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25章

道德經第25章

發布時間: 2021-01-13 01:03:45

『壹』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請根據《道德經》第25章內容闡述何為"道

【道】——
[天道]客觀規律
[人道]百姓之心

『貳』 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麼理解

其實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經提出一個概率問題「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後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所聞善於養生者,行路不會遭遇猛獸的攻擊,入戰場不披戰甲,犀牛都不願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敵兵無法向他下刀。這是為什麼呢?因他未處死地。」
但顯然老子所要表達的並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層的含義,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幾章去綜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這些章句無不是在告訴和提醒我們行走世間所要時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實人行路有多少概率會遇到猛獸呢?猛獸又怎會平白無故跑到大路上襲擊人?個人認為老子這里所指的應該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並懂得遵循道去解決問題的人,這些人即使遇到困難危險,也能夠化險為夷。
入軍不被甲兵,真的上戰場誰能不穿盔甲不帶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剛不壞之身,顯然老子並不是想提出那麼玄乎的建議,只是在告訴世人應該保持善性,如果能夠減少戰爭,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無法規避戰爭,也不應該製造過多殺戮,因果中,行善的人總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於人,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的例子。
以其無死地,一個人沒有招惹危險和製造危險殺戮的禍心,當然也不容易被捲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叄』 大道至簡出自《道德經》的哪章

「大道至簡」並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而是後來的道學學者專對《道德經》思想內屬涵的一種概括。
原句為「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釋義見下: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知道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本質的東西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本質的來源卻是錯綜復雜的。
大道至簡: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認識,明白。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肆』 道德經25章的意思

,宇宙整個是個生命體,也是個意識體,他是有自我意識的,他的星系就是神經網路里的一個個神經元,每一個太陽系都是一個神經細胞,,,就這么簡單,
他以自身為藍本創造了生命包括人類自身!

『伍』 《道德經》中第二十五章有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解

簡單說就是這大自然冥冥中有秩序存在。
人可以從有序的規律中學會很多東西。
是唯物主義的第一階段,樸素唯物主義

『陸』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全而歸之』

老子道德經第抄二十二章
--------------------------------------------------------------------------------
曲則全襲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多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柒』 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
聖人總是沒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為自己的意念。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慾念,使天下人的心思歸於渾朴。百姓本都專注於使用自己的感官、聰明、智巧,聖人使他們全都回歸嬰孩般純真的狀態。
【解讀】
本章是老子「虛心」、「渾君」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慈」的原則的具體貫徹
河上公: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
朱元璋:聽其美污之聲,目乃觀其善惡,所以聖人觀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務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兒之無知,特守無為之道,故天下安。

『捌』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不是黑洞

「史瓦西解」得出的黑洞在天文和哲學中的碰撞

雖然,時間流逝光陰難復返,但那些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巨著依然會流芳百世。在《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我們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節選自第一章節的內容。年少時的我們,雖然能記下、能領會淺層面的含義,但並不知其中深意。

簡而言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描述的物體,雖然與黑洞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但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倘若將黑洞與被描述物體劃等號是不準確的。但也不得不說,不管是遙遠的古代,還是科學日益發達的當代,都存在著許多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而他們的存在,也都無一例外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黑洞,縱然當下的我們對其了解有限,但相信在之後的時間里,它的神秘面紗將會被科學家們層層揭開。

『玖』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請根據《道德經》第25章內容闡述何為"道

【道】——
[天道]客觀規律
[人道]百姓之心

熱點內容
民法典對我們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5-05-11 04:52:33 瀏覽:595
公安交警執法規范 發布:2025-05-11 04:52:15 瀏覽:649
淺談社會矛盾分析法 發布:2025-05-11 04:40:43 瀏覽:616
新的婚姻法女方提出離婚一方不離 發布:2025-05-11 04:39:11 瀏覽:758
鄂州律師電話 發布:2025-05-11 04:39:02 瀏覽:483
法院小說鄭 發布:2025-05-11 04:37:42 瀏覽:111
浙江德名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11 04:36:46 瀏覽:251
婚姻法的運行分析 發布:2025-05-11 04:36:42 瀏覽:684
藝術的道德的關系 發布:2025-05-11 04:24:45 瀏覽:21
廈大國際經濟法課表 發布:2025-05-11 04:09:40 瀏覽:712