莊子「先明之,後使之」的說法簡直「異口同聲」。「先明之,後使之」的最高境界,除莊子自己的「已知求未知」理念外,就是與此哲理在實踐上有著呼應的大道箴言——「通德之容,唯道是從」。從老子到莊子這一「先實踐後總結」的哲學程序,渾然天成!
G. 想了解道德經的思想內涵,希望能夠找本比較有實力的深入剖析,簡潔易懂的書籍。求高人指點。
沒有高人,要是有高人都成仙了。何況我們這個時代都是西學為主。版
《道德經》權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悟的,旁人的解釋最多是個參考,可是參考多了反而迷茫。
比如慈悲和假慈悲,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道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建議樓主不要有功利心,不要有急切性,讓自己心靜下來,多看看這本書,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乾坤的。
何況《道德經》通過語言來表達超出語言的「道」,所以別指望可以通過語言來完全了解到《道德經》的內涵。
H.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尚往來。
[譯文]
國小,民稀。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崇尚互相往來。
此段應是老子的理想國,小國寡民也許是一種最符合生態自然的生存方式,道家的洞天福地模式可能就脫胎於老子的理想國。只有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共存了才能生活的長久幸福。聯繫到目前的區域自治,這可能是個趨勢,在世界一統後的不久將來,各個民族小集團區域自治,可能正是老子小國寡民模式的回復。
I. 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原理分析道德經第六章
老子在這一章里繼上一章繼續說明"道"的特徵。運用了比喻、借代的方法。用「谷」象徵專「道屬」,說明「道」既是空虛白又是實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說明「道」生萬物,綿延不斷;他用「玄牝之門」比喻「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等等。他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 《道德經》原本注釋 穀神:過去據高亨說:穀神者,道之別名也。據嚴復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說法,"穀神"不是偏正結構,是聯合結構.谷,形容"道"虛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道"變化無窮,很神奇. 玄牝:玄,原義是深黑色,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是一切動物的母性生殖器官。本義是指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 全文的意思 空間的神妙作用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好像一個玄妙的線體。而這一母體的生殖器官,就是產生萬物的根源。連綿不絕!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J. 從《道德經》分析為什麼說無私者才能無畏
一個達到無私境界的人,已經沒有「我」(個人得失)。一個空掉「我」的人,就能容納天地萬物,心包太虛大概這個意思。人通常有畏懼是因為有「我」存在。無私者無我自然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